打擊假期刊更要監(jiān)管真期刊
近日,一位來自廈門的研三學生在論文投稿后,突然收到了未聯系過的一家雜志社的論文錄用通知。對方承諾,只要在一個月內支付800元的版面費,論文即可發(fā)表,而且還會被知名雜志社收錄。但經過學生和媒體共同調查,證實這是一個假冒正規(guī)雜志社行騙的騙局。
這事不算稀奇。假期刊明目張膽行騙日久,各地“有志”宵小競相沖擊金額紀錄。今年4月,江西遂川縣公安局剛抓了一個涉案10萬元的犯罪嫌疑人,而在幾年前,北京一個不到10人的小團伙,10個月時間狂攬1200萬余元版面費,讓人感慨大城市的青年就是路子野。
假期刊行騙如此瘋狂,折射出論文買賣產業(yè)鏈的惡性發(fā)展,也與當前人才評價體系的導向有一定相關性。在一些高校的評價體系里,看重的是論文的發(fā)表,而非論文本身。在這樣的畸形評價體系里,只要涉及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獎學金評級,都要滿足論文發(fā)表數量的要求。因此學界多有呼吁,要盡早改革評價體系,把“不唯論文”落在實處。
需要明確的是,改革評價體系固然是正源之舉,但在論文買賣產業(yè)鏈的惡性發(fā)展過程中,個別真期刊的所作所為,難辭其咎。正是個別真期刊,創(chuàng)造了“給錢就能發(fā)文”的商業(yè)模式,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乃至在今天,遇事“找個能給錢”的期刊,已成為某些學生和教師的思維慣性。這種商業(yè)模式的流行,給騙子們提供了思路和可乘之機。倘若真期刊秉公辦事,所有論文均需經過嚴格評審達到要求才可發(fā)表,又有誰會想到可以假借期刊之名騙取錢財?
個別真期刊自降操守的危害,還不僅在于為騙子提供思路,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成為學術投機取巧的幫兇。由于多種復雜原因,“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尚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并且什么樣的評價方式才算科學,本身就是世界難題。施一公曾表達過對國內學者論文高產的擔憂,但他也承認,自己堅決反對“論文無用”論,“沒有論文,怎么能有科學技術?”即便在歐美,很多高校在評價考核時,論文也是重要指標。
既然如此,當論文作為一種評價方法不可避免,那么論文的質量就成為重中之重。由于學術期刊受眾面小,為了維持運營,有的世界頂級期刊同樣收取版面費,但如果要發(fā)表論文,要經過嚴格的數輪同行評議,評審周期往往可達數月。換句話說,你如果水平不到,想把版面費送上去,你都沒資格。
與一般的雜志不同,學術期刊不僅是刊發(fā)文章的平臺,它還是學術共同體履行職能的平臺。學術期刊體現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職業(yè)操守。如此一來,那些玩火的期刊,表面上披著嚴肅的學術外衣,實際是打著幌子斂財。它損害的是學術界的純潔和聲譽,而寄生其上的騙子“李鬼”,不過是最直觀的反映罷了。
一些期刊自毀長城,與自身生存能力不足和監(jiān)管缺位關系莫大。國內相當一部分學術期刊屬于“以刊養(yǎng)刊”類型,幾無財政支持,學術期刊商業(yè)變現能力有限,生存面前,往往茍且。再加上監(jiān)管的缺位,學術期刊能否自覺守規(guī)矩面臨諸多誘惑。多種因素疊加,“給錢發(fā)論文”順利上位,由“潛規(guī)則”變成了“明規(guī)則”。治理亂象,迫切需要有關部門堵上漏洞,倘若任由期刊與學界腐敗的畸形發(fā)育,將對科研學術產生長久危害。高毅哲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