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注釋】
▲舉:舉薦。
▲廢:廢棄。停止,不再使用。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為一個人說得好而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名聲不好而否定他所說的話。”
【學而思】
“有言者不必有德”,說得到不一定做得到,會說的人不一定德行好、能力強,所以孔子說:“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子要開言納諫,廣開言路,名聲不好的人,提出的建議也有可能是正確的,不要因為一個人的人品有問題,或者對他印象不好,而不肯接納此人好的建議,也不要因為一個人言語粗俗不堪入耳,而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
何晏《論語集解》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王曰:“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
參讀《憲問篇》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知識擴展】
《管子·明法解篇》:明主之擇賢人也,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試于軍而有功者則舉之,試于官而事治者則用之。故以戰(zhàn)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職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見也,如白黑之分。亂主則不然,聽言而不試,故妄言者得用;任人而不官,故不肖者不困。故明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實,以官任其身而課其功,專任法不自舉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span>
【譯文】明君選拔賢者,對于號稱有勇的人,用當兵做試驗;對于號稱有智的人,用當官做試驗。在軍隊里試驗有功的就提拔他,在官府里試驗干得好的就任用他。所以,用戰(zhàn)功的事實鑒定勇怯,用官職的治績鑒定愚智,這樣,勇怯愚智的表現(xiàn),就像黑白一樣分明了?;杈齽t不然,聽言論而不試驗,所以說假話的人也得以舉用;任用人才而不試官,所以不肖者也沒有什么困難。因此,英明君主用法度驗證人的言論以求其實際,把官職放在人的身上以考其成果,是??糠ǘ热∪硕桓銈€人舉薦的。所以,《明法篇》說:“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
《淮南子·主術訓篇》:夫人主之情,莫不欲總海內(nèi)之智,盡眾人之力,然而群臣志達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chú ráo],猶不可棄也;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是明主之聽于群臣,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暗主則不然。所愛習親近者,雖邪枉不正,不能見也;疏遠卑賤者,竭力盡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如此而欲照海內(nèi),存萬方,是猶塞耳而聽清濁,掩目而視青黃也,其離聰明則亦遠矣!
【譯文】君主在主觀思想上,沒有一個不想集天下人智慧、用眾人力量去處事辦事的,然而那些對君主表達效忠之心的人,卻很少不使君主產(chǎn)生困惑的。因此,君主對那些言論正確的,即使是役民樵夫,也不能棄之不用、拒之千里;對那些言論錯誤的,即使是常給朝廷出謀的卿相,也不一定非用不可。是非曲直,不是以地位貴賤尊卑來確定的。所以英明的君主聽取群臣意見時,如果他的計策管用,就沒有必要因他的地位低微而羞于采納;如果他的意見可行,就沒有必要嫌他嘴笨而不去采納。但是,昏庸的君王卻不是這樣。他喜歡那些熟悉的習性相近的人,即使是行為不正派,也裝作看不見;而那些他所疏遠、被看不起的人,即使是為他竭力效忠努力工作,也只當不知道?;蛘邔⒛切┻M善言的人搶白得啞口無言,或者對直言進諫的人套以罪名無辜誅殺。像這樣的昏主還想光照四海、撫慰萬方,這就像堵塞耳朵聽音樂、蒙著雙眼看顏色,實際上他離耳聰目明卻越來越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