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
▲克己復禮:“克”,勝、約束、克制。“己”,自己內心的私欲和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復”,行走、恢復、返回。“禮”,秩序、標準、規(guī)范。
▲仁:完美的人格,完善的制度都可以稱為“仁”,是孔子為世人樹立的一個目標,人們努力的方向。“仁”與《禮記·大學》中記載的“止于至善”意思相同,“止于至善”是一個永遠也達不到的境界,需要人們終身努力,不斷完善自己,“為仁”同樣如此。
▲一日:一旦。
▲天下歸仁焉:“天下歸仁”是孔子理想中的社會狀態(tài),一旦天下人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則天下就歸于仁了。“天下歸仁”如同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想“天下歸仁”,需要每個個體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自由發(fā)展到極高境界,而不是被迫提升。
▲請問其目:“目”是細目,要目,條目。指具體步驟是什么。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對應“眼、耳、口、身”,用禮約束自己,不被外界所誘惑。
▲不敏:謙詞。不聰明;不才。
【譯文】
顏淵請教如何實現(xiàn)仁,孔子說:“約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禮,方能實現(xiàn)仁。一旦天下人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于仁了。是否為仁完全在自己,哪里能靠別人呢!”顏淵說:“實現(xiàn)仁的具體步驟是什么呢?”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不才,但一定按照這些話去做。”
【學而思】
“克己復禮”同“約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都符合禮的標準。“禮”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復禮并非復古,今天所說“講文明、懂禮貌”也是復禮,使不文明的習慣恢復文明。
感官上的刺激往往使人類放縱自我,“視、聽、言、動”對應“眼、耳、口、身”,自覺克制外界對自身眼、耳、口、身的種種誘惑,需要一種標準來衡量,這就是“禮”,用禮來約束自己,使言行舉止都符合禮,做到君子慎獨,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隸。
《道德經·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口中嘗到的,吃喝玩樂,功名利祿,處處充滿誘惑,圣人只求溫飽而不會去追逐這些,懂得取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