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編者說明】互聯網+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為了讓老師們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教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和發(fā)展成果,特推送幾篇關于“互聯網+”的文章,歡迎分享。 劉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 摘要:未來學校的課堂被賦予智慧化的內涵,它是“互聯網+”時代智能化的技術系統(tǒng)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產物,代表了未來學校課堂發(fā)展與變革的方向。與此同時,課堂智慧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未引起足夠重視,亟需科學化的框架指導。該文在對比分析智慧課堂不同發(fā)展取向的基礎上,基于“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下智慧生成的視角,提出了未來學校智慧課堂發(fā)展的新路向。文章首先以“互聯網+”時代教育大數據的發(fā)展為依托,構建了從教學數據生成教學智慧的智慧課堂發(fā)展的關鍵路徑框架,然后從課堂環(huán)境的智慧升級、課堂教學的智慧重構、學習歷程的智慧優(yōu)化、教學評價的智慧發(fā)展四個方面剖析了未來課堂智慧化發(fā)展的特點與規(guī)律,最后針對當前現狀與問題提出了智慧課堂發(fā)展所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該研究有助于完善智慧課堂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同時也為后續(xù)的智慧課堂實踐提供指引。 關鍵詞:智慧課堂;未來學校;“互聯網+” 在人類社會經歷重大變革的每一個歷史時期,學校作為教育應對社會挑戰(zhàn)的實體,課堂作為實現學校教育理想的主陣地,都將處于動蕩不安、差異并存、復雜且充滿變革的話語時空下,它們必須盡快調整自己以適應這些充滿矛盾和機遇的外部環(huán)境[1]。因此,每一次未來學校的提出和課堂變革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時至今日,人類已經進入了以泛在網絡、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為鮮明特征的“互聯網+”時代,它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滿足個性發(fā)展的數字生存環(huán)境,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認知負荷、數字依賴、網絡成癮等的數字生存挑戰(zhàn)。隨著2015年12月未來學校國際論壇、2016年6月未來教育高峰論壇、2016年12月“互聯網+”教育之未來學校論壇等陸續(xù)舉辦,未來學校被再一次推向了當前教育變革的風口浪尖,成為當下及未來學校變革的熱點。在這一大背景下,從教育理論的角度對教學系統(tǒng)所主導的課堂變革進行反思似乎與時代有些脫節(jié),因而,我們將關注的視角轉向“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下的智慧生成,試圖描述一個切合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來臨的、當然更是我們向往的一副學校課堂發(fā)展的未來景象。 為了應對信息時代多變的人才需求,將知識傳遞的課堂轉變?yōu)橹腔凵傻恼n堂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人才競爭的核心。關于什么是“智慧課堂”,這是一個人智互見的問題,祝智庭[2]、黃榮懷[3]、孫曙輝[4]、陳衛(wèi)東[5]等國內多位知名專家與學者都對智慧課堂及相關概念做出過界定和描述。我們從歷史發(fā)展的脈絡重新審視每一次智慧課堂發(fā)展的歷史契機與局限,以明晰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走向。 早在2001年,隨著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教育學教授馬克斯·范梅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的熱銷,教育智慧與智慧教育便逐漸成為熱點[6],推動了以教學系統(tǒng)為主導的智慧課堂的發(fā)展,這便形成了課堂智慧化變革的最初取向,從教育學的視角關照到了教師的教學設計智慧、教學實踐智慧、師生關系的智慧化處理、教學策略與方法的智慧化選擇與制定等,因此智慧課堂被界定為是善于導入、走向生活、注重體驗的課堂;是提出問題、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課堂;是激發(fā)情趣、開放合作、積極探究的課堂;是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直觀與抽象、情景性與知識系統(tǒng)性關系的課堂;是教師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學機智的課堂。 隨著人類社會步入信息時代,2008年,IBM公司基于智能技術正快速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智慧的醫(yī)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電力、智慧城市等領域,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7],隨即智慧教育、智慧課堂、智慧學習等概念也被賦予新的內涵而日漸流行,推動了以教育信息化為主導的智慧課堂的發(fā)展,這便形成了課堂智慧化變革的第二種取向,從信息技術的視角揭示出智慧課堂應具有“資源分層共享”“實時內容推送”“即時反饋評價”“過程追蹤記錄”“協作互動交流”和“移動通信互聯”等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智慧課堂是采用智能形態(tài)的技術構建富有智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的課堂。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社會已經全面步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開放、平等、透明推動了未來學校教育從“自上而下”的部署轉變?yōu)椤白韵露稀钡膭?chuàng)造行動,使得教育數據曾被壓抑的巨大潛力爆發(fā)出來,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課堂智慧生成路徑:在教學情境的協助下教學數據被賦予豐富的教育內涵轉變?yōu)橛袃r值的教學信息,再經思維共同體的認知加工演變?yōu)轷r活的教學知識,這些知識在教學應用中逐漸升華為教與學的智慧,推動了以數據智慧為主導的智慧課堂的發(fā)展,這便形成了課堂智慧化變革的第三種取向,從智慧生成視角揭示出智慧課堂是技術與教學雙向深度融合基礎上的教學流程再造與智慧生成,是一個真正為教師與學生提供無限參與和自我價值提升的發(fā)展空間。 對比來看,第一種取向出現在我國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初期,它為智慧課堂的發(fā)展提供了理念指引,尤其推動了教師對如何更智慧性的教學方面的思考與實踐。而這一時期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也剛剛起步,學校對智慧課堂的構想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難以實踐落地和效果驗證,僅僅停留在理論構想和有限教學行為的改變上。第二種取向出現于我國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中期,教學改革進一步受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崇尚“以學為中心”來重構課堂。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也恰恰處于從輔助教師教學轉向輔助學生學習的過渡時期,教育技術對“以學為中心”的課堂需求做出了及時的回應與滿足,技術的教學價值與魅力迸發(fā),同時也帶來了對智慧課堂的技術化理解偏向,造成智慧課堂亂象叢生。智慧課堂尤為受到教育科技類企業(yè)的青睞,無論是教學硬件、軟件還是平臺、資源統(tǒng)統(tǒng)都冠以“智慧課堂”的標簽,作為宣傳的噱頭;在研究和實踐領域,往往把配備Pad、電子書包、交互式教學反饋系統(tǒng)(Clicker)、學習手機、智能數碼筆等技術的教室或教學稱為智慧課堂,大量的教學實踐無法深入和常態(tài)化,僅僅停留在對這些技術淺嘗輒止的公開課上,顯然教學被技術綁架了。第三種取向出現在我國新一輪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的教學改革醞釀來臨之際,教育改革的目標轉向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已進入深水區(qū),同時,“互聯網+”時代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快速發(fā)展,使得技術本身的顯性化特征正在應用場景中逐漸消融,智慧課堂的功能價值被重新界定,將逐漸擺脫技術化的偏向,回歸智慧教學的本質,凸顯出一條以數據智慧貫通的學習者持續(xù)的、全面的、個性化的發(fā)展需求不斷被尊重、被支持、被滿足的智慧生成路徑。 智慧的生成規(guī)律決定了智慧課堂的發(fā)展路徑,從智慧生成的視角來研究智慧課堂不僅有助于落實與修正第一種取向的理論構想,還能有效地擺脫第二種取向的唯技術論偏向,使得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能夠遵循智慧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對智慧課堂的未來實踐提供一種可行化思路。國外學者Ackoff在1989年提出了一個基于人類意識的智慧生成的認知理論,并構建了DIKW層級決策的金字塔模型,在這一模型中數據作為某個情境中的分離元素,位于整個金字塔模型的最底層,學習者對數據進行分析,獲得關聯而形成上一層級的信息,信息經組織化構成了更上一層級的有價值的知識,知識的應用伴隨著智慧的增長,形成金字塔的頂端,它揭示了人類認知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最后升華為智慧的過程[8]。Ackoff的研究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課堂智慧生成的線索,而數據便是攜帶教學(學習)思想、教學(學習)行為活動、教學(結果)結果密碼的催動智慧升華的最基本元素。課堂中的傳統(tǒng)數據往往面向階段性的學生群體,“對于學生,我們知道得太少”,這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教育學院的一句經典口號,同時也是全球教育領域關注度最高的議題,更是智慧教育發(fā)展的最大屏障。“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及越來越多的智能學習終端被引入課堂,構成了功能各異的課堂網絡互動空間,這使得課堂的教學數據量迅速增加,這些數據與傳統(tǒng)教學數據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數據采集的方式和數據的潛在教育應用上。課堂大數據來自于個體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的微觀捕捉,例如,它能反映出一個學習者同一類型題目上的錯誤率,這對破譯智慧學習的內在機理將有潛在的巨大價值。2012 年,聯合國在發(fā)布的《大數據促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白皮書中指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的出現將會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影響[9]。同樣,數據被引入教學,作為改進教學的工具,是智慧教育的顯著特征。本文從數據生成智慧的視角,基于當前智慧課堂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智慧課堂發(fā)展的關鍵路徑,如圖1所示。智慧課堂:“互聯網+”時代未來學校課堂發(fā)展新路向 *
一、引言
二、未來課堂的智慧取向
三、“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發(fā)展的關鍵路徑
圖1 智慧課堂發(fā)展的關鍵路徑
(一)課堂環(huán)境的智慧升級
智慧學習環(huán)境是數字學習環(huán)境的高端形態(tài),是社會信息化背景下學生對學習環(huán)境發(fā)展的訴求,也是有效促進學習與教學方式變革的支撐條件[10]。因此課堂環(huán)境的智慧升級是智慧課堂發(fā)展的第一步。由原來的多媒體課堂升級為智慧課堂,首先強調的是對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引入,其中最為關鍵的也是當前最欠缺的智慧學習系統(tǒng),它是涵蓋智能學習終端、智慧學習管理平臺(智慧教育云平臺等)、智慧學習軟件與資源的網絡系統(tǒng)環(huán)境,它將原來時空與功能局限的普通課室升級為一個靈活的、開放的、共享的、便捷的、有痕的智能學習空間。脫離智慧教學系統(tǒng)而談智慧課堂,只會是鏡中花、水中月。這是因為只有基于信息化的、網絡化的、智能化的、數字化的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教學才能夠產生大量的教學數據,它將涵蓋涉及過程的、行為的、結果的信息化教學數據、學生的數字化學習數據、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應用數據,統(tǒng)統(tǒng)將被智慧教學系統(tǒng)采集、記錄、存儲與分析,在師生認知中經歷一個由數據到信息,再到有價值的教學知識的過程,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這些鮮活的知識開展更精準的學情分析、更科學的教學(學習)決策、更及時的教學反饋、更深度的教學互動、更優(yōu)化的教學(學習)方式與路徑、更合理的教學(學習)評價等提供可能,為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迭代與升級提供真實的教學應用數據、需求反饋和問題診斷。
其次,強調的是實現數據通路與引入基于大數據的教學分析技術,既包括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內部子系統(tǒng)之間,還包括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軟硬件之間,更包括智慧教學系統(tǒng)與外部學校智慧校園系統(tǒng)、區(qū)域云教育系統(tǒng)的數據互聯互通。目前來看這些方面都還未能實現數據通路。以智慧教學的各個子系統(tǒng)為例,在線備課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互動教學系統(tǒng)、資源庫系統(tǒng)、教學評價系統(tǒng)等并不是集成于一個大平臺,更多是來自于不同的教育科技企業(yè)的產品拼湊。在教學應用中雖然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是往往零散的、結構性很差的數據,這將造成數據難以實現關聯而產生不了有價值的教學信息,阻斷了教學智慧生成的路徑。只有在大平臺概念下的、基于統(tǒng)一數據標準的、數據互聯互通的智慧教學系統(tǒng)才會產生教學大數據,才有可能通過數據挖掘和教學分析技術促進智慧生成。
第三,強調的是智慧教學系統(tǒng)對教學活動支持的智慧性,特別是認知工具的深入發(fā)展。認知工具是支持和擴充使用者思維過程的心智模式和設備[11],是信息技術與學習歷程深度融合的產物,它將給與教學活動極大的支持,特別是以學為主的游戲化學習、協作學習、探究發(fā)現學習、反思學習、體驗學習等。學習者可以利用它來進行信息與資源的獲取、分析、處理、編輯、制作等,也可用來表征自己的思想,與他人交流協作等。這些工具包括:問題/任務表征工具、靜態(tài)/動態(tài)知識建模工具、績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協同工作工具、管理與評價工具等[12]?;谡J知工具的教學活動所產生的數據將拓寬智慧教學系統(tǒng)中原有數據的維度,增加其深度。
綜上,未來課堂環(huán)境的智慧升級面臨的不僅僅是通過提升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技術智能性而拓寬數據的廣度,更重要的是實現數據的通路、引進大數據分析方法以及通過認知工具支持課堂智慧化的教學活動而挖掘數據的深度,從而構建未來課堂環(huán)境及教學發(fā)展的數據智庫。
(二)課堂教學的智慧重構
智慧教學是智慧課堂的核心功能,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核心載體。隨著2016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正式發(fā)布,我國即將迎來新一輪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的、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改革,這必然要求課堂教學從傳統(tǒng)教育模式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做出全面的變革回應。同時,伴隨著課堂環(huán)境的智慧升級,信息技術的教學助力成為學校放棄傳統(tǒng)教育模式,采用圍繞學生、以學為中心進行教學組織結構再造的助推器。雖然這是一個極為艱難而緩慢的過程,但在數據作用下課堂教學的智慧重構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 課堂教學智慧重構演進路徑
1.經驗固化:智慧教學系統(tǒng)引入課堂教學后,經過個體的努力、專家的幫扶、企業(yè)的支持服務等教師開始最初的課堂教學變革嘗試,其變革的經驗大多嵌入在代表性的公開課或示范課中,這些往往是圍繞技術應用的一些零散的、內隱的、感性的、不穩(wěn)定的個體經驗數據,我們看到來自于一線的教師論文絕大多數是這些經驗的描述。如果這些經驗不能固化,教師個體的教學靈感與智慧火光很可能曇花一現。而將這些圍繞技術應用的教學經驗固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堅持常態(tài)化教學,只有常態(tài)化,才有可能從智慧教學系統(tǒng)中生成長期的、真實的、有效的教學過程與效果數據,才能讓教師深切感受到智慧教學系統(tǒng)與教學融合的必要性與必須性,才能讓教師從教學變革的偶然變?yōu)榻洑v教學實證的應然,生成教學智慧。這是課堂教學智慧化變革的最重要一步,也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最為關鍵的一步。
2.流程再造:伴隨著智慧教學系統(tǒng)與教學融合度的逐漸加深,教師將在教育系統(tǒng)變革大環(huán)境的影響和促使下,超越技術的教學應用策略的積累,從教育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以及終極目標出發(fā)尋求系統(tǒng)性的創(chuàng)新,對教學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以求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各項至關重要的教學變革績效指標上取得顯著的改善,我們稱之為教學流程的再造。流程再造是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企業(yè)領域的質量改革運動,它強調的是系統(tǒng)的整體變革與績效改善[13]。教學流程的再造是一場教師自下而上的教學變革活動,是將個體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經沉淀、外化、分享、改進后經引用擴散到教師群體的教學智慧,當下流行的翻轉課堂正是教學流程再造的代表性產物[14]?!盎ヂ摼W+”時代所提供的教學視頻網絡直播技術、分析技術、教師社群平臺及交互軟件等為教師個體創(chuàng)新向群體擴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使得課堂教學流程的再造建立在共享的教學數據與信息、共建的教學知識、共生的教學智慧基礎之上。
3.結構重構:流程再造所帶來的往往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教學設計的新范式、教學的新模式等,在更大范圍內被更多的教師所接受、常態(tài)化應用和變式發(fā)展,形成群體的經驗數據將推動課堂教學變革的新常態(tài),我們期望它將帶來的是課堂教學結構的改變。眾所周知,教學結構是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學生、內容、媒體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15]。教學結構的改變代表著教學的根本性改變,教學四要素的關系將在智慧課堂情境下被重構:教師將從傳統(tǒng)教學的傳授者、掌控者轉變?yōu)榻虒W的組織者、指導者、幫促者;學生將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慕嬚撸幻襟w將從單一的輔助教師演示的工具轉變?yōu)楦鄻拥拇龠M學生認知的工具;內容將從單一的教材來源轉變?yōu)楦鄻踊问?、更豐滿立體、更開放的獲取途徑。
(三)學習歷程的智慧優(yōu)化
智慧課堂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高效學習和全面發(fā)展。隨著智慧學習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及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的應用,我們將逐漸觸碰到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無法察覺到的深層次學習狀態(tài),進而有條件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未來,這些來自于學生在智慧學習系統(tǒng)中常態(tài)化學習的數據將為學習歷程的智慧優(yōu)化提供助力。
1.學習反思從主觀到實證:反思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是人類最重要的高階思維活動之一。智慧學習系統(tǒng)所產生的學習數據將真實地反映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由此所產生的對學習者學習能力結構、學習偏向、學習風格、學習習慣等的分析數據將作為學習者進行反思的重要思維加工素材,使得反思更合理、更深刻,在優(yōu)化學習者個體的心智模式及提高學習決策方面更具價值。
2.問題診斷從粗獷到精準:智慧學習系統(tǒng)所產生的錯題等問題診斷數據,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學習者的學習弱項、學習波動變化及不良的學習行為習慣等情況,這使得復習和查漏補缺式的學習更精準。
3.學習內容從封閉到開放:智慧學習系統(tǒng)實現的與網絡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互聯互通,為學習者拓寬了學習內容的廣度,使得學習不僅僅局限在教材內容。未來基于學情的診斷,數字化的學習內容將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推送到學習者的面前。
4.學習方式從固化到靈活:智慧學習系統(tǒng)為學習者改變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提供更多信息化的工具與資源,使得以學習者為主體的,面向核心素養(yǎng)的體驗性學習、社交性學習、游戲化學習、競爭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等得以更好地開展,并為這些活動內容的設置、小組的劃分、評價標準的制定等提供數據支持。
5.學業(yè)成就從一維到多維:未來,智慧學習系統(tǒng)將面向學習全過程的數據記錄,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收獲將不僅僅是從練習、測驗與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分數和競賽中所獲得的獎勵,更重要的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課堂鼓勵、每一次小組的分享、每一次查漏補缺、每一次大膽搶答、每一次匯報發(fā)言等,多維的學業(yè)成就記錄和教學導向正是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最好詮釋。
(四)課堂評價的智慧發(fā)展
隨著2016年以“評價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評價研討會以及側重于英語學科的“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發(fā)展和評價改革”研討會的召開,教育評價又一次掀起了變革的高潮,引發(fā)教育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熱切討論。從知識為本、結果為本的評價真正走向核心素養(yǎng)的評價,這是未來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歷史使命,也是課堂評價必將遵循的踐行方向。當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評價的研究和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智慧教學系統(tǒng)中的測評技術應用將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評價發(fā)展提供先導性的經驗。首先智慧教學系統(tǒng)支持多元化的課堂評價,從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角度,除了支持教師評價學生外,還包括生生互評、組內評價、組間評價、學生評價教師、家長評價學生等,伴隨著學習者的學習歷程,它將獲得來自于更多相關主體的評價數據。從評價內容個性化的角度,除了支持學習者的各種題目測評之外,還包括學生的任何類型的成果評價,這些都將記錄在學生的電子檔案袋中。從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角度,除了支持定量的評價之外,還支持定性的評價,這些數據將從不同角度更真實、更全面地反映學習者的成長情況。其次,智慧教學系統(tǒng)的常態(tài)化應用所產生的學習者歷程的大量數據在課堂教學評價模型的作用下,經過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將推動課堂評價從階段性的靜態(tài)評價轉向全過程的動態(tài)評價[16]。其次,目前智慧教學系統(tǒng)中已經接入及尚未接入的大量的學習測評軟件與工具,已經從單一的知識測評轉向了能力測評,諸如英語口語測評軟件、語文高效閱讀軟件、智慧學伴平臺等,這些測評工具能夠通過測評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清晰的可視化,更重要的是評價數據不斷作用于真實的課堂,也將促進內嵌其中的評價標準、學習數據分析方法等的智慧化改進。
未來不僅僅是時間維度上將要奔往的去向,更重要的是現實意義上大膽的抉擇和努力創(chuàng)造的方向?!盎ヂ摼W+”時代,以人為本、崇尚創(chuàng)新的互聯網思維與智能的互聯網技術為每一個教師自下而上的實施課堂變革提供了新境界,智慧課堂的實踐先行者已經吹響了號角。然而,立足當下的所謂的智慧課堂,在數據通往智慧的路途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首先,智慧教學系統(tǒng)不能得以常態(tài)化的應用,面臨著理念的、技術的、資金的、政策的等多方阻力,使得教學數據難以常態(tài)化的產出,偶然性的、零散性的或者精心設計好的數據在真實性上大打折扣,并不具備多大教學應用的價值;其次,以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的教育教學評價標準尚未出臺,還需要一個很長的研發(fā)過程,這就會造成當前的教學評測工具以及教育大數據分析技術缺乏統(tǒng)一的、科學的評價模型與標準,造成已有的智慧課堂所產生的數據將大多是結構混亂、標準不統(tǒng)一的“壞數據”,難以生成大數據并加以分析,教學應用的價值有限;第三,對于當前智慧課堂的教學實踐,教師并未做好思想準備來迎接這些動態(tài)生成的數據,去深刻地思考這些數據背后的教學含義、問題與趨勢,去深入地加工這些數據使其演變成為有價值的教學信息、教學知識,去影響自己的教學決策而改變教學行為生成教學智慧[17]。
未來課堂的智慧化發(fā)展是一個在教育大系統(tǒng)整體發(fā)展驅動下的系統(tǒng)化變革過程,而在這其中我們不能忽視伴隨著智慧教學系統(tǒng)發(fā)展及教學應用而產生的大量的、有生命力的鮮活數據,要緊緊把握數據生成智慧的通路,研究教學大數據的生成方式、找尋教學數據的智慧處理方式、教學信息的智慧解讀方式、教學知識的智慧應用方式,最終升華為“互聯網+”時代的教與學智慧。用數據智慧重構未來課堂,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陳麗等.學校組織變革研究:校長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 祝智庭.智慧教育新發(fā)展: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及智慧學習空間[J].開放教育研究,2016,(2):18-26.
[3] 黃榮懷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4):22-27.
[4] 孫曙輝,劉邦奇.基于動態(tài)學習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模式[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5] 陳衛(wèi)東,張際平.未來課堂的定位與特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7):23-28.
[6] 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7] Palmisano,S. J.. A smarter planet: the next leader-ship agenda[J].IBM,2008,(11): 1-8.
[8] Ackoff,R.L..From data to wisdom[J].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89,(15): 3-9.
[9] Big Data for Developmen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DB/OL]. ht tp://www.unglobalpulse.org/sites/default/files/Big-DataforDevelopment-UNGlobalPulseJune2012.pdf,2016-04-09.
[10] 張東.智慧學習環(huán)境:有效支撐學與教方式的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2-05-25(011).
[11] 張宇榮.促進學習的認知工具[J].電化教育研究,1996,(3):48-50.
[12] 余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3] 邁克爾·哈默,詹姆斯·錢皮.改造公司——企業(yè)革命的宣言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14] “翻轉課堂”,一種教學結構的改變——訪北 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余勝泉[J].基礎教育課程,2015,(15):7-12.
[15] 何克抗.教學結構理論與教學深化改革(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7,(7):5-10.
[16] 徐鵬,王以寧等,大數據視角分析學習變革——美國《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報告解讀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6):11-17.
[17] 許芳杰.數據智慧:大數據時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新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18-23.
本文來源:《中國電化教育》 2017年第7期P14-19頁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