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yī)百科7
疾病名稱 爛喉痧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爛喉痧是感受溫熱時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起病急驟。臨
床表現(xiàn)以發(fā)熱、咽喉腫痛糜爛、肌膚丹痧密布等為特點。因其能相互傳染,引起流
行,故又名“疫喉痧”。由于西醫(yī)的猩紅熱等臨床證候表現(xiàn)與本病相似,所以可參照
辨證治療。
1、多發(fā)生于冬春兩季。
2、多有與爛喉痧病人接觸史。
3、臨床多見起病急驟,出現(xiàn)發(fā)熱、咽喉腫痛糜爛、肌膚丹痧密布、舌紅絳起刺
狀如紅梅等。
4、應注意與白喉、麻疹相鑒別。白喉雖有咽喉腫痛,但有典型的白色偽膜,無
皮疹;麻疹之皮疹出現(xiàn)于病后三天左右;而本病發(fā)生當天即可出現(xiàn)痧疹,且伴咽喉
紅腫疼痛顯著,甚則糜爛。
本病系人逢正氣虧虛,感觸溫熱時毒而發(fā)病。溫熱時毒自口鼻而入,肺胃首先
受??;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皮毛與肌肉分別為肺胃所主,溫熱時毒充斥肺胃,肺氣
不宣,衛(wèi)分受邪,則見發(fā)熱、惡寒;肺胃熱毒上攻咽喉,故咽喉紅腫疼痛,甚則糜
爛;肺胃熱毒竄擾肌膚血絡,則肌膚丹痧密布。本病所及主要臟腑是肺、胃。感邪
輕者,病在肺衛(wèi);重者氣分胃熱熾盛;更甚者,也可內陷營血;病至后期,多見毒
去陰傷。
本病總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根據(jù)不同的病變階段,可分別佐以透衛(wèi)泄熱、
清氣涼營、生津養(yǎng)陰等。
毒侵肺衛(wèi)
[證見] 初起憎寒發(fā)熱,繼則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甚或糜爛,肌膚丹痧隱
約。舌尖邊紅,苔白,或有珠狀突起,脈數(shù)。
[治法] 透衛(wèi)泄熱,清咽解毒。
[方藥]
1、主方:清咽梔豉湯(陳耕道《疫喉淺論》)
處方:生山梔9克,香豆豉9克,金銀花12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蟬蛻
3克,白僵蠶6克,水牛角18克(刨片先煎,代犀角),連翹9克,桔梗6克,馬勃8
克,蘆根30克,燈芯8克,竹葉9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表郁較重,惡寒持續(xù),頭痛、周身酸痛且無汗出者,可去水牛角,酌加荊芥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穗9克、防風9克。若咽喉痛者,可加崗梅根15克、玄參18克、青果10克。
2、中成藥
(1)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4次。
(2)咽喉丹,每次口服1丸,每日2~3次。
(3)冰梅丸,每次口服10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竹葉柳蒡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蟬蛻6克,牛蒡子9克,荊芥穗9克,玄參12克,甘草3克,麥冬12
克,干葛12克,薄荷6克,知母10克,西河柳15克,竹葉12克。水煎兩次作兩
次服,每日2劑。
毒壅氣分
[證見] 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腐爛,肌膚丹痧顯露。舌紅赤有珠,苔黃
燥,脈洪數(shù)。
[治法] 清氣泄熱,瀉火解毒。
[方藥]
1、主方:余氏清心涼膈散(王孟英《溫熱經緯》)
處方:連翹9克,黃芩12克,山梔子12克,薄荷6克,生石膏30克(先煎),
桔梗6克,竹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若丹痧顯
露,色澤鮮紅者,加紫草9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9
克(后下)、芒硝8克(沖)。汗少或汗出不暢者,加青蒿9克(后下)。
2、中成藥
(1)針,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
(2)液,用3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
(3)板藍根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清咽化痧煎(陳耕道《疫喉淺論》)
處方:鮮金銀花15克,牡丹皮12克,玄參20克,紫草10克,鮮生地黃20克,
人中黃10克(老黃瓜汁代),麥冬10克,石膏40克(先煎),牛蒡子10克,赤芍10
克,犀角3克(水牛角30克代),知母12克。水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2劑。
毒燔氣營(血)
[證見] 咽喉紅腫糜爛,甚則氣道阻塞,聲啞氣急,丹痧密布,紅暈如斑,赤紫
成片,壯熱,汗多,口渴,煩躁。舌絳干燥,遍起芒刺,狀如紅梅,脈細數(shù)。
[治法] 清氣涼營,解毒救陰。
[方藥]
1. 主方:涼營清氣湯(《丁甘仁醫(yī)案 喉痧證治概要》)
處方:水牛角30克(先煎,代犀角),鮮石斛25克,黑山梔9克,牡丹皮9克,
鮮生地黃25克,薄荷6克,川黃連3克,赤芍9克,玄參15克,生石膏30克(先
煎),甘草5克,連翹9克,鮮竹葉12克,蘆根30克,茅根30克,老黃汁30克(沖
服,代金汁)。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喉中痰鳴、痰多難咯者,加竹瀝30克沖服。熱毒熾盛,引動肝風者,加羚羊
角骨15克(先煎)、鉤藤12克。若葉血、衄血者,加童便20~40毫升沖服。
2. 中成藥
(1)醒腦靜注射液,用于兼熱毒內陷心包,出現(xiàn)灼熱神昏、肢涼脈沉者,以8~
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推注,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
250毫升中靜脈點滴。
(2)參附針,用于兼熱毒內閉外脫,出現(xiàn)丹痧突然隱沒、肢體厥冷、汗出神迷、
息弱脈伏者,以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靜脈點滴,后接滴醒腦靜
注射液20毫升加10%葡萄糖250毫升。
3、單方驗方:犀角玄參湯(鄭重光《溫疫論補注》)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玄參30克,升麻8克,射干10克,
甘草6克。水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2劑。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余毒傷陰
[證見] 咽喉腐爛漸減,但仍疼痛,壯熱已除,惟午后仍低熱,口干唇燥,皮膚
干燥脫屑。舌紅而干,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 養(yǎng)陰生津,清泄余熱。
[方藥]
1、主方:清咽養(yǎng)營湯(陳耕道《疫喉淺論》)
處方:西洋參12克,大生地黃15克,茯神木12克,麥門冬12克,大白芍10
克,天花粉15克,天門冬12克,揀玄參15克,肥知母12克,炙甘草6克。水煎
去渣,兌蔗汁1杯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發(fā)熱仍甚,咽喉疼劇者,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板藍根20克。夜寐差、
咳嗽者,加杏仁12克、沙參15克、夜交藤12克。
2、中成藥
知柏地黃丸,每次6克,鹽開水送服,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青柴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青蒿12克,銀柴胡12克,牡丹皮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5克。水
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2劑。
1、吹喉治療:玉鑰匙(陳無擇《三因極—病證方論》)
對爛喉痧患者,咽喉紅腫,尚未糜爛時,可用玉鑰匙吹喉做局部治療。
玉鑰匙處方:焰硝45克,硼砂15克,冰腦1克、白僵蠶3克,共研為極細末
和勻。每次以竹管吹1~1.5克入喉中,每日3~4次。具有清熱消腫的功能,也可
用雙料喉風散代用,每日數(shù)次噴喉。
2、漱喉治療
用土牛膝根300~500克(鮮者)洗凈,搗爛絞取自然汁,重湯燉溫,頻頻噙漱喉,
具有消炎止痛、祛腐生肌的作用。也可用射干泡開水絞汁,加少許醋拌勻,每日數(shù)
次噙嗽喉,具有同樣效果。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肋骨骨折
疾病科屬 骨傷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肋骨骨折是最常見的胸部損傷之一。好發(fā)于壯年和老年人,青少
年較少見。4~7歲肋為骨折好發(fā)部位。。
1、傷后局部腫脹、瘀斑、疼痛、咳嗽、深呼吸或射干轉動時疼痛
加重。2、局部有凹陷或突起畸形,壓痛明顯,有時可捫及骨擦音。3、
胸廓擠壓征陽性。4、多根雙外骨折者,局部可出現(xiàn)反常呼吸。5、合并
氣胸、血胸者,可出現(xiàn)胸悶、氣促、嚴重者甚至休克。氣胸患者,可出
現(xiàn)皮下氣腫,捫之有捻發(fā)音,患側叩診鼓音。血胸患者,患側叩診濁音。
6、胸部X線照片可了解骨折的情況,并觀察有無氣胸、血胸等并發(fā)癥,
但肋軟骨骨折則不能顯示。
1、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均可引起骨向內彎曲而發(fā)生骨折。重物
打擊,碰撞、拳擊等直接暴力作用于肋骨,該部肋骨向內彎曲而發(fā)生骨
折,斷端向內移位,可刺破胸膜及肺臟。若骨折端刺破胸膜,空氣從外
界進入胸膜腔,可形成氣胸;流入的空氣使傷側肺萎陷,影響正常呼吸
功能和血循環(huán)。若刺破肺和胸壁血管,血液流入胸膜腔,則形成血胸。
重物前后擠壓、塌方、車輪輾壓等間接暴力,往往使肋骨在腋中線附近
向外彎曲而發(fā)生骨折,但刺破胸膜的機會較少。骨折可發(fā)生在一根或數(shù)
根肋骨,每一肋骨一般只有一處折斷,也有少數(shù)為肋骨前后兩處被折斷
者。
2、少年兒童之肋骨因骨質較柔軟,富于彈性,不易折斷。壯年及
老年人氣血虛衰,骨質脆弱,故較易折斷。
3、肋骨居于胸膺,而胸為肺之分野,肝經之脈由下而上布脅肋。
傷后絡脈受損,瘀血凝聚,氣機阻滯,肺失肅降,甚則肺絡亦傷,肝失
條達。若瘀血內蘊,可致氣血失和,尚易發(fā)生瘀血化熱的現(xiàn)象。故早期
多為氣滯血瘀、肺失肅降,肝氣郁結。
無移位骨折可外敷消腫止痛藥膏,用寬繃帶包扎胸廓以減少疼痛。
有移位骨折則可手法整復、膠布固定。若合并閉合性氣胸且積氣較多,
可自第二肋間鎖骨中線處穿刺抽氣;張力性氣胸則行閉式引流。合并血
胸應防治休克,非進行性血胸可于傷后24小時后,在腋中線第6~7肋間
穿刺抽吸出積血。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整復方法
患者正坐,肋手在患者背后,將一膝頂在患者背部,雙手握其肩,
緩緩用力向后方拉開,使患者挺胸。術者一手按扶健側,一手按定患
側,用推按手法,將高凸部分按平。若后肋骨折,肋手扶住胸前,令
患者挺胸,術者立于患者背后,用推按手將高凸部分按平。
固定方法
無移位骨折及皮膚對膠布過敏者,骨折部位敷藥物后,囑患者作
深呼吸,用寬繃帶多層環(huán)繞包扎固定,或用多頭帶包扎固定3~4周,
有移位骨折整復后,患者正坐,用寬7~10厘米、長度超過患者胸廓半
圍的膠布數(shù)條緊貼于胸部傷側,前后均超越胸廓中線;在患者深呼氣
終末而胸圍最小時,將膠布拉緊,同后向前、自下而上地粘貼,上下
膠布互相重疊2~3厘米,形成疊瓦狀,一直將骨折區(qū)和上下鄰近肋骨
全部固定為止。固定時間一般3~4周。多根雙處肋骨骨折,必須迅速
固定胸廓,減輕反常呼吸引起的生理障礙,可用厚敷料墊于傷部,然
后用膠布固定或肋骨牽引術。
藥物治療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理氣止痛。
⑴ 主方:胸傷一方(廣東中醫(yī)學院《外科科學》)
處方:柴胡9克,枳殼9克,北杏仁9克,元胡9克,赤芍12克,當
歸12克,郁金12克,丹參15克,瓜蔞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1劑。痛甚者,加三七3克(沖),佛手12克。氣逆喘咳者,加沉香1.5
克,蘇子12克??┭?,加仙鶴草12克、白及時性12克、藕節(jié)15克。
⑵ 外用方:外敷接骨散(上海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傷科學講義》)
處方:骨碎補、血竭、硼砂、當歸、乳香、沒藥、續(xù)斷、自然銅、
大黃、地鱉蟲各等份。共研細末,飴糖或蜂蜜調敷患處。
⑶ 中成藥:云南白藥,口服,每次0.5克,每日2次。
2、中期治法:補氣養(yǎng)血,接骨續(xù)損。
主方:胸傷二方(廣東中醫(y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黨參12克,當歸12克,桔梗9克,白術9克,香附9克,白芍
9克,郁金9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3、后期治法: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⑴ 主方:消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柴胡12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
甘草3克,,杜仲12克,續(xù)斷12克。水煎服,每日1劑。胸肋隱隱作痛者,
加三棱9克,莪術9克、乳香5克。
⑵ 中成藥:①補中益所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②狗皮膏,
外用,烘熱外敷患處。
練功活動
整復固定,輕者可下地活動。重癥需臥床者,可取斜坡臥位(半坐
臥位),肋骨牽引者取平臥位,鼓勵患者按胸咳嗽排痰,并鍛煉腹式呼
吸運動,待癥狀減輕,即應下地自由活動。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類天皰瘡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類天皰瘡是一種好發(fā)于老年人的大皰性膚病。也屬古醫(yī)籍稱之為皰
(泡)瘡,火赤瘡的范疇。本病西醫(yī)稱為類皰瘡或大皰性類天皰瘡。
1、好發(fā)于老年人,80%以上患者的發(fā)病年齡在60歲以上,其次則是
幼童。
2、一般無明顯前驅癥狀,皮疹出現(xiàn)前也很少發(fā)生粘膜損害。但可
于大皰出現(xiàn)之前,在四肢等部位發(fā)生紅斑、風團或濕疹樣改變等損害。
3、皮疹常局限于某些部位,以腹股溝、腋窩、四肢屈側及胸腹部
為多見,也可泛發(fā)全身。
4、皮疹表現(xiàn)主要為在紅斑或正常皮膚的基礎上發(fā)生大皰,散在分
布。皰呈半球形,皰壁較厚而緊張,有韌性,不易破裂。尼氏征陰性。
皰壁破后,糜爛面同原來的水皰一樣大,不再繼續(xù)擴大,常能很快干燥
結痂;糜爛面愈合較快,痂脫落后常留有色素沉著。
5、粘膜損害很少發(fā)生,有時可出現(xiàn)輕度的口腔粘膜損害,表現(xiàn)為
皰壁緊張帶韌性的小水皰,皰壁破后很快愈合。
6、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個別有緊張感、燒灼感,糜爛面多者可
有疼痛感。
7、一般無全身癥狀,急性泛發(fā)性患者可有發(fā)熱、食欲不振、乏力
等全身癥狀。
8、病程緩慢,一般病情較天皰瘡輕,預后良好。有的持續(xù)數(shù)月或
數(shù)年后,可以完全緩解。但年老體弱者亦可導致死亡。少數(shù)病人可伴發(fā)
惡性腫瘤。
9、本病應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等相鑒別,詳見皰疹樣皮炎診斷要
點附表。
10、有條件者,可作下述檢查:①組織病理學檢查,其基本特點是
表皮下水皰和沒有棘層細胞松解。②間接免疫熒光檢查,多數(shù)患者可檢
出血清有抗皮膚基底膜帶的自身抗體IgG,但其滴度與疾病的活動性并
不相平行。③直接免疫熒光檢查,基底膜帶中可檢出自身抗體的熒光染
色,有診斷價值。
基本同天皰瘡。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證論治
其他療法
參照天皰瘡辨證論治施藥。
說明:本病一般也宜采用中西綜合治療措施。中醫(yī)辨證論治可參照
天皰瘡。西藥主要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但用量一般較天皰瘡小,以強
的松計算,一般開始劑量為40毫克/日即可(復發(fā)者可加大劑量至40~60
毫克/日),病情控制后逐漸減量以至停藥。也有聯(lián)合使用免疫抑制劑。
此外,宜配合支持療法及預防繼發(fā)感染。
外治法
參照天皰瘡外治法。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黧黑斑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黧黑斑是皮膚出現(xiàn)黃褐色、深褐色或棕黑色斑疹的皮膚病,多發(fā)生
于面部。中醫(yī)文獻中又稱黧黑頗黯、面塵。本病包括了西醫(yī)的黃褐斑與
黑變病等。
本病可分黃褐斑與黑變病兩種類型。
1、黃褐斑
⑴以女性為多見,男性也可發(fā)生。⑵常與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
月經不調或痛經等有關,少數(shù)可由于患者有某種慢性?。ㄈ绺尾?、結核
病、內臟腫瘤、營養(yǎng)不良等)所致。但也有不少病人無明顯原因。⑶皮
疹為發(fā)生于面部的淡褐色、黃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狀不規(guī)
劃,邊界清楚,基本對稱;常分布于顴部、頰部、鼻部、口周或額部,
分布于面頰部者常呈蝴蝶形。有的可擴展至上唇和頸部。⑷一般無自覺
癥狀及全身不適。⑸皮疹常在夏季或日曬后色素加深。有的可自行消退。
2、黑變病
⑴多見于中年婦女。⑵皮疹好發(fā)于面部、前額、耳后及頸部兩側等
處,也可見于胸、腋前、臍窩、腰圍、前臂和手背等部位。⑶皮疹開始
時為患處輕微發(fā)紅發(fā)癢,以后逐漸出現(xiàn)點狀和網狀的淡褐色、灰褐色至
深褐色、棕黑色的斑點或斑片;可伴有輕度毛細血管擴張。皮疹表面可
有糠狀鱗屑,使皮膚呈粉塵樣外觀。⑷皮疹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即穩(wěn)定
不變。一般無自覺癥狀(除開始時有輕度瘙癢)。偶有頭痛、食欲減退、
消瘦等全身癥狀。⑸病程緩慢。有發(fā)經數(shù)月或數(shù)年后,顏色逐漸變淡。
黧黑斑多因脾氣不足,氣血不能潤澤肌膚所致;或因憂思抑郁,肝
氣郁結,氣滯血瘀,膚失濡養(yǎng)而發(fā);也可因腎陰虧損或腎陽不足,以致
血虛不勞而成。本病的治療,宜根據(jù)辨證,分別采用健脾益氣、疏肝解
郁、活血化瘀和滋陰補腎或溫補腎陽等方法,并輔以外治法。
脾虛型
[證見]皮疹表現(xiàn)如上述,常伴有胃納欠佳,食后腹脹,乏力倦怠,
或見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舌邊尖有齒印,脈緩。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
1、主方:六君子湯(虞搏《醫(yī)學正傳》)加減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處方:黨參25克,黃芪、茯苓、丹參各15克,法半夏、灸甘草各9
克,白術、當歸各12克,陳皮5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⑴陳夏六君子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⑵
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⑶歸脾丸,
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肝郁血瘀型
[證見]皮疹表現(xiàn)如上述,常伴有煩躁易怒或心情憂郁,胸脅脹悶,
月經不調。舌質淡紅或黯紅,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藥]
1、主方:逍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柴胡、赤芍、當歸、白術、郁金各12克,茯苓、丹參各15克,
牡丹皮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月經不調者,可加得附12克、
益母草15~30克。血瘀較明顯者(如舌質黯紅或舌邊尖有瘀點、瘀斑),
加桃仁、紅花各9克,或加三棱、莪術各9克勤克儉。
2、中成藥
⑴逍遙丸,口服,每次10~15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⑵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腎虛型
[證見]皮疹表現(xiàn)如上述,面色黯晦;常伴有腰膝酸軟,乏力,月經
不調。腎陰虛者,常伴有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煩躁不安,口干
舌燥,舌質紅,苔少,脈細或細數(shù)。腎陽虛者,常有伴頭暈,耳鳴,形
寒,尿頻,舌質淡,脈沉或細弱。
[治法]腎陰虛者,宜滋陰補腎;腎陽虛者,宜溫補腎陽。
[方藥]
1、主方
⑴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熟地黃25克,山萸肉、山藥各12克,牡丹皮、茯苓、澤瀉各
9克,旱蓮草18克,女貞子、丹參各15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
日1劑。本方適用于腎陰虛者。陰虛火旺者,熟地黃改生地黃,加知母、
黃柏各9克。
⑵腎氣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熟地黃25克,山萸肉、山藥各12克,牡丹皮、茯苓、澤瀉各
9克,肉桂3克(焗),制附子3克,菟絲子、丹參各15克。水煎服,可
復渣再煎服,每日1劑。本方適用于腎陽虛者。
2、中成藥
⑴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或淡鹽開水送
服。適用于腎陰虛者。
⑵知地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或淡鹽開水送服。
適用于腎陰虛火旺者。
⑶金匱腎氣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或淡鹽開水送
服。適用于腎陽虛者。
外治法
1、用玉容散調人乳汁外搽。
2、用茯苓粉早晚擦搽面部。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痢疾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一種病證。多發(fā)
于夏秋季節(jié)。西醫(yī)的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可參照本證辨證論
治。
1、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便次增多。
2、急性痢疾發(fā)病急驟,可伴惡寒、發(fā)熱等癥;慢性久痢則反復發(fā)
作,遷延不愈。
3、常見于夏秋季節(jié),多有飲食不潔史。
4、大便檢查及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致病菌或阿米巴滋養(yǎng)體等。
本病發(fā)生多與外感、時邪及飲食不節(jié)有關。其病位在腸,濕熱、疫
毒、寒濕之邪壅塞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使腸道傳導失司,脂絡受傷,
氣血凝滯,腐敗化為膿血而痢下赤白。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故腹痛,
里急后重。
辨證宜分寒熱虛實。一般說來,本病初起,證見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膿血粘液,舌苔黃膩,脈弦滑而實者,多為熱證、實證,治以清熱
解毒,化濕導滯,調氣和血。病程日久或反復發(fā)作,腹痛隱隱,下痢稀
薄,神疲乏力,舌質淡,多屬虛證、寒證,治以溫補脾腎,導滯調氣和
血。此外,應注意赤多者重用血藥,白多者重用氣藥。
濕熱痢
[證見]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化濕,調氣和血。
[方藥]
1、主方:芍藥湯〈劉河間《保命集》〉加減
處方:白芍15克,黃芩12克,黃連10克,當歸10克,木香6克(后下),
檳榔15克,馬齒莧30克,金銀花15克,地榆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初起若夾有表證者,可加葛根20克、荊芥、防風各10克。
2、中成藥
(1)黃連素,每次3片,每日3次。
(2)穿心蓮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馬齒莧煎〈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處方:馬齒莧100~150克,水煎服。
(2)止痢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穿心蓮、魚腥草各12克,黃柏6克,水煎服。
疫毒痢
[證見] 發(fā)病急驟,壯熱,腹痛劇烈,里急后重,痢下鮮紫膿血,
甚或昏迷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
1、主方:白頭翁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白頭翁30克,秦皮15克,黃連、黃柏、黃芩各12克,金銀
花20克,地榆30克,牡丹皮12克,生地黃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黃連素,每次3片,每日3次。
(2)清開靈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毫升,靜脈滴注。
3、單方驗方:鳳尾草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鳳尾草60克。水煎取汁,加適量蜜糖,代茶飲。
寒濕痢
[證見] 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飲食乏味,
頭身困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 溫化寒濕,行氣導滯。
[方藥]
1、主方:胃苓湯(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味
處方:蒼術12克,厚樸10克,陳皮6克,茯苓12克,炮姜10克,檳榔
12克,當歸10克,廣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香連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鹿銜草煎:鹿銜草120克,水煎分2次服。
虛寒痢
[證見] 久痢不愈,下痢稀薄,腹部隱痛,口淡不渴,神疲肢冷。
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
1、主方:真人養(yǎng)臟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黨參18克,白術15克,肉桂5克,炮姜10克,訶子12克,肉豆
蔻6克,白芍12克,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駐車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山楂肉200克,炒黃研末,以糖水沖服。每次6克,每日3次。
(2)石榴皮30克,水煎服。
休息痢
[證見] 下痢時發(fā)時止,日久不愈,發(fā)作時便下膿血,里急后重,
食少倦怠。舌質淡苔膩,脈細。
[治法] 溫中清腸,調氣化滯。
[方藥]
1、主方:連理湯(張璐《張氏醫(yī)通》)加味
處方:黨參18克,白術12克,干姜10克,黃連9克,當歸10克,赤芍
12克,地榆15克,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1)烏梅安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烏梅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鴉膽子,每次10~15粒,裝入膠囊或用龍眼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
飲后服,連服7~10天。適用于阿米巴痢疾。
1、針灸療法
(1)體針:急性痢疾:針足三里、止瀉、天樞,強刺激。發(fā)熱者加
曲池,減天樞;有里急后重者,加陰陵泉或關元。每日針1~3次。
慢性久痢:針肝俞、胃俞、足三里,弱刺激;或灸關元、神闕。每
日1~3次。
(2)耳針:穴位:大腸,交感,皮質下。備穴:直腸下段,小腸。
每次選用2~4穴,可針單側或雙側,每天針1次,亦可埋針。
2、飲食療法
(1)大蒜適量,與飯食伴吃。
(2)鳳尾草紅糖飲:鳳尾草50克,水煎后加入紅糖適量,代茶飲。
適用于濕熱痢。
3、預防調護
(1)飲食有節(jié),忌食生冷不潔及變質食物。
(2)患者不宜過量活動,忌食葷腥油膩及生冷瓜果等。
(3)早期發(fā)現(xiàn)病人和帶菌者,應進行隔離及徹底治療。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臁瘡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發(fā)生于腿臁骨內外側的慢性潰瘍稱為臁瘡,又稱為裙邊瘡、褲口毒,
俗稱老爛腳。相當于西醫(yī)的小腿慢性潰瘍。
1、多發(fā)于經久站立工作者,以及有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
的患者。
2、好發(fā)于小腿下1/3,踝骨上9厘米的內、外臁部位。
3、初起時小腿內臁或外臁瘙癢,繼而焮紅漫腫,后則潰爛,滋水
淋漓,日久不愈。瘡口邊緣增厚,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穢暗,流
出污濁臭穢膿水,瘡口周圍皮膚暗紅或紫黑發(fā)亮。常并發(fā)濕疹,極少數(shù)
有癌變。
1、本病多由經久站立或擔物負重,以致下肢絡脈失暢,局部氣血
郁滯,復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腐爛皮肉面民。下肢皮膚受傷,蟲咬
以及濕疹等,常為誘發(fā)因素。其特點是潰瘍經久難以收口,或雖經收口,
每易因損傷而復發(fā)。
2、本病初起以脾胃濕熱表現(xiàn)為主。脾主四肢、肌肉,脾胃濕熱下
注,經絡阻滯,氣血凝澀,則局部焮紅漫腫;熱微則癢,熱盛則痛,濕
盛則肉爛,熱盛則肉腐,濕熱蘊蒸則癢痛腐爛俱見。濕為陰邪,纏綿膠
著,故滋水淋漓,瘡腐不鮮。本病病程纏綿,經久難愈,日久氣血被耗,
脾胃虛弱,則以氣血兩虛表現(xiàn)為主。氣血虧耗,正氣不充,滋養(yǎng)乏源,
則瘡口下陷。氣血虛弱,毒滯難化,則瘡周皮色紫暗,瘡面肉色穢暗,
膿水腥臭,并伴神疲體倦,面色失華等脾虛氣血虛弱癥狀。本病以清熱
利濕,調理氣血為基本治療原則。
濕熱下注證
[證見] 多見于初起或復發(fā)初期。常有小腿青筋怒脹,局部發(fā)癢,
焮紅漫腫,疼痛。繼則破潰,潰面逐漸擴大,滋水淋漓,瘡面腐暗,伴
有口渴,便溏,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和營解毒。
[方藥]
1、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薢30克,當歸尾9克,防己9克,澤瀉9克,黃柏9克,丹參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9克,牡丹皮9克,金銀花9克,車前子9克(包煎),生薏苡仁15克,紫花
地丁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通塞脈征,每次8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 艾葉粉(王漢昌《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5)
處方:艾葉適量,洗凈,曬干或烤干,以色黃焦存性為度,研末入
瓶備用。瘡口清潔后,將艾葉粉薄薄一層撒在瘡面上;也可用生茶油調
粉外涂,再用紗布遮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
(2) 柿餅(焦靜杰《淅江中醫(yī)雜志》1989.12)
處方:柿餅適量。讓患者先用溫鹽水洗患處,將柿餅嚼爛如膏狀,
攤在紗布上敷瘡面,包扎,每日換藥1次。
(3) 三葉湯(趙秉志驗方)
處方:茶葉15克,艾葉15克,女貞子葉15克,皂角針15克。加水250
毫升,煎至100~150毫升,用紗布過濾,取煎液外洗或濕敷局部潰瘍面,
每日3次。
氣血兩虛證
[證見] 見于后期。瘡口下陷,邊緣似缸口,瘡面肉色穢暗,滋水
淋漓而臭,周圍皮色紫黑光亮,或浸漬發(fā)癢。或瘡面肉芽色淡不鮮,經
久難以收口。伴有面色失華,神疲體倦。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 調補氣血,兼清濕熱。
[方經]
1、主方
(1) 十全大補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妙散(朱震
亨《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術9克,赤芍9克,當歸9克,熟地
黃15克,川芎6克,甘草6克,茯苓12克,黃柏9克,蒼術9克,防己9克,
金銀花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氣虛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李杲《東垣十書》)加減
處方:黃芪30克,黨參30克,白術9克,升麻9克,柴胡9克,甘草
6克,金銀花藤30克,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十全大補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 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4) 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 參照濕熱下注證單方驗方。
(2) 健脾滲濕湯(梁劍輝《新中醫(yī)》1973.2)
處方:黨參12克,云苓12克,澤瀉12克,白術9克,扁豆15克,陳
皮3克,淮山藥24克,生薏苡仁18克,桔梗4.5克,大棗4枚。水煎服,
每日1劑。
外治法
1、敷貼法
初期紅腫,潰破滲液較多者,可用10%黃柏溶液,或用馬齒莧60克、
黃柏20克、大青葉30克,煎水溫時濕敷,每日3~4次。局部紅腫,滲液
量少者,宜用金黃膏摻九一丹或八二丹外貼。
2、纏縛法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后期久不收口,皮膚烏黑,瘡口凹陷,瘡面腐肉不脫,時流污水者,
可用七層丹麻油調敷,并用繃帶纏縛患處和整個小腿,每周換藥2次,
夏季可勤換些?;蛴眉t油膏摻九一丹外敷,瘡面肉芽生長時,改用白玉
膏摻生肌散,也需加用纏縛。瘡面周圍伴濕疹者,改用青黛膏。
3、白糖膠布包扎法
將膠布剪成寬2厘米左右、長為小腿周徑一圈半的膠布若干條。先
用生理鹽水清洗瘡面,瘡面上撒布薄薄一層白砂糖。自潰瘍面上緣2厘
米處開始貼第一條膠布,第二條膠布寬度的一半貼在第一條膠布上,另
一半貼在瘡面上,如疊瓦狀把瘡面封住,直到超過瘡面緣2厘米處為止。
包扎須稍用力,使膠布的中段正貼瘡面。分泌物少時,可每周更換1次,
如分泌物多而腥臭,3~4日更換1次,至瘡面全部愈合為止。伴有濕疹及
對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本法。
4、瘡面出血時摻以桃花散,出血不止者應予結扎止血。
5、瘡面腐肉已脫,新肉漸生者,用生肌玉紅膏摻生肌散外貼,隔
日1換或每周2換。
1、飲食療法
(1) 薺菜車前紅花湯:薺菜根50克,車前草50克,紅花10克。同煎
30分鐘,取汁調味服食。適用于臁瘡早期。
(2) 紅花碧玉湯:紅花5克,川芎5克,萵苣200克。川芎加水煮沸
10分鐘取汁,加紅花后再煮10分鐘,萵苣削皮切片加入,沸騰起鍋,滴
入麻油、醋等調味即可。適用于早期疼痛明顯者。
(3) 川芎黃芪粥:川芎6克,黃芪15克,糯米50克。川芎、黃芪同
煮30分鐘取汁,加糯米煮粥。適用于瘡面紫暗,周圍皮膚紫黑發(fā)硬者。
(4) 歸芪豆?jié){粥:當歸30克,黃芪30克,豆?jié){1000毫升,粳米90克。
當歸、黃芪濃煎取汁,與豆?jié){、粳米加水同煮,熟后加白糖適量食用。
適用于臁瘡經久不愈,氣血兩虛者。
2、預防調護
(1) 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小腿可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護套保護。有皮
膚破損和感染時要及時治療。潰瘍愈合后,可作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和曲
張靜脈剝離術。
(2) 患足宜抬高,不宜久立久行。
(3) 瘡口愈合后,宜經常用彈力護套保護,避免損傷,以防復發(fā)。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淋證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淋證是指小便頻數(shù)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病證。西醫(yī)
的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結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1、小便頻急、淋瀝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淋證之基本特
征,診斷的主要依據(jù)。
2、除上述共同癥狀外,各種淋證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表現(xiàn):
(1)熱淋:起病多急,或伴發(fā)熱,小便灼熱,尿時灼痛。
(2)血淋:尿血而痛。
(3)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
而痛止。
(4)膏淋:小便澀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
(5)氣淋:脘腹?jié)M悶脹痛,小便澀滯,尿后余瀝不盡。
(6)勞淋:久淋,遇勞倦、房事即加重或誘發(fā),小便澀痛不顯著,
余瀝不盡,腰痛纏綿,痛墜及尻。
3、實驗室尿液檢查,可見異常;X線攝片,可發(fā)現(xiàn)泌尿系統(tǒng)結石
等。
淋證的發(fā)生,主要與膀胱濕熱、脾腎虧虛、肝郁氣滯有關。病位
在腎與膀胱。其病機主要是濕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若病延
日久,熱郁傷陰,濕遏陽氣,或陰傷及氣,可導致脾腎兩虛,膀胱氣化
無權,則病證從實轉虛,而見虛實夾雜。
本證臨床應注意與癃閉相鑒別。癃閉是以排尿困難,量少或無尿,
無尿痛為特征,與淋證不同。
辨證時應在區(qū)別各種不同淋證的基礎上,審察證候虛實。一般說來,
初起或在急性發(fā)作階段屬實,以膀胱濕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為主;
久病多虛,病在脾腎,以脾虛、腎虛、氣陰兩虛為主。同一種淋證,由
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病機并非單純劃一。如同一氣淋,既有實證,又
有虛證,實證由于氣滯不利,虛證緣于氣虛下陷,一虛一實,迥然有別。
又如同一血淋,由于濕熱下注,熱盛傷絡者屬實,由于陰虛火旺,虛火
灼絡者屬虛。再如熱淋,經過治療有時濕熱尚無去盡,又出現(xiàn)腎陰不足
或氣陰兩傷等虛實并見的證候。
本證一般初病屬實、屬熱,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久病屬虛,病
在脾腎,宜以補益脾腎治之。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證論治
熱淋
[證見] 尿頻數(shù),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小腹墜脹,或有腰
痛,或有惡寒發(fā)熱,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通淋。
[方藥]
1、主方:八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萹蓄、瞿麥、金銀花、連翹各15克,梔子、木通各12克,
滑石、車前草、珍珠草、土茯苓各30克,大黃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
(1)地榆大黃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地榆30克,大黃、白茅根、川萆薢、瞿麥各15克,石榴皮
12克,牡丹皮、黃柏、石葦、白槿花各9克,琥珀6克(沖服),甘草5
克。水煎服。
(2)柴芩湯(嚴澤潤《湖北中醫(yī)雜志》)1986.1)
處方:柴胡、黃芩、車前草、石葦、六一散各30克。水煎服。
石淋
[證見] 尿中夾有砂石,小便艱澀、刺痛,甚則血尿,或腰腹引
痛。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方藥]
1、主方:石葦散(李用粹《證治匯補》)加減
處方:石葦、冬葵子、瞿麥、車前子各15克,金錢草、滑石各30
克,海金砂、木通、雞內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尿血者,加小薊、藕節(jié)各30克、生地黃15克。兼發(fā)熱者,加蒲
公英30克、黃柏、大黃各12克。病久氣虛者,加黃芪20~30克。
2、中成藥
石淋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金龍排石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雞內金、生甘草梢各9克,金錢草、滑石、白芍各30克,懷
牛膝、廣地龍各12克,火硝6克(沖服),硼砂4克(沖服),茯苓15克,
澤瀉、車前子各10克。水煎服。
血淋
[證見] 小便熱澀刺痛,尿色紫紅,甚則夾有血塊,小腹脹滿疼
痛,或見心煩。舌苔薄黃。
[治法] 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方藥]
1、主方:小薊飲子(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小薊、藕節(jié)、滑石各30克,生地黃、茅根20克,蒲黃、赤
芍、牡丹皮、木通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病腎陰虧虛,火旺傷絡尿血者,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吳謙等
《醫(yī)宗金鑒》)加減: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各15克,茯苓、知母、
黃柏、牡丹皮、澤瀉各12克,旱蓮草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每日3次。
膏淋
[證見] 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
或夾有凝塊,或混有血液,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治法] 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帷?
[方藥]
1、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飲(程鍾齡《醫(yī)學心悟》)加減
處方:萆薢30克,石葦20克,黃柏12克,車前子15克,石菖蒲10克,
蓮子心12克,茯苓12克,滑石3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病腎虛下元不固者,可選用膏淋湯(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加減:黨參、山藥各30克,熟地黃、芡實、白芍、菟絲子、山萸肉各15
克,龍骨、牡蠣20克,炙甘草6克。
2、中成藥
萆薢分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乳糜尿方(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石葦、萹蓄、萆薢、劉寄奴、雞血藤各30克,茯苓、生地黃
各12克,紅花10克。水煎服。
氣淋
[證見] 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jié)M痛,苔薄白,脈沉弦。
[治法] 利氣疏導。
[方藥]
1、主方:沉香散(尤在涇《金匱翼》)加味
處方:沉香、陳皮各1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石葦、王不留行、
冬葵子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久病氣虛,不能攝納,尿有余瀝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2、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用于久病氣虛患者。
勞淋
[證見] 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酸
膝軟,神疲乏力。舌質淡,脈虛弱。
[治法] 健脾益腎。
[方藥]
1、主方:無比山藥丸(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山藥15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
巴戟天12克,菟絲子15克,杜仲15克,牛膝12克,五味子6克,肉蓯蓉
15克,黨參15克,北芪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腎陰虧虛者,可配合知柏地黃丸。腎陽虛衰者,可配合右歸丸。
2、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1、飲食療法
(1)車前草煲豬小肚:鮮車前草60克(干品30克),豬小肚2個,
加清水煲爛,飲湯食肚肉。適用于熱淋。
(2)金錢苡仁茶:金錢草50克,薏苡仁60克,雞內金20克,水煎取
汁,加適量白糖代茶飲用。適用于治石淋。
2、預防調護
(1)淋證預防主要是消除各種外邪入侵和濕熱內生的有關因素,
如忍尿、過食肥甘、縱欲過勞、外陰不潔等。
(2)淋證者應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忌肥膩香燥辛辣之品。此外,
應禁房事,注意適當休息。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流痰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流痰是痰濕之邪損傷人體骨與關節(jié),流積于筋骨附近,肌肉之間的
化膿性疾病的總稱,俗稱骨癆、穿骨流注。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骨與關節(jié)
結核病。流痰又以其發(fā)病的部位及形態(tài)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患于
胸背,病損呈后凸畸形者,稱雞胸或龜背痰;病于腰背,痰流于腎俞穴
附近者,稱腎俞虛痰;病于髖部的稱附骨痰;病損于膝,病膝呈上下纖
細,狀如鶴膝者稱為鶴膝痰;病損于踝,瘡孔內外相通者稱穿拐痰;痰
結于指節(jié),形似蟬肚者稱蜣螂蛀;痰積于前臂,附骨而生,孔孔流漿者
稱螻蛄串。等等。
1、本病多發(fā)于兒童,常有其他癆病史,尤以肺癆最多。
2、病變部位以脊椎為最多,其次為髖、膝、踝,再次為肩、肘、
腕等關節(jié)。
3、初期患部腫脹不顯,不紅不熱,輕度疼痛或不痛,但運動時疼
痛加劇,休息后減輕。兒童患者常在睡眠時痛醒哭叫,伴有活動障礙。
4、中期病變周圍肌肉萎縮,關節(jié)明顯腫脹,在病變附近或較遠處
形成膿腫,不紅不熱,膿熟時患處皮膚透紅一點,按之微軟。化膿約在
得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
5、后期膿腫潰破,膿出稀薄,夾有敗絮狀物質,久則瘡口凹陷,
周圍皮膚紫暗,形成漏管,不易收口。
6、可能有紅白細胞總數(shù)、血紅蛋白降低,但淋巴細胞數(shù)增高。血
沉在病變嚴重時增高,穩(wěn)定時則逐漸降至正常。
7、X線攝片主要顯示骨質疏松,有脫鈣現(xiàn)象,在疏松骨質中可能見
到一個半透明而無骨組織的病灶陰影。在病初起時,如X線攝片不能肯
定有無病變,尤其是兒童的關節(jié)疾病,應同時攝健側X線片以資比較。
8、應分別病在不同部位的情況:
(1) 病在頸椎者,常以手托下凳而呈頸縮俯形。其膿腫多在頸部,
因膿腫壓迫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難。
(2) 病在胸椎者,背脊骨后凸,狀如龜背,重者可有下肢癱瘓,大
小便潴留或失禁,行路時常以兩手撐腰部或脅部。其膿腫多在腎俞附近。
(3) 病在腰椎者,腰部挺直如板狀。囑患者地上拾時,腰不能前彎
而小心地向下蹲,同時以手扶膝,起立時也用手扶大腿慢慢起來;囑患
者俯臥,將其兩腿向后高舉時,腰部保持僵直狀態(tài)與腿一齊抬起。其膿
腫大多在少腹,胯間或大腿內側。
(4) 病變在髖關節(jié)者,患肢先長后短,伸而難屈、外旋,大腿、臀
部肌肉萎縮,站立時兩臀肌不對稱。其膿腫可出現(xiàn)在環(huán)跳穴附近,或大
腿外側較遠處。
(5) 病在膝關節(jié)者,大小腿肌肉萎縮,尤以大腿肌肉為甚,關節(jié)腫
脹明顯,形如鶴膝,病腿漸至不能屈伸。膿腫在膝關節(jié)周圍,日久形成
半脫位或膝內翻、外翻畸形,患肢縮短。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6) 病在踝關節(jié)者,踝部前外側先腫脹,繼而流竄至內側,小腿肌
肉萎縮,呈內翻畸形;膿腫在踝骨附近。
(7) 病在肩關節(jié)者,以成年人多見。上臂肌肉逐漸萎縮,尤以三角
肌為甚,肩關節(jié)運動受限,肩部外形扁平。膿腫在肩關節(jié)前方或腋窩。
(8) 病在肘關節(jié)者,成人多于兒童。肘后部兩側先有明顯腫脹,繼
則前臂與上臂肌肉萎縮,呈半屈曲強直畸形;膿腫在肘關節(jié)周圍。
(9) 病在腕關節(jié)者,多為成人,腕關節(jié)先有腫脹,繼則疼痛,運動
受限,呈向掌側屈曲畸形;膿腫多在腕背側。
(10) 病在指關節(jié)者,多為10歲以下小兒。病發(fā)于指骨中節(jié),常呈
多發(fā)性,患指腫如蟬腹,皮色正常,不痛,手指海運自如,不易形成膿
腫或瘺管。
9、本病需與下列病證相鑒別:
(1) 附骨疽:大多發(fā)于長骨,很少見于關節(jié)。起病較快,初起即有
寒熱,疼痛劇烈,化膿約在得病后1~3月間。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白細胞
均增高。X線攝片顯示骨陰影模糊或骨破壞,約在4周后可發(fā)現(xiàn)死骨。
(2) 類內風濕性關節(jié)炎:本病也生于關節(jié)處,日久也可致肌肉瘦削、
關節(jié)變形、活動障礙。但初起即自覺關節(jié)灼熱,疼痛劇烈。通常左右對
稱性發(fā)病,甚則遍歷全身關節(jié),永不化膿穿潰。
(3) 骨瘤:多見于膝關節(jié)上方或肩關節(jié)下方。初起時隱隱酸痛,繼
則掣痛難忍。約2~3月后,局部可摸到腫塊,堅硬如石。疙瘩突起,推
之不移,緊貼于骨,皮色紫褐,表面筋脈怒張,患處終不化膿。
(4) 流注:好發(fā)于肌肉豐厚之處,無固定部位,大多為多發(fā)性。起
病快,化膿亦易,伴有形寒身熱等全身癥狀,不損傷骨與關節(jié),潰后容
易收口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白細胞均增高。
1、本病是由先天不足,腎氣虧損,骨空絡虧,后天不足,脾失健
運,痰濁凝結,加之外受寒濕之邪侵襲,凝著筋骨,或有所損傷,氣血
失和,郁積而成。其特點是好發(fā)于骨與關節(jié),起病緩慢,化膿亦遲,潰
后不易收口,每多損傷筋骨。輕則形成殘廢,重則危及生命。
2、流痰的形成,先天不足,腎虧骨空是病之本,而痰濁凝聚,寒
濕侵襲,或有所損傷則是病之標。在整個病變發(fā)展過程中,均屬虛證。
其始為虛寒,其久轉化為虛熱,當其化膿之時,不僅寒化為熱,陰轉為
陽,而且腎陰不足的情況逐漸顯露;此后陰愈虧,火愈旺,常出現(xiàn)陰虛
火旺的證候。潰后由于膿水淋漓不斷,氣血流失,又可出現(xiàn)氣血兩虛的
證候。治療以補虛托毒為主。
虛寒證
[證見] 自覺形寒畏冷,時時惡風,患肢發(fā)冷,面色不華,患兒常
有夜啼,口不渴,小便清長,患部酸疼困痛。舌淡紅,苔薄白而潤,脈
浮緊,弦緊或沉細無力。
[治法] 益腎溫經,散寒化痰。
[方藥]
1、主方:陽和湯(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加減
處方:麻黃3克,熟地黃12克,桂枝6克,炮姜6克,羌活9克,獨活
9克,白芥子6克,百部12克,丹參9克,炙甘草3克,鹿角膠3克(烊化)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或鹿角片9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陽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虎掙散,成人每次0.3克,7~12歲減半,4~6歲每次0.09克,1
~3歲每次0.0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 小金片,成人每次4片,兒童減半,嬰兒1/3,每日3次,溫開
水送服。
(4) 芩部丹,成人每次4片,兒童減半,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 骨癆方(陶慕章驗方)
處方:黨參240克,黃芪120克,當歸60克,熟地黃120克,茯苓120
克,甘草60克;煎成濃汁后加鱉甲90克,鹿角膠90克,龜膠240克,粗
砂糖240克,烊化熬配成膏。早晚各服1湯匙。
(2) 金蟾膏(張守忠驗方)
處方:巴豆9克,乳香9克,鮮鯽魚1尾,蓖麻子15克,頭發(fā)2克,活
癩蛤蟆1只,香油12克,鉛粉60克。把香油用鐵鍋熬開后,將前6味藥放
入香油內,繼續(xù)加熱,用家槐明枝子攪拌,使頭發(fā)成泥狀、其他藥半焦
后,再用紗布過濾,除去殘渣。取濾液與鉛粉同時放入鐵鍋內,文火加
熱,并用家槐明枝子連續(xù)向一個方向攪動,至滴水成珠即可;把熬好的
膏藥全部倒入涼水中,浸泡24小時,取出備用。用時將膏藥攤于布上,
患部洗凈抹干后,再用生姜涂抹一遍,然后把膏藥貼于患部。
虛熱證
[證見] 自覺全身畏冷或發(fā)熱,酸困無力,骨蒸或午后潮熱,五心
煩熱,盜汗,顴紅,動則氣怯無力,自汗虛喘,口渴喜冷飲,或咳嗽痰
血。婦女月經多不規(guī)則,經水幾月不行或1月數(shù)行,量少色淡紅。舌淡
紅或絳紅,苔薄白或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
[治法] 滋陰養(yǎng)血,清熱除蒸。
[方藥]
1、主方:大補陰丸(朱震亨《丹溪心法》)合清骨散(王肯堂《證治
準繩》)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玄參9克,生龜板15克(先煎),丹參9克,生鱉
甲15克(先煎),青蒿9克,秦艽6克,知母6克,地骨皮12克,百部9克,
黃芩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盜汗不止或自汗者,加黃芪15克、浮小麥30克??人蕴笛撸幽?
沙參9克、麥冬9克、百合9克、川貝母4.5克(研末沖服)。
2、中成藥
(1) 大補陰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虛寒證單方驗方。
氣血兩虛證
[證見] 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蒼白,飲食漸少,神疲乏力,動則
自汗,少氣懶言,心悸。舌淡嫩,苔白或無苔,脈細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 補養(yǎng)氣血。
[方藥]
1、主方:人參養(yǎng)營營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 加減
處方:黨參9克,黃芪9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芍9克,熟地黃
12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酸棗仁9克,遠志6克,炙甘草3克,白術
9克。水煎服,每日1劑。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2、中成藥
(1) 十全大補丸,每次9克,每日2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2) 參照虛寒證中成藥(2)~(4)。
3、單方驗方
參照虛寒證單方驗方。
外治法
1、初期 用回陽玉龍膏外敷,或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蓋貼,或配合
隔姜灸、雷火神針灸、熨風散等法治療。
2、中期 膿成宜切開排膿,或用火針烙法排膿。
3、后期 潰后先用五五丹藥線提膿祛腐,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成
漏瘡口過小,膿出不暢者,可用七仙條或千金散粘附在藥線上,插入瘡
孔,以化腐蝕管;也可進行手術擴創(chuàng)。
1、飲食療法
參照“瘰疬”飲食療法。
2、預防調護
(1) 制動:如患疾生于胸椎、腰椎、髖關節(jié)部者,均需睡木板床;
生于肘、膝部者,以木板固定,并限止活動。丹局部和全身癥狀未控制
時,必須絕對臥床休息。
(2) 飲食:宜加強營養(yǎng),但當病情進展時,忌食酒類及蔥、辣椒、
大蒜等物。
(3) 防止褥瘡:并發(fā)癱瘓者,應幫助變換體位,每日用酒精擦浴1
次,并外撲滑石粉,保持皮膚干燥。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流注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流注是毒邪流竄于肌肉深部形成的多發(fā)性膿腫。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
多發(fā)性、轉移性肌肉深部膿腫。本病除頭面、前后二陰、腕、踝等遠側
端比較少見外,其余任何部位均可發(fā)生。
依據(jù)發(fā)病情況不同,又有不同名稱:發(fā)于夏秋之間的稱為暑濕流注;
由于疔、癤后引起的名為余毒流注;產后瘀露停滯或跌打損傷引起的稱
為瘀血流注;僅發(fā)于髂窩部的名為髂窩流注。
1、發(fā)病前多有癰癤疔瘡、外傷史,或和術感染,妊產史或感冒風
寒暑濕病史。
2、發(fā)病部位不定,多發(fā)于四肢或軀干的肌內肉深處。初起皮色不
變,漫腫無頭;右膿期則皮膚腫脹,疼痛加??;潰后膿出痛消。常一處
未愈,他處又發(fā)。
3、本病之髂窩流注需與環(huán)跳疽及附骨痰相鑒別。環(huán)跳疽疼痛在髂
關節(jié)部位,患肢不能伸直和彎曲;必要時作髖關節(jié)穿刺以作鑒別。附骨
痰則有結核病史,起病緩慢,患肢伸而難屈為主要鑒別點。
1、本病是由于人體正氣不充,或因風寒暑濕外受,客于營衛(wèi),流
注全身各處,邪毒結滯不散,或因疔瘡癰癤,跌仆損傷,切口感染,產
后瘀露停滯,失于診治,致毒氣走散,擴入營血,都痛使經絡阻隔,氣
血凝滯,導致流注的形成。
2、本病總因正氣不足,邪氣壅滯而成。其膿腫常發(fā)生于血流緩慢
的低位部分,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窩部、臀部等處。發(fā)于夏秋兼感暑
濕的,伴有胸悶、渴不多飲、苔白膩、脈滑數(shù)等癥;因疔瘡癰癤引發(fā)的,
熱象較明顯,伴有口渴喜飲、舌苔黃膩、脈洪數(shù)等癥;因產后瘀露,跌
仆損傷而致者,則多發(fā)生于小腿及大腿等處,舌有瘀點瘀斑,脈象濡澀
等癥。
3、本病潰后,行行此處未愈,他處又起,此時則發(fā)熱不退,身體
消瘦,面色蒼白,脈象虛數(shù),乃屬正虛邪戀。若兼見神昏譫語,胸脅疼
痛,咳喘痰血等癥,是為毒傳臟腑引起內臟器官的轉移性膿腫。本病以
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
暑濕流注
[證見] 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初起時在四肢或軀干部有一處或數(shù)處肌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肉疼痛,漫腫色白微熱,繼則焮熱疼痛,可觸及腫塊。伴有惡寒發(fā)熱,
周身關節(jié)疼痛,頭重胸悶納呆,渴不多飲;舌苔白膩,脈滑數(shù)。膿成時
腫塊增大,疼痛加劇,腫塊中央微紅而軟,按之波動應指:并見壯熱汗
出,胸腹白 ,口渴欲飲,苔黃膩,脈洪數(shù)。潰后流膿黃稠或白粘,腫
硬疼痛漸消,諸癥漸平。但往往此處未愈,他處又起,則壯熱不退,身
體消瘦、面色不華,脈象虛數(shù)。
[治法] 清暑化濕解毒。
[方藥]
1、主方
(1) 雷氏清涼滌暑法(雷豐《時病論》)加減
處方:鮮藿香9克,鮮佩蘭9克,連翹9克,茯苓12克,通草3克,大
豆卷12克,陳皮6克,滑石18克,生甘草3克,生苡仁12克,牛蒡子9克,
桑枝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熱重者,加金銀花12克、紫花地丁30克。膿成宜清暑化濕,和營托
毒,去大豆卷、桑板,加金銀花9克、紫花地丁30克、當歸9克、赤芍9
克、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丹皮9克。
(2) 潰后續(xù)發(fā)流注者,仍按前法處理,切勿遽用補劑。但確系氣血
兩虛者,可用益氣養(yǎng)陰,和胃化濁之法,方選益氣養(yǎng)陰湯(顧伯華《中
醫(yī)外科臨床手冊》)。
處方:生黃芪9克,黨參9克,當歸9克,白芍6克,天花粉9克,金
石觶9克(先煎),麥冬9克,橘白4.5克,谷芽12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每日1劑。(注:方名為編者擬。)
2、中成藥
(1) 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調服。
(2) 醒消丸,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一般連用7天后。
停藥3天。兒童減半,孕婦忌服。適于初期。
3、單方驗方
(1) 顧芪流注方(顧伯華驗方)
處方:鮮生地黃30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金銀花15
克,連翹30克,紫花地丁30克,黃芩9克,黃柏9克,生大黃9克(后下),
生甘草3克,雄黃粉0.3克(吞)。水煎服,每日1劑。
(2) 忍冬藤60克,連翹60克,皂角刺10克,當歸20克,赤芍10克,
水蛭5克,羌活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3) 大蒜芒硝方(厲生才驗方)
處方:大蒜頭120克,芒硝60克,大黃末30克,醋60克。先將大蒜
去皮,與芒硝同搗成糊狀,然后在患處用凡干林涂擦,再敷以蒜糊。敷
藥范圍要稍大于患處(高于皮膚約1厘米厚),周圍用紗布圍1圈,略加固
定,1小時后去掉敷藥,用溫水洗凈。再用醋和大黃末調成糊狀,外敷
原患處,6~8小時后去敷藥。一般敷1次即可,如1次不愈,可再敷1次。
余毒流注
[證見] 多發(fā)于兒童,發(fā)病前有疔瘡癰癤或熱病史。一般癥狀同暑
濕流注,但其發(fā)作更為急暴。初起即有壯熱,口渴引飲,舌苔黃膩,脈
洪數(shù)。熱毒甚者,可兼見神錯譫語,胸脅疼痛,咳喘痰血等癥。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方藥]
1、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臺秘要》)合清營湯(吳鞠通《溫病
條辨》)加減
處方:黃連3克,黃芩9克,黃柏9克,生山梔12克,鮮生地黃15克,
牡丹皮9克,元參9克,赤芍9克,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9克,連翹15克,
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成膿者,加當歸9克、皂角刺9克、炙山甲6克,去鮮生地黃,神昏
譫語者,加服新方安宮丸5克,或牛黃醒腦片4片,每日3次,溫開水化
服。胸脅疼痛,咳喘痰血者,加象貝母9克、天花粉9克、鮮竹瀝30克(
燉溫沖服)、鮮蘆根30克、鮮茅根30克。
2、中成藥
(1) 牛黃八寶丸,成人每次2丸,3`4歲每次1丸,1~2歲每次0.5丸,
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五?;镜?,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3歲以下小兒
酌減。
3、單方驗方
參照暑濕流注單方驗方。
瘀血流注
[證見] 因于勞傷筋脈者,多發(fā)于四肢內側,下肢多于上肢。局部
腫塊呈帶狀,四周腫脹,按之堅硬疼痛,皮膚焮紅灼熱。有的一處未愈,
他處又起,有的二三處相互串連。潰后一般尚易收口;如相互串通者,
則收口較慢。全身可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納呆。苔薄黃或黃膩,脈洪數(shù)或
滑數(shù)。
因于跌打損傷者,初起時一般無全身癥狀。局部結塊腫痛,皮色微
紅,或呈青紫,按之稍感微熱。潰后膿液中挾有瘀血塊。
因于產后瘀阻者,發(fā)于產后尚未滿月時。多發(fā)于小腿及大腿等處,
也可發(fā)于胸背及上肢。初起隱隱疼痛,或覺深部作痛,繼則局部形成腫
塊,其他癥狀同暑濕流注。
[治法] 和營祛瘀為主。
[方藥]
1、主方
(1) 勞傷筋脈者,宜和營祛瘀,清熱化濕,方用五神湯(鄒岳《外
科真詮》)合萆薢9克,川牛膝9克,生苡仁12克,紫花地丁30克。水煎
服,每日 l劑。
(2) 跌打損傷者,宜和營逐瘀,方用活血散瘀湯 (吳謙等《醫(yī)宗
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9克,赤芍9克,桃仁9克,蘇木6克,大黃9克(酒炒),
丹參9克,枳殼6克,蒲公英30克,參三七末3克(沖服)。水煎服,每日
l劑。
(3) 產后瘀阻者,宜和營通滯,方用通經導滯湯(吳謙等《醫(yī)宗金
鑒》)加減。
處方: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紅花 e克,益母草9克,制香
附9克,枳殼6克,川牛膝9克,牡丹皮9克,黃芩9克,黃柏9克。水煎服,
每日l劑。以上凡有表證者,均可加荊芥6克、防風6克、牛蒡子9克。膿
成時,宜加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潰后一般不需內服藥。
2、中成藥
醒消丸,每次1.5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初期。
3、單方驗方
參照暑濕流注單方驗方。
腮窩流注
[證見] 病發(fā)于髂窩部肌肉深處,兒童多見。初起患側大腿突然拘
攣不適,跛行,2~3日大腿向上收縮,不能伸直?;疾刻弁?,隨后增劇,
也可引及腰部作痛。約7~10天左右,在髂窩部觸到一長圓形腫塊。經1
月左右,腫塊按之中軟,是已成膿,但皮色如常,膿腫可在髂窩部或腰
部破潰,流膿黃稠,腫塊逐漸消退,瘡口收斂一般均需20天左右。愈后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患側大腿仍然屈曲,不能伸直行動,往往需經 l~2月才能恢復正常。個
別患者潰后膿水淋漓,日久不斂,可因損骨而造成殘疾。全身癥狀初起
時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納呆倦怠,苔薄白,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釀膿時壯
熱不退,日久則形容瘦削,面色晄白,脈轉細數(shù),苔薄黃或少苔。潰后
全身癥狀漸消失。
[治法] 清熱解毒,化濕通絡。
[方藥]
l、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合四妙散(朱震亨《丹
溪心法》)加減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5克,紫花地丁30克,蒼術9克,
黃柏9克,茯苓9克,防己9克, 萆薢9克,川牛膝9克。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l劑。有寒熱者,加荊芥6克、防風6克、熟牛蒡9克。有腫塊者,
加當歸9克、赤芍9克、丹參12克。成膿者,加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
潰后一般不需內服。氣血兩虛者,參照暑濕流注潰后治療。損骨者參照
附骨疽治療。
2、中成藥
醒消丸,參照痰血流注中成藥醒消丸的用法。
3、單方驗方
參照暑濕流注單方驗方。
外治法
l、初期 腫而無塊者用玉露膏、金黃膏外敷;腫而有塊者用太乙膏
摻紅靈丹外敷,或用雙柏散水蜜調制外敷。
2、膿成 宜切開引流。
3、潰后 先用八二丹藥線引流,膿盡改用生肌散,均以紅油膏蓋貼。
如勞傷筋脈的潰瘍,二三處相互串連貫通者,可用繃帶纏縛患部,或將
串連貫通處徹底切開,以加強瘡口愈合。
l、飲食療法
參照“一般癰”飲食療法。
2、預防調護
(1) 宜臥床休息,髂窩流注宜絕對臥床休息,多飲開水,或以西瓜
汁代茶。
(2)忌食魚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髂窩流注愈后有功能障礙者,宜時時幫助病人作輕微活動。例
如:患者腳踏毛竹管上作伸展活動,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鐘,以促
其恢復。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癃閉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癃閉是指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癥的一種疾
患。其中又以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為“癃”;以小便閉
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為“閉”,一般合稱為癃閉。本證包括西醫(yī)
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尿潴留, 以及腎功能衰竭所致的少尿癥和無尿癥。
1、小便難出,點滴不暢,或小便閉塞不通,小腹脹滿。
2、多見于手術后、產后、老年男性患者,或腎功能衰竭者。
3、排尿雖困難,但不伴有尿道澀痛者。
癃閉的病因病機主要有濕熱蘊結,肺熱氣壅,尿路阻塞,脾氣不
升,腎元虧虛。其病位在膀胱,但與三焦、肺、脾、腎均有密切關系。
本證的辨證首先應分清虛實。因濕熱、濁瘀、肺熱等所致者,多屬
實證;因脾氣不升、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化不及州都者,多屬虛證。
辨別虛實的主要依據(jù):實證多發(fā)病急驟,小腹脹或疼痛,小便短赤灼熱,
苔黃膩或薄黃,脈弦澀或數(shù);虛證多發(fā)病緩慢,面色少華或晃 白,小
便排出無力,精神疲乏,氣短,語氣低細,舌質淡,脈沉細弱。
治療應根據(jù)“腑以通為補”的原則,著重通利。實證治以清熱散結
通利法,虛證用補腎通竅法。
膀胱濕熱
[證見] 小便點滴不通,或量極少而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苦
口粘,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通利小便。
[方藥]
1、主方:八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滑石30克,木通、車前子各10克,萹蓄、瞿麥各15克,知母、
黃柏、梔子、大黃各12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通關滋腎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通閉方(薛吉楝《新中醫(yī)》1988.10)
處方:肉桂、知母、黃柏、生地黃、竹葉各10克。水煎服。
肺熱壅盛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證見] 小便癃閉,咽干,煩渴欲飲,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苔
薄黃,脈數(shù)。
[治法] 清肺熱,利水道。
[方藥]
1、主方:清肺飲(李用粹《證治匯補》)加減
處方:黃芩、桑白皮、梔子、麥冬、茯苓、北杏仁各12克,木通
10克,車前子18克。水煎服。
2、中成藥
參照膀胱濕熱型中成藥。
尿路阻塞
[證見] 小便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甚則阻塞不通,小腹脹滿
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治法] 行瘀散結,通利水道。
[方藥]
1、主方:代抵當丸(王肯堂《證治準繩》)加減
處方:當歸尾、桃仁、紅花、茯苓、車前子、澤瀉各15克,大黃
12克,穿山甲2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前列通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復方淋通片,每次6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母皂角湯(隋殿軍等《當代中國名醫(yī)秘驗方精粹》)
處方:益母草30克,皂角刺、赤芍、烏藥各10克,土茯苓、蒲公英、
車前子、玉米須各20克,甘草梢5克。水煎服。
(2)浮小麥(隋殿軍等《當代中國名醫(yī)秘驗方精粹》)
處方:浮小麥200克,微炒,煎湯頻飲。
中氣不足
[證見] 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暢,精神疲
乏,食欲不振,氣短而語聲低細。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升清降濁,化氣利水。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黃芪、黨參各30克,白術15克,升麻9克,柴胡、當歸各12
克,陳皮、肉桂各6克,澤瀉18克,甘草3克。水煎服。
2、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益氣通關湯(張升平《山東中醫(yī)雜志》)1984.4)
處方:黃芪60克,冬葵子、黨參各20克,茯苓12克,白術、知母、石
花各10克,柴胡、升麻、肉桂各6克,通草、甘草各3克。水煎服。
腎陽氣衰
[證見] 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面色晃白,腰膝冷痛。舌
質淡,脈沉弱。
[治法] 溫陽益氣,補腎利尿。
[方藥]
1、主方:濟生腎氣丸(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熟地黃、山藥、澤瀉、巴戟天、茯苓各15克,肉桂6克,山
萸肉、熟附子各12克,車前子、牛膝各12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金匱腎氣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溫陽利尿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附子、桂枝、黨參、白術、烏藥、木香、五味子、麥門冬、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竹葉各10克,豬苓、茯苓各20克,澤瀉40克。水煎服。
1、外敷法
(1)獨子蒜頭3個,梔子3枚,鹽少許,搗爛后攤于紙上,貼敷臍
部。
(2)食鹽250克,炒熱,布包熨臍腹,冷后再炒熱敷之。
(3)蔥白500克,搗碎后加入麝香少許,拌勻,分兩包。先取一
包敷臍上,熱熨約15分鐘,再換一包,以冰水熨15分鐘,交替使用,直
至小便流通。
2、流水誘導法
使病員聽到流水的聲音,誘發(fā)尿意,使其隨之解出小便。適用于
神經官能癥引起的尿閉。
3、針灸推拿
針刺足三里、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等穴,反復捻轉提插,強刺
激。體虛者可灸關元、氣海。也可采用少腹膀胱區(qū)按摩。
4、預防調護
(1)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憂思惱怒。
(2)消除各種外邪入侵及濕熱內生的有關因素,如忍尿、過食肥
甘、辛辣、酒、縱欲、過勞等。
(3)積極治療淋證和水腫等原發(fā)病。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瘰疬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瘰疬是發(fā)生于頸部的慢性感染性疾患。因其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
故名瘰疬,俗稱疬子頸、老鼠瘡。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頸項部淋巴結結核。
又有結塊生于腋部者名腋疽,生于股陰部者名股陰疽,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
的腋窩部及腹股溝部淋巴結結核,其病因病理及證治同瘰疬基本相同,
可以互相參閱,故從略。
1、本病多見于青壯年及兒童。發(fā)病前可有虛癆病史。
2、好發(fā)于頸項及耳之前后的一側或兩側,也有延及頦下、缺盆、
胸腋等處的。本病如由口服卡介苗引起的,多發(fā)于頸部兩側。
3、初起結核如指頭大,1枚至數(shù)枚不等,按之堅實,推之能動,不
熱不痛。
4、成膿期結核增大,與皮膚粘連。有的結核之間互相融合成塊,
推之不動,漸感疼痛。如皮色漸轉暗紅,按之微熱及微有波動感時,為
內膿已成。
5、潰后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質。潰口潛行呈空殼狀,四周色
紫暗,往往此愈彼潰,可形成竇道。
6、本病需與下列諸病相鑒別:
(1) 頸癰:雖亦生于頸之兩側,但發(fā)病甚快,妝起即寒熱交作,結
塊形如雞卵,漫腫堅硬,焮熱疼痛,易消,易潰,易斂。
(2) 臖核:可由頭面,口腔等部破損或瘡癤、乳蛾引起,一般單個,
在頜下、頦下、頸部結核如豆,起發(fā)迅速,壓之疼痛,很少化膿。
(3) 失榮:生于耳前后及項間,初起結核如粟子,頂突根收,按之
石硬,推之不移,潰破之后創(chuàng)面如菜花樣,血水浸淫。
(4) 肉癭:多生于結喉正中處,或稍偏向左右兩側,結塊能隨吞咽
上下移動,終不破潰。
(5) 惡性淋巴瘤:以青年男性多見。雖以頸部結塊腫大為多,早期
腫在壟塊質中等硬,各自分開,活動度大;但后期即互相粘連,腫塊較
瘰疬大而堅硬,帶有彈性如硬橡皮樣。此外,有全身淋巴結腫大及肝脾
腫大,嚴重貧血。早期可有不明原因的周期性發(fā)熱,或不規(guī)則發(fā)熱?;?
體組織檢查可明確診斷。
1、本病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脾失健運,痰熱內生,或肺腎
陰虧,痰火凝結于頸而成;也有因口服卡介苗引起者。其特點是起病緩
慢,初起結核1枚或數(shù)枚,皮色不變,不知痛癢,繼則累累如串珠,成
膿時皮色轉為暗紅,潰后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質,往往此愈彼潰,
形成竇道。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證論治
2、肝脈布胸脅,肝郁氣滯,則見胸脅脹痛,木失條達,脾失健運,
則腹脹納呆。肝郁化火,下灼腎陰,陰虛火旺。熱勝則肉腐成膿。若潰
破后日久不愈,肝腎愈虧,氣血虛弱,則見潮熱,盜汗,咳嗽少痰,或
面色蒼白,頭暈,精神疲乏等虛象。若先由肺腎陰虧氣致者,則初起即
有上述虛象表現(xiàn)。本病以滋腎養(yǎng)肝,解郁化痰為治療原則。
肝郁痰凝證
[證見] 結塊腫大如豆粒,數(shù)量一個或數(shù)個不等,皮色不變,按之
堅實,推之能動,不熱不痛。伴有精神抑郁,胸脅脹痛,腹脹納呆。舌
苔薄白,脈弦。
[治法] 疏肝養(yǎng)血,解郁化痰。
[方藥]
1、主方:逍遙散合二陳湯(均見于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
處方:柴胡6克,當歸9克,赤芍6克,白芍6克,夏枯草9克,茯苓
12克,海藻9克,陳皮6克,半夏6克,百部12克,黃芩9克。水煎服,每
日1劑。
肝火偏旺者,加生山梔9克。
2、中成藥
(1) 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兒童減半,孕婦忌
服。
(2) 芩部丹,每次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 內消瘰疬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主驗方
(1) 貓骨丸(畢明義《黑龍江中醫(yī)藥》1984.1)
處方;家貓頭骨1個,蝙蝠1只,朱砂末10克,天南星30克,白礬30
克。將貓頭骨烘干,趁熱放醋內煅碎,研為細末;取1只活蝙蝠,將肚
剖開,把朱砂末放入肚內,包好后放瓦上炙焦,研為細末,再將天南星、
白礬研為細末,與上末混勻,以黃蠟熔化,和藥末為小丸,如豆粒大。
每服30克,每晚臨臥時以大米稀飯送下。
(2) 一嗅靈(張小順驗方)
處方:麝香2克,煅珍珠1粒,雞爪皮5個(烘干),蜈蚣3條,輕粉1.
5克,壁虎半條。共為細末,以棗3枚去核研泥調勻,裝瓶內以石蠟封口
備用。用時取上藥量的一半,用鼻嗅1~3小時,10日1次。用藥7日內禁
食鹽、堿、油等。1個月內禁房事。孕婦及肝功能損害者禁用。
(3) 海甘消瘰湯(湖北省漢陽縣黃陵公社衛(wèi)生院科研小組《新中醫(yī)》
1977.2)
處方P:海藻24克,昆布24克,浙貝母9克,郁金9克,甘草9克,青
皮9克,枳實9克,元參12克,生牡蠣15克,桔核15克。水煎服,每日1
劑。
陰虛痰火證
[證見] 腫塊按之有波動感,皮色暗紅微熱。伴有疼痛,兩顴潮紅,
低熱盜汗,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降火,化痰托毒。
[方藥]
1、主方:知柏地黃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味
處方:熟地黃15克,生地黃15克,知母9克,黃柏9克,山藥15克,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牡丹皮9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山萸肉6克,生黃芪15克,炙山甲9
克,皂角刺9克。水煎服,每日1劑。
低熱者,加銀柴胡6克、鱉甲15克(先煎)。盜汗者,加生牡蠣30克、
浮小麥30克。
2、中成藥
(1) 參照肝郁痰凝證中成藥。
(2) 消疬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肝郁痰凝證單方驗方(1)、(2)。
肺腎陰虛證
[證見] 腫塊破潰,流膿清稀,夾有敗絮狀物質,日久不愈伴有骨
蒸潮熱,盜汗,胸痛,咳嗽痰紅,身體羸弱。舌紅苔光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 滋腎補肺,養(yǎng)陰化痰。
[方藥]
1、主方:六味地黃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黨參9克,熟黃9克,大生地黃12克,山藥9克,山萸肉6克,
茯苓9克,南沙參9克,麥冬9克,地骨皮9克,百部12克,生牡蠣30克,
川貝末3克(沖服),黃芩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河車大造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
水送服。
(2) 百部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 芋艿丸,每次9克,每日2次,用陳海蛇、荸薺煎湯送下。
3、單方驗方
(1) 蛋發(fā)油(溫慶宗《陜西中醫(yī)》1980.5)
處方:蛋黃10個,碎頭發(fā)50克。攪勻后放在鐵鍋中加熱,待濃煙過
后,鍋內之物由黃變黑,逐漸出油(均勻翻炒),紗布過濾后放容器內備
用。使用時用棉球或紗條蘸油入瘺管內,每日換藥1次。
(2) 復方澤漆膏(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
處方:澤漆5000克,龜板膠100克。澤漆加水濃煎,過濾去渣,取
液加入龜板膠,煎至稀糊狀,收貯備用。使用時將藥膏攤于消毒紗布塊
上,敷于患處,隔日或3日換藥1次,至愈為止。
氣血兩虛證
[證見] 腫塊破潰,日久不愈,膿水清稀不止。面色少華,精神倦
怠,頭暈失眠,女子閉經。舌淡苔薄白,脈沉或細緩無力。
[治法] 益氣補血,養(yǎng)營化痰。
[方藥]
1、主方:香貝養(yǎng)營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9克,白術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當歸9克,白芍
6克,熟地黃12克,川芎6克,制香附9克,象貝母克,黃芪15克,阿膠
9克(烊化)。水煎服,每日1劑。
兼脾虛者,加山藥15克、廣木香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
2、中成藥
(1) 人參養(yǎng)榮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夏枯草膏,每次1匙,每日2次,開水沖化后溫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肺腎陰虛證單方驗方。
外治法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1、初期 用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外貼,5~7日換藥1次。
2、成膿期 膿成未潰,用千捶膏外敷;膿熟宜切開排膿,引流須充
分。
3、潰后期 一般初潰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次用八二丹藥線引流,紅
油膏外敷。腐脫新生改用生肌散,外敷生肌白玉膏。久潰不斂者,可用
貓眼草膏或狼毒粉納入創(chuàng)口。竇道深者,用千金散藥線腐蝕5~7天,再
按一般處理。瘡口空殼或形成漏管,可作擴創(chuàng)或掛線手術后,再按一般
處理。
1、針刺
直接刺入腫大的結塊,配刺肝俞、膈俞穴,每日1次,中等刺激。
已化膿者不宜應用。
2、挑治
先在肩胛下方、脊柱兩旁,找尋結核點(略高于皮膚,色紅指壓不
退色的即為結核點)進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挑治。
3、“0”號療法
以細銀針橫向貫穿結塊,可通電加溫,也可不加電,5天1次,5次
為1個療程。適用于未化膿之時。
4、拔核療法
腫核較小而淺表,體質尚好者,可用白降丹少許,摻于太乙膏上,
蓋貼于結核處,每3天1次。結核小的7天左右脫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將
核拔去。結核脫落后,可用白玉膏摻生肌散外貼。因所用的藥物有很大
的刺激性,故使用時必須嚴格掌握。瘰疬較大而深在者,或與周圍組織
粘連者,或年老體弱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飲食療法
(1) 海帶肉凍:海帶、豬皮等量。將海帶泡軟洗凈切細絲,豬皮洗
凈切細小塊,加水適量,以及調味品,文火煨成爛泥狀,盛入盤中,晾
冷成凍食用。適于瘰疬初期無全身癥狀者服食。
(2) 炒綠豆芽:水發(fā)新鮮綠豆芽適量,素油炒拌以食鹽及調料品,
佐餐服食。適用于瘰疬成膿期身伴微熱者服食。
(3) 栗子糕:生板栗500克,水煮半小時,待冷去殼及內皮;再煮
半小時,加入白糖,攔勻成泥,制成糕狀食用。適用于瘰疬成膿期患者
服食。
(4) 八寶芡實粥:芡實、薏苡仁、白扁豆、蓮子肉、山藥、紅棗、
龍眼肉、百合各6克,大米150克。先將以上藥水煎40分鐘,再加入淘凈
大米,煮爛成粥服食。適用于瘰疬潰后日久不毹患者服食。
6、預防調護
(1) 增加營養(yǎng)食物,忌食辛竦刺激之品。
(2) 平時應節(jié)制性欲,保持心情舒暢和適當休息。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麻疹
疾病科屬 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麻疹是小兒時期常見的急性發(fā)疹性傳染病。1~5歲的小兒多見,常
發(fā)生在冬春兩季。臨床以發(fā)熱、咳嗽、鼻塞流涕、淚水汪汪、滿身布發(fā)
紅疹為特征。西醫(yī)亦稱之為麻疹。
1、有麻疹流行病史及接觸史,多見于6個月以上,5歲以下的小兒。
初起有發(fā)熱、咳嗽、鼻塞流涕、淚水汪汪等現(xiàn)象;于發(fā)熱2~3天后,頰
部粘膜出現(xiàn)麻疹粘膜斑;繼則耳后、頸、頭面及遍身出現(xiàn)紅色疹點,稍
見隆起,捫之礙手,狀如麻粒,手掌、足底也有疹點。出疹3~4天后疹
子消退,疹退后可見細微脫屑與棕色斑痕色素沉著。
2、麻疹應與奶麻、風痧作鑒別。奶麻多發(fā)生于周歲以內嬰兒,高
熱持續(xù)3~4天,精神狀況好,體溫下降后出疹或熱退后疹出;皮疹出現(xiàn)
無一定順序,為玫瑰紅色的小斑丘疹,24小時后布滿全身;疹出后于1
~2日即消退,無色素沉著,也不脫屑。風疹初起有輕微發(fā)熱,1/2~1
天出疹,疹點細小色淡紅,分布均勻,先見于面部,24小時后滿布全身,
皮膚有搔癢感,并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結腫大。
3、麻疹前驅期末梢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稍見增高,分類中淋巴細胞減少,
中性粒細胞百分數(shù)增高。出疹期白細胞總數(shù)減低,分類中淋巴細胞減少,
中性粒細胞增加。有條件者,可測定麻疹病毒特異性抗原,作為早期診斷。
1、麻疹為感受麻毒時邪而致。麻毒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肺主
皮毛,司呼吸,麻毒犯肺,傷于肺衛(wèi),故發(fā)熱、咳嗽、流涕、噴嚏。脾
主肌肉和四末,熱興于脾,外發(fā)肌膚,故疹點隱隱于皮膚之下,磊磊于
肌膚之間。如疹點由內達外,由里達表,疹出全身及四末,表示順證,
預后良好;若熱毒熾盛,而正氣不能托邪外泄,邪毒內陷,則麻疹透布
不順而出現(xiàn)逆證。
2、麻疹的辨證,首先應判斷病情的順逆。若患兒身熱不甚,常有
微汗,神氣清爽,咳嗽而不氣促,于發(fā)熱3~4天后開始出疹,先見于耳
后發(fā)際、頸部,漸及頭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后見于手足心及鼻尖,
疹點色澤紅活,分布均勻,皮疹透發(fā)3天后,便依次隱沒回退,疹收后
熱退咳減,精神轉佳,胃納漸增,此為順證;若疹出不暢或出沒先后無
次序,暴出暴收,或疹色紫暗,形成斑塊,并見壯熱煩躁不安,或嗜睡
神昏,咳劇氣促,鼻煽胸高,甚則唇面紫紺,呼吸困難,四肢厥冷,或
嘔吐抽搐,或腹瀉無度或利下膿血等,此為逆證。
3、麻疹治療原則:疹前期以辛涼透表為主;出疹期重在清熱解毒;
疹沒期主要是甘涼養(yǎng)陰,清解余熱。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證論治
順證
I、疹前期
[證見] 發(fā)熱漸高,咳嗽流涕,目赤羞明,淚水汪汪,神疲納呆,
或吐或瀉,小便短赤,于發(fā)熱第2~3天,口腔頰部有麻疹粘膜斑,舌紅,
苔薄白,脈浮數(shù)。本期從開始發(fā)熱至疹點出現(xiàn),為期約3天。
[治法] 辛涼透表,清宣肺衛(wèi)。
[方藥]
1、主方:宣毒發(fā)表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升麻6克,葛根10克,荊芥10克,防風6克,牛蒡子10克,
薄荷6克(后下),連翹10克,桔梗6克,前胡10克,杏仁10克,甘草6
克。水煎服,每日1劑。
高熱無汗者,加浮萍10克。咽痛者,加板藍根10克、射干10克。寒
冷季節(jié),透疹不利者,加蘇葉10克、芫荽10克。
2、中成藥
小兒紫草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3歲以內小
兒用量酌減。
3、單方驗方:芫荽浮萍湯(朱大年《實用中醫(yī)兒科手冊》)
處方:鮮蕪荽30克,浮萍30克,升麻10克。水煎服,每日2劑。
II、出疹期
[證見] 發(fā)熱不退,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口渴引飲,目赤眵多,
疹點始見于耳后發(fā)際,從上而下,漸及全身,最后手足心、鼻尖見疹點
即為出齊。疹點初起細小而稀少,漸次加密,疹色由鮮紅轉為暗紅。舌
質紅,苔黃,脈數(shù)。本期從疹點開始出現(xiàn)至透發(fā)完畢,為期約3天。
[治法] 清熱解毒,辛涼透疹。
[方藥]
1、 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蟬蛻10克,升麻10克,葛根10克,
紫草10克,淡竹葉10克,蘆根10克,菊花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高熱煩渴者,加生地黃10克、生石膏30克。疹色紫暗者,加紅花3
克、牡丹皮10克。
2、 中成藥
小兒痧疹金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周歲以內小兒酌減,溫
開水送服。
3、 單方驗方:清解透表湯(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西河柳10克,蟬蛻10克,葛根10克,升麻10克,紫草根10克,
桑葉10克,菊花10克,牛蒡子10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III、疹沒期
[證見] 疹點出齊后,發(fā)熱漸退,咳嗽漸減,聲音稍啞,疹點依次
漸回,皮膚可有糠樣退屑,并有色素沉著,胃納增加,精神好轉。舌紅
少津,苔薄,脈細弱。
[治法] 養(yǎng)陰益氣,清解余邪。
[方藥]
1、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處方:沙參10克,麥冬10克,桑葉10克,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
玉竹10克,扁豆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余熱不清者,加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納呆者,加谷、麥芽各
10克。大便干結者,加全瓜蔞10克、火麻仁15克(打碎)。
2、中成藥
玉竹晶,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開水沖服。
3、單方驗方:養(yǎng)陰清熱調元解毒湯(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蠟梅花、連翹、天冬、麥冬、沙參、白芍、茯苓各10克,知
母、枇杷葉、玉竹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逆證
I、麻毒閉肺
[證見] 疹點不多,或疹見早回,或疹點密集色紫,高熱不退,咳
嗽氣促,鼻翼煽動,口渴煩躁。舌質紅而干,苔黃。
[治法] 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麻杏石甘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麻黃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毛冬青10克,
魚腥草15克,黃芩10克,天竺黃6克,紫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小兒肺炎咳喘沖劑,口服,3歲以下每次1袋,每日3次;3~7歲每
次1袋,每日4次;7歲以上每次2袋,每日3次。3、單方驗方:肺炎Ⅰ號
(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炙麻黃、甘草、知母、荊芥穗各6克,杏仁、黃芩、金銀花、
連翹、魚腥草、板藍根各10克,生石膏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
II、熱毒攻喉
[證見] 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或咳嗽聲重,有如犬吠,甚則呼吸
困難,面色青紫。舌質紅,苔黃膩。
[治法]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
1、主方:射干消毒飲(張璐《張氏醫(yī)通》)加減
處方:射干10克,玄參10克,連翹10克,荊芥10克,牛蒡子10克,
桔梗6克,板藍根10克,葶藶子6克,川貝母6克,金銀花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⑴ 六神丸,含服,小兒1歲每次1粒,4~8歲每次5~6粒,9~15歲
每次6~8粒,每日1~2次。
⑵ 雙料喉風散,吹敷用,口腔咽喉諸癥每瓶分6次(或酌情增減)
吹敷患處,每日3次。
⑶ 壬水金丸,口腔內噙化,每次0.6克,每日3~5次。
3、單方驗方:加減麻甘湯(夏煥德等《新編兒科秘方大全》)
處方:炙麻黃、荊芥各6克,杏仁12克,射干25克,天冬、石膏各
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III、邪陷心肝
[證見] 高熱,煩躁,譫語,皮膚疹點密集成片,遍及周身,色紫
紅,或有鼻煽,甚則神昏、抽搐,舌紅絳。
[治法] 平肝熄風,清營解毒。
[方藥]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1、 主方:羚角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減
處方:羚羊角末1克(沖),鮮生地黃15克,白芍9克,鉤藤9克,
石菖蒲9克,菊花9克,天竺黃6克,連翹9克,紫草9克,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1~2劑。2、 中成藥
⑴紫雪丹,口服,每次1/2~1瓶,每日1~2次。
⑵牛黃至寶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次。
⑶牛黃清心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次。3、 單方驗方:
加減清營白虎湯(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生石膏15克,生地黃、牡丹皮、玄參、連翹、金銀花各10克,
知母、黃芩、鉤藤、天竺黃、蓮子心、淡竹葉各6克,羚羊角粉1克(沖),
甘草3克,生龍齒2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1、外治法
⑴ 麻黃15克,芫荽子15克,浮萍15克,西河柳15克,加水煎后加
黃酒250克,用毛巾沾藥液擦全身。適用于麻疹初期之透發(fā)不利者。
⑵ 鮮柚子葉30~60克,煎水外洗。適用于出疹期,幫肋透疹。
2、針灸療法高熱時,針刺合谷、曲池穴;抽搐時,刺人中、涌泉
穴。強刺激。
3、飲食療法
⑴ 芫荽粥:鮮芫荽5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把粳米及紅糖煮
成稀粥,然后放入洗凈切碎的芫荽,再煮一沸即?;鸫?。適用于麻疹
初期及疹出不透。
⑵ 荸薺檉柳湯:荸薺90克,檉柳15克(鮮枝葉30克),煎水代茶
飲。適用于出疹期。
⑶ 甘蔗荸薺飲:紅皮甘蔗60克,荸薺60克。甘蔗連皮去節(jié),與荸
薺同煎湯,代茶頻頻飲服。主治麻疹咳嗽。
⑷ 荸薺蘿卜汁:鮮荸薺10個(削皮),鮮蘿卜汁500毫升,白糖
適量。將鮮荸薺、鮮蘿卜汁加白糖適量煮開溫服,代茶頻頻飲。適用
于疹后傷陰咳嗽。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慢鼻淵
疾病科屬 鼻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慢鼻淵以鼻流濁涕不止、鼻塞、嗅覺不靈、頭脹頭重為主要癥狀。
常為急鼻淵反復發(fā)作或治療不徹底而致,其起病較慢,病程較長,為鼻
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類似于西醫(yī)的慢性化膿性鼻竇炎。
l、主要癥狀是:鼻涕粘稠或黃或白而量多,經常鼻塞,嗅覺不靈,
頭昏頭重,或覺頭隱痛或鈍痛?;颊咂綍r常感頭暈目眩,精神疲倦,健
忘等。
2、慢鼻淵應與鼻窒相鑒別。鼻窒病變在鼻腔,首要癥狀以鼻塞為
主,鼻涕粘性而量少,鼻甲腫脹以下鼻甲為甚,中鼻道以上無膿涕。而
慢鼻淵則以鼻涕下不止為其主要癥狀,中鼻道或嗅溝有膿涕,鼻竅或見
息肉。
3、檢查可見鼻腔粘膜淡紅,鼻甲腫脹濕潤,尤以下鼻甲為甚,鼻
腔內或可見息肉,中鼻道或嗅溝見鼻涕自上而下流出。X線照片常顯示
竇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濁,有時可見液平面。
慢鼻淵多由于急鼻淵之后,體質虛弱,失于調理,致使反復發(fā)作,
或因急鼻淵治療不徹底,遷延失治,邪氣久羈而致。另一方面,因邪毒
內困,正氣耗傷,體質虛弱,外衛(wèi)力弱,經常感冒,反復不已,余邪不
清,滯留鼻竅,纏綿不愈。臨床上,多見于肺、脾之虛損為主。肺氣虛
損,衛(wèi)陽虛弱,清肅不力,邪毒易于滯留,上結鼻竅,凝聚于鼻竇,傷
蝕肌膜而為??;脾氣虛弱,則運化失健,清陽不升,邪毒久困,肌膜敗
壞,浸淫鼻竇而為病??偟闹委煼椒ㄊ菧匮a肺臟,健脾益氣。
肺氣虛寒型
[證見]鼻涕粘白,鼻塞或重或輕,嗅覺減退,鼻腔粘膜淡紅腫脹,
鼻甲肥大。遇風冷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全身或見頭昏腦脹,形寒
膠冷,氣短乏力,咳嗽痰稀。舌質淡,苔薄自,脈緩弱。
[治法]溫補肺臟,疏散風寒。
[方藥]
l、主方:溫肺止流丹(顧世澄《瘍醫(yī)大全》)加減
處方:黨參12克,白芍10克,防風10克,訶子10克,辛夷花10克,
荊芥10克,桔梗10克,細辛3克。水煎服。
若頭額冷痛者,加川芎10克、藁本10克。易感外邪,常患感冒者,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加北芪20克。
2、中成藥
玉屏風散袋泡劑,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兒童每次2—4克。
脾氣虛弱型
[證見]鼻涕粘白或黃稠,量多而無臭味,鼻塞較重,嗅覺減退,鼻
腔粘膜淡紅,腫脹較甚。全身或見肢困乏力,食少腹脹,便溏,面色萎
黃。舌質淡,苔白薄,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利濕通竅。
[方藥]
l、主方:參等白術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黃芪15克,黨參15克,澤瀉15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淮
山藥30克,薏苡仁30克,白術10克,辛夷花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
若鼻涕黃濁量多,濕欲化熱者,加黃連10克、車前子10克、魚腥草
15克。鼻塞甚者,加白芷10克、蒼耳子10克。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
泛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補脾益腸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兒童酌減。
外治法
l、滴鼻 可用滴鼻靈、鼻炎滴劑等滴鼻,每天3—4次。
2、吹鼻 可用鵝不食草干粉、雙料喉風散等吹鼻,每日3—4次。
3、塞鼻 用孩兒茶60克、鵝不食草30克、冰片5克,共研末,用香
油調成稠漿,塞于鼻內,每日2—3次。
4、慢性化膿性上額竇炎,應行上頜竇穿刺沖洗,沖洗出竇內積膿,
并盡量排清竇內積液,然后灌入魚腥草注射液或板藍根注射液、雙黃連
粉注射液等2—3毫升,每周沖洗1次,連續(xù)沖洗3—5次。
5、有鼻息肉者,息肉會妨礙膿涕流出,應行手術摘除。
l、針灸療法
(1)針刺:主穴取迎香、百會、上星、合谷。配穴取攢竹、通天、
風池。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中等度刺激,留針10—15分鐘,每日1
次。
(2)艾灸:取顱會、前頂、迎香、上星穴,懸灸至患者覺焮熱,皮
膚潮紅,每日1次。
2、藥液薰蒸法
(1)辛夷花10克,蒼耳子10克,杭菊15克,白芷10克,薄荷6克。
(2)川芎10克,荊芥10克,薄荷6克,羌活12克,白芷10克,防風10
克。將上藥(l)或(2)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倒入臉盆中。先令患
者用鼻吸人熱蒸氣,從口呼出,反復多次,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l劑,
7日為一療程。
3、飲食療法
(1)川芎白芷燉魚頭:川芎3—9克,白芷6—9克,魚頭l個(一般用
鳙魚頭),水適量,放燉盅內隔水燉熟進食。
(2)當歸生姜燉羊肉:當歸3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加水適量,
放燉盅內隔水燉熟進食。
(3)燈心花鯽魚湯:燈心花5—8扎,鯽魚l—2條(洗凈切塊),大米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0克,加水煮成稀粥進食。
4、氣功治療
(1)面東坐,吸氣,閉氣,吐氣,行3次后以兩手捻兩鼻孔,去其濁
涕,令鼻通,得聞香臭。
(2)將中指置于另手的掌心處,來回摩擦至極熱,搓鼻旁兩側迎香
穴。同時存想丹田之氣行過命門,上升泥丸,降下至臍;次想氣從左乳
下,而下降至涌泉;復想氣從臍穿過腎俞穴,帶腎水上升灌頭頂,流入
鼻孔;洗去鼻中污濁,消去其處紅腫,然后歸臍。
5、預防調護
(1)及時徹底治療傷風鼻塞及急鼻淵等病,以防遷延日久,轉變成
慢鼻淵。
(2)鼻腔有鼻涕時,忌用力擤鼻,以防變生他病。
(3)鼻塞之時,應用芳香通竅的藥物滴鼻,以保持鼻竅通暢。
(4)積極防治牙病,預防牙病導致鼻淵。
(5)注意勞動保護。工作環(huán)境塵多者,應戴口罩。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慢喉瘖
疾病科屬 咽喉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慢喉瘖是指久病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而盲,故又稱久瘖,與西
醫(yī)的慢性喉炎相類似。本病多見于成人,男性較女性為多,尤多見于教
師、售貨員、演員等職業(yè)者。
l、較長時間的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
2、檢查可見聲帶暗滯、腫脹,或有小結、息肉,或聲門閉合不良。
3、臨床應注意排除喉癬、喉菌而致者。喉癬而瘖,常是肺癆病的
并發(fā)癥,其病證較重,聲帶以潰瘍?yōu)橹鳎戆A損癥狀明顯。喉菌而瘖
者,聲帶上腫物較大,多呈菜花樣,頸部可有惡核。
本病多因肺、脾、腎虛損而致。因聲音出于肺而根于腎,肺主氣,
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腎精充沛,肺脾氣旺,則聲音清亮;反之,
肺脾腎虛損,或病久氣滯血瘀痰凝,致咽喉失于濡養(yǎng),聲門開合不利,
甚至聲竅阻滯,則聲嘶喉瘖。
本病以肺腎陰虛為多,由于素體虛弱,或勞累太過,或病后失養(yǎng),
以致肺腎陰虧,肺金清肅不行,腎陰無以上承。又固陰虛內熱生,虛火
上炎,蒸灼于喉,聲門失健而成瘖。若過度發(fā)音,耗傷肺氣,或久病失
調,肺脾氣虛,氣虛則無以鼓動聲門,以致少氣而瘖。
若咽喉病后余邪末清,結聚于喉,或過度發(fā)聲,耗氣傷陰,咽喉脈
絡受損.皆可致氣滯血瘀痰凝,以致聲帶腫脹不消,或形成小結,息肉,
妨礙發(fā)音而為瘖??偟闹委熓且责B(yǎng)陰為主,兼以益氣開音,或兼行氣,
活血、核痰。
肺腎陰虛型
[證見]以聲音低沉費力,講話不能持久,甚則嘶啞,日久不愈為主
要癥狀。每因勞累、多講話后,癥狀加重。喉部微痛不適,干焮喉癢,
干咳痰少,常有“清嗓習慣,當“吭喀”動作后,喉間自覺舒適。檢查
可見聲帶微紅腫,連緣增厚。喉關、喉底或紅或不紅。全身或有顴紅唇
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酸膝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肺腎,降火利喉開音。
[方藥]
l、主方:百合固金湯(汪昂《醫(yī)方集解》)加減
處方:百合15克,生地黃15克,白芍15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桔梗12克,浙貝母12克,木蝴蝶12克,蟬蛻10克,僵蠶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若咽喉干癢,咳嗽,焮熱感,可加把葉10克、黃芩12克。
2、中成藥
(1)生脈飲,口服,片劑,每次6—8片,合劑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沖劑每次l包,每日2次。
(2)麥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次。
肺脾氣虛型
[證見]聲嘶日久,勞則加重,語言低微,講話費力,不能持久。檢
查可見咽喉粘膜色淡,聲帶松弛無力,閉合不良。全身可見少氣懶言,
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唇舌談紅。舌體胖,苔白,脈虛弱。
[治法]補益肺脾,益氣開音。
[方藥]
l、主方:補中益氣湯 (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黨參15克,北黃芪15克,白術10克,當歸10克,升麻15克,
柴胡10克,法夏12克,訶子10克 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聲帶水腫甚者,加茯苓l5克、川萆薢15克。
2、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
氣滯血瘀痰凝型
[證見]聲嘶日久,講話費力,喉內不適,有異物感,常作“吭喀”
以清嗓,胸悶,舌質暗滯,脈澀。檢查可見聲帶色暗滯,有小結或息肉。
常有粘痰附其上。
[治法]行氣活血,化痰開音。
[方藥]
l、主方:會厭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加減
處方: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牡
丹皮15克,玄參15克,柴胡12克。水煎服。
若痰多者,加浙貝母12克 瓜蔞仁15克、浮海石15克。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2)毛冬青膠囊,口服,每次3粒,片劑每次4—5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丹青三甲散(干祖望《名醫(yī)名方錄》)
處方:三棱10克,莪術10克,穿山甲10克,地鱉蟲10克,蟬蛻6克,
鱉甲10克(先煎),昆布12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落得打
10克。水煎服。
偏于氣滯者,加九香蟲、積殼。偏于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
偏于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服)。充血較甚者,加蒲公
英、金銀花、蚤休。
外治法
l、含服 可選用清音丸、潤喉丸、鐵笛丸等含服。
2、超聲霧化噴喉 可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板藍根
注射液等,每次用藥液4毫升,每日l—2次。
3、聲帶小結或息肉者,可行手術摘除。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l、針炙治療
(1)針刺:取合谷、曲池、足三里、天突等,每日1次,中等刺激,
留針20—30分鐘。
(2)耳針:取咽喉、肺、扁桃體等,埋針或耳穴敷貼。
2、飲食療法
(1)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凈放入碗內,加冰糖適量調
味,沖入沸水,加蓋焗半小時左右,慢慢飲用,隔4小時再泡1次,每口
2次。
(2)明礬拌橄欖:取橄欖12枚,明礬1.5克,先用冷開水將橄欖洗凈,
用刀將每枚橄欖切4—5條縱紋.再將明礬末摻入縱紋內,每 l—2小時
吃2枚,細嚼慢吞,有痰吐痰,無痰將汁咽下。
(3)無花果冰糖水:無花果30克,冰糖適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
連服3—5日。
3、預防調護
(1)生活有節(jié),以防勞累耗傷氣陰。減少發(fā)音,避免大聲呼叫,以
防損傷聲帶脈絡。
(2)禁食煎炒炙煿。禁忌煙酒刺激。
(3)及早防治急喉瘤,是防治本病的關鍵。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慢膿耳
疾病科屬 耳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慢膿耳是指起病較緩,耳膜穿孔,耳內流膿為主要表現(xiàn)的耳病。相
當于西醫(yī)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本病是一種最常見而有時可危及生命的
疾病。
l、慢膿耳以長期或間歇性耳流膿為特點,并可有耳鳴或聽力下降
等癥狀。
2、檢查可見鼓膜呈中央性穿孔或邊緣性穿孔,鼓室內或有肉芽或
息肉,或有豆腐渣樣分泌物,或流惡臭膿液。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或
混合性耳聾。
3、X光拍片,有骨質破壞者,顯示有邊緣整齊之膽脂瘤破壞空洞。
慢膿耳多因急膿耳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引流不良,反復感染而致。
多屬虛證或虛中挾實。因脾虛濕困,上犯耳竅,或腎元虧損,邪毒滯留
而致。
因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正氣,脾胃受傷,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濁
陰不降,上犯耳竅,濕為陰邪,重濁粘滯,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流
膿量多而清稀,無臭味。脾虛清氣不升,耳竅失養(yǎng),故耳膜穿孔難以修
復,聽力下降明顯。若腎元虧虛,骨質松脆,邪毒侵蝕,腐敗成膿,膿
質污穢而味臭;腎虧耳竅失養(yǎng),故耳聾癥狀明顯。由于膿耳引起骨質病
變,骨質松脆,邪毒有可乘之機,容易侵入腦而發(fā)生危重病變。
總的治療原則,脾盛者宜健脾滲濕,補托排膿;腎虛者宜補腎培元,
去濕化濁。本病因耳流膿日久,常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病
情比較復雜,臨床宜詳細辨治。
脾虛濕困,上泛耳竅
[證見]耳內流膿纏綿日久,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流膿量多,無臭
味,耳膜多呈中央性穿孔,聽力減退。全身癥狀或見頭暈頭重,倦怠乏
力,納少腹脹,大便時搪。舌質淡,苔白潤,脈緩細弱等。
[治法]健脾滲濕,補托排膿。
[方藥]
l、主方:托里消毒散(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黃芪15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白術10克,當
歸10克,金銀花12克,白芷10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若濕熱較盛,膿黃稠者,選加車前子10克,地膚子10克,野菊花15
克,蒲公英15克,魚腥草15克。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5一10克,水
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2)陳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腎元虧虛,邪毒停聚
[證見]耳內流膿,日久不愈,時流時止,反復發(fā)作。流膿量少,稠
而穢臭,成塊狀或豆腐渣樣,鼓膜穿孔多在松弛部或邊緣部。X線拍片
可示骨質破壞。全身或見頭暈眼花,腰膝酸軟,失眠夢多,脈細弱等癥
狀。
[治法]補腎培元,去濕化濁。若兼腎陰虛者,宜兼滋陰降火;若偏
腎陽虛者,則兼溫壯腎陽。
[方藥]
l、主方
(1)腎陰虛者用知柏八味丸(吳謙《醫(yī)宗金鑒》)加味
處方:熟地黃15克,淮山藥15克,茯苓15克,夏枯草15克,魚腥草
15克,桔梗10克,山萸肉12克,澤瀉15克,知母12克,黃柏12克。水煎
服。
(2)偏腎陽虛者用附桂八味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附子10克,肉桂6克(焗服),熟地黃15克,淮山藥15克,茯
苓15克,澤瀉15克,牡丹皮12克。山萸肉12克。水煎服。
若膿液污穢有臭味者,可選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穿山甲15克,
魚腥草15克。
2、中成藥
(1)知柏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
(2)杞菊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
外治法
l、清除膿液 無論何種證型的膿耳,均應盡量將膿液清除干凈。
方法是用3%雙氧水或稀白醋液清潔外耳道。
2、滴耳 可選用黃連滴耳液、魚腥草液、復方新霉素滴耳液、0.
25%氯霉素眼水滴耳,或用胡桃肉搗油,加冰片少許滴耳。
3、消除息肉 中耳腔有息肉、肉芽組織,妨礙引流者,可用鴉膽
子油或10%硝酸銀溶液等燒灼;或用耳息肉鉗將其摘除。
4、吹耳 可選用爛耳散、紅棉散或雙料喉風散吹耳,每天吹藥 l
一3次,每次少許吹入。吹藥前,必須清洗外耳道,清除膿液及舊藥,
以利于藥末直達患處,免除藥物堆積,妨礙膿液引流。吹藥時要使藥末
撒布均勻,以薄薄一層為度。
l、飲食療法
(1)北芪杞子燉乳鴿:北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鴿1只(去毛和
內臟),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飲湯吃鴿肉。
(2)田雞焗飯:田雞數(shù)只,去皮和內臟,切開,加花生油和食鹽適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量拌勻。大米適量煮成軟飯,待飯滾時將田雞放入,焗熟后服食。
2、預防調護
(1)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各種鼻腔、鼻
竇炎癥。
(2)注意吹耳及滴耳的正確方法,使其取得最佳效果。
(3)飲食上要少食蛋類、豆類制品及其他引發(fā)疾病的食物。有些病
人對此類食物特別敏感,每逢進食則引起膿液增多,應避免進食。
(4)注意不要在污水中游泳、跳水,避免污水進入耳內。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慢性前列腺炎
疾病科屬 男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急性前列腺炎發(fā)展而來。本病典型臨床表現(xiàn)是尿
末滴白,尿后余瀝不盡,尿道外口被分泌物粘合。
1、晨起尿道外口被分泌物粘合,在排尿終未或用力大便時,尿道
口有滴白現(xiàn)象,有時排尿不暢,有燒灼感,尿頻、尿急、尿痛,會陰部
有脹痛或重墜感,并向腰、腹股溝、前陰等部位放射等,可診斷為本病。
2、直腸指診:前列腺稍大,輕度壓痛。檢查:前列腺液見大量膿
細胞,有時成堆,卵磷脂小體明顯減少或消失者。
3、有條件者,可做尿三杯試驗及前列腺液培養(yǎng),以區(qū)別前列腺炎
或尿路感染,明確細菌性前列腺炎或充血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錯綜復雜,但常見的病因是“忍精”和“感染”,
前者多由青壯年相火易動,所愿不遂,精未外出;或同房、遺精、手淫、
驚恐等,忍精不泄,敗精流注,精關不固,遂成精濁。后者多由脾肺素
虛,容易感冒,引動下焦?jié)駸幔换虬み^長,藏污納垢,或性交不潔,
濕熱內侵,留于精室,精濁混淆,精離其位而成本病。
辨證臨床上分虛實兩證。實證常見濕熱型、瘀血型。虛證常見中虛
型、腎虛型。濕熱型伴有發(fā)熱、尿頻、尿急、尿痛、口干口苦等。瘀血
型伴有小便滴瀝澀痛、血尿,舌質紫或瘀斑,脈澀等。中虛型伴有神疲
乏力、心悸自汗等。腎虛型伴有腰痛、五心煩熱、低熱、顴紅等??偟?
治法是清熱利濕,活血祛瘀,健脾補腎。
濕熱型
[證見]肛檢前列腺腫大,壓痛明顯,前列腺液中膿細胞++以上,
前列腺液培養(yǎng)多有細菌生長,尿道口滴白量多,尿頻、尿急、尿痛,口
苦而干,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導濕。
[方藥]
1、主方:萆薢分清飲
處方參見“遺精”濕熱下注型方藥。
2、中成藥
(1)復方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黃連素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復方菠蘿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前列湯(何勝利驗方)
處方:知母10克,黃柏10克,水蛭10克,穿山甲10克,沙苑子10克,
白茅根30克,蒲公英30克,敗醬草z0克,王不留行20克。水煎兩次分2
次服,每日1劑。
(2)前列腺Ⅰ湯(程洪林驗方)
處方:柴胡10克,牡丹皮10克,黃柏10克,赤芍10克,川楝子10克,
車前子10克,甘草6克,扁蓄20克,萆薢20克,滑石粉30克,敗醬草30
克,赤小豆30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瘀血型
[證見]會陰部刺痛明顯,痛引睪丸、陰莖、少腹或腰部,肛檢前
列腺質地較硬或有結節(jié),前列腺液中夾有膿細胞,終末尿滴白量少,小
便滴瀝澀痛,血尿。舌質紫或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
1、主方:
活血散瘀湯(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當歸尾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川芎9克,蘇木9克,牡
丹皮9克,檳榔12克,枳殼9克,瓜簍12克,大黃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大黃zhe蟲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活絡效靈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化瘀導濁湯(鄭東利驗方)
處方:王不留行15克,地龍10克,半枝蓮15克,益母草15克,川萆
薢15克,菟絲子15克,澤瀉15克,牛膝15克,穿山甲12克,莪術12克,
川芎12克,紅花10克,車前子10克,丹參30克,虎杖30克,白花蛇舌草
30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桃紅活血丸(朱良春驗方)
處方:桃仁45克,紅花45克,澤蘭45克,王不留行45克,露蜂房45
克,生槐角60克,丹參60克,赤芍60克,敗醬草60克,制乳香15克,小
茴香15克,沒藥15克,象牙屑15克,琥珀30克,甘草梢8克。上藥研細
未,另用生地黃、生黃芪、龍葵各90克煎取濃汁,制丸為綠豆大,每服
6~9克,每日2次。
(3)丹參活血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丹參20克,赤芍12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王不留行10克,
澤蘭15克,敗醬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中虛型
[證見]尿滴白,尿意不盡,尿后余瀝,勞累后加重,會陰部墜痛,
肛指檢查后肛門墜脹感可延續(xù)數(shù)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小便清長或
頻數(shù),納谷不香,心悸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而軟。
[治法]補益中氣。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
處方參見“遺精”脾氣下陷型方藥。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2)益氣聰明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黃芪補氣湯(王新民驗方)
處方:黃芪60克,黨參30克,白術12克,丹參20克,赤小豆20克,
甘草6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保元通閉湯(黃志強驗方)
處方:生黃芪100克,滑石30克,琥珀粉3克。將前兩藥煎后取汁,
再兌入琥珀粉,每日分2次空腹服。
腎虛型
「證見」腰痛,陽痿,夢遺,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體明顯減少,或
有紅細胞;尿末滴白,尿道口時流粘液粘絲,小便余瀝不盡;五心潮熱,
午后低熱顴紅,大便干潔,小便黃少,失眠多夢。舌質紅,少苔,脈細
數(shù)。
[治法」補腎澀精。
[方藥]
1、主方:菟絲子丸加減(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菟絲子10克,沙苑子10克,熟地黃24克,益智仁9克,川續(xù)
斷12克,牡蠣12克,茯苓15克,山藥15克,車前子12克,遠志6克。水
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右歸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玄地阿膠湯(周端求驗方)
處方:玄參15克,生地黃15克,阿膠10克(溶化),黃柏10克,蒲
公英20克,紫草20克,車前子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水煎兩次分
2次服,每日1劑。
(2)補腎湯(莊奕周驗方)
處方:桑螵蛸15克,熟地黃15克,旱蓮草15克,黨參15克,黃芪15
克,枸杞子15克,女貞子12克,菟絲子12克,當歸6克,王不留行10克,
鎖陽10克,益智仁10克,土茯苓24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3)益腎清濁湯(張肇峰驗方)
處方:益智仁9克,山藥30克,芡實15克,蓮子15克,萆薢12克,
炒黃柏9克,炒黃連9克,茯苓15克,豬苓12克,車前子15克,法半夏9
克,砂仁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服藥2
~3個月。
1、針灸治療
主穴:腎俞、關元、三陰交;配穴:足三里、合谷。每次選用2~
4穴。常規(guī)消毒后,取5厘米長的26號或28號毫針)快速刺入,“得氣”
后,留針30分鐘。每日針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7天,再
進行第二療程。
2、飲食療法
(1)赤豆薏苡米:赤小豆30克,薏苡米50克,加水煨爛,入少量
糖調味,分2次食用,每日1劑。適用于濕熱型慢性前列腺炎。
(2)土狗子蛋:土狗子3、4只,生雞蛋1~2只。在生雞蛋的一頭
敲穿一小孔,納入士狗子,煮熟。每日上午吃1次。適用于中虛型慢性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前列腺炎。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貓眼瘡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貓眼瘡是一種急性炎癥性紅斑性皮膚病,其皮疹呈多環(huán)相套,形如
貓眼,故名。發(fā)生于春秋季者,又稱雁瘡;發(fā)生于寒冬臘月者,又稱寒
瘡。本病西醫(yī)稱之為多形性紅斑。
1、常發(fā)生于春、秋季、冬季也可發(fā)生。一般為急性發(fā)病。
2、皮疹好發(fā)于手掌、手背、足底、足背、前臂、小腿伸側、面部
頸側等部位,常對稱發(fā)生。少數(shù)可累及口腔、鼻、生殖器等處粘膜。
3、皮疹表現(xiàn)為多形性,如斑疹、丘疹、風團、水皰或出血性皮疹
等。常兩種以上皮疹同時存在。典型的皮疹為豌豆大至硬幣大之圓形的
輕度水腫性紅斑,紅斑的中心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常可發(fā)生重疊的水皰
(甚或血皰),斑的周圍有紅色圈,而呈多環(huán)相套,形如虹膜,狀若貓
眼。如口唇粘膜受累,則表現(xiàn)為口唇粘膜糜爛。
4、可自覺輕度灼熱、疼痛或瘙癢??砂橛休p度發(fā)熱、頭痛、關節(jié)
酸痛等全身癥狀。
5、病程一般2~4周,可自愈,但??煞磸桶l(fā)作。
貓眼瘡多因素體血熱或內蘊濕熱,復感風熱或風寒之邪,以致營衛(wèi)
不和,疏泄不暢,邪郁肌膚而發(fā)。辨證可分風濕熱型、風寒型和血熱型,
而分別治以疏風清熱利濕、祛風散寒和營及清熱涼血,并宜結合采用外
治法。
風濕熱型
[證見]紅斑顏色鮮紅,并見較多的水皰或大皰,常伴有發(fā)熱,咽痛,
口干,關節(jié)酸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偏紅,苔薄黃或黃膩,脈
滑數(shù)或弦滑數(shù)等。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
[方藥]
主方:清肌滲濕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柴胡、木通、澤瀉、山梔子各12克,升麻、黃連、蒼術、厚
樸、浮萍各9克,生甘草、陳皮各5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大便秘結者,去蒼術、陳皮、加大黃12~15克(后下)。咽痛者,
去蒼術、陳皮,加玄參、知母各12克。關節(jié)酸痛者,加防己、秦艽各12
克。熱盛者,去蒼術、厚樸、陳皮,加板藍根、金銀花各15克。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風寒型
[證見]每于氣候寒冷時發(fā)生或發(fā)作。紅斑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可有
水皰,指(趾)可腫脹,患部觸之涼,可伴有嚴寒、肢冷。舌質淡紅,
苔薄白而潤,脈濡緩等。
[治法]祛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
[方藥]
主方:桂枝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桂枝、當歸各12克,赤芍15克,生姜3~4片,大棗6枚,羌活、
川芎、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血熱型
[證見]紅斑色鮮紅或紫紅,可見水皰或血皰,局部灼熱感;伴有口
干,煩躁易怒,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質紅或紅絳,苔薄黃,脈弦數(shù)
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涼血。
[方藥]
1、主方:犀角地黃湯(孫思邈《千金要方》)加減
處方:水牛角30~60克(克煎),生地黃30克,赤芍、紫草、丹參、
白茅根各15克,牡丹皮、茜草根、黃芩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⑴清開靈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
脈滴注,每日1次。
⑵丹參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
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
1、外搽爐甘石洗劑或三黃洗劑。
2、如有糜爛、滲液者(繼發(fā)于水皰、大皰),宜用黃柏、地榆、
金銀花(或葉)、生甘草、側柏葉、苦參各30克,煎水外洗及濕敷。濕
敷之間歇期或經濕敷滲液已減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
3、口腔粘膜受損者,可用金銀花、生甘草、菊花各30克,煎水含
漱;局部并可外用喉風散或西瓜霜。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毛囊炎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毛囊炎是位于毛囊口的化膿性皮膚病。本病西醫(yī)稱之為毛囊炎。
1、皮疹好發(fā)于頭皮、頸部、胸背部、臀部、外陰部等處,也可發(fā)
生于其他部位。
2、皮疹散在分布,數(shù)目多少不等。開始為針頭大的紅色丘疹,丘
疹頂部迅速形成一黃白色小膿點,中央可見一條毛發(fā)穿過,周圍繞以紅
暈。數(shù)日后膿頭干涸或破潰,結成黃痂,痂皮脫落后痊愈,愈后不留瘢
痕。
3、可自覺輕度癢痛。一般無全身癥狀。
4、部分患者可反復發(fā)作。一般無全身癥狀。
毛囊炎多因濕熱內蘊,兼之風熱之邪外襲,郁阻肌膚毛竅所致。本
病病程長短不定,輕者可單純采用外治法,如果皮疹較多,或反復發(fā)作,
遷延日久者,則宜結合辨證治療。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利濕,
兼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正虛邪戀者則宜補益氣血,托毒消腫。
熱毒夾濕型
[證見]皮疹為紅色丘疹及小膿皰,自覺輕度瘙癢疼痛??砂橛衅7?
不適??诟煽剩蛞娍诳?。舌質稍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合黃連解毒湯(王燾
《外臺秘要》)加減
處方: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黃芩各12
克,山梔子、黃連各9克、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克,生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劑。
2、 中成藥
⑴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⑵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⑶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⑷魚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血瘀型
[證見]皮疹反復發(fā)作,遷延日久,疹色黯紅,自覺輕度疼痛??砂?
煩躁,胸腹痞悶或脹滿不適。舌質黯紅或紫紅,或舌尖邊有瘀斑,舌苔
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仙方活命飲(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30克,連翹、蚤休各15克,赤芍、花粉各12克,當歸
尾、浙貝母、白芷、乳香、沒藥、皂角刺各9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
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中成藥
大黃E蟲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溫酒或溫開水送服。
氣血兩虛型
[證見]皮疹反復發(fā)作,遷延日久,疹色淡紅??砂橛忻嫔獻白,氣短,
納呆,神皮乏力。舌質淡,少苔,脈細或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托毒消腫。
[方藥]
1、主方:托里消毒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生黃芪、黨參各20克,當歸、金銀花、連翹各15克,白術、
茯苓、赤芍各12克,皂角刺、白芷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復渣
再煎服,每日1劑。
腎陰虛型
[證見]皮疹反復作,遷延日久,可伴有鳴,腰酸腿軟,煩燥不安,
夜睡難寐,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
[治法]滋腎養(yǎng)陰,清熱解毒。
[方藥]
1、 主方: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干地黃25克,山藥30克,牡丹皮、澤瀉、茯苓各9克,花粉、
麥冬各12克,生黃芪20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
服,每日1劑。
外治法
1、 一般用三黃洗劑外搽或雙柏散水調外搽,也可用紫金錠磨水外
涂患處。
2、 皮疹較多而密集者,可用雙柏散或金黃散水蜜調敷。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梅核氣
疾病科屬 咽喉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梅核氣是指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
不下,時發(fā)時止為特征的咽喉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咽部神經官能癥,或
稱咽癔癥、癔球。本病多發(fā)于壯年人,以女性居多。
l、以咽內異物感為主要癥狀,但不礙飲食。癥狀的輕重與情志的
變化有關。
2、檢查咽喉各部所見均屬正常,無任何有關的陽性體征。
3、本病需與虛火喉痹,咽喉及食道腫物相鑒別。虛火喉痹覺有異
物刺痛感,并覺咽喉干燥,常有發(fā)出“吭喀”聲音的動作,癥狀與情志
變化關系不大;檢查時可見咽喉粘膜呈微暗紅色,喉底有淋巴濾泡增生。
咽喉及食道腫瘤,吞咽困難,有礙飲食,肉眼檢查或X光鋇劑透視可發(fā)
現(xiàn)腫瘤。
肝主疏泄,性喜調達。若為情志所傷,肝失調達,則肝氣郁結,循
經上逆,結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滯,運化失司,津液不
得輸布,積聚成痰,痰氣互結于咽喉而為病。由于肝氣郁結,患者常精
神抑郁,多慮多疑,并覺胸悶脅脹,心煩郁怒,暖氣,喜太息。脾虛痰
聚者,則喉中痰多,肢倦納呆,院腹脹滿??偟闹委煼椒ㄊ鞘韪谓庥簦?
行氣導滯,散結除痰。
肝郁氣滯型
[證見]咽喉內有異物感,或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甚
則感到窒悶難忍,但不礙飲食?;颊叱>褚钟簦鄳]多疑,并覺胸悶
脅脹,善太息,郁怒,暖氣。舌質淡紅,苔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
[方藥]
l、主方:半夏厚樸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法半夏12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香附12克,紫蘇12克,
白芍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
胸脅苦悶者,加柴胡12克、薤白15克,口干,舌質偏紅者,加夏枯
草12克、抗菊10克。
2、中成藥
(1)逍遙丸,口服,大蜜丸每次2丸,水蜜丸每次10—15克,每日l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2次;水泛丸每次8—10丸,每日l—3次。
(2)丹梔逍遙丸,每次6—8片,每日2次。
脾虛痰聚型
[證見]咽喉內異物感,常覺痰多難咯。或有咳嗽痰白,肢倦,納呆,
皖腹脹滿。舌胖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理氣化痰。
[方藥]
l、主方:二陳湯 (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神曲12克,黨參15克,
白術12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痰黃舌紅者,加黃芩12克、薄荷6克(后下)。心煩者,加合歡花
10克、素馨花10克。
2、中成藥
(1)四君子丸(沖劑、液、袋泡劑),口服,水泛丸每次3—6克,沖
劑每次15克,袋泡劑每次 l—2袋,每日3次;合劑每次5—10毫升,每
日2次。
(2)陳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3)香砂養(yǎng)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外治法
用冰硼散、冰麝散慢慢咽服,每次0.5克,每日6—7次。
l、針灸治療
(1)毫針刺廉泉穴,針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動作,
至異物感消失為
(2)取合谷、內關、太沖、豐隆等穴,中等刺激,留針15—30分鐘,
每日1次。
2、飲食療法
(1)合歡花蒸豬肝:合歡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許,
泡浸4—6小時,再將豬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鹽少許調味,
隔水蒸熟,食豬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干品)6—10克,放茶盤內,沖入沸水,加
蓋焗片刻,代茶飲。
(3)蔥煮柚皮:鮮柚皮l個,在炭火上將外層黃棕色燒焦,刮去表層,
然后放入清水中泡浸l天,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塊加水煮,將熟時以蔥
兩棵切碎加入,用油、鹽調味,佐膳。
3、咽喉部導引法
(1)不拘行立坐臥,隨時閉目限心,待神調氣定后,即行叩齒36次,
再以舌上下左右攪動,待津液滿口時進行鼓漱,然后如咽硬物狀。將咽
津吞下。
(2)靜坐,以舌托上腭,凝神該處有一股涼水流下,待將滿口時,
吞下。
4、預防調護
(1)細心開導,解除思想顧慮,增強治療信心。
(2)少食煎炒炙煿辛辣食物。
(3)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或用咽喉部的導引法進行鍛煉。
 
 疾病名稱 消渴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消渴是以口渴多飲、多食善饑、小便量多、身體消瘦,或尿濁、尿 有甜味為特征的一種病證。西醫(yī)的糖尿病、尿崩癥等,可參考本證辨證
論治。
1、臨床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
2、可有尿濁和尿甜的癥狀,后期可見煩渴、頭痛、惡心、呼吸短 促等嚴重癥狀,甚則發(fā)生昏迷厥逆危象。
3、 實驗室檢查可見空腹血糖
升高,尿糖定性陽性。
本病多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所致。其病機為陰虛燥熱,
亦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甚至變生他疾,尤以癰疽之類為常見。其病
變主要在肺、胃、腎,而以腎為主。
臨證應注意區(qū)分上、中、下三消,一般以口渴多飲為主者為上消,
屬肺燥;多食善饑為主者屬中消,為胃熱;以多尿為主者為下消,屬腎
虛。大抵本證初起,多屬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
病久則陰虛為主,并可出現(xiàn)氣虛及陽虛的表現(xiàn)。治療以養(yǎng)陰生津、潤燥
清熱為主。并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
上消(肺熱津傷)
[證見] 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質紅少津,苔薄黃,
脈洪數(shù)。
[治法]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
1、 主方:玉泉丸(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加減
處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黃、麥冬各15克,黃芩10克,五
味子6克,山藥、石斛各20克。水煎服。2、 中成藥逍渴丸,每次5~10
粒,每日3次。
中消(胃熱熾盛)
[證見] 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結。舌苔黃干,脈滑數(shù)。
[治法] 清胃瀉火,養(yǎng)陰生津。
[方藥]
1、 主方:玉女煎(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其他療法
處方:麥冬、生地黃、玄參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黃連、
梔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結者,可合調胃承氣湯。
2、 中成藥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 單方驗方⑴參黃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大黃、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
3克,玄參、生地黃各12~15克,麥冬12克,黃芪30~45克。水煎服。
⑵蘿卜汁(來春茂《新中醫(yī)》1987.8)
處方:紅皮白肉蘿卜,搗碎榨取汁,每日服100~150毫升,早晚各服
1次,7天為一療程,連用3~4個療程。
下消(腎虛精虧)
[證見] 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尿甜,口干,頭暈,腰腿酸痛。
舌質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益腎。
[方藥]
1、 主方: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山藥20克,山茱萸、生地黃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
澤瀉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陰損及陽,腎陽亦虛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絲子、巴
戟天各12克。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現(xiàn)血瘀之證,可加丹參2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2、 中成藥
⑴ 杞菊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⑵ 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 單方驗方:下消飲(田鳳鳴《中國奇方全書》)
處方:天花粉60克,山藥40克,黃芪、白術、枸杞子各30克,生地
黃、熟地黃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黃柏各12克。水煎服。
1、 飲食療法
⑴ 豬胰煲淮山:豬胰1具,淮山藥30克,同煲湯,加鹽調味服食。
⑵ 玉米須煲豬瘦肉:玉米須30克,豬瘦肉100克,共煲湯,加鹽調
味去玉米須服食。
⑶ 豬胰粉:豬胰適量焙干,研成細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
服。
⑷ 松樹二層皮60克(干品,老大松樹為佳),豬骨適量,共煎湯
服。以上各方均適用于各型消渴。
2、 預防調護
⑴ 注意節(jié)制飲食和避免情志內傷。既病之后,更應節(jié)制肥甘厚味
和面食,節(jié)制房事。
⑵ 建立有規(guī)律的生活制度,勞逸結合,預防外邪侵襲。注意適當
體力活動,打太極拳、氣功等,有利于病情的康復。
 
 疾病名稱 心悸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以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為特征的
一種病證。一般多呈陣發(fā)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fā)作,且常與
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同時并見。因驚恐而引起的心悸稱之驚悸;
心悸較嚴重,呈經常性發(fā)作者稱為怔忡。西醫(yī)的各種心臟病引起的心律
失常,以及貧血、甲亢、神經官能癥等出現(xiàn)心悸為主證時,可參照本辨
證論治。
1、臨床主要癥狀為心悸,以自覺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
不能自主為特征。常兼見胸部不適、失眠、眩暈、短氣乏力和神疲懶言
等癥。
2、脈象一般有異常變化,常見有遲脈、數(shù)脈、疾脈、促脈、結脈、
代脈、澀脈、細脈等。
3、一般常有受驚恐病史,或者外邪侵襲以及各種臟腑病變史,如
痹證、喘證、虛證等。除驚悸外,多有一個慢性的發(fā)展過程。發(fā)作時可
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自覺心胸不適,翳悶或心跳覺短暫停頓感。
4、心電圖等檢查,??梢姲l(fā)現(xiàn)心律失常等。
心悸的形成,常與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
血阻絡等因素有關。臨床辨證首先根據(jù)癥情區(qū)別心悸的性質,是實證還
是虛證,是心陽虛還是心陰虛,是挾痰還是挾瘀,其次要注意區(qū)別驚悸
與怔忡。一般驚悸以實證為多,怔忡以虛證為多,驚悸日久不愈亦可發(fā)
展為怔忡。虛證治當以補虛為主,實證常用祛瘀、化痰等法。
心血不足
[證見] 心悸頭暈,面色不華,倦怠無力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 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黃芪18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當歸12克,龍眼肉10克,
遠志6克,酸棗仁15克,黃精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兼心陰不足者,加麥冬12克、五味子6克、玉竹15克。驚恐者,
加龍齒30克,且重用酸棗仁。心動悸脈結代者,可用炙甘草湯加減。
2、中成藥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歸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寧神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柏子養(yǎng)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養(yǎng)心安神湯(田鳳鳴等《中國奇方全書》)
處方:桂枝15克,白芍18克,當歸15克,黃芪15克,炙甘草9克,生
姜15克,大棗12枚,飴糖60克。水煎服。
陰虛火旺型
[證見] 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腰酸。舌
質紅,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降火,養(yǎng)心安神。
[方藥]
1、主方:天王補心丹(張時徹《攝生秘制》)加減
處方:麥冬15克,生地黃18克,玉竹15克,當歸10克,黃連9克,
梔子10克,酸棗仁15克,柏子仁12克,茯苓12克,磁石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藥
(1)天王補心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安神補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定悸湯(沈紹九驗方)
處方:茯神12克,橘紅4.5克,竹茹9克,玄參9克,蓮子心4.5克,
龍齒9克, 川貝母4.5克,丹參9克,郁金4.5克,杭菊花9克,夏枯草9
克,生鐵落90克(先煎)。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
(2)寧神合劑(上海中醫(yī)學院《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淮小麥30克,生地黃15克,紅棗15克,夜交藤15克,百合
9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
心陽不振型
[證見] 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白,
脈虛弱或沉細。
[治法] 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
1、主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桂枝15克,龍骨、牡蠣各20克,黨參18克,熟附子12克,茯
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心寶丸,每次1~2丸,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振陽湯(張海峰驗方)
處方:制附子20克(先煎),紅參10克(另燉),白術10克,炙
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服。
水飲凌心型
[證見] 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
腫,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
[治法] 振奮心陽,化氣行水。
[方藥]
1、主方:苓桂術甘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味
處方:桂枝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法半夏12克,陳
皮6克,生姜10克,澤瀉12克。
2、中成藥
濟生腎氣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溫陽安神湯(盛國榮驗方)
處方:桂枝15克,白術12克,澤瀉9克,代赭石12克,茯苓12克,甘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草6克。水煎服。
心血瘀阻型
[證見] 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
瘀斑,脈澀或結代。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方藥]
1、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處方:桃仁12克,紅花10克,丹參20克,赤芍12克,川芎9克,延
胡索12克,柴胡10克,枳殼9克,當歸12克,生地黃15克,牛膝10克,
龍骨、牡蠣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痰濁者,加法夏12克、薤白12克、蔞仁10克。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每次3片,每日3次。
(2)心脈通,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桂紅桃赤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桂枝9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丹
參15克,紅花6克,黃芪15克。水煎服。
1、針灸療法
(1)體針
穴位:內關、神門、心俞、巨闕。加減:心血不足者,加膈俞、脾
俞、足三里;陰虛火旺者,加厥陰俞、腎俞、太溪;水飲內停者,加脾
俞、三焦俞、氣海俞。操作:毫針刺用平補平瀉法。
(2)耳針
穴位:心、皮質下、交感、神門。操作:每次選2~3穴,稔轉輕
刺激,留針15分鐘。
2、飲食療法
(1)豬心大棗湯:豬心1個(切塊),大棗10枚,龍眼肉15克,煎
湯服。適用于血虛心悸。
(2)百合雞蛋湯:百合30克,雞蛋黃1~2個,先將百合煮好,加入
雞蛋黃煮熟,用白糖調味服食。適用于陰虛火旺心悸。
(3)人參燉烏雞:人參10克,烏骨雞肉150克,共放入燉盅,加適
量水,隔水燉熟服食。適用于心陽不振心悸。
(4)三七燉瘦肉:三七10克、豬瘦肉100克,共放入燉盅,加適量
水,隔水燉熟服食。適用于心血瘀阻心悸。
3、預防調護
(1)注意調節(jié)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過極。
(2)適當注意休息,少房事,少進食含動物脂肪多的飲食,少進
咸、辣、炙之味和酒、煙、濃茶等。
(3)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體操、氣功等,注意
預防感冒等。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胸痹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胸痹是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
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
背,背痛徹心,汗出肢冷等。西醫(yī)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間神
經痛等病出現(xiàn)胸痛,均可按本證辨證論治。
1、 臨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發(fā)作或發(fā)作有時為特點。疼痛
可呈悶痛、隱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窩等部位。
2、 本證以卒然發(fā)作,或發(fā)作有時,經久不愈,且常兼見胸悶、氣
短、心悸等癥。
3、 七情、氣候變化、飲食勞倦等因素,可誘發(fā)本證。
4、 心電圖等檢查,常可見異常變化。
本病的發(fā)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
有關。其病位在心,但與脾腎有關。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為陰陽
氣血的虧虛,標實為陰寒、痰濁、血瘀交互為患。辨證當分清標本虛實。
實證宜用化瘀、通陽、豁痰等法,以治標為主;虛證當以補氣、養(yǎng)陰、
益腎而扶正為主。但臨證所見,多虛實挾雜,故常需按虛實的主次緩急
而兼顧同治。
心血瘀阻型
[證見]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質紫暗,脈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藥]
1、 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處方:當歸12
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柴胡10克,枳殼12克,
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參2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⑴復方丹參片,每次3片,每日3次。
⑵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⑶五靈止痛膠囊,每次1~2粒,痛時服。
⑷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2次,肌肉注射;或用4至
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本品亦適用以下各型。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 單方驗方:冠心Ⅱ號方(北京西苑醫(yī)院驗方)處方:紅花、赤
芍、丹參、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水煎服。
痰濁壅塞型
[證見] 胸悶而痛,或痛引背部,氣短喘促,體胖,痰多。舌苔濁
膩,脈滑。
[治法] 通陽泄?jié)?,豁痰開結。
[方藥]
1、 主方:括蔞薤白半夏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處方:括
蔞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丹參15克,白蔻仁6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括蔞片,每次4片,每日3次。3、單方驗方:溫膽湯加減
方(鄧鐵濤驗方)處方:法半夏9克,云苓12克,橘紅、枳殼、甘草各
4.5克,竹茹9克,黨參15克,丹參12克。水煎服。若氣虛明顯者,加黃
芪、五爪龍或吉林參6克(另燉)。心痛明顯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
沖服。
陰寒凝滯型
[證見] 胸痛徹背,受寒則甚,畏寒肢冷,舌質白滑,脈沉細。
[治法]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方藥]
1、 主方:括蔞薤白白酒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處方:括
蔞仁15克,薤白12克,枳實10克,桂枝12克,熟附子10克,丹參15克,
檀香9克。水煎服。
2、中成藥⑴蘇冰滴丸,每次2~3丸,每日2次。⑵冠心蘇合香丸,
每次1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胸痹湯(范文甫驗方)
處方:桂枝10克,瓜蔞皮、薤白、炒枳殼、姜半夏、厚樸各9克,
生姜6克,陳皮3克。水煎服。
心腎陰虛型
[證見] 胸悶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酸,耳鳴。舌質紅少苔,
脈細數(shù)或細澀。
[治法] 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
[方藥]
1、 主方:左歸飲(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山藥15克,茯苓12
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12克,丹參15克,郁金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若陰虛陽亢者,加鉤藤15克、石決明、鱉甲各20克。2、
中成藥杞菊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氣陰兩虛型
[證見] 胸悶隱痛,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遇勞則甚,舌質偏紅或
有齒印,脈細無力或結代。
[治法]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方藥]
1、 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處方:黨參20
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地黃15克,茯苓12克,黃芪15克,丹參18
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洋參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3、 單方驗方:益氣活
血湯(趙冠英驗方)處方:黨參(人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8克,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瓜蔞皮15克,赤芍15克,紅花10克,莪術15克,川芎15克,桂枝10克。
水煎服。
陽氣虛衰型
[證見] 胸悶氣短,甚則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蒼
白。舌質淡或紫暗,脈沉細。
[治法] 益氣溫陽,活血通絡。
[方藥]
1、 主方: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加味處方:人參10克(
或黨參30克),熟附子12克,干姜9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熟地黃15
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5克,丹參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陽損及陰者,加麥冬15克、五味子6克。
2、 中成藥⑴活心丹,每次1~2丸,每日1~3次。⑵舒心丸,每次1
~2丸,每日2~3次。
3、 單方驗方:⑴溫冠方(瞿旭驗方)處方:黃芪20克,全當歸、黨
參、全瓜蔞各15克,桂枝、赤芍各10克,細辛、沉香各5克,薤白12克,丹
參30克。水煎服。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蓽撥、姜黃。⑵溫痛方(黃
樹華《湖南中醫(yī)雜志》1988.4)處方:淫羊藿、巴戟天、雞血藤各30克,附
子、桂枝各10克,紅花3克。水煎服。
1、膏藥穴位貼敷
⑴心絞痛寧膏(錦州中藥廠生產,含丹參、紅花等):貼敷心前區(qū),
具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的功效。⑵通心膏(徐長卿、當歸、丹參、王
不留行、雞血藤、葛根、玄胡、紅花、川芎、桃仁、姜黃、郁金、參三
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沒藥、樟腦、冰片、木香、人工麝香、
硫酸鎂、透骨草):貼敷心俞、厥陰俞或膻中。
2、 推拿療法按摩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神厥、關元、心俞、
厥陰俞或華佗夾脊壓痛點等,對治療心痛有效。
3、 水浴療法
用威海礦泉水淋浴,每次5~10分鐘,水溫40℃左右,以無不適為
佳,出浴休息10分鐘,再療5~10分鐘。以20~25天為一療程,休息5~
7天再進行另一療程。對治療心痛有較好效果。
4、氣霧劑吸入
⑴寒心舒氣霧劑(含肉桂、香附等):對準舌下噴霧,每次噴1~
2下。具有溫通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⑵熱心舒氣霧劑(含牡丹皮、川芎等):對準舌下噴霧,每次噴1
~2下。具有溫通散寒,理氣止痛的攻效。
5、針灸療法
⑴體針:主穴分兩組:膻中和內關;巨闕和間使。操作時主穴交替
輪換,每日針刺1次,獲得針感,留針15分鐘,10次為一療程,間隔5~
7天。⑵耳針:穴位:心、交感、皮質下、神門。每次2~3穴,留針。
6、飲食療法
⑴人參三七燉雞:人參10克,三七5克,雞肉100克,共放燉盅內隔
水燉1小時服食。陽氣虛衰者可常服;氣陰兩虛者人參可改用西洋參。
⑵薤白陳皮粥:薤白頭15個,陳皮10克,大米100克,共煮粥鹽調味服
食。適用于痰濁壅塞者。⑶丹參三七燉瘦肉:丹參20克,三七5克,豬
瘦肉100克,共放燉盅內隔水燉熟,飲湯食肉。適用于心血瘀阻者。7、
預防調護⑴防寒保暖,注意避免寒冷刺激。⑵注意養(yǎng)性怡情,避免暴喜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暴怒及憂思怨恐等精神刺激。⑶飲食起居有節(jié),不可過度勞累或暴飲暴
食,不可過食肥甘厚味及煙酒等刺激性食物。⑷加強體育鍛煉,最適宜
的是散步、打太極拳、做氣功等。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眩暈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眩暈是指頭暈眼花,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
能站立,甚至昏倒等。西醫(yī)的內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貧血、
神經衰弱以及某些腦部疾患等出現(xiàn)以眩暈為主要癥狀時,可參考本證辨
證論治。
1、 感覺眼花或眼前發(fā)黑,視外界四周景物旋轉動搖不定。
2、 自覺頭身動搖,如坐舟車,雙足站立或步履不穩(wěn)。
3、 常兼見惡心嘔吐、頭鳴耳聾、心悸心慌、汗出、怠懈、肢體震
顫等癥狀。
眩暈一證,可由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以及痰濁中阻、
瘀血阻絡等原因所致。前人所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痰不作
眩”,“無虛不作眩”等等,均是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眩暈多系本虛
標實,實指風、火、痰、瘀,虛則陰虛血少精虧。其病變臟腑以肝、脾、
腎為重點,三者之中又以肝為主。
本證為臨床常見之病,病情有輕有重,且各類眩暈可單獨出現(xiàn),亦
可相互為并見,如肝陽上亢兼肝腎陰虛,血虛兼肝陽上亢,肝陽兼痰濁
等證。在臨床上以虛證或本虛標實證較為多見,須詳察病情,辨證治療。
至于治法也有從本從標之異,急者多偏實,可選用熄風、潛陽、清火、
化痰等法以治其標為主,緩者多偏虛,當用補養(yǎng)氣血、益腎、養(yǎng)肝、健
脾等法以治其本為主。
肝陽上亢型
[證見] 眩暈耳鳴,頭痛且脹,煩勞或惱怒時加重,面潮紅,急躁
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
[治法] 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方藥]
1、 主方:天麻鉤藤飲(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加減
處方:天麻10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白芍12克,黃芩10克,
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夜交藤20克,菊花12克,牛膝15克。水煎服。
若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可選用大定風珠(吳鞠通《溫病條辨》),
以育陰潛陽治之。
2、 中成藥血平片,每次3片,每日3次。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 單方驗方:
⑴滋陰潛陽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石決明、女貞子、杜仲、熟地黃各25克,生牡蠣、桑寄生各
20克,山萸肉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水煎服。
⑵清肝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葛根、鉤藤、白薇、黃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牛膝、
澤瀉、川芎、野菊花各12克,磁石30克。水煎服。
氣血虧虛型
[證見] 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面色I白,唇甲不華,心悸不眠,
疲乏懶言。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
[方藥]
1、 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黨參、黃芪各15克,當歸、白術、茯苓、白芍各12克,龍眼
肉10克,何首烏18克,遠志6克,酸棗仁15克,大棗5枚。水煎服。
2、 中成藥
⑴十全大補丸,每次1丸,每日2次。⑵人參養(yǎng)榮丸,每次1丸,每日
2次。
3、 單方驗方:
⑴眩暈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當歸、淮山藥各20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12克,龍眼肉15
克。水煎服。
⑵鎮(zhèn)眩湯(陳寶田《時方的臨床應用》)
處方:川芎10~16克,當歸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黃10~
12克,桂枝10~12克,白茯苓12~18克,白術1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
30~6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腎精不足型
[證見] 眩暈,腰膝酸軟,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少寐多夢。舌
質紅,脈弦細數(shù)。
[治法] 滋陰補腎
[方藥]
1、 主方:杞菊地黃丸(董西園《醫(yī)級》)加減
處方:熟地黃18克,山藥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澤瀉、牡丹
皮各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白芍15克,龜板膠12克(烊化)。水
煎服。若偏腎陽虛者,可加熟附子、鹿角膠(烊化)各10克、肉桂5克、
杜仲15克,去菊花、龜板膠等。
2、 中成藥
⑴滋陰補腎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⑵鹿羓補腎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 單方驗方:滋腎治眩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
處方:山萸肉、山藥各15克,茯苓、澤瀉、牡丹皮、五味子各10克,
熟地黃、磁石各20克。水煎服。
痰濁中阻型
[證見] 眩暈而頭重如蒙,胸悶惡心,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 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藥]
1、 主方:半夏白術天麻湯(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加減
處方:法半夏15克,天麻10克,白術12克,陳皮6克,茯苓、鉤藤、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澤瀉各15克。水煎服。嘔吐頻者,加代赭石20克,竹茹12克,生姜10克。
耳鳴重聽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
2、 中成藥
陳夏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⑴平肝化痰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法半夏、車前草、夏枯草各18克,生代赭石45克。水煎服。
⑵治眩湯(吳日敦《陜西中醫(yī)》1989.12)
處方:澤瀉、白術各60克。水煎服。
瘀血阻絡型
[證見] 眩暈、頭痛,或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
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12克,川芎10克,赤芍、生地黃各15克,桃仁、紅花各
10克,丹參2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兼氣虛者,加黨參15克、黃芪30克。兼陽虛者,加熟附子10克、
桂枝12克。兼陰虧者,加女貞子、旱蓮草各15克、麥冬12克。兼血虛者,
加首烏20克、雞血藤30克。
2、中成藥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⑴化瘀清散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柴胡6~10克,葛根、丹參各10~15克,杭菊、桑枝各12~
15克,牡丹皮、赤芍、紅花、地龍各10克,薄荷6克。水煎服。
⑵祛痰清顱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桃仁、蔓荊子各9克,紅花、川芎、甘草各6克,當歸、牡丹
皮、赤芍、菊花各10克,羚羊角2克(銼細末吞服)。水煎服。
⑶倪氏活血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處方:赤芍12克,
川芎6克,桃仁9克,劉寄奴、葛根各15克。水煎服。
1、 針灸療法
⑴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fā)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
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
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
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
暈急性發(fā)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⑵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
強刺激,留針30分鐘,間歇捻針。每日1次,5~7天為1療程。⑶頭針:
選雙側暈聽區(qū),每日1次,5~10天為1療程。
2、飲食療法
⑴天麻燉豬腦:天麻10克,豬腦1個洗凈,同放燉盅內,加水適量,
隔水燉熟服食。用于治肝陽上亢眩暈。
⑵五月艾煮雞蛋:五月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雞蛋2個,加水共
煲熟服食。用于治血虛眩暈。
⑶羊頭黃芪湯:羊頭1個(包括羊腦),黃芪20克,水煎服食。用
于治腎精不足眩暈。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 預防調護
⑴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防止七情內傷。
⑵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勞累,節(jié)制房事,切忌縱
欲過度。
⑶忌暴飲暴食,忌過食肥甘厚味或過咸傷腎之品,盡可能戒除煙酒。
⑷中年以上,肝陽引起眩暈,病情嚴重時可卒然暈倒,有發(fā)展為中
風的可能,故應及時防治眩暈。
⑸堅持適當體育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氣功等,對防治眩暈均
有良好作用。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內傷發(fā)熱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內傷發(fā)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氣血陰精虧虛、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
的發(fā)熱。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低熱,但有時也表現(xiàn)為高熱。此外,有的患者
僅自覺發(fā)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并不升高者,亦屬之。西醫(yī)的功能性低
熱,癌腫、血液病、結核病、結締組織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內分泌
疾病所引起發(fā)熱,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發(fā)熱,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1、病史及發(fā)病特點: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常反復發(fā)作,一般均有
情志抑郁,或飲食勞倦,跌仆損傷,積聚包塊,出血,或臟腑陰陽氣血
虧損病史。
2、臨床表現(xiàn):以低熱為多,或僅自覺發(fā)熱,發(fā)熱時作時止,或發(fā)無
定時,發(fā)熱不惡寒,或感手足心熱,常伴頭暈、神疲、自汗或盜汗、脈
細弱無力等癥。
內傷發(fā)熱主要由勞倦、飲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
機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臨床應與外感發(fā)熱作鑒別,外感發(fā)
熱因感受外邪而起,發(fā)病較急,病程較短,發(fā)熱時常伴有惡寒,一般為
持續(xù)性發(fā)熱,外邪不除則發(fā)熱不退,起病初期常有頭痛、鼻塞等表證。
本病臨床證候主要有陰虛、血虛、氣虛、氣郁、血瘀等類型。前三者屬
虛證,后二者為實證或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的證候。各種證候之間,往
往可以互相轉化或兼夾出現(xiàn)。根據(jù)不同情況而以解郁、活血、益氣、養(yǎng)
血、滋陰為內傷發(fā)熱的基本治法。
陰虛發(fā)熱
[證見] 潮熱,手足心熱或骨蒸顴紅,心煩盜汗,失眠,咽燥,大便
干結。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清熱。
[方藥]
1、主方:清骨散(王肯堂《證治準繩》)加減
處方:銀柴胡、秦艽各12克,鱉甲20克,地骨皮、青蒿各15克,知
母10克,生地黃20克,白薇15克,胡黃連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⑴鱉甲地骨飲(田鳳鳴等《中國奇方全書》)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處方:鱉甲15克,地骨皮、青蒿、生地黃、白芍、當歸、知母、淡
竹葉、何首烏、黨參各10克,川芎5克。水煎服。⑵陰虛發(fā)熱方(岳美
中驗方)處方:生地黃24克,山萸肉、淮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
柴胡、白芍各9克,五味子、肉桂各6克。水煎服。
血虛發(fā)熱
[證見] 低熱,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色少華,唇甲色
淡。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養(yǎng)血。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黃芪、黨參各15克,茯苓、白術、當歸、龍眼肉各12克,酸
棗仁12克,遠志6克,木香5克(后下),黃精18克,大棗5枚。水煎服。
2、中成藥當歸補血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氣虛發(fā)熱
[證見] 發(fā)熱在勞累后發(fā)生或加劇,熱勢或低或高,頭暈乏力,自汗
易感冒,氣短懶言,食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處方:黃芪30克,白
術12克,陳皮、升麻各6克,柴胡10克,黨參20克,當歸、糯稻根、茯
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黃芪大棗湯(劉國普驗方)處方:黃芪30~50克,柴
胡10克,白薇15克,大棗5枚。水煎服。
肝郁發(fā)熱
[證見] 身熱心煩,急躁易怒,胸脅脹痛,喜嘆息,口苦口干。舌苔
黃,脈弦數(shù)。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泄熱。
[方藥]
1、主方:丹梔逍遙散(薛己《薛氏醫(yī)案》)加減
處方:牡丹皮10克,梔子、柴胡、黃芩、茯苓各12克,當歸10克,
赤芍、龍膽草各10克,薄荷6克,白薇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丹梔逍遙丸,每次6~8片,每日2次。3、 單方驗方:二丹湯(《
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1.2)
處方:丹參30克,牡丹皮、薄荷、生姜各10克,柴胡、當歸、白芍、
白術、茯苓、梔子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瘀血發(fā)熱
[證見] 下午或夜晚發(fā)熱,口干咽燥,身體常有痛處或腫塊,甚則肌
膚甲錯,面色暗黑或萎黃,唇舌青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藥]
1、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處方:當歸12克,
生地黃15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丹參20克,川芎6克,柴
胡、枳殼、白薇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大黃E蟲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化瘀退熱飲(蒲輔周驗方)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處方:當歸尾、赤芍、川芎、西紅花、炒枳殼、柴胡、制沒藥、凈
桃仁各4.5克,川牛膝、干地龍各6克,干生地黃9克,桔梗、甘草各3克。
水煎服。
1、針灸療法
⑴ 針刺大椎、內關、間使等穴,或灸氣海、關元、百會、神厥、足
三里等穴。用于治療氣虛發(fā)熱。
⑵ 針刺期門、行間、三陰交等穴,適用于肝郁發(fā)熱的治療。
2、飲食療法
⑴ 地骨皮煲
瘦肉:地骨皮30克,豬瘦肉適量,水煎,飲湯食肉。適用于陰虛發(fā)熱。
⑵ 黃芪大棗煲烏雞:黃芪、黨參各30克,大棗5枚,烏雞肉250克,
水煎湯加鹽調味服食。適用于氣血虛發(fā)熱。
3、預防調護
⑴ 及時治療外感發(fā)熱及其他疾病,防止久病傷正。保持精神愉快,避
免過度操勞。注意調節(jié)飲食,防止用藥失當。
⑵ 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兼感外邪,飲食宜清淡,富于營養(yǎng),避免油
膩葷腥。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內外痔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內外痔是由痔內、外靜脈叢及其吻合枝同時擴張而形成的靜脈團。
齒線以上部分被粘膜覆蓋,為內痔部分;齒線以下被皮膚覆蓋,為外痔
部分。兩部分互相溝通,肛門括約肌間溝消失,形成一個整體,又稱混
合痔。
1、本病多發(fā)于肛門部截石位3、7、11點處,尤以11點處多見。
2、具有內痔及靜脈曲張性外痔兩種癥狀及體征。主要表現(xiàn)為便血
下血,或多或少;痔核脫出,輕者可自行回納,甚者須用手推回;肛門
腫痛,或癢或墜脹感,常伴大便秘結。內痔部分表現(xiàn)為各期內痔的癥狀,
外痔部分表現(xiàn)為靜脈曲張性外痔的癥狀。
參照內痔、外痔辨證分析。
參照內痔、外痔各證論治和方藥。
外治法
1、敷藥、熏洗等法同內痔。
2、外剝內扎術
(1) 適應癥:所有內外痔較嚴重者,均可采用。
(2) 禁忌癥:同內痔結扎法。
(3) 操作方法:清潔灌腸,備皮,腰俞麻醉或局麻。取截石位,常
規(guī)消毒鋪巾。將內外痔充分暴露,外痔皮膚上作主“V”形切口,剝離
外痔皮下靜脈叢,剝離至齒線稍上方。然后用彎血管鉗夾住已被剝離的
外痔皮瓣及內痔基底部正中,用圓針粗線貫穿作“8”字縫扎,再剪去
切口內的皮瓣及靜脈叢。同法一一處理其他痔核。傷口外敷止血散,塞
入凡士林紗條,用消毒敷料包扎固定。如果外痔靜脈叢不明顯,可在外
痔中間作一放射狀切口,剝離靜脈叢,修剪兩側皮膚,成一小“V”形
創(chuàng)面。剝離時要選好切口,照顧外痔的整體關系,注意保留痔核間的健
康皮膚,以防術后肛門狹窄。術后限制大便2天,以后每次排便后,用
五倍子湯或1:5000高猛酸鉀熱水溶液熏洗或坐浴。
(4) 術后處理:參照內、外痔術后處理。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3、注射療法
用消痔靈注射內痔部分。操作方法見內痔注射療法。當內痔部分治
愈后,相連的外痔部分也可同時減輕或消失。
飲食療法及預防調護參照內痔的有關內容。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內痔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內痔是肛門齒線以上的直腸粘膜下痔內靜脈叢擴大曲張而弄成的柔
軟靜脈團。
1、好發(fā)于肛門齒線以上,截石位于3、7、11點處。
2、主要癥狀為大便時出血,或伴痔核脫出。
3、初期(I期)痔核較小,質柔軟,痔面鮮紅色或青紫色,排便時痔
核不脫出肛門外。排便時出血或便后出血,呈點滴狀或噴射狀,血色鮮
紅,不與烘便相混,呈間歇性發(fā)作。
中期(II期)痔核較大,隆起,便時痔核脫出肛門外,便后自行回納。
便后出血比初期減少。
后期(III期)痔核更大,質地較硬,表面微帶灰白色,便時痔核脫
出肛門外,甚至行走、咳嗽、噴嚏或站立時也會脫出,不能自行回納,
須用手推回,或平臥、熱敷后方能回納,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
4、一般無疼痛感覺,中、后期可有肛門墜脹、瘙癢。如痔核脫出
嵌頓,可致腫痛,糜爛、壞死,甚至化膿,繼發(fā)肛瘺等證。
5、一般無全身癥狀。后期有的可繼發(fā)貧血、大便困難、小便不易
排空等癥狀。
6、本病須與下列肛門病相鑒別。
(1) 息肉痔:為直腸下端所生之息肉,質薄嫩,根蒂細,色鮮紅。
一般單發(fā),偶有一連串二、三十個之多,狀如葡萄。大便時可能脫出肛
門外,多見于兒童。
(2) 鎖肛痔:腫物不能脫出于肛外,觸診其質堅硬而凹凸不平。肛
門狹窄,大便變細,或大便如痢,次數(shù)增多,里急后重,時流臭穢敗漿
污水。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3) 肛裂:好發(fā)于截石位6、12點處,肛門有裂口,出少量鮮血,
大便時疼痛,有時便后疼痛可持續(xù)數(shù)小時。
(4) 脫肛:①直腸脫垂性脫肛:脫出物色淡紅,形如螺旋而有層次,
其質較硬。多見于體弱的小兒與老年人。②直腸粘膜脫垂性脫肛:有環(huán)
狀或部分粘膜脫垂,其色鮮紅,質柔軟,無痔的高突,微有滲血。多見
于老年人,偶見于內痔手術后的患者。
1、本病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醇酒厚味、辛辣生冷刺激,或
饑飽失常,或因起居失慎,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或房室過度,或因久
瀉久痢,長期便秘,妊娠生產,腹部腫瘤壓迫等,均可使風濕燥熱內生,
氣血不調,以致經絡阻滯,瘀血濁氣下注肛門而形成內痔。其特點是無
細覽頁面 頁碼,1/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證論治
痛性便血,后期可有痔核脫出。
2、本病以便血、腫脹癢痛、脫出及便秘為四大主要癥狀。便血是
由于血絡受傷所致,然由于體質不同,感邪之異,又有虛實之分。實者
血色鮮紅,或紅而污濁,如滴如射,便熱,結聚肛門,氣血逆亂,筋脈
橫解,血脈瘀阻,發(fā)為痔核腫脹癢痛。若氣血兩虛,氣虛升舉無力,則
以痔核脫出,不易回納為主;氣虛不攝,血不斂氣,便血色淡而量多。
3、內痔患者,可因肛門墜脹感而便意頻頻,或懼怕出血而不敢排
便、致使腑氣不暢而發(fā)生便秘。便秘也有虛實之分,實秘者為實熱內結,
灼傷津液,胃腸燥結,便于難解,腹?jié)M痛;虛秘者氣虛肺失肅降,大腸
傳導無力,或血虛津枯,胃腸燥結,腹脹便秘,心悸自汗。治療以清熱
潤燥,涼血止血,益氣收斂為主。
血絡受傷證
[證見] 實證者便血色鮮紅,或紅而污濁,便前便后不定,量多量
少不等,如滴如射不一。脫出的痔核色鮮紅,便干秘澀,腹痛拒按,口
干舌燥,苔黃燥,脈數(shù)有力。
虛證者便血色淡紅清稀,或晦而不鮮,肛門綿綿作痛,神疲乏力,
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實證宜清熱涼血,虛證宜健脾攝血。
[方藥]
1、主方
(1) 清熱涼血方選涼血地黃湯(祁坤《外科大成》)加減
處方:生地黃15克,赤芍9克,枳殼9克,黃芩9克,槐花12克,地
榆12克,黃連9克,荊芥9克,甘草6克,防風6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
每日1劑。
便秘者加瓜蔞仁12克(打)、火麻仁12克(打)。
(2) 健脾攝血方選歸脾湯(嚴用和《濟生主》)加減
處方:黨參30克,茯苓12克,白術9克,黃芪15克,當歸9克,白及
9克,黃芩炭6克,三七末3克(沖服),槐花炭9克,阿膠6克(烊化沖服)。
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臟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實證。
(2) 膽豆丸,每次3粒,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實證。
(3) 歸脾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
服。適用于虛證。
(4) 十全大補丸,蜜丸每次9克,不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
水送服。適用于虛證。
3、單方驗方
(1) 復方臟連丸(陳松山驗方)
處方:地榆炭156克,黃連150克,黃芩150克,防風150克,生大黃
150克,荊芥炭150克,生槐米250克,火麻仁250克,生地黃250克,豬
大腸5副。上藥黃研細末,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分裝每袋20克。每
次服5克,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適用于內痔出血、脫出并栓塞、內
外痔等。
(2) 消痔湯(凌朝光驗方)
處方:烏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參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
煅牡蠣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血甚者,加地榆炭、側伯葉。炎癥甚者,加黃柏、黃連。便秘者,
細覽頁面 頁碼,2/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加番瀉葉。疼痛甚者,加乳香、延胡索。肛門墜脹者,加木香、枳殼。
脾虛下陷者,加黃芪、葛根、升麻。適用于痔瘡出血、腫痛、脫垂。
下焦?jié)駸嶙C
[證見] 痔核脫出肛外,色紫赤潮濕,自覺肛門墜脹疼痛,似有里
急后重之感。大便不爽,伴有出血,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厚膩,脈
滑數(shù)或弦滑。
[治法]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方藥]
1、主方
(1) 防風秦艽湯(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防風9克,秦艽15克,當歸9克,生地黃15克,赤芍9克,茯
苓12克,連翹9克,檳榔9克,地榆12克,槐角12克,枳殼9克,白芷9克,
蒼術9克,甘草6克,山梔子9克,澤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若濕熱兼瘀,腫痛作癢者,可用止痛如神湯(吳謙等《醫(yī)宗金
鑒》)
處方:秦艽15克,蒼術9克,桃仁12克,皂角刺9克,防風9克,黃
柏9克,當歸尾9克,澤瀉12克,檳榔9克,大黃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痔速寧,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血絡受傷證單方驗方。
氣血兩虛證
[證見] 痔核脫出,不易回納。氣虛甚者,肛門有下墜感,氣短懶
言,食少乏力,便血淋漓;血虛甚者,便血色淡量多,頭暈目眩,面色
白,神疲心悸。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治法] 補氣升提,養(yǎng)血柔肝。
[方藥]
1、主方
(1) 補中益氣湯(李杲《東垣十書》)合逍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
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黃芪30克,黨參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白術9克,當歸
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甘草6克,槐花9克,生地黃12克。水煎服,
每日1劑。
(2) 若氣血雙虛較甚,用十全大補湯(陳師文等《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黃芪30克,黨參3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川芎6克,當
歸9克,熟地黃黃18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大棗9克,阿膠9克(烊化
沖服),廣木香9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補中益氣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
水送服。
(2) 十全大補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
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血絡受傷證單方驗方。
腸燥便秘證
[證見] 實秘者,腹脹滿而痛、便結拒按,口干噯氣,心煩。苔黃
燥,脈數(shù)有力。虛秘者,腹痛綿綿,脹滿喜按,頭暈目眩,心悸自汗。
細覽頁面 頁碼,3/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唇舌色淡,脈細弱。
[治法] 實秘宜通腑瀉熱;虛秘宜潤腸通便。
[方藥]
1、主方
(1) 通腑瀉熱方選大承氣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生大黃9克(后下),芒硝9克(沖服),枳實9克,厚樸9克,槐
花9克,萊菔子15克,金銀花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以便通
脹減為度。
(2) 潤腸通便方選增液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五仁丸(危
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加減
處方:元參9克,生地黃12克,麥冬9克,在黃9克,甘草6克,杏仁
9克,郁李仁12克,火麻仁12克(打碎),陳皮9克,槐角9克,枳實9克。
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牛黃解毒片,每次3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實秘。
(2) 涼膈散,每日9~15克,加竹葉1片,蜂蜜少許,水煎分2次服。
適用于實秘。
(3) 潤腸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虛秘。
3、單方驗方
參照血絡受傷證單方驗方。
外治法
1、熏洗
各期內痔均可以藥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常用方為五倍子湯或苦
參湯,或選用芒硝、金銀花、連翹、苦參、地榆、馬齒莧、川椒等1~2
味煎水熏洗。熏洗可起活血消腫,清熱止痛,收斂止癢的作用。
2、外敷
內痔后期,痔核表面糜粒滲液,暫時不能手術者,可先用上法熏洗
患部,然后用五倍子散、消痔散加枯礬粉外敷。外敷具有清熱消腫,止
痛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使痔核縮小,潰面愈合。
3、塞藥
I、II、III期內痔及內痔手術后不便敷藥者,可把藥物做成膏或栓,
塞入肛內,達到清熱消腫,鎮(zhèn)痛止血的目的。塞藥可選用九華膏、紫草
膏等。
4、枯痔法
以藥條或藥釘插入痔核內,使痔枯干壞死,脫落而愈?,F(xiàn)一般采用
無砒藥釘如七仙條、二黃枯痔釘?shù)取?
(1) 適應癥:II、III期內痔,內外痔的內痔部分。
(2) 禁忌癥:兼有各種急性病,來生的慢性病,肛門直腸急性發(fā)炎,
腹瀉、惡性腫瘤、出血患者,以及對砒劑過敏者。
(3) 操作方法:術前清潔灌腸,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門。
用生理鹽水洗凈后。翻出痔核于肛外,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痔核,作
表面消毒。以右手拇、食指持藥釘尾段,于距齒線0.3~0.5厘米處,與
腸壁縱軸成25°~35°的方向旋轉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深約1厘米。一
般每核一次插入4~6根,或視痔核大小而定。間距為0.3~0.5厘米。然后
剪去露在痔核外的多余藥釘,釘根外露1毫米左右。太短易引起插口出
血,且不易固定;太長則易損傷對側腸壁。而后將痔核推回肛內。同法
處理其他痔核,一次最多處理3個。每次插釘總數(shù)不超過20根。
(4) 注意事項:插釘不能重疊,深淺適宜,太深可使括約肌受損壞
死,感染疼痛;太淺藥釘容易脫落,造成插口出血,達不到治療目的。
先插小痔核,后插大痔核,或先插有出血點的痔核,在出血點插釘1個
細覽頁面 頁碼,4/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可以止血。插釘時應正確掌握與齒線的距離,過近可相起疼痛。一次插
釘總數(shù)不超過20根。
(5) 術后處理:術后24小時內不解大便。以防藥釘滑脫引起出血。
若大便后痔核脫出,應即推回,以免水腫嵌頓引起劇痛,并輔以止血消
腫潤腸藥物治療。若合用含砒汞藥釘,應囑患者多飲開水,或以銀花、
綠豆煎湯內服,以利砒毒排泄。同時注意觀察病人有否高熱、腹痛、嘔
吐、口腔破潰等中毒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5、結扎法
以藥線或粗絲線,或膠圈結扎痔核根部,阻斷痔核血液供應,使之
缺血枯、壞死而脫落,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一般較常用的方法有貫穿
結扎法,膠圈套扎法等。
(1) 貫穿結扎法:用絲線貫穿結扎于痔根部,以阻斷病變部位的氣
血流通,達到使痔核壞死脫落的目的。
①適應癥:II、III期內痔,尤其是纖維型內痔更為適宜。
②禁忌癥:肛周急慢性炎癥,急慢性痢疾,腹瀉,浸潤型肺結核,
嚴重的肝腎疾患,高血壓、各種血液病的患者以及臨產孕婦。
③操作方法:常規(guī)備皮、清潔灌腸,采用腰俞麻醉或局麻。取側臥
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門部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術者兩手的食指交叉,
緩緩進行擴肛,使括約肌松弛,痔核充分暴露。以彎血管鉗夾住痔核基
底部,用左手向肛外輕輕牽引,右手持彎圓針穿10號粗絲線從痔核基底
部中央稍偏上方穿過,然后用剪刀沿齒線煎一淺表切口,縫線繞痔核基
底“8”字結扎。結扎后的痔核再注入15%明礬液或消痔靈注射液,或軋
壓痔核,以加速痔核壞死脫落。最后剪短扎線,約留3~5厘米,再把痔
核推回肛內。術畢注入紫草膏,用紗布外蓋固定。一般一次處理個痔核。
若為環(huán)形內痔,可先將痔核分為幾個痔塊,在痔塊之一側用兩把止血鉗
夾起粘膜。從中間剪開,同法處理痔塊對側,然后將痔塊進行“8”字
貫穿結扎,同法一一處理其他痔塊。
④ 注意事項:結扎時應先小后大。縫針穿過痔核基底時,不可穿
入肌層,以免引起肌層壞死或并發(fā)肛周膿腫。術后當天禁止排便。如便
后痔核脫出,應立即推回肛內,以免水腫加劇疼痛。術后7~14天為痔核
脫落期,囑病人盡量減少活動,大便時也不宜用力努責,以防引起大出
血。
(2) 膠圈套扎法:借助器械將小乳膠圈套入痔核根部,利用膠圈擴
張后的緊縮力,阻斷痔核血液供應,使之缺血壞死脫落。
①適應癥:II、III期內痔及內外痔的內痔部分。
②禁忌癥:同貫穿結扎法。
③操作方法:術前囑患者排空大便或清潔灌腸,取側臥位或膝胸位。
先插入斜面肛門鏡,確定痔核位置及數(shù)目選定套扎部位;充分暴露痔核
區(qū)。以0.1%新潔爾滅棉球消毒。而后由助手固定肛門鏡,術者左手持套
扎器套住痔核,右手持麥粒鉗,經套扎圈鉗住痔核根部,將痔核拉入套
扎器內。按壓套扎器柄,使套圈外套向痔根部移動;隨之將套圈推出,
扎到痔核根部。然后松開麥粒鉗與套扎器一并退出,再緩緩退出肛門鏡。
④注意事項:同貫穿結扎法。
6、注射療法
(1) 硬化萎縮注射法:將硬化萎縮注射劑注射至痔核粘膜下層靜脈
叢的間隙內,引起化學性炎癥反應,曲張的痔靜脈叢也因靜脈、靜脈周
圍炎和坤造性纖維組織增生而逐漸閉塞、達到使痔核硬化萎縮的目的。
①適應癥:I、II、III期內痔,內痔兼有貧血不適合其他療法者,
內外痔的內痔部分。
②禁忌證:內痔嵌頓;內痔伴有急慢性炎癥及腹瀉;兼有來生肺結
核、高血壓、肝腎疾患及血液病;由腹腔腫瘤引發(fā)的內痔、外痔及臨產
細覽頁面 頁碼,5/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孕婦,前列腺增生較重者。
③常用藥物:消痔靈6%~10%明礬液、5%魚肝汕酸鈉、5%~10%石碳酸
甘油等。
④操作方法: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常規(guī)術野消毒,局部麻醉后,用
0.1%的新潔爾滅消毒肛管及腸腔。擴肛后以皮試針頭抽取藥液,在嗽叭
形肛鏡下進行注射。藥液應注在距齒線0.5厘米處的痔核粘模下層,針
頭以斜15°角進行注射。每核注入藥液0.5~1毫升,以痔核腫脹表面顏
色不變?yōu)槎?。每次注射不超過3個痔核,用藥總量不超過3~4毫升。若一
次流向不愈,相隔7天可再注1次,一般3~4次可以治愈。
(2) 消痔靈四步注射法:也是硬化萎縮注射法的一種,原理與硬化
萎縮注射法同。
①適應證:各期內痔、出血、III期內痔進一步發(fā)展而形成的靜脈
曲張性內外痔。
②禁忌證:內痔嵌頓發(fā)炎;伴有急性腸炎、痢疾;皮贅外痔。
③操作方法:取側臥位或截石位,用0.5‰洗必泰棉球局部消毒,
充分暴露病變部位,用1%普魯卡因10~15毫升作肛門局部麻醉,再用0.
5%洗必泰棉球消毒肛內痔區(qū)。用手擴張肛門,在嗽叭形肛門鏡下仔細查
清內痔部位、數(shù)量及大小,再用食指觸摸痔區(qū)有無動脈搏動,確定注射
部位。然后用5號針頭,5毫升注射器,吸取消痔靈液,在肛門鏡下分四
步,進行低濃度、大劑量注射。下面介紹各項具體操作。
直腸上動脈區(qū)注射:為避免藥液集中引起組織壞死出血,用1%普魯
卡因將消痔靈液按1:1的比例稀釋的藥液進行注射,每點注射2~3毫升。
痔粘膜下層注射:為防止組織壞死,用1%普魯卡因將消痔靈按2:1
稀釋的藥液從痔核中部進針至肌層。當出現(xiàn)肌性抵抗感后邊退針邊注射,
再呈扇形注射。使藥液均勻充盈到粘膜下層組織中。注入的藥量可視痔
核呈彌漫性腫脹為宜,每核注藥量為4~6毫升。
痔粘膜固有層注射:當?shù)诙阶⑸渫戤?,再緩慢退針,出現(xiàn)落空感
時,即進入到痔粘膜固有層,緩慢注藥,每核注藥2~3毫升。注藥后可
見痔核粘膜呈現(xiàn)水泡狀,并能見到粘膜的微細血管。
洞狀靜脈區(qū)注射:最后在齒線稍上方的內痔最低部位。即洞狀靜脈
起始部進行注射。為避免藥液擴散到齒線以下引起疼痛,將藥液稀釋為
1:1濃度在肛門鏡下或用手指暴露內痔下部,在齒線上0.1厘米處進針,
針尖穿入內痔的斜上方作扇形注射,每核注藥1~3毫升。III期內痔一次
注藥量為20~45毫升(稀釋后劑量)。最后用3厘米長、1厘米寬的凡士林
紗布,大部分放入肛內,固定內痔,防止嵌頓。外用紗布固定。原則上
一次注完所有內痔,注射后內痔因組織萎縮,干枯成為異物。本法一般
無不良反應,若注射后稍有疼痛,不須處理;可能有低熱,極少數(shù)病例
體溫較高。可對癥處理,3~5天可恢復正常。
④注意事項:注射時要嚴格消毒,每次注射進針處必須消毒,以防
感染。必須選用細針頭,以免針孔太大引起出血。進針后應做回血試驗,
無回血方可緩緩推藥。針頭勿向痔核內各方向亂刺。以免損傷痔內血管
引起出血,造成痔核血腫,局部滲出液增多,延長痔核萎縮時間。注射
的深淺要適度,太淺易引起粘膜潰爛,過深可使肌層組織硬化。勿使藥
液注入外痔區(qū),或注射位置過低,以免藥液向肛管擴散,造成肛周水腫
疼痛。注射后24小時不宜排便,并減少活動。
(3) 壞死枯脫注射法:是將腐蝕性藥液注入痔核內,使痔核組織壞
死脫落,經過創(chuàng)面修復而愈合。
①適應癥:II、III期內痔。
②禁忌癥:同硬化萎縮注射法。
③常用藥物:枯痔油、新6號注射液。
④操作方法:腰俞麻醉或局麻,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門,用0.1
細覽頁面 頁碼,6/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新潔爾滅棉球消毒。將內痔翻出肛外,左手持蚊式止血鉗于齒線上將
痔核夾住一部分固定,右手持備好的藥液注射器,在齒線上0.3~0.5厘
米處,刺入痔核粘膜下層,由低到高呈柱狀將藥液緩緩注入痔核內,以
痔核略膨大變色為度。注射后,將痔核推回肛門內。痔核約7~14天壞死,
干枯脫落。一次注射不超過3個痔核;若痔核較大或較多,可分期注射,
間隔2周注射1次。若用枯痔油注射,每核注入0.5~1毫升,總量不超過
4毫升。
⑤注意事項:同硬化萎縮注射法,注射后7~14天減少活動,防止痔
核脫落時發(fā)生在出血。
7、內痔術后并發(fā)癥及其處理。
(1) 疼痛:口服止痛藥,或用1%普魯卡因10毫升在中髎或下髎穴封
閉,每側5毫升。也可選用少腹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金銀
花15克、連翹10克、蒲公英20克,活血止痛,清熱解毒。
(2) 出血:若內痔結扎不牢,或痔核枯脫,出現(xiàn)創(chuàng)面滲血,可用凡
士林紗條填塞,壓迫止血,也可外敷止血散。若小動脈出血,應在能充
分暴露出血點的條件下進行縫扎止血;術后可口服云南白藥等,以防出
血。
(3) 發(fā)熱:因組織壞死被吸收引起的發(fā)熱,體溫通常不高(38℃以
下),一般不須處理,注意觀察。若為局部感染引起高熱,應服清熱解
毒藥物,方選黃連解毒湯(王燾《外臺秘要》)加金銀花、連翹、敗醬草。
(4) 水腫:可用樸硝30克、黃柏30克、金銀花15克、紅花15克、蒲
公英20克、白礬3克煎水熏洗,每日1~2次。或用1:5000高錳酸鉀熱水坐
浴,浴后外敷痔瘡膏。輕者可用熱水袋熱敷。
(5) 小便小利:囑病人多飲水,或用車前子30克、冬瓜皮30克煎水
代茶飲服;也可針刺三陰交、水分、關元、中極等穴位,或用1%普魯卡
因10毫升長強穴封閉,或用熱水袋熱敷。
1、針炙療法
(1) 針刺:主要適用于I期內痔,或II、III期內痔暫不能手術者。
主穴:長強、承山、八髎。配穴:會陰、足三里、三陰交,大腸俞。濕
熱者用瀉法,脾虛者用補法。
(2) 挑痔療法:適用于II、III期內痔??扇〈竽c俞、次髎等穴,
或在患者背部脊柱兩側偏于腰骶部尋找痔點,即突出表皮、壓之不褪色
的紅色或灰白色小丘疹,常規(guī)消毒后,用粗針將痔點表皮挑破,再挑斷
皮下白色纖維數(shù)條。術后用消毒紗布覆蓋。
2、飲食療法
(1) 香蕉蕹菜粥:得蕉100克去皮為泥,蕹菜(通心菜)100克取尖,
粳米50克。粳米加水煮至將熟時,放入蕹菜尖、香蕉泥,加入適量食鹽
或白糖,同煮為粥,作早餐主食。適用于痔、瘺實熱之證。
(2) 公英敗醬豬腸湯:鮮蒲公英50克(干品25克)、敗醬草25克,用
布包裹,與豬大腸250克用砂鍋燉至爛熟,去布袋,加入食鹽調味,分
2次食豬腸喝湯。適用于痔、瘺實熱證。
(3) 黨參無花果燉豬瘦肉:黨參50克,無花果250克,豬瘦肉500克,
同燉至肉熟透,加入食鹽調味,分頓食肉喝湯。適用于痔瘺日久氣血虛
弱證。
(4) 大棗烏魚湯:大棗50克去核,烏魚500克,用砂鍋燉至爛熟,
加食鹽、生姜少許,分餐食用。適用于痔瘺虛證。
3、預防調護
細覽頁面 頁碼,7/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 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食,忌食辛辣炙煿、醇酒?
裎丁?
(2) 起居有常,工作勞逸結合。從事久站久立工作者,應適時變換
體位。
(3) 注意肛門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經常保持大便通暢。
(4) 及時治療腹瀉、便秘、痢疾等疾病。
(5) 內痔術后,飲食要清淡,必要時給予半流或全流飲食。
(6) 術后痔核脫落期,盡量減少活動,多臥床休息。
(7) 術后每次排便后,用淡鹽水或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而后換
藥。
(8) 注意觀察病人術后反應,若有發(fā)熱、疼痛、小便困難及便后出
血,應及時查明原因,妥善處理。
(9) 術后若痔核脫出,應及時托回肛內,以防止水腫嵌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疸中醫(yī)中藥
郁證
胃痛
遺精13
解決便秘的有效方法
內痔的治療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