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岸恕奔础伴_端”,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為“端五”。
“端五”的“五”字與“午”相通。古時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也叫“端午”。又因為午時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和“重午”。早在唐代,已有“端五節(jié)”和“重五節(jié)”的說法,傳說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為避“五”之諱,就改“端五”為“端午”。
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史籍資料就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四種。
一是認為端午節(jié)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二是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古代吳越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
三是說端午節(jié)插艾、懸菖蒲都是為了夏日驅(qū)病防病,與古俗視五月為“惡月”、視五月五日為“惡日”相應,所以端午節(jié)是起源于古代“惡月”“惡日”說。
第四種說法,也是在民間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看法,認為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屈原,擔任了僅次于宰相的左徒官職。
屈原積極革新政治,遭到了舊貴族的惡意攻擊和排擠。后來,聽信讒言的楚懷王漸漸疏遠了他。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心如刀割,眼看國家日益衰敗下去。
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在長沙附近抱石投汩羅江身亡,以身殉國。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 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xiàn)在東漢。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于吳越水鄉(xiāng)一帶,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fā)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 端午食粽
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慶食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出現(xiàn),到了金朝的時候才成為了端午節(jié)的節(jié)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的。后來又有傳說屈原托夢予百姓說米糧為江中蛟龍所食,若是用艾葉包裹米糧再以五色繩捆綁,則可避免蛟龍,所以就有了后來的粽子。
其實端午的習俗還有許多,不同的地方,習俗也有差異,每一種習俗,都帶有獨特的寓意。端午除了紀念,也象征著團圓。
最理想的畫面,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吃著粽子,看賽龍舟。
但現(xiàn)實往往不如意。要么孩子不在身邊,要么父母在遠方。幾十個端午走過,真正一家人吃粽子的日子,少之又少。
這份端午的情誼,許多時候只能化作一通電話,聽得見,摸不著。
端午節(jié),雖然隨處都能買到粽子,甜的、咸的、紅豆、綠豆還有花生,各種各樣,都是熟悉的口感??墒菨M大街的粽子,卻再也吃不出小時候家鄉(xiāng)的味道。
起初我們只以為是小販做得太差,后來才明白,粽子還是那粽子,只是我們遠離了家鄉(xiāng),太想家。
一顆粽子,帶來的是故鄉(xiāng)的回憶,勾起的是我們的思念。而我們每個人記憶里的端午,都不一樣。
小孩的端午,是吃不夠的粽子;青年的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中年人的端午,成了一場思念。不知道將來的端午,又會是什么?
同一個端午,卻在不同的階段,體會到不同的滋味。中國人的端午節(jié),既是美食,也是思念;既是童年,也是鄉(xiāng)愁。
我們忙著為生活打拼、為孩子操心,不在身邊的父母已經(jīng)越來越老,而我們甚至忙到忘了對他們說,我很想你們。
端午節(jié),記得給家里人打個電話,道一聲一切都好。
五月五,過端午。
登高望遠,
或臨江觀龍舟競渡,
或遍嘗節(jié)日美食,
時光靜好,
不負歲月綿長。
行端,念正,
方為端午。
讓我們在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
追思過去,展望未來,
安康吉祥,平安幸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