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溫里劑
1.含義:凡以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為主的藥物,稱溫里藥,又名祛寒藥。
2.性能功效:本類藥物均味辛而性溫?zé)幔聊苌?、行,溫能通,善走臟腑而能溫里祛寒,溫經(jīng)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證,尤以里寒實(shí)證為主。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寒者熱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療寒以熱藥”之意。個(gè)別藥物尚能助陽、回陽,用以治療虛寒證,亡陽證。
3.適用范圍:本類藥主治里寒證。
4.使用注意:本類藥物多辛熱燥烈,易耗陰動(dòng)火,故天氣炎熱時(shí)或素體火旺者當(dāng)減少用量;熱伏于里,熱深厥深,真熱假寒證禁用;凡實(shí)熱證、陰虛火旺、津血虧虛者忌用;孕婦慎用。
5.溫里藥的配伍
(1)干姜配附子 干姜辛熱無毒,功能回陽通脈、溫中散寒;附子辛熱有毒,功能回陽救逆。兩藥合用,不但回陽救逆力強(qiáng),而且溫中散寒效佳,亡陽虛脫及中臟寒盛者均可以用。
(2)肉桂配附子 肉桂辛甘而熱,功能補(bǔ)火助陽、散寒通脈;附子辛熱,功能補(bǔ)火助陽、散寒止痛。兩藥合用,補(bǔ)火助陽、散寒止痛力強(qiáng),腎陽虛衰、脾腎陽衰及里寒重癥均可應(yīng)用。
6.溫里藥的相似功效比較
(1)肉桂、附子、干姜 性味均辛熱,能溫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清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長于溫中散寒、健運(yùn)脾陽而止嘔;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熱,散寒止痛力強(qiáng),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濕痹痛證,二者又能補(bǔ)火助陽,用治腎陽虛證及脾腎陽虛證。肉桂還能引火歸原、溫經(jīng)通脈,用治虛陽上浮及胸痹、陰疽、閉經(jīng)、痛經(jīng)等。附子、干姜能回陽教逆,用治亡陽證,此功附子力強(qiáng),干姜力弱,常相須為用。干姜尚能溫肺化飲,用治肺寒痰飲咳喘。
(2)肉桂、桂枝 性味均辛甘溫,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用治寒凝血滯之胸痹、閉經(jīng)、痛經(jīng)、風(fēng)寒濕痹證。肉桂長于溫里寒,用治里寒證;又能補(bǔ)火助陽,引火歸原,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下元虛衰、虛陽上浮之虛喘、心悸等。桂枝長于散表寒,用治風(fēng)寒表證;又能助陽化氣,用治痰飲、蓄水證。
(3)吳茱萸與小茴香 都能溫中散寒、止嘔。治療胃寒腹痛,寒疝腹痛及胃寒嘔吐等癥。不同點(diǎn):吳茱萸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之要藥,善解肝經(jīng)郁滯治療寒凝疼痛、胃寒嘔吐、虛寒泄瀉。小茴香疏肝理氣,溫腎祛寒,開胃進(jìn)食,主要用于寒疝疼痛,嘔吐等證。
7.具體藥物
藥物 | 藥用 來源 | 性味歸經(jīng) | 功效 | 應(yīng)用 | 用法 用量 | 使用注意 |
附子 | 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 | 辛,甘、大熱;有毒。 歸心、腎、脾經(jīng)。 | 回陽救逆 補(bǔ)火助陽 散寒止痛 | ①.亡陽虛脫,肢冷脈微; ②.腎陽虛衰、陽痿宮冷,虛汗吐瀉,脘腹冷痛,陰寒水腫,心陽不足。胸痹冷痛,陽虛外感; ③.寒濕痹證。 | 煎服,3-15g。有毒,宜先煎、久煎,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 陰虛陽亢者忌用,孕婦慎用。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生品外用,內(nèi)服須炮制。 |
干姜 |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 辛、熱。 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 | 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 溫肺化飲 | ①.腹痛,嘔吐,泄瀉; ②.亡陽證,肢冷脈微; ③.寒飲喘咳。 | 煎服,3-10g。 | 本品辛熱燥烈,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忌用。 |
肉桂 |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 | 辛、甘,大熱。 歸腎、脾、心、肝經(jīng), | 補(bǔ)火助陽 散寒止痛 溫經(jīng)通脈 引火歸元 | ①.陽痿宮冷,腰膝冷痛; ②.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 ③.寒濕痹痛,陰疽流注,閉經(jīng),痛經(jīng); ④.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zāi)砍唷?/span> | 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 陰虛火旺,里有實(shí)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慎用。畏赤石脂。 |
吳茱萸 | 蕓香科植物吳茱萸或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shí) | 辛、苦,熱。有小毒。 歸肝、脾、胃、腎經(jīng)。 | 散寒止痛 降逆止嘔 助陽止瀉 | ①.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jīng)性腹痛; ②.脘腹脹痛,嘔吐吞酸; ③.虛寒泄瀉; ④.醋調(diào)敷腳心,引火下行,治療口舌生瘡。 | 煎服,2-5g。 外用適量 | 辛熱燥烈,耗氣動(dòng)火,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孕婦慎用。 |
花椒 | 蕓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 辛、溫。 歸脾、胃、腎經(jīng)。 | 溫中止痛 殺蟲止癢 | ①.中寒腹痛,寒濕吐瀉; ②.蟲積腹痛; ③.濕疹,陰癢。 | 煎服,3-6g。 外用適量 煎湯熏洗 | |
丁香 |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習(xí)稱公丁香 | 辛,溫。 歸脾、胃、肺、腎經(jīng)。 | 溫中降逆 溫腎助陽 | ①.脾胃虛寒,嘔吐、呃逆,食少吐瀉; ②.心腹冷痛; ③.陽痿,宮冷。 | 煎服,1-3g?;蜓心┩夥?/span> | 畏郁金 |
高良姜 | 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莖 | 辛,熱。 歸脾、胃經(jīng) | 散寒止痛 溫中止嘔 | ①.脘腹冷痛,泄瀉; ②.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 煎服,3-6g。 研末服,每次3g。 | |
小茴香 | 辛、溫, 歸肝、腎、脾、胃經(jīng)。 | 散寒止痛 理氣和胃 | ①.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少腹冷痛,痛經(jīng); ②.脘腹脹痛,食少吐瀉。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
蓽茇 | 辛,熱。 歸胃、大腸經(jīng)。 | 溫中散寒 下氣止痛 | ①.胃寒腹痛,嘔吐,呃逆,泄瀉; ②.寒凝氣滯,胸痹心痛,頭痛,齲齒疼痛。 | |||
蓽澄茄 | 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jīng)。 | 溫中散寒 下氣止痛 | ①.胃寒腹痛,嘔吐,呃逆,泄瀉; ②.寒疝腹痛; ③.寒濕郁滯之小便渾濁,虛寒之小便不利。 | |||
胡椒 | 辛,熱。 歸胃、大腸經(jīng)。 | 溫中散寒 下氣消痰 開胃進(jìn)食 | ①.胃寒腹痛,嘔吐,泄瀉,食欲不振; ②.癲癇痰多證。 | 研末,0.6-1.5g |
真槍實(shí)練
1.下列哪些是吳茱萸的主治病證(1994-140)
A.中寒脘痛 B.厥陰頭痛
C.脾腎陽虛,五更泄瀉 D.嘔吐,吞酸
2.下列藥物中,入湯劑宜后下的有(2003 - 125)
A.香附 B.鉤藤 C.砂仁 D.肉桂
3.花椒常用于治療(2005-125)
A.中寒腹痛 B.蟲積腹痛 C.經(jīng)寒痛經(jīng) D.濕疹陰癢
4.丁香、刀豆均具有的功效是(2006-36)
A.溫腎助陽 B.行氣止痛
C.祛寒散結(jié) D.消積化滯
E.溫經(jīng)通脈
5. 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bǔ)腎陽的藥物是(2009-32)
A.吳茱萸 B.干姜 C.附子 D.小茴香
6.干姜、高良姜功效的共同點(diǎn)是(2010-35)
A.回陽通脈 B.溫肺化飲 C.溫經(jīng)止血 D.溫中散寒
7.治療寒疝腹痛,宜選用的藥物是(2011 -95)
A.干姜 B.蓽茇 C.花椒 D. 小茴香
8.性味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jīng)的溫里藥是(2014-36)
A.肉桂 B.干姜 C.吳茱萸 D.小茴香
答案與解析:
1. ABCD。吳茱萸散寒止痛,治療中寒腹痛,寒痛腳氣;助陽止瀉,治療脾腎陽虛,五更泄瀉;降逆止嘔,治療厥陰頭痛,嘔吐涎沫,嘔吐吞酸,或寒或熱。
2. BCD。鉤藤不宜久煎,應(yīng)后下;砂仁、肉桂含揮發(fā)油應(yīng)后下。
3. ABD。花椒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治療中寒腹痛、寒濕吐瀉、蟲積腹痛、濕疹陰癢?;ń凡痪哂信紊⒑?、溫經(jīng)止痛功效,不能治療經(jīng)寒痛經(jīng)。
4. A。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duì)于常用中藥功效鑒別的掌握程度。丁香具有的功效是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刀豆具有的功效是降氣止呃,溫腎助陽。因此,丁香、刀豆均具有的功效是溫腎助陽。
5.C。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duì)于常用中藥藥性功用的掌握程度。備選項(xiàng)均是常用的溫里藥,其中附子主歸心、腎、脾經(jīng),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bǔ)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和溫里散寒的要藥。
6.D。干姜的功效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高良姜的功效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兩者都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所以選擇D。
7. D。小茴香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8.A。此題旨在考查肉桂的性味歸經(jīng)。
編輯:什藍(lá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