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灶飯,拜灶公。過年灶火燒得旺旺的,福旺、財旺、事事旺。
我們用來燒火做飯的柴火灶歷史悠久。
《說文解字》中說:灶,炊穴也。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祖發(fā)明鉆木取火后,慢慢學會了用土將火圍起來煮食,這就是最初的灶,也是漢字象形文字“灶”的來源。
新石器時代(大約一萬多年前),先祖?zhèn)冇刹杉鳙C轉向農業(yè)種植生活,灶具成了家中必備。漢·班固《白虎通·五祀》曰: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yǎng)也。
從出土文物來看,這時的灶主要是火塘(凹下地面的灶坑)和單體陶灶,煮食多為谷物,燃料為草木,已具現(xiàn)代灶食的雛形。
由于灶是熟食的主要來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容易使人產生敬畏。為求他的保佑、賜福,夏朝時便有了灶神崇拜。
周時祭拜灶神成為“五祀”之一?!抖Y記·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睎|漢經學大師鄭玄注:“五祀,戶、灶、中溜、門、行也。”
灶君是誰,有很多說法,廣泛被認同的是炎帝和火官祝融。
《淮南子·泛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東漢??睂W家高誘注: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
《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备哒T注:'祝融,顓頊氏后,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人們認為灶神就是火神。而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灶神。
到了戰(zhàn)國秦漢時期,灶具已基本定型。這個時期出土的灶具大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有些已具備了近現(xiàn)代灶具的主要特征(如:下圖1958年北京平谷縣漢墓出土的陶灶)。此后的灶具都是在此基礎上改良而成。
追根溯源,千萬年來,我們華夏民族皆以柴火灶燒火做飯,并逐漸形成了特有的飲食風俗習慣。而這些習慣代代相傳,流傳了下來。同為華夏子孫的尤溪人自然也不例外,至今吃灶飯,拜灶君。
我記憶中最早的柴火灶是奶奶的土灶。灶體由田土夯成,八十公分高,有些年月了,表面斑駁。灶臺抹了水泥,光滑油亮,油鹽醬醋擺在一角。兩口大鼎(土話,大鐵鍋的意思)置于灶膛上,前鼎煮食,后鼎燒水。
奶奶的土灶,灶膛很大,可容納半捆柴火,灶膛前用磚石砌一個半米高的灰塘(土話:zao lu kou),裝著灶膛里掃出來的草木灰和燒火工具:火鉗、灰鏟。
灰塘前,我們叫灶門處,這里靠墻放一條矮條凳,給燒火的人坐,條凳右手邊墻角碼一堆干柴火,有松木、雜木、毛竹。煙囪也是靠墻而上,穿過木樓瓦頂,露天送煙。
以前沒有鼓風機,奶奶的土灶加氧助燃全靠吹火筒,它是一截兩尺長的竹筒,有三個竹節(jié),前兩個節(jié)打通,第三個鉆一個小孔,一頭吹氣一頭通氣。母親說我小時候很喜歡吹火筒,鼓著腮幫使力吹,漲得滿臉通紅。
奶奶的土灶三餐煮食,每餐做十幾人的飯菜。大鍋飯肯定好吃,但那時候太窮了,只有干重活的大男人可以吃撈飯,小孩主婦們只能喝粥。
我五歲那年,叔伯們分家,各自起了新灶。我們家的灶,磚石砌成,安了鼓風機,灶膛比奶奶土灶小些,其他一樣。這個灶伴隨了我長大。
生活中,我們常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形容過日子,而這七項全都歸于灶上。灶就是我們日子的主要組成部分。
我母親是一個傳統(tǒng)的家庭主婦,燒火做飯,讓我們吃飽吃好,是她最重要的事。
每天清晨,天未亮,她便起床燒火做撈飯、煮湯、炒菜、燒茶水。父親吃完飯去干活,我們小孩上學。
中午,母親煮菜,熱好飯甑里的飯,等我們來吃。
晚上,我們放學回來,遠遠就能看到家里的煙囪在冒煙,母親已在張羅晚飯,夏天吃稀飯、冬天吃撈飯。
這樣的三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
管好全家人的三餐,母親還需照顧孩子們的饞嘴。雨天打米漿煮鼎邊糊,悶糯米飯。熱天炒涼糕、煮綠豆湯。冷天炸油餅、煎糍餅。
節(jié)日則有各種不同的美食。正月廿九熬粥。二月十九、三月三做艾粿。五月端午裹粽子。七月中元節(jié)炊金粿。八月中秋燉草根湯。十月立冬打糍粑。十一月冬至釀酒、煮糍丸。這些美食全是母親用柴火灶做成的。
過年是我們最大的節(jié)日。這時的柴火灶美食更多。年糕、白粿、菜頭粿、大條面、油餅、麻糍、蝦片、荔枝肉,以及一年中最多的雞鴨魚肉。
過年時,村里有各種活動,放電影、唱戲、摸獎、體育比賽等等。我們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中午,母親燉好一大盆鴨肉熱在鼎里,父親坐灶門處燒火,邊添柴火邊和母親說著話。見我們回來,他們便端起鼎里的鴨肉,開始炒菜、煮大條面,全家吃午飯。
就這樣,柴火灶上的點點滴滴匯成了我們的日子。
在我們的感覺中,他就像一位可敬可親的長者,帶給我們食物和溫暖。我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灶公”,祭拜他是情之所至。
拜灶公全年都有。家里辦喜事,我們會點香燭拜灶公,感謝他賜福。許愿還愿時,拜灶公,祈求他的保佑。過節(jié)時也會拜灶公,感謝他的守護。
十二月廿三,俗稱“小年”。是灶公上天,向天皇人帝匯報工作的日子。這天,全家人吃過晚飯,母親忙完家務,開始拜送灶公。
母親在灶臺上擺好灶公糖、水果、齋菜、紅酒、茶葉、香紙燭等供品。
點蠟燭,燃香,對著灶門三拜,祈求灶公“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然后到廳前放鞭炮。
放過鞭炮,灶公享用供品,約摸過半個鐘頭,母親往酒杯里添點酒。少時,拿供品里的紙錢在灰塘里燒了。
這樣拜送灶公的儀式就完成了。拜過的供品,全家人分享,可保平安。
除夕夜,灶公已回來和我們一起過年。全家人吃過年夜飯后,開始拜灶公。灶臺擺三禮(鴨子、豬肉、雞蛋)、水果、齋菜、茶酒、糖餅、香紙燭等供品,焚香禱告,祈求灶公保佑、賜福。
春節(jié)期間,每天早晚點香燭火拜灶公祈福。并全天燒火煮食,用楊梅樹、茶籽樹這些火籽多的硬木,把灶火燒得旺旺的,祝愿我們在新的一年里,福旺、財旺、事事旺。
— END —
作者:小月,福建尤溪人。一個用樸實語言描繪家鄉(xiāng)風土人情、地方美食、生活印記的女子。微信公眾號:尤溪風情,ID:youxifengqing5。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