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到底有什么區(qū)別?
“君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就類似“圣人”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都是各自思想中擁有最高智慧和完美德行的人。但這兩者是有一個本質(zhì)區(qū)別的,是什么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儒家思想中的“君子”。
在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君子”兩個字出現(xiàn)了上百次之多,可見孔子對于“君子”看重,以至于今天,我們還常常用“君子”來代表一個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
“君”在古代代表地位和身份尊貴的意思,一國之主稱之為“君主”?!白印笔菍θ说囊环N尊稱,比如“孔子”、“孟子”、“韓非子”等等都有一個“子”字,在古代“子”有點類似今天我們說的“先生”。所以“君子”合起來本來的意思是表示身份和地位很尊貴的人,但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君子”的意義有所擴大,“君子”不僅僅是身份和地位尊貴,還表示品德高尚、學識淵博之人。
“君子”在儒家思想中的論述很多,比如我們常見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知曉大義,小人只會看重切身利益;
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別人,但卻不以私情互相串聯(lián);小人會相互勾結(jié),但卻在道義上不能團結(jié)眾人;
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心地光明正大胸懷坦蕩安詳,小人心胸狹窄常常迫促憂愁??鬃舆@句話是對比君子與小人的內(nèi)心常態(tài);
比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意思是說,君子關(guān)心的是德行,而小人關(guān)心的是土地田產(chǎn)。君子想到的是法律刑罰,而小人只會看到眼前的實惠;
比如“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說,君子對待天下的人與事,沒有一定要去做的事情,也沒有一定不去做的事情,只會遵循道義去做該做的事情。
當然還有很多關(guān)于“君子”的描述,總體來說,“君子”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擁有至高品德的人。說完了儒家思想的“君子”,接下來,讓我們聊聊道家思想的“圣人”。
在短短5000多字的道家經(jīng)典《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一書中,“圣人”兩個字出現(xiàn)了有30多次,可見“圣人”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和意義。那么道家思想是如何描述“圣人”的呢?
比如《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說,圣人以無為的態(tài)度來處事,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導,老子還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是圣人才有的大智慧;比如“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意思是說,圣人是以“道”來作為天下事物的準則;
比如“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等等這些都是對圣人的描述。
不僅是道家是老子,道家的莊子在《莊子》一書中,也數(shù)十次提到“圣人”兩個字,而且在《莊子》中,莊子不僅用了“圣人”,還有“真人、至人、神人”這些都是對得道之人的統(tǒng)稱。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在道家思想中,圣人是對功名利祿無視的人,也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那儒家的“君子”和道家的“圣人”究竟有什么本質(zhì)的差異呢?在莊子的《天地》這一篇中,就有過精彩的論述。
莊子說,堯在華地巡視。在華地守護封疆的官員對他說:“圣人!請讓我為圣人祝福吧。祝圣人長壽?!?/p>
堯說:“不用這樣?!?/p>
“祝愿圣人富有?!?/p>
堯說:“不用這樣。”
“祝愿圣人多男兒?!?/p>
堯說:“不用這樣?!?/p>
守護封疆的官員說:“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們所希望的。你為什么不要呢?”
堯說:“多個男孩子就多了許多的憂懼,多財物就有很多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這些方面都對于培養(yǎng)無為的觀念和德行沒有幫助,所以我不希望擁有?!?/p>
守護封疆的人說:“以前我把你看作圣人,現(xiàn)在竟然是個君子。蒼天讓人們都降生在人間,就一定會交給他差事。男孩子多而授給他們的差事也就一定很多,有什么可擔憂的呢!富有了就把財物分給眾人,有什么麻煩的呢!
圣人就像鵪鶉一樣隨遇而安,就像待哺雛鳥一樣覓食,就像鳥兒在空中飛行沒有蹤跡;天下太平,就跟萬物一起昌盛;天下紛亂,就修身養(yǎng)性;壽延千年而厭惡活在世上,便離開人世升天成仙;駕馭白云,去到天與地交接的地方;世人擔心的“老、病、死”三種禍患都不會降臨,自身常保無災無難,又有什么屈辱的呢?封疆的官員轉(zhuǎn)身離去,堯跟在后面說:“還想請教你?!狈饨賳T說:“你回去吧!”
在儒家思想中,堯舜禹是古代的三位品德高尚的君王,但在道家思想中,堯舜禹顯然并沒有那么完美。
這個故事中,堯?qū)τ凇皦?、富、多子”的態(tài)度是能免則免,因為這樣會省去很多恐懼、麻煩和屈辱,這是一種智的表現(xiàn),克制欲望,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封疆的官員顯然道高一籌,他認為我們應該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地趨利避害。而這正是“圣人”和“君子”的區(qū)別。“圣人”在于能順其自然而常保天賦本性,而“君子”則摻雜了更多的主觀意愿,看似一種智慧,但實際上這反而是因為自己受到了外界事物的牽制,是一種不自然的表現(xiàn)。
在這一篇《天地》中,莊子還講了一個孔子和老子的對話,來深刻闡述了“圣人之道”。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孔子請教老子說:有人在修養(yǎng)道術(shù)的時候,總是與大家背道而馳,把不可說成可,不是說成是。善辯的人還會說“堅是堅,白是白,就像時間和空間不同”,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圣人嗎?。老子說:這是知識上沒有定見,肢體上受到了約束,以至于形體勞累、心神不定的表現(xiàn)。
會捉狐貍的狗才會被人奴役,行動敏捷的猿猴才會被人捕捉??鬃樱乙嬖V你的是,你無法聽到也無法說出的道理。有頭有腳而無心無耳的人很多,有形體的人能與無形無狀的道并存的,卻沒有一個人。
人的動靜、生死、窮富,都不是自己安排得來的,一個人所能做的,是忘記外物,忘掉自然,這樣叫做忘己。忘掉自己的人,才能與自然合一,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通過這兩個故事,再來看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君子”和道家思想中“圣人”的區(qū)別就很清晰了,儒家的君子是一種帶有主觀意愿的表現(xiàn),儒家強調(diào)仁義禮智信,強調(diào)用道德禮儀去規(guī)范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其實是一種約束,是一種不自然的表現(xiàn)。而道家認為,真正的“圣人”是和自然融為一體,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任何帶有主觀傾向的行為都是多余的和不合時宜的。
就像老子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意思是說,得道之人總是看起來無所作為,但是又么有東西不是出于它的作為。王侯將相如果能領(lǐng)會它,萬物都可以自行演化。莊子也說“萬物一府,生死同狀”,萬物是一個整體,生死并沒有什么差別。這才是道家思想中“圣人”的境界。
小結(jié)一下今天的內(nèi)容,今天我們通過兩個故事,一個是著名堯帝和封疆官員的對話,一個是孔子和老子的對話,通過這兩個故事,莊子闡述了儒家的“君子”和道家的“圣人”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在前面的文章中其實也提到過,儒家強調(diào)的是“人之道”,是帶有主觀意愿的思想和行為;而道家則強調(diào)“自然之道”,是主張不帶任何主觀意愿,一種順其自然的狀態(tài)和境界。簡而言之,是否帶有“主觀”的意欲,是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之間的重要區(qū)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