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1 X單元授課教學法” 畢英春
新課改實施以來,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教師們已耳熟能詳。但我們也不可回避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我們的小學生進入閱讀晚,比發(fā)達國家晚一至兩年,閱讀量小,和美國比,僅是1/6,閱讀能力不強,比如分析概括能力普遍比較弱;學生所學的基礎(chǔ)不是很牢,存在詞匯量下降,書寫不工整,錯別字比較多,詞不達意,語句不通的現(xiàn)象;另,師生的幸福指數(shù)不高等。
針對這些問題,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找到答案:一是課堂上教師講的多,學生練的少,時間被老師擠占掉一大部分,沒時間拓展閱讀;二是有的課組織活動形式僅為取悅學生,追求形式的好看而忽視了扎扎實實的訓練;三是許多教師依然是就課文教課文,教過一篇文章,僅滿足于讓學生知道一個故事或明白一個道理,忽視了語言的積累,能力的形成,思維的發(fā)展,淡化了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及“教會學生學習”。在濰坊市主題學習實驗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學生既能品詞析句,透過字里行間去慢慢體味語言的冷暖和溫度,披文入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分析和鑒賞的能力;又能使學生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yǎng)呢?我注重“精讀”與“略讀”有機融合,做好“理解”與“運用”并重,形成了中高年級閱讀教學“1 X單元授課教學法”。
一、概念闡釋
“1”指的是精讀課例的教學。從教材的每個單元中挑選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精讀”。精讀課例的教學,要引導(dǎo)學生深入文本,實現(xiàn)與文本、教師、編者、同學間的平等對話,概括文章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進行聽說讀寫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并滲透、領(lǐng)悟一定的學習方法。這篇文章就是葉老“例子觀”中的“例子”,相當于數(shù)學習題中的“例題”,擔負著“以例悟法”的艱巨任務(wù),起著“舉一反三”的作用。
“X”,指的是若干篇略讀課例的教學。每單元內(nèi)除一篇精讀課例之外的其它幾篇文章(或兩篇,或三篇不等),采用學案的形式,放手讓孩子們運用精讀課例中學到的方法進行自學,即“依法自學”,起
到“反三歸一”的作用,旨在通過大量閱讀,最后讓孩子們感悟點什么,實現(xiàn)從量的積累到質(zhì)的突破。
所謂“單元授課”,就是把教材的一個單元看作一個整體,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主題訓練點,圍繞重點大膽取舍,做到一課一小得,一單元一大得。
二、課例特點
(一)“精讀課例”特點
1.要實現(xiàn)平等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x課例的教學,教師首先要走進文本,與文本平等對話,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再引導(dǎo)和組織學生走進文本,實現(xiàn)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本間的平等對話。講真話,抒真情,感悟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情感,與作者同喜同悲,還要跳出文本做理性的審視與思考,真正讀懂文本。
如,在教學《鞋匠的兒子》時,作者筆下的林肯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大體瀏覽課文或粗淺閱讀后,孩子們會產(chǎn)生諸多不同的答案:寬容、有愛心、孝敬父母、幽默、勤勞、真誠、平等……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在偉大總統(tǒng)林肯身上肯定或多或少地具備著。如果不深入走進文本,僅僅局限在這個層面上,那么對林肯這位偉大總統(tǒng)的認識一定有偏頗。他之所以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憑的是什么?當我們查閱歷史背景,就會了解在非人的社會制度下,黑人就是工具,是商品,隨意買賣,靈魂、肉體……人與人之間極度不平等,再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抓住林肯面對參議員嘲笑時的表現(xiàn):“我一定會永遠會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蔽覀兙蜁x懂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永遠忘不了的不僅僅是他的父親,而是千千萬萬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從來沒有覺得鞋匠和總統(tǒng)的人格有什么差別,而是平等的。只有這樣,林肯這個平民總統(tǒng),他的睿智、他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獨特氣質(zhì)才會在孩子們心中樹起一座永恒的豐碑。
2.把教“教語文”落到實處。
上師大吳忠豪教授提出:要由“教課文”到“教語文”?!敖陶n文”就是圍繞理解課文內(nèi)容來設(shè)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獲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么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在精讀課上,要實現(xiàn)“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美麗轉(zhuǎn)身。
如,在執(zhí)教《盤古開天地》時,摒棄原來的僅僅圍繞盤古獻身精神深入層層分析的做法,抓住本文語言第二段對偶句和第四段排比句的鮮明特點,做到理解與運用并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在精讀第四段時,先讓學生理解這段意思,再由易到難,展開合理想象,練習說話和仿寫。
師:同學們想一想,盤古的身體還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生1:盤古的牙齒會變成巖石。
師:他的牙齒會變成 的巖石。
生2:他的牙齒會變成堅硬的巖石。
生3:他的牙齒會變成巨大的巖石。
師:就像剛才這同學說的一樣,大家再想一想,他的 還會變成 的 。
生4:我覺得盤古的手掌會變成連綿不斷的山峰。
生4:他的毛發(fā)會變成美麗無比的柔柳。
生5:他的鼻孔會變成深邃的山洞。
……
師:請大家把自己想到的這些補充到課文中再讀一讀。
在這兒,教師讓學生模仿課堂中語言的特點、結(jié)構(gòu),先想象再表達,并加上形容詞把句子說形象。這樣做,不僅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了豐富的想象力,還把仿寫的句子帶進課文中再讀,使學生體會到盤古把自己的所有都獻給了人類,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盤古為人類無私奉獻的偉大情操。
3.教會學習方法。
在《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中指出:“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dǎo)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卑5录?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寫道:“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笨梢?,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極其重要。如蘇教版教材三年級《掌聲》一課,我就側(cè)重了理解詞語方法的教學。
師:小英不再憂郁,“憂郁”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讀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拿起筆來邊讀邊畫,看看演講之前,小英是什么樣子?
(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邊讀邊劃)
師:演講前的小英是什么樣子呢?
生1:她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小英的眼圈兒紅了。
師:還有誰有補充?
生2:她總是慢吞吞地說話。
生3:她很孤單,很怕別人笑話她,不敢舉手。
生4:總是自己玩,不敢找別人。
師:是呀,她很膽怯。演講之前她的這些表現(xiàn),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
生異口同聲:憂郁。
師:對,大家真聰明呀,誰來說一下,我們剛才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了“憂郁?
生:從課文中找到句子來理解的。
師:太棒了!在理解詞語時,我們可以到課文的前面找找相關(guān)的句子幫助我們理解,有時也從課文后邊的句子中理解,這種理解詞語的辦法就是“聯(lián)系上下文”,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師板書:聯(lián)系上下文)
(二)“略讀課例”特點
1.針對性強。
學案的設(shè)計,千萬不可面面俱到,要針對本單元的主題訓練點進行設(shè)計。如蘇教版六上“景物聚焦”一組,就要扣住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人教版六上“初識魯迅”一組,要扣住“體會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學案
概括內(nèi)容 作者周曄回憶了伯父生前的哪四件事?試著給每一部分加個小標題。
1. 2.
3. 4.
體會品質(zhì) 在周曄眼中,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用書中的句子回答.
在青年讀者阿累眼中,魯迅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理解含義深刻句子 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或時代背景,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的意思。
學習表達 1.在“救助車夫”一事中,作者側(cè)重魯迅哪一方面的描寫?請你找到相關(guān)句子多讀幾遍。
2.請你找出《一面》一文中描寫魯迅外貌的句子,這些句子和魯迅先生偉大品格有什么關(guān)系?
2.學習方式更為自主。
略讀課文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太多的表現(xiàn)機會,主要是把時間放給學生,讓孩子們根據(jù)學案,閱讀、查閱資料、小組探究完成學習任務(wù)。這樣,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學習有序而又自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
3.大容量、高密度。
通常情況下,一課時能學二至三篇文章,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依據(jù)自己的喜好,或積累背誦,或復(fù)述文章,或摘記妙詞佳句等等。
4.實踐性強。
“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甭宰x課上,孩子們可以在大量閱讀中,“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三、操作流程
(一)精讀課例的一般操作模式
1.導(dǎo)入,揭題激趣。
導(dǎo)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好的導(dǎo)入能一下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圖片導(dǎo)入,積累背誦導(dǎo)入,歌曲導(dǎo)入、實物導(dǎo)入等等。導(dǎo)入方法切記生搬硬套,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無論運用哪種導(dǎo)入方法一定要緊扣教學中心,千萬不要為嘩眾取寵而繞得太遠。
2.交流預(yù)習,整合疑難。
預(yù)習是學好課文的基礎(chǔ),學生在交流時,暢談相關(guān)資料的搜集、課文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生字詞的認讀、疑難問題等。教師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摸清預(yù)習情況,把學生的疑難問題歸類、整合,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難點,達到“以學定教”。學習的內(nèi)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chǔ)之上,所以孩子們學得主動,學得輕松。
3.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給學生一定時間,讓他們帶著不理解的問題,徜徉文本之中,靜靜地讀書思考,享受閱讀的情趣。待他們有了自己的見解后,發(fā)揮小組智慧,圍繞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共同切磋,研究、解決問題。教師走入學生中間,適時啟發(fā)、引導(dǎo)、鼓勵,讓課堂成為學生體驗感悟、探索創(chuàng)造的搖籃。
4.展示提升,教師點撥。
各小組代表對研究的問題班內(nèi)交流,展示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抓住關(guān)鍵詞句品析感悟,入情入境朗讀理解,根據(jù)文意畫出圖畫,進入角色進行表演。展示的同學積極主動,旁觀的同學全神貫注,并對同學們的表現(xiàn)給以補充、糾偏、改錯、深化等等,達到“得失寸心知”的良效。教師要參與到孩子們的學習中,在他們對所學知識出現(xiàn)易混、易錯、易漏時,進行三言兩語的點撥、說明或升華。
5.突出重點,歸納學法。
總結(jié)本課書的學習方法,一課一得,學法的總結(jié)可放在課中,也可放在課后。
( 二)略讀課例的一般操作模式
1.回顧學法,掌握方法。
教師引領(lǐng)學生回顧精讀課例中學到的相關(guān)方法,加深印象,做到有章可循。
2.依照學案,自主合作。
若完全放手,擔心學生無從下手,給以提示,可讓學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進而提高效率。此環(huán)節(jié),應(yīng)給學生20分鐘左右的時間,不可走過場,流于形式。
3.集體交流,糾偏改錯。
在學生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后,在班內(nèi)進行交流,把理解偏頗或錯誤之處改正過來。
4.綜合訓練,形成技能。
學完幾課后,圍繞課后“思考?練習”題中的有關(guān)題目,可讓學生感情朗讀或背誦課文,可造句,也可說寫結(jié)合,完成課后的“小作文”題等,以達到綜合訓練、發(fā)展技能的目的。
四、教學效果
運用此模式上課后,從根本上解決了“精讀”和“略讀”的矛盾,節(jié)省了3/4的課內(nèi)學習時間,供學生海量閱讀和參加實踐活動,省時高效。“教師簡簡單單教語文,學生輕輕松松學語文”變成了現(xiàn)實。“1 X單元授課教學”被評為濰坊市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連續(xù)四次在濰坊市“主題學習研討會”上展示公開課或介紹經(jīng)驗,在2009年第一期《山東教育》上進行了推介。多次應(yīng)邀赴周村、青島、德州、省教育學院等地介紹做法,參加全國高效課堂展示,赴香港進行兩岸四地閱讀教學展示等等,均獲得一致好評。
2009年11月,在“全國主題學習研討會”上,運用此模式執(zhí)教“走近魯迅”一組課文,贏得全國小語理事會崔巒理事長的高度評價,他談到“畢老師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教科書里一個單元的課文教學內(nèi)容,這個效率令人吃驚,令人難以置信。她指導(dǎo)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師生共讀了三篇課文,之所以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真正做到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她的課既得意,又得言;既學文,又悟法。她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要速度還要質(zhì)量,要上得實,理解內(nèi)容,還要在習得方法上有所收獲?!?br>更為可喜的是,此方法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1.學生會學、樂學。
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了必要的學習方法,小到作批注、理解詞語,大到學習一類文章應(yīng)把握的要點、切入點。因此到了小學高年級后,有許多學生已能自己設(shè)計“學案”,基本上達到了自能讀書。
2.讀寫水平明顯提高。
孩子們只要一有空就喜歡讀書,平均每個孩子一學期能讀100萬字;并且涉獵面很廣,如《林海雪原》《上下五千年》《窗邊的小豆豆》《海底兩萬里》等等,由古到今、由中到外。水漲船高,讀得多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隨之提高。到了小學高年級,在規(guī)定的40分鐘時間里,孩子們都能寫出一篇500字以上字通句順、主題明顯、比較具體生動的文章。
3.促進了讀書家庭的創(chuàng)建。
由于孩子們喜歡書,所以家長們給孩子買的書越來越多,親子共讀,互相交流分享讀書感悟,使家庭形成了濃郁的讀書氛圍,變得更加和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