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林鋼筆楷書《滿江紅》
經(jīng)常有人問:怎么才能把字寫好?學習書法的“訣竅”是什么?其實,沒有什么“訣竅”可言。但在習字過程中,有些基本步驟還是應該遵循或注意的,這也可以稱之為“方法”。練習硬筆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練習楷書
1. 練習楷書對掌握字的間架結構至關重要。
清代書論家馮班在《鈍吟書要》中曾說:“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間架結構是指字的點畫之間聯(lián)結、搭配和組合的形態(tài)。一個字寫得美不美觀,首先取決于它的結構,如這個字的重心穩(wěn)不穩(wěn),筆畫的分布是否均勻。這就好比一個人,如果五官不端正,身材不勻稱,那他無論如何也漂亮不起來。
關于間架結構,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曾有一段生動的論述。他舉例說:“假如我們把古代書法家寫得很好看的一個字,如‘二’,從碑帖上把它的兩橫分剪下來,它的用筆原封不動,然后拿起來往桌子上一扔,這兩橫的位置可以千變萬化,不但可以變成另一個字,即使仍然是短橫在上,長橫在下,但由于它們的距離有移動,這個字的藝術效果就非常不同了。倒過來說,碑帖上的一個好字,我們用透明紙罩在上面,用鋼筆或鉛筆在每一筆畫中間畫上一個細線,再把這張透明紙拿起來看看,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硬筆字?!薄熬殞懽值娜耸窒乱呀?jīng)熟悉了某個字中直、斜、彎、平的確切位置,再熟悉各筆畫間的距離、角度、比例、顧盼的各項關系,然后用某種姿態(tài)的點畫在它們的骨架上加肉,逐漸由生到熟;由試探到成熟這個工程,當然是軌道居先,裝飾居次。從前人們講書法有‘某底某面’之說,例如講‘歐底趙面’,就是指用歐的結字、趙的筆姿,也是先有底后有面的?!?/p>
所以,學習硬筆書法,應先在結構上下功夫。而楷書是最規(guī)整的字體,它平正、勻稱,是學習結字的最佳范本。
2. 練習楷書是打好書法基礎的最佳途徑。
蘇東坡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所謂“書法備于正書”,是說各種用筆方法,在以楷書為代表的各種規(guī)整書體中最齊備,練好正書最能打好書法基本功。學好楷書后,加強用筆的流便性,行草就容易上手,再學其他字體也會比較容易。如果先學行草,基本功就得不到扎實的訓練,容易流于浮滑,是不可取的。東坡還說:“真生行,行生草,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保ㄗⅲ汗艥h語中,“行”的意思是走,“走”的意思是“跑”。)這就如同小孩學走路一樣,一步一步穩(wěn)健了,才能奔跑如飛。等到楷法熟練再寫行草時,便可悟出兩者相通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交替學習,相互促進,就象歐陽修所說:“只日學草書,雙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以得各體書的齊頭并進。
(二)借鑒傳統(tǒng)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幾千年的不斷發(fā)展,有著極其豐富的藝術積淀。而硬筆書法的興起,不過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兒,沒有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經(jīng)典范本可供臨摹。而傳統(tǒng)的書法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梢哉f,離開了傳統(tǒng)的書法,硬筆書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敝麜夜龠x曾強調:“毛筆書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歷代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無論在書寫時運筆,還是在字形的結體、布局的章法等方面,都有可供硬筆書法借鑒和效法的地方。鋼筆書法的實踐必須繼承和發(fā)展毛筆書法的傳統(tǒng)精華?!?980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一篇關于龐中華先生《談談學寫鋼筆字》的書評中也明確提到了硬筆書法繼承毛筆書法藝術精華的問題:“現(xiàn)代中國書寫工具,鋼筆占了統(tǒng)治地位,學習鋼筆字也有個研究繼承祖國書法藝術傳統(tǒng)的問題。”所以,硬筆書法不可能也不應該脫離傳統(tǒng)書法。
那么,怎樣才能更有效地繼承和學習傳統(tǒng)的書法呢?
1.練習鋼筆字和練習毛筆字交替進行。在精選一本較好的硬筆字帖臨摹的同時,用毛筆臨寫傳統(tǒng)的碑帖,把練習毛筆字的體會以及傳統(tǒng)書法中的結體的規(guī)律和用筆的特點盡可能地運用到硬筆字的練習之中。這樣,可以對傳統(tǒng)的毛筆書法有較直接、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逐漸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提高藝術修養(yǎng)?,F(xiàn)在很多的硬筆書法家,同時也是毛筆書法的高手,有的甚至很少練習硬筆字,而是以練毛筆字為主。實踐證明,這種“軟硬兼施”的方法往往有“齊頭并進”之效。
2.直接用硬筆臨寫傳統(tǒng)碑帖。這是一條簡捷的途徑。但必須考慮到硬筆和毛筆在工具性能上的差異,在硬筆臨古的過程中,有取有舍,靈活處理。
(1)硬筆字雖也講究筆畫的起結,但不能像毛筆那樣強調。筆頭的軟硬不同,直接影響筆畫的表現(xiàn)力。毛筆軟,彈性大,筆畫的輕重粗細可以非常明顯;硬筆硬,彈性小,筆畫的粗細變化不可能很大。所以,毛筆書法在用筆上的一些講究和變化,硬筆是模仿不了的,只能作一些象征性的表現(xiàn)。比如毛筆經(jīng)經(jīng)常采用“回鋒”等筆法做起結,硬筆如果生搬這一套就如東施效顰。
(2)在上一筆和下一筆、上一字與下一筆(字)的呼應問題上,硬筆也不宜模仿毛筆書法中的“連筆”。毛筆的線條變化豐富,只需輕輕一帶,筆勢就可以顯露出來,而硬筆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上下筆的呼應應該主要通過起始的位置來體現(xiàn)。另外,“牽絲”在毛筆書法中很常見,而硬筆書法卻不能隨便用,因為硬筆不可能寫出那么明顯的粗細變化,強行為之就成“連筆”了,這就會喧賓奪主,影響字的辨認。
(3)在借鑒毛筆字的結體時,也要重新考慮筆畫間的均勻。在硬筆臨古問題上,“臨骨說”是被廣泛接受的,就是說硬筆臨寫古代碑帖主要是臨寫毛筆字的骨架,而“血肉”則可以舍棄。但這一法則對有些碑帖并不適用。比如顏體等筆畫粗細變化比較大的字,如果只取骨架,就會顯得比較松散。所以,書法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未必也是硬筆臨寫的理想范本。這就要求硬筆臨古在范本上再作選擇。那么,應該如何選擇呢?
A,選擇那些筆畫肥瘦變化不太大的古帖臨習。比如清秀雋永的晉唐小楷,包括趙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的小楷及行楷墨跡,都比較適合硬筆臨習。
B,避免那些用筆蒼古、枯澀、怪異的古帖,比如石鼓文、《石門頌》等漢碑,那些作品中的飛白、澀毛等是硬筆無法模仿的,形不能得,神也就無從談起。
C,硬筆臨古應以臨帖為主,臨碑次之。鋼筆與刻石工具太不一樣了,硬筆在紙上不可能寫出刀子在石碑上刻出的效果。比如漢碑上常見的方筆,尤其是斑駁的粗獷,硬筆都只能望之興嘆。不過,保護較好的魏碑還是可以臨摹的。
D,硬筆臨古應以“意臨”為主。這也是針對書寫工具的局限性而言的。無論技術如何高超,都不可能用硬筆把毛筆字尤其是碑刻臨得形象逼真,所以只能著眼于“神似”。這并不是說“形似”不重要,而只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策略。
(三)端正學習態(tài)度
1. 專心致志。初學書法,選了一家,就要專心一意,切不可見異思遷、好高騖遠。練了幾天顏體,覺得不好練,就改學柳體;練了幾天柳體,覺得不喜歡,又改學歐體。這樣只能是浮光掠影,結果一家都沒有學好,或者學成了“四不象”。所以,臨帖必須專注,絕不可隨便換帖。至于博采眾長,那是高層次的要求,不是初學者的事兒。也就是說,選定一家字帖之后,就要一頭扎進去,不得其中三味就不罷休。
2. 知難而進。有時候進步快,有時候進步慢,甚至覺得越寫越糟,遇到這種情況,有人往往喪失信心、悲觀失望,于是偃旗息鼓,洗筆不練了。這種態(tài)度顯然不可取。練字是一門技術活兒,沒有大量艱苦的實踐是很難進步的。
3. 持之以恒。俗話說“字無百日功”,意思是說練字不需要百天,就能入門。但絕不是練一百天就可大功告成。高興時一連練好幾天,不高興了一停就是幾個月,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肯定是不行的。其實,對于熱愛書法的人來說,日日臨池并不是負擔,甚至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