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山水閑游(3)王云飛 第三篇 游走在青山綠水的畬鄉(xiāng)峽谷
桐廬之旅的第二天上午,游覽鵝溪畬寨景區(qū),觀賞畬鄉(xiāng)村落的青山綠水。鵝溪畬寨位于桐廬縣莪山畬族鄉(xiāng),距我們下榻的溢美國際酒店20公里左右,距離桐廬縣城也就22公里左右?! ∫竭_鵝溪畬寨,需要經(jīng)過三道牌樓。第一道牌樓是團結門。穿過團結門就意味著進入了杭州地區(qū)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莪山畬族鄉(xiāng)。
途中看到一塊巨石,銘刻了莪山的聲譽:“中國畬族第一鄉(xiāng)”。
第二道牌樓是和諧門。和諧門在三道門的中間,其所在的畬族村莊,就名為中門民族村,鵝溪畬寨就在中門民族村的潘龍自然村。
第三道牌樓就是鵝溪畬寨。穿過這道門就到了景區(qū)門口。
景區(qū)門口的管理員告訴我們,鵝溪畬寨的門票平日里是80元一張,現(xiàn)在因為疫情關系,景區(qū)的畬族民俗風情表演和各種活動,如畬族三道茶、敬酒歌、畬族歌舞、畬族婚俗、畬族體育、篝火晚會等等,都暫停了,所以門票只要20元。
進入景區(qū),迎面就是一個廣場,廣場上有一座畬族祖先的巨型彩塑,廣場四周有一些尖頂或坡頂?shù)牟輳]、竹樓、木房,以往畬族民俗風情表演和各種活動就是在這里進行的。如今,廣場上除了我們8個人,再沒有其他人了,無論是游客還是工作人員,一概沒有,四處一片空寂。明白了,鵝溪畬寨是一個純粹的景區(qū),沒有任何村民居住,只有商演,沒有生活。目前因防疫限制聚集活動,民俗表演和活動沒有了,“畬寨”也就徒有其名了,到此一游,就是看看“鵝溪”,看看青山綠水自然風光了。
據(jù)介紹,這里的自然風光,主要是一條峽谷,以及峽谷里的山溪(鵝溪)、山道(山哈古道)和奇石(手指一點就動的巨石,名為一指動石,峽谷也因之被稱為“一指峽谷”)。因此,愚以為,本次游覽目標,稱為“畬鄉(xiāng)峽谷”,似乎比“鵝溪畬寨”更貼切。
穿過廣場,進入峽谷,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在滿山遍野的樹?;▍惭率拇負硐拢q如一幅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朋友們首先經(jīng)過一條青石板小橋,橋下流水潺潺,今天的第一個取景地就是這里了,哪怕烈日似火,哪怕在熾熱的陽光下無所遮蔽,也要留下倩影。
接著是一座繩索吊橋,先上橋的四位轉身回望,又是一張好照片。
其他站位,自然也不錯。景色美,天氣佳,技術優(yōu),步步都有好鏡頭。
過橋登高,彼岸風景更好!
兩位托塔天王,一托一個準!勝似如來掌心,厲害!
過了吊橋,來到畬族民俗風情展示館“畬風閣”。畬族是我國56個少數(shù)民族之一,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閩、浙、贛、粵、徽等省,總人口70余萬人。清光緒元年,文成、青田一帶畬民為逃避迫害、盤剝遷入桐廬莪山,在荒山冷坳中開梯田、筑路橋,繁衍生息,相繼建立畬族村落。莪山從此形成獨特的畬族文化,至今保持使用畬族語言和婚喪嫁娶習俗。莪山畬族鄉(xiāng)于1988年12月28日成立,是杭州地區(qū)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面積28.73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其中4個民族村,居住有雷、藍、鐘、李四姓畬民2600余人。
看過畬風閣后,沿著峽谷山道蜿蜒前行的,是一條長達數(shù)百米的有屋蓋的木制長廊,廊柱之間隔三差五地懸掛著介紹我國56個少數(shù)民族的圖片。這條歷史文化長廊,不僅長知識、播文化,更是遮避烈日的好地方,朋友們笑道,我們將雅園的連廊帶來了。
沿著長廊前行,長廊旁邊的峽谷里是一條名為鵝溪的溪流,當下雖然不是富水季節(jié),水量不大,但是不停頓的溪水照樣能量十足,在谷底的嶙峋怪石之間穿梭、奔騰、沖刷,激發(fā)出嘩嘩嘩的水聲,在山谷間回蕩縈繞,不絕于耳。大家在這里涉水、戲水、拍照、錄像,返老還童,聊發(fā)少年狂。
這一條山路,高差不大,在長廊里行走,大多是坡道,登高臺階不多,而且遮蔽太陽,所以走走、看看、拍拍照,只要不趕路,就不累??墒?,長廊終有盡頭,出了長廊,就體會到山路的真面目了。前面已經(jīng)說過,這條山路名為“山哈古道”。“山哈”是畬族人的自稱,“哈”在畬語里意為“客”,“山哈” 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畬族是外地遷來的“客”)。這是一條連接山下的潘龍自然村(鵝溪畬寨所在地)至山上的戴家山自然村的林間小道,全長2.965公里,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目前仍然保持著原始狀態(tài),是桐廬縣為數(shù)不多的未有人為擾動的古道。走出長廊,雖然還是峽谷小溪林蔭野趣,但是一股莫名的蠻荒之氣掩面而來,有的朋友望而卻步了,我跟著精力充沛的敏如繼續(xù)前行。
出廊后頂著烈日,已是幾百米走下來,前路茫茫,不知終點在哪里,正想偃旗息鼓,卻見一座小橋的橋頭豎著一塊指示牌,上書:“一指動石由此向前”,頓時興奮起來,心想“不見一指動石,枉來一指峽谷”??墒侵钡焦诺离x開溪邊,拐進一大片茂密的竹林,還是沒看到一指動石。在竹林里又走了三四百米,四周越來越荒,腳下的路已經(jīng)不像是人工筑的了,更像是經(jīng)年累月走出來的,而且此行一路走來,除了橋邊那塊一指動石的指示牌外,未見到任何其他路牌,此刻我們在哪里,離終點(戴家村)還有多少路,一概不知。敏如也止步了,我們在一座木亭邊歇了一會兒,便決定就此打住,轉身原路返回了。
退出竹林,回到那塊指示牌附近時,聽到于立、阿棟呼喚我們返回的喊聲,心想還好我們主動走回來了,否則如果繼續(xù)前行,就要讓其他朋友久等了。
回到景區(qū)門口后,問了那位售票的小伙子,才知道我們走到的那個竹林亭子大約在山哈古道的中點,到戴家村(山上的村子)還有一半路。他告訴筆者,此道全程要走一個多小時,以前戴家村下山就是這條路,現(xiàn)在戴家村已通公路和汽車了(顧戴線),目前戴家村正在修繕。其實今天走不走到底,無所謂,有所謂的是沒有見到著名的一指動石,于是后來到網(wǎng)上搜尋了其他游客拍攝的一指動石的照片,一睹究竟。
結束畬鄉(xiāng)峽谷的游覽后,在景區(qū)附近的峽谷農家樂飯店用午餐。餐后聊天,坐在店堂門口擇菜的老板,聽到我們說起畬家菜,接口道:“你們剛才吃的就是畬家風味的菜??!”“你家是畬族?”“我家不是,但是這個村子里一多半是畬族,不管哪家都帶有畬族風味了?!蔽业吐曊f了一句:“剛才是畬家菜?好像不覺得嘛!”阿棟說:“漢化了,漢化了!”大家一笑了之。不過,這家店的小圓子,糯米做的,實心無餡,蘸土紅糖吃,別有風味,大家都很喜歡,也許就是畬家特色吧?! ∷未膶W家蘇軾曾有詩云:“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游走于青山綠水的畬鄉(xiāng)峽谷,雖然看到的山、石、水、林不少,可是身在此山中,都是局部視野,實在說不上知其真面目了。好在朱宗昇老師不辭辛勞,在大家休息聊天時,冒著大太陽,在鵝溪畬寨廣場上放飛無人機,以高空大視野,航拍了許多全景照片和視頻,謹在此選刊幾幅,作為本篇的壓臺戲,讓我們盡覽宗昇老師鏡頭下的畬族村寨、房舍、梯田、山野吧!
附注:本文部分照片是同行旅友所攝(見各照片署名),在此一并致謝。
要閱讀本號其他圖文,請點以下公眾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