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情依干姜,干姜惹春風(fēng);花開半夏,半夏不留情;苦戀黃芩,黃芩卻無意;清新甘草,甘草裝國老!黃連又開花,人參長舊苗,大棗再飄香!每一味中藥那么詩意,那么有個性,當(dāng)它們組合到一起,碰撞出來的或許有苦澀,但更多的是神奇的效果,因為它們這個組合的名字叫半夏瀉心湯!一個很是經(jīng)典的方劑,一起來品讀經(jīng)典吧!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21克,干姜15克,人參15克,黃芩15克,黃連5克,炙甘草15克,大棗4枚。
半夏瀉心湯證之病理亦為胃寒腸熱,且胃寒更甚。
胃寒腸熱,則不能運化水飲,水飲積于胃脘之處,逆于上則嘔,入于腸則鳴;胃不化食,遺入腸中,腐敗成氣,則脹滿而成心下痞;腸功能亢進則腸熱,故脈數(shù)而小便黃赤(其病理詳解見于大黃黃連瀉心湯條下);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又見失眠之癥。
半夏瀉心湯之藥理如下。
方用半夏、干姜、人參溫胃陽,炙甘草、大棗補胃陰,胃功能正常,水飲得化,則嘔與腸鳴皆止;黃連、黃芩清腸熱、消腸積,則食積與水飲俱得下,是以其所下之物,多為白色黏液。
以腸之熱為虛熱,故黃連之量當(dāng)輕用,臨床以不超過5克為度,其效方捷。若過用黃連,則反可致腸寒下利也,諸瀉心湯類方證皆是如此。
章次公先生每以此方加厚樸,以治濕溫痞悶。其云:“濕溫證之悶,大別有二:熱度高時心臟不強之悶,其脈多虛弱;熱不高亦悶者,營養(yǎng)缺乏居多,仲景稱為虛痞(此實為胃腸不健,不能吸收營養(yǎng),入胃之食發(fā)酵而為之氣痞也)。此二者黨參皆能治;厚樸、郁金之治悶,純是健胃作用,因其芳香揮發(fā),多少有催動血行之故,對于心臟不強稍有助益,用于虛痞則無效。
病者多汗,面色不華,虛象居多,芳香類藥不宜常服。世人只解芳香化濁,不解甘溫健脾并用之法,如瀉心湯。仲景之說,衰佚久矣。”余臨床應(yīng)用,亦每每加厚樸、枳實以用之。蓋厚樸、枳實能寬腸下氣,能促進腸之蠕動,故其效更佳。
梁某,女,31歲。因出勤時渴甚,遂在河里飲生水,抵家,覺腸鳴腹痛,繼之腹瀉日十余行。曾先后經(jīng)中、西醫(yī)藥治療,腹瀉無好轉(zhuǎn),腹中腸鳴更甚,痞滿不舒,所下為黃色水液,奔波下注,轉(zhuǎn)請中醫(yī)治療,其下利更多,病情急劇發(fā)展。
癥狀:六脈小數(shù),心下痞,腸鳴,持脈未畢,病者則須大便,口干欲引飲,喜涼,舌苔邊白,中現(xiàn)微黃,腸鳴轆轆可聞,腹部疼痛,體溫38.6℃。處方:半夏瀉心湯。果一劑而瀉愈病痊。(《傷寒論選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