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多元一體是共識。但多元不是大鍋飯,多元不是AA制。多元中有主元主源。這個主元主源,就是泰山腳下的大汶口文化。中國文明,花朵果實在中原,根在泰山。這是基本史實,同時泰山也擔(dān)得起這個榮譽。
本人已有十幾篇系列,論述這個泰山源頭。本文以時間軸為順序,捋一捋中原舞臺的文化演變。
探討文明起源,也不必太考慮遙遠。末次冰期之后,新石器開始的一萬余年,就可以了。因為之前的進程,很可能被冰川運動一筆清零了??脊艑嶋H發(fā)現(xiàn),也是這樣。文明進程確是從萬余年后開始的。
一 中原大地的最早主人,是賈湖裴李崗文化
約在八九千年之前。這時離文明還早呢......
與賈湖裴李崗?fù)瑫r,西北有秦安大地灣文化,河北內(nèi)蒙有磁山興隆洼,江浙上山河姆渡,湖湘彭頭山,泰沂山周邊后李文化。天府之國四川還是空白,三星堆還早著呢,那得到商周時期。漢水以東地區(qū),也是空白。
這些文化,交流融合同化淘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但滄海橫流也畢竟有主流。
這時的原始文化,大地灣實力最強,賈湖裴李崗最先進,其骨笛釀酒刻畫符,傲視群雄。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地灣人東進,融合中原土著裴李崗,形成仰韶文化。 中原有了新主人。
同時裴李崗人也東征西進南下北上,形成多種文化類型。東進的一支,到達淮河流域的皖北,再北上,融合泰沂山土著后李文化形成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再融合湖湘等南方的文化因素,形成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無法東進了,向東是大海。向南向北也比較難,因為中國的河流多為東西走向,上古條件下,多為沿河遷徙。大汶口人西進中原成為主要方向。
中國文明的主角登上中原舞臺。
二 仰韶文化早中期。距今7000至5000余年,在中原持續(xù)約2000余年。
繼賈湖裴李崗之后,中原文化的新主人是仰韶文化。
代表性的就是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類型一期。中原的仰韶文化而言,核心區(qū)域是豫西的陜縣廟底溝,以豫、陜、晉三省為中心,分布地域東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漢,是仰韶文化實力最強的一種類型,覆蓋廣大的區(qū)域。幾乎就是最早中國的雛形。廟底溝一期的典型特征,是彩陶和小口尖底瓶。沒有鼎沒有玉器,從墓葬看,還是母系社會等。這時時間下線約在距今5000年。
打個形象的比方,要是有個中原文明股份有限公司的話,這時的仰韶早中期,仰韶文化絕對的大股東,并且是一股獨大,占比95個點,應(yīng)是沒問題。之所以沒說百分之百,是給別的文化留下點空間,哪怕是哲理上的空間。
三 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500至5000年。
進入衰退期,大汶口文化西進,中原的文化面貌發(fā)生大的變化。并且隨著地域的不同,文化面貌有規(guī)律性的變化,越往東,大汶口文化的權(quán)重,就越大。
以仰韶晚期的幾種類型來說明。廟底溝一期東部,豫中的鄭州秦王寨類型,有鼎。洛陽的王灣類型,有鼎。豫北的后崗一期,也有鼎。同為仰韶文化,和豫西的廟底溝一期,有大的不同。張忠培先生明確說,后岡遺址下層遺存表現(xiàn)在陶器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以素面陶為主,含有部分彩陶,以鼎、壺、缽為基本組合。顯然與同時代相近的半坡廟底溝文化的流行裝飾陶,彩陶占相當(dāng)比例,以夾砂罐和瓶、缽為基本組合的基本特征相去甚遠。 張忠培先生的話,也可 移狀同為仰韶晚期的秦王寨王灣類型。鼎,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這應(yīng)是大汶口文化的影響所致。
這時的大汶口人,已大舉進中原。 在雙方的文化交流格局中也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傳播和交流,而是整體的族群遷徙。欒豐實先生說,拉開了“大汶口人大舉向西遷移的序幕”。李新偉先生說,大汶口人開始了夸父逐日般的西進。 仰韶晚期,大汶口文化在中原已有相當(dāng)多的聚落。計有鄭州大河村、林山寨,滎陽點軍臺,偃師二里頭,禹縣谷水河,周口煙草倉庫等。
仰韶晚期,這時的中原大地的文化面貌表現(xiàn)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移民文化雜居。 距今五千二、三百年至四千二千六、七百年之間。
這時的中原文明股份有限公司,從前面的仰韶一股獨大,到仰韶大汶口平分秋色。仰韶晚期,本身就已經(jīng)融合接受了大汶口因素,如鼎等。還有與之雜居的純粹的大汶口文化。 股份權(quán)重對半,各站百分之五十,似乎大汶口有點吃虧。這主要是從后世的影響看,鼎文化的分量太重了。
可以肯定,大汶口因素的介入,是仰韶文化想廟底溝二期演化的動力。 就像非洲的原始部落和印第安人,沒有外來強力量的介入,會一直維持原狀下去。
四 廟底溝二期時期。距今大約4900年至4400年,延續(xù)500年左右
距今五千左右,仰韶文化結(jié)束,退出中原舞臺,開啟龍山文化。龍山文化覆蓋中國當(dāng)今的主要區(qū)域,龍山時代應(yīng)是最早中國的雛形,分子人類學(xué)基因檢測,當(dāng)今漢族就是龍山文化的后裔。 龍山文化太過于廣大,嚴(yán)文明先生稱為龍山時代。龍山之后就是夏商周。夏之前,就是中原龍山或者河南龍山。龍山之后,中原大地,王朝有更替,文化文明沒間斷,遺址延續(xù)至今。沒有出現(xiàn)就像樣仰韶彩陶那樣的斷層。
龍山文化第一站, 廟底溝二期。豫西的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廟底溝一期的同一地點。
一般認為, 廟底溝二期是從仰韶到龍山的過渡類型。 主要有兩類遺存。
A類基本還是仰韶廟底溝類型,陶器組合基本相同,小口尖底瓶,彩陶仍在。B類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實質(zhì)所在。以灰陶黑陶為主,彩陶極少。鼎、斝、釜、豆小口平底瓶等構(gòu)成陶器基本組合。顯然,這些組合,基本都是大汶口的典型器物。大汶口的權(quán)重加大了。卜工先生直接說,A類遺存就是原仰韶文化,不應(yīng)列入廟底溝二期。
除陶器外,廟底溝二期玉(石)器,如璧、環(huán)、刀、鉞及少量玉琮、斧、虎頭狀飾品等。中原地區(qū)在仰韶時很少發(fā)現(xiàn)玉(石)器,而這些器物中鉞、牙璧等與大汶口文化晚期及山東龍山文化。這些玉器多見于山西的廟底溝二期遺址,中原仍然少見。陶器本位,反映了全社會整體居民的狀況,玉器是禮器,進入精神文化層面,部落上層身份的器物。
后世看,玉文化的權(quán)重也很高。需要說明的是,玉文化不是大汶口起源,玉的起源在黑龍江的小南河,眼看就出國了。大汶口只是玉文化的一個中轉(zhuǎn),但在大汶口階段,玉文化得到升華。從飾玉禮玉神玉到王玉,部落首領(lǐng)身份地位的象征,權(quán)杖般意義,是在大汶口定格的。
河南文物考古院魏興濤認為,在整個廟底溝二期階段,大汶口文化的影響是持續(xù)加強的。
顯然,仰韶文化方向上持續(xù)弱化,大汶口方向上持續(xù)強化。
這時的中原文化格局,仍是中原土著與大汶口文化雜居。中原土著就是廟底溝二期。這時的大汶口遺址主要有,鄭州大河村,偃師滑城、二里頭,禹縣瓦店、谷水河,鄲城段寨、淮陽平糧臺、鹿邑欒臺,周口水灌臺,新鄭唐戶及澠池仰韶等。這些大汶口遺址從過渡期一直持續(xù)到龍山早期。距今四千八、九百年至四千六、七百年左右。
再來量化個股份權(quán)重的話,廟底溝二期,仰韶文化2成,大汶口7成,怎樣?因為屬于仰韶的彩陶小口尖底瓶等因素,在本期的晚段,已很難見到了。
杜金鵬先生對河南境內(nèi)的大汶口文化研究全面。他把河南境內(nèi)的大汶口文化,統(tǒng)稱為穎水類型。并且族屬為太昊氏。我們認為,此處可商榷。穎水流域的穎水類型也就是尉遲寺類型,是太昊氏族。是準(zhǔn)確的。但其他的大汶口文化。應(yīng)是黃帝氏族。
黃帝氏族,是汶泗河流域的大汶口土著,沿大汶河西進,再沿黃河一路上行。因此,黃帝族活動范圍在沿黃河左右。鄭州開封洛陽西安......,也包括黃河以北的鶴壁新鄉(xiāng)及晉東南等。主要理由太昊氏族的尉遲寺遺址是大汶口晚期遺址,時間太晚了些。事實上,北辛?xí)r期,大汶口人就沿黃河西進,如后崗一期的鼎,這時,連大汶口文化還沒開始呢......
鄭州西山古城,是中原第一城。是中心性聚落。黃帝都有熊,除此之外,還真找不出別的。
鄭州西山古城,學(xué)術(shù)理論而言,挖掘的不夠。除了中原第一城之外,還有他的中心地位。位于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聚落群的中部,東距大河村遺址約17公里,西距青臺遺址約12公里,點軍臺遺址約9公里,秦王寨遺址約17公里,南距后莊王遺址約6公里,陳莊遺址約15公里。...........不知為什么名稱上叫做秦王寨類型,而不叫西山類型。也不知杜金鵬等諸位學(xué)者,在探討河南境內(nèi)的大汶口文化時,都把西山古城給漏了。確實西山古城文化面貌是仰韶文化彩陶,但鼎的存在,尤其是拔牙枕骨變形的存在,是典型的大汶口人。 時間上比尉遲寺遺址早的多。何況從皖北的尉遲寺到豫東鄭州,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到達的。
在黃帝相關(guān)的記載中,黃帝以玉為兵,玉文化。采壽山之銅鑄鼎,鼎文化。銅,龍山時代文化。玉和鼎,都不是仰韶文化的特征,而屬于大汶口文化。鑄鼎的鑄鼎塬和中原的玉,都在河南靈寶。
五 中原龍山文化時期,約 2600~前2000年,
這時期,中原土著和大汶口文化,不再雜居,而是合二為一。他們在保持接觸與交流同化競爭淘汰中雜處、相持了數(shù)百的時間。最終,兩大文化融溶在河南龍山文化之中。
河南龍山文化,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后岡二期和造律臺3個類型。以王灣三期為例,看文化的演化,因為文化趨同,并且王灣三期就是二里頭夏文化前身,最具代表性。
河南學(xué)者魏繼濤先生,從陶器本位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王灣三期陶器,認為王灣三期文化是以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為主體,吸收少量廟底溝二期文化谷水河類型、屈家?guī)X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以及早期山東龍山文化等因素形成的融合性文化?! ?/p>
器形方面,王灣三期文化早期陶器中約32種器形來源比較明確,其中18種來自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約占總數(shù)的56%;7種來自廟底溝二期文化谷水河類型,約占總數(shù)的22%;3種來自早期山東龍山文化,約占總數(shù)的9%;4種來自屈家?guī)X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約占總數(shù)的13%。王灣三期文化典型陶器中最多的高足罐形鼎、小口高領(lǐng)罐、豆以及大量的酒器都來源于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同時,王灣三期文化早期遺存陶器中受廟底溝二期文化影響的部分,主要見于位置偏西、毗鄰廟底溝二期文化分布區(qū)的遺址。因此,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應(yīng)該是王灣三期文化的最主要源頭。
關(guān)于上述來源,從另個角度看的話,更有意思。屈家?guī)X石家河的前身,也是東方海岱的鼎文化黑陶文化,后崗一期的西遷,歷經(jīng)幾千年,鼎和黑陶的特點景如此一致,是否還和東方文化保持著關(guān)聯(lián),無法知道也不瞎猜。但祖源,軌道大汶口方向上,也是正確的。山東龍山,也是大汶口的直接繼承者。 若此,屬于本地文化的只有廟底溝二期谷水河的22%了。 前面說過,廟底溝二期,大汶口的東方因素也相當(dāng)可觀了。
再考慮玉器, 墓葬,東方禮制,文字等因素。 大汶口又幾乎是一股獨大了。
關(guān)于文字,一般認為,大汶口的原始文字,是甲骨文的前身。仰韶的刻畫符確是離漢字很遠。莒縣陵陽河和蒙城尉遲寺的日云山陶文,及幾十個字符,是離漢字最近的祖型。只是時間稍遠,中間有缺環(huán)。
再來量化個股份權(quán)重的話,河南龍山文化,大汶口95個點,怎樣?因為屬于仰韶的諸因素,在本期已很難見到了。即使偶爾見到,分量也太輕了些。無法和鼎玉器相提并論。
六 夏商周春秋
到夏商周,鼎作為國之重器國家象征神器祭器成為共識,鼎文化強化到極致。玉文化更是持續(xù)不衰直至現(xiàn)在。大禹治水成功后后的玄圭獎賞,成為夏王朝的核心禮器,國璽般待遇。秦始皇和氏璧,更是后世皇朝地位正統(tǒng)的象征,玉文化也發(fā)揚到極致。夏商周的禮樂禮制,也是源于大汶口的東方禮制,這幾乎就是古代社會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了。再到春秋戰(zhàn)國,孔孟儒學(xué)誕生,大汶口文化的股份權(quán)重幾乎就是一股獨大大到無以復(fù)加了。無法用語言表述了。贏家通吃?太俗了些。幾乎就是泰山的地位,五岳獨尊一覽眾山小了。 只不過離開大汶口太久,幾千年了,不記得回家的路了,連大汶口的名字,估計都記不得了.......這部分大家都熟悉,就不展開了。
國家博物院展館展板的通欄標(biāo)題,就很有意思。“大汶口文化進入到中原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帶”“大汶口文化主宰了中原”“仰韶文化衰落消失,中國誕生”
七 展開討論幾點
1.首先為避免誤解,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仰韶文化消失,仰韶人群沒有消失,依然是中原主人,和大汶口人雜處幾百年。和大汶口人融合,成為最早的華夏族。其中的華族,應(yīng)就是仰韶居民。
蘇秉琦老先生認為,六千多年前,中原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花紋圖案,就是玫瑰花?!爸腥A”的“華”的本義就是“花”,而玫瑰花就是“花”的代表。代表性遺址,也在華山周邊。仰韶居民是華族,多屬炎帝族。大汶口龍山居民是夏族。因為夏的來源,就是龍山文化。最早應(yīng)是黃帝族。
仰韶大汶口的幾百年融合,是和平發(fā)展自然演替,沒有大的殺戮,更沒有種族滅絕。自然發(fā)展下的優(yōu)勝劣汰自然選擇。趙永生先生《從人骨材料談大汶口文化居民西遷》通過詳實的材料說,未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創(chuàng)傷現(xiàn)象,大汶口居民的西遷,應(yīng)為和平流動。 分子人類學(xué)的古今人類的基因親子鑒定,也證明這點。仰韶先民是現(xiàn)代漢族的遠古祖先之一。
應(yīng)當(dāng)加強的研究是,確實有仰韶居民西去了。從彩陶的證據(jù)看,兩河流域及歐洲,都大量存在。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地區(qū)的文化源頭,就是仰韶。期待翔實的證據(jù)。
仰韶大汶口先民都是偉大先民,偉大先民的偉大融合,誕生了偉大的華夏族,就是漢代到今天的漢族。
2. 北大趙輝先生在《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的形成》說,
中原地區(qū)吸收周邊文化因素在此之前就已開始,這個趨勢到公元前2500年以后變得愈發(fā)明顯。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面貌一反單純的樣態(tài),混合進來大量外來文化因素,變得復(fù)雜而豐富起來。這些外來文化因素如下:
第一,中原文化新出現(xiàn)的陶器種類不下十幾種之多,如鼎、豆、單把杯、高柄杯、觚、鬲、甗、盉、鬶、斝和彩繪陶器等。其中有的與屈家?guī)X—石家河文化有關(guān),有的是受大汶口文化影響,還有的可以追溯到長城地帶的北方。另如前述,快輪制陶和閉窯燒制陶器技術(shù)的發(fā)明也顯然在用鼎文化區(qū)中先行了一步。
第二,石器......此外尚不清楚玉器是怎么傳入中原的,但良渚文化中的琮、璧、璜之類既然見于西北邊陲的陜西神木遺存和齊家文化中,我們便有理由認為,當(dāng)時的中原也會有這類東西,何況堯伐三苗的一個主要口實就是“苗民弗用靈”。(玉器本文前面有論......本文作者注)
第三,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連間區(qū)建筑是在仰韶文化晚期,首見于大河村遺址,但鄂北豫南在仰韶文化廟底溝期便已流行這種建筑了。我還推測,這種建筑樣式可能與長江流域的干欄式建筑有關(guān)。(連間建筑尉遲寺焦家遺址都有.....本文作者注)
第四,在中原地區(qū),目前僅在山西陶寺龍山文化遺址見到厚葬的習(xí)俗,以及用隨葬品和葬具、墓葬規(guī)模、墓葬在墓地中的位置等來表現(xiàn)被葬者的身份、地位。而在屈家?guī)X文化、崧澤晚期至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花廳期和紅山文化這一連串的周邊文化里,它們已經(jīng)很明確地存在著了。其中,對中原文化影響最大的當(dāng)首推大汶口文化。
第五,在周緣文化中發(fā)現(xiàn)的刻劃字符,極有可能對日后中原文字系統(tǒng)的形成起過重大作用。龍和其他動物造型,以及琮、璧之類玉器所體現(xiàn)的精神信仰,也直接或間接地為中原文化及其后續(xù)者所繼承。
趙輝先生總結(jié)全面重點,有一定道理??梢钥吹?,除了這些吸收的外來文化,原有文化中,有價值的還有多少,五大因素中,大汶口的分量,是獨具的。
遺憾的是,趙輝先生通篇還是AA制吃大鍋飯,論點論據(jù)論證都完備了,結(jié)論卻有點偏,沒突出重點。
3. 北大張弛先生在分析了龍山時代各地文化面貌趨同的現(xiàn)象后說,與其說是龍山化,倒不如說是"大汶口化”,龍山化是結(jié)果,“大汶口化” 是原因。(《龍山化,龍山時期與龍山時代--重讀《龍山文化和龍山時代》)張弛先生眼光獨到。
除了龍山化大汶口化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去仰韶化。 如果在一個空白文化的前提下,發(fā)生這一切,可以叫做單純龍山化大汶口化。從零經(jīng)大汶口化到龍山化。但在仰韶文化持續(xù)2000多年的前提下,文化面貌趨同龍山化,就不得不考慮這個去仰韶化的提法了。今人至今也無法理解當(dāng)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黑不溜秋幾乎還傻大黑粗的灰陶黑陶,對比前面的玫瑰花彩陶,怎么想都是彩陶更高級美麗艷麗,更先進??墒聦嵤呛谔瘴幕_實取代了彩陶文化。接受了玉器美的先民,就不能接受彩陶之美?即使不成為主流,成為附屬總該也可以吧。諸多器物,也不多這一件??刹侍掌褪窍г跉v史長河了。
黑陶制作是還原性窯爐,技術(shù)上是先進的。作為黑陶最高水平的代表,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世界各國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現(xiàn)代技術(shù)條件下,也很難復(fù)制。但蛋殼黑陶杯多見于典型龍山文化的山東,中原少見。也就是說,蛋殼黑陶杯在中原黑陶彩陶的兩大對決中,沒起到一杯封喉的作用。無法理解當(dāng)時發(fā)生了什么。
去仰韶化,應(yīng)也是自然發(fā)展下的優(yōu)勝劣汰自然選擇,估計,不像今天的去某某化,是由某個團體來主導(dǎo)一樣。
上萬年的文化演變,無法做到精確。更無法像公式定理一樣精準(zhǔn)。在模糊中逐步求精確,應(yīng)是方向。中國文明的主元主源主根主脈,應(yīng)是泰山腳下的大汶口文化。文明的花果在中原,根在泰山。這個結(jié)論,應(yīng)是正確的,經(jīng)得住考驗的。
人類文明的源頭,就是時間歷史長河的原點初心,找到源頭,連接現(xiàn)在,延長就是未來......奔向大同社會,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共同作者 山東財經(jīng)大學(xué)劉長明教授 山東貿(mào)促會高偉先生 日照莒縣李長青先生 特此說明 )
(參考文獻。本文除了文中提到的大家外,還參考以下文獻。便于行文及閱讀,未在文章中體現(xiàn),附在篇末,一并說明。
韓建業(yè):《廟底溝時代:早期中國》 韓建業(yè) 晉西南豫西西部廟底溝二期--龍山時代的分期與譜系
關(guān)于廟底溝二期文化及相關(guān)的幾個問題——兼與卜工同志商榷... 高天麟
大汶口文化在中原地區(qū)的傳播 鄭州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 張文英
試析“尉遲寺類型” 霍東峰 吉林大學(xué)
河南境內(nèi)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 河南博物院 孫廣清
試論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內(nèi)的傳播 -
張翔宇!,曹建敦2
(1鄭州大學(xué)歷史系河南鄭州450052;2河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河南開封47500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