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亦婆娑·耕銘如是讀(一個大學生的學醫(yī)心悟)
第十九講 《傷寒論》160~173條串解
原文:
160.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再看第160條:這一條藥要參看第67條,應該是67條的引申。在67條中強調(diào)了'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和這一條一起參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仲景治療痹癥的大法。'心下痞硬,脅下痛'我就考慮是少陽區(qū)塊的問題,'氣上沖咽喉'不就是桂枝證出現(xiàn)的循環(huán)障礙嘛,'眩冒'就類似于頭暈眼花惡心,需用桂枝茯苓法或者柴胡劑,因為少陽病也會出現(xiàn)'目眩',背后的病機可能還是水飲流注經(jīng)脈或者焦膜夾濕夾瘀。同時文中提示了'虛煩,脈甚微',我們考慮病人可能已經(jīng)并入了陰性體征,結(jié)合前面的病機分析,有合用茯苓四逆湯的指證。病人本來體內(nèi)水飲為患,是不應該大發(fā)汗的,沒有兼顧水飲,這就出現(xiàn)了變證。辨病位的話這是一個少陽區(qū)塊夾濕夾瘀兼有太陽寒水之經(jīng)水飲流注的問題,病性呢大體上是一個陰性體質(zhì),所以最終的處方呢,我個人會考慮用柴胡劑、苓桂劑、茯苓四逆湯這幾組方子。'經(jīng)脈動惕,久而成痿',這就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腦卒中以及后遺癥之類的心血管疾病,所以仲景治療這些疾病的大法,完全異于后世內(nèi)科學的套路,后世一味地補腎填精,又是鎮(zhèn)肝熄風,又是活血化瘀,但卻忽視了六經(jīng)表證的問題,病人有表證你不解表(利表之水毒),從根本上就等于沒用抓住疾病的本質(zhì),療效自然可想而知。
這里再講一個方子,《金匱》里的古今錄驗續(xù)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就是全身性神經(jīng)肌肉麻痹,我姥爺就是這樣)。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肺合于表也,水道不利,水飲又會內(nèi)犯于肺),面目浮腫(水飲流注肌表)。
麻黃 桂枝(千金、局方俱作桂心) 當歸 人參 石膏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川芎(一兩) 杏仁(四十枚)
乍一看這個條文,不就是腦卒中后遺癥嘛。它的太陽寒水大表包含了諸如心血管循環(huán)、運動系統(tǒng)、部分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肉骨骼等眾多系統(tǒng)分支。還記得我上次說的那個通腦方嗎,麻黃桂枝細辛川芎甘草,就是從這個方子里來的。藥物配伍的核心是麻黃和桂枝。陰性體質(zhì)的給他再加上附子,麻黃配伍杏仁利表水,同時麻黃又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桂枝促進心血循環(huán),溫陽化氣,并能協(xié)助其他藥物直中病巢。人參這里用來亢奮陰,考慮到了病人太陽大表由于瘀滯不通而長期經(jīng)脈失于濡養(yǎng)。當歸川芎則是用來活血化瘀的,適用于虛性夾瘀的患者。石膏呢,說明患者病久可能有郁熱,尤其是水毒在體內(nèi)蓄積時間長了,就會化熱,所以越婢湯和木防己湯都有石膏。為什么不用黃芩黃連這些來清熱呢?因為相對于黃芩黃連梔子黃柏這些偏于血分的清熱藥,石膏走的是氣分,更專注于三焦外層的熱邪,這也就和同是三焦水道偏于表的水毒郁熱不謀而合,二者的病理層次相近,如果熱重的話還可以配上知母,出現(xiàn)進一步入里的血分熱,自然也要考慮黃芩這些藥物。干姜呢,固護脾陽,脾陽恢復,水濕自然得以運化,氣血也自然得以生化周流。李可非常推崇此方,他自己的中風就是用續(xù)命湯給自己治好的。把握住了仲景治療痹癥的特色用藥法式,如果再配合上石學敏的針刺醒腦開竅手法,那就更完美了。一定注意,腦卒中這類的心腦血管疾病在今后的社會環(huán)境里只能更多,現(xiàn)在的生活和飲食起居方式注定了這種不可逆的演變進程,能用中醫(yī)學的思想和方法論把這一類型疾病治療的共性和特殊性找出來,并納之于我們的特色辨證體系中,那么我們中醫(yī)人在今后的醫(yī)療舞臺上將大有作為。
原文:
161.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旋復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炙,三兩) 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再看161條:旋復代赭湯和瀉心湯架構(gòu)是差不多的。病人脾胃動力很差,還不停地打嗝。針對這種情況,它在瀉心湯的架構(gòu)基礎(chǔ)上去了黃芩黃連這些清熱消炎燥濕藥,說明病人沒有明顯的消化道炎癥,代之以旋復花和代赭石。旋復花類似于芫花,可以攻除焦膜水飲,還可以治療由焦膜水飲導致的胸脅疼痛。'諸花皆升,惟旋復花獨降',這說明了旋復花偏于引能量下行,我的班服上面印的就是旋復花哈。代赭石引能量下行的力量更強,它實際上就是三氧化二鐵原礦。張錫純尤為擅長應用代赭石,認為其能生血兼能涼血,而其質(zhì)重墜,又善鎮(zhèn)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燥結(jié),用之得當,能建奇效。這個方子不知為何,我經(jīng)??吹接腥擞盟鼇碇挝赴?,我也沒試過,很少開。為什么呢?味道太難聞了,喝在嘴里苦的要命,到胃里一陣灼辣,過了一小時不到,就想上廁所,病人可能會水泄。究其原因是旋復花類似于芫花可以攻除水結(jié),另外代赭石能量專于趨下。對于慢性病號似乎很難每天堅持吃下去,我一般都會在瀉心湯上減量黃芩黃連,加量生姜半夏,再加點兒蒼術(shù)栝樓皮茯苓桂枝厚樸,伴有疼痛的用上芍藥枳殼,用起來也不錯。
原文: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個) 甘草(炙,二兩) 石膏(碎,綿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 。
第162條,麻杏石甘湯之前講過,這里就不講了。
原文: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別切,四兩) 甘草(炙,四兩) 白術(shù)(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第163條,實際上這個方子更好的架構(gòu)是桂枝湯合上理中丸。表不解同時又有下利,用上解表的桂枝湯,合上固護脾陽的理中丸。自己課下可以嘗試把桂枝人參湯、小建中湯、新加湯仔細對比一下,都兼顧著脾胃,同時都有桂枝證,不要以為桂枝'本為解肌',就以為這三個方子都有表不解,難道一定非得得了感冒才能用?真奇了怪了。前面說過,表的范圍很大,可不單單是外感啊,同時桂枝可以溫陽化氣,促進心血循環(huán),它的作用可大了去了,配上別的藥物,不僅僅有增效的作用,整副藥的作用機理也變得復雜了。小建中湯多出的就是芍藥和飴糖,芍藥緩急止痛,配合飴糖甘以緩之,適合劇烈的痙攣性疼痛,同時病人可能平素肝陰就不足,本身情緒也容易受挫抑郁,喜食甜食。新加湯就是在桂枝湯基礎(chǔ)上增量芍藥生姜,加上了人參,病人可能疼痛明顯,同時會有嘔吐的現(xiàn)象,加上人參亢奮陰液。我猜,這是解表誤用大發(fā)汗的方法之后病人出現(xiàn)了變證,結(jié)果表依然未解反而更虛,亡損陰液太多,同時身體疼痛加重,脾陽虛損而出現(xiàn)嘔吐不止,一搭病人的脈也是沉遲的,仲景就用了桂枝人參法,這種配伍類似于黃芪,人參入脾運化陰液經(jīng)由桂枝輸布全身,而黃芪適用于《金匱》里講的'尊容人',患者首先營養(yǎng)過剩,脂肪肥厚(元氣輸布的后勤供應原料),腎陽不虧,用黃芪調(diào)動腎間元氣輸布體表。而對于平素腎陽虧虛的患者,吃完黃芪表是不虛了,可是會感到腰膝酸軟無力,里面卻被虛掉了,所以我個人應用黃芪要看人的,不是一見到氣虛就上。所以這個時候治療表虛就要考慮桂枝人參法,同時肉桂本身也可以溫補腎陽。所以同樣是表虛,我現(xiàn)在桂枝人參用的頻,因為考慮到了黃芪本身的不可控性,用多了反而會降低食欲,而人參的用藥指證卻又有“羸瘦,食欲不振”,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黃芪與人參雖都冠之以“補氣之品”,但二者在人體內(nèi)尤其是在脾胃中洲這一塊兒的能量運作趨勢卻是截然相反的。應該說,整部《傷寒論》仲景不用黃芪是有原因的。用過了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而關(guān)鍵就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精細思考確實不如仲景,所以諸位同學想想,為什么仲景這位開天辟地的醫(yī)圣臨床上用藥那么單調(diào)呢?可是他的加減與配伍臨床上絕不單調(diào),相反已經(jīng)出神入化了。傷寒大家吳佩衡也曾說過:“至于處方,余本仲景定法為旨規(guī)。蓋仲景之法,本湯液遺意去雜亂方藥,制作有法,加減有度,極神妙,極穩(wěn)妥,極有效,非后賢之所能仰窺。方雖百余,似覺不雜,變化活潑圓通用之,亦足以盡治萬病而有余。此余之所以拳拳而服膺也?!蔽蚁耄氨緶哼z意去雜亂方藥,制作有法,加減有度”就是最好的解釋,學習《傷寒論》,藥物本身極為關(guān)鍵,甚至不可代替,亦不可隨意加減。桂枝人參湯呢,我已經(jīng)講完了。實際上這個條文你單用桂枝湯也可以治好的,只不過效果會慢點兒,太陰篇276條說的就是平素太陰脾虛的外感可以用桂枝湯治療,這樣的話我們著重考慮的就是表不解的問題,表一解,脾胃中洲的負擔得以緩釋,人體能量運作自然慢慢恢復正常。
原文: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再看164條,講的是表里先后治則。后面的'解表宜桂枝湯……大黃黃連瀉心湯'不看,這是后人的旁注。實際上這個痞證和表證可以一塊兒治的,因為'痞'的病機有很多,有平素胃虛導致的厚樸半夏證,如果用麻黃劑過度解表,氣血都灌注于體表,會導致脾胃更虛,'痞'證會因此而加重。也有中焦水飲導致的苓桂劑證,如果單純解表,可能會激動內(nèi)飲,出現(xiàn)其他變證。還有局部炎癥導致的瀉心湯證,而光一個瀉心湯證又可以根據(jù)病人的病理次第和陰陽屬性再細分,尤其是瀉心湯證的寒熱屬性經(jīng)常錯雜在一起,這就會牽扯到合方的技巧,同時'痞'的病位經(jīng)常會涉及到焦膜病,而焦膜病外連筋膜肌腠,內(nèi)連五臟六腑,時常會波及牽扯到表里的夙疾,這個時候就會錯綜復雜,很多急危重癥和不治之癥都與焦膜病密切相關(guān),這時候去嚴格的劃分表里先后,并不是最優(yōu)療法,可能摁下葫蘆起來瓢,我主張必要時務必要兼顧著論治。那么這條呢,還有個地方不恰切,就是'攻痞'的論述,我覺得,不同病因病機導致的痞需要辨證地選用治法,怎么能用'攻'字以偏概全呢?對于虛性痞證難道也要攻嗎?開始我學《傷寒論》時,就是因為這條,一直以為半夏瀉心湯類方也是攻下的方劑,實際上錯了,怎么可能!大黃黃連瀉心湯類方才可以攻下,半夏瀉心湯類方客觀來講應該類似于柴胡劑的'和'法??傊?,你要記得,不同的痞治法不同,不是說攻就攻的。
原文:
165.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第165條:這條簡單,不多說了。
原文: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熬黃,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第166條:這條講的是不常見的吐法,朱丹溪說過:“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既然病邪集中于上,病人本身就有從吐而解的傾向,用瓜蒂散催吐就行了,瓜蒂本身就很苦,這不就有催吐的作用嘛。這個條文描述的跟暈車差不多,反正那個滋味很不好受。王洪圖老師曾經(jīng)用瓜蒂散治療過癲癇,這個怎么講?之前我也講過,水毒瘀血都可以導致精神疾病的,這里的癲癇應該是痰阻胸陽,氣機不得調(diào)達所致,用催吐劑引邪外出自然就好了。那我干娘可能吃了,吃多了胃就不消化,怎么辦呢?她就去廁所用手摳摳喉嚨,刺激咽喉神經(jīng),這也類似于催吐,多余的食物吐出來就好了,千說萬說,就這個意思。
原文:
167.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jié),死。
再看167條,什么意思呢?這個人應該是典型的厥陰病,肝癌,睪丸癌什么的,“入陰筋者”實際上就類似于三陽傳入三陰了,這個學期我治的一個病號就這樣,四月份膽囊結(jié)石手術(shù)后發(fā)現(xiàn)膽囊惡性腫瘤,不到一個月膽囊癌肝轉(zhuǎn)移,這其實就是一種惡化趨勢,從陽腑傳入陰臟,治療上刻不容緩,即便書中強調(diào)臟結(jié)死不治,我們做醫(yī)生的也要嘗試逆流挽舟。對于介入治療(肝動脈栓塞),我個人強烈建議,能不做就不做,這種療法我一直都覺得有種陰盡陽滅的感覺。附上這則醫(yī)案,目前病人還在治療當中,病案記錄還會推進。
現(xiàn)病史:
西醫(yī)定病位:肺氣腫,四月份膽囊結(jié)石手術(shù)后發(fā)現(xiàn)膽囊惡性腫瘤,膽囊癌肝轉(zhuǎn)移,脾臟腫大,腎囊腫,高血壓三級,二型糖尿病,低蛋白血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心室肌肥厚,胃切除手術(shù)史,切除近三分之二。
中醫(yī)定病性:
舌苔剝落,苔白厚膩。雙寸脈長,左關(guān)以下弦細無力。腹部柔軟,上腹部壓痛。介入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后食欲不振,一吃就飽,飯后脹滿疼痛。大便不成形。午后易發(fā)低燒,凌晨經(jīng)常發(fā)熱惡寒,汗出后尤為痛快。略反胃惡心。氣力不足。右胸脅苦滿,心下氣痞。體重掉了九斤。術(shù)后自感臍左旁動悸。
處方:
北柴胡根12g 蒙枯芩6g 生旱半夏12g 生曬參9g 小棗12g 干姜9g 生甘草6g 云茯苓15g 蒙蒼術(shù)9g 去皮生附5g 紫油桂9g(打細粉) 去皮扁桃仁9g 炒赤白芍各4.5g 懷山藥24g 薏仁24g 川樸9g 十副
服藥期間禁忌生冷水果,油膩的少吃,藥后喝一小碗小米粥,覆取微似汗。
原文:
168.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兩) 人參(二兩)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第168條:“表熱,惡風”,是不是會考慮表沒解啊,可是你再往下看,“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什么意思啊,這是熱結(jié)在里導致的惡風假象,并不是表沒解,是熱結(jié)在里,熱厥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里熱證,白虎湯加上了人參,清熱的同時亢奮陰。
原文: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再看第169條:“無大熱”,白虎湯還能“無大熱”?不對頭啊!白虎湯不是典型的里熱證嗎?我說說我對于白虎湯“無大熱”的理解,首先“大熱”是表之大熱,強調(diào)的是無表不解之大熱,也就是病人此時已經(jīng)沒有表證了,這就和我之前講的麻杏石甘湯一樣;其次,“大熱”強調(diào)了邪熱更偏于里,病勢更加嚴重,類似于血分熱,而相對來講,白虎湯就是比較輕的氣分熱了。如果系統(tǒng)根據(jù)類似癥候鑒別分類的思想去整理《傷寒論》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部于表的狹義傷寒和狹義溫病都可以出現(xiàn)惡寒怕冷的現(xiàn)象,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的表證應該是包含部于表的麻桂群和石膏群的,而仔細推敲下你會發(fā)現(xiàn)渴不渴才是鑒別區(qū)分狹義傷寒和狹義溫病的重要指證,比如白虎湯加人參湯的“口煩渴”、小柴胡湯的“手足溫而渴”、茵陳蒿湯的“渴引水漿”、承氣湯的“胃中燥”、大陷胸湯的“舌上燥渴”、白頭翁湯的“欲飲水”、桂枝二越婢一湯的“弱者必渴”、小青龍湯的“渴者”加石膏等等等等,但是光憑“渴”一證去鑒別還是不妥,寒飲內(nèi)生津不上承一樣會導致渴,寒邪內(nèi)生導致吐利不止一樣會出現(xiàn)“虛故引水自救”,甚至還有寒熱夾雜亦或真寒假熱的厥陰病的“消渴”,所以對于病機的把握,離不開任何一診,否則就會犯以偏概全的毛病,臨床上會直接導致誤治。
原文:
170.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瑹o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170條:“脈浮、發(fā)熱、無汗”可能是一個麻黃湯證,下面的“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則強調(diào)了麻黃湯證的發(fā)熱不能濫用白虎湯見熱清熱,否則會導致寒凝經(jīng)脈,郁遏正邪,導致邪不得從表而解,反而會出現(xiàn)變證,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典型的里熱,就不能誤清里熱。但如果表不解的同時伴有里熱的話,就要考慮大青龍湯和桂二婢一湯的架構(gòu)了,這個時候就不能單純解表了,要解表同時清里熱,否則一味解表會導致表虛而引邪入里化熱,這個時候表可能是解了,但卻出現(xiàn)了里熱證,這實際上是誤治啊。那找你治感冒的人大多都是感冒好幾天了還不好,其間一般都會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誤治”,這個時候也很少有單純的表證了,一般都會伴有一部分表邪入里化熱了,這個時候該清熱清熱,該解表解表,還要注意少陽區(qū)塊的截斷和兼顧,因為這個時候病人一般都會出現(xiàn)焦膜病,邪氣難以外排,正邪交爭僵持不下,遷延難愈,同時抗生素點滴的過度使用也會內(nèi)生寒飲,好多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也會出現(xiàn)急轉(zhuǎn)三陰的危象,這些以后大家臨床上一定要去仔細觀察體會總結(jié),都是救命的東西。
原文:
171.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第171條:這條其實用柴胡桂枝湯就好,針灸我在我舍友身上試過,典型的太陽少陽并病,沒條件開藥就對著條文下了大椎、肺俞、肝俞,效果不理想。從反面也可以看出《傷寒論》中但凡涉及到針灸的有關(guān)條文都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原文: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一兩半,一方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第172條:前綴的“太陽與少陽合病”是有問題的,應該說黃芩湯與太陽病沒有半點兒關(guān)系,這里的“太陽與少陽合病”按理說應該放到173條前面還算夠意思,在這也沒有糾結(jié)的必要?!白韵吕撸c黃芩湯”,這里論述的不是太詳細,我們一定要考慮寒熱虛實的。黃芩清熱燥濕止瀉止血,芍藥能夠緩急止痛,也能止血。所以這里描述的應當是實熱性膿血利,并且還會伴有明顯的腹痛。大棗甘草在這里顧護脾胃,同時甘草又是黏膜的修復劑和止痛劑,大棗也具有一定的緩急止痛的作用,這里的甘草應該生用,而不是現(xiàn)在藥房里的炙甘草,仲景時候的炙甘草實際上就是把生甘草給烤干了,并沒有與蜂蜜炒制。這個方子病位偏于下焦,下邊的黃連湯是偏于中上焦的。接著往下看,“若嘔者”,加半夏生姜來止嘔。仔細分析一下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的架構(gòu),它其實有小柴胡湯和大柴胡湯的影子。
原文: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三兩) 甘草(炙,三兩) 干姜(三兩) 桂枝(去皮,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nèi)苟?。疑非仲景方?br>第173條:這一條把172條的“太陽與少陽合病”移到這里就好解釋了,這個方子兼顧著少陽區(qū)塊的寒熱虛實夾雜的炎癥和太陽心血循環(huán)不暢導致的腹痛(所以不單單芍藥主腹痛,桂枝亦主腹痛 )。從條文病位以及方子的組成架構(gòu)分析來看,它有半夏瀉心湯的影子,用桂枝代替了黃芩,相對于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的病位應該偏于中上部,較半夏瀉心湯病位偏上,且熱性炎癥較半夏瀉心湯輕,而黃芩湯主治的是下膿血利,病位偏于下焦。原方可以加黃芩嗎?我覺得可以,根據(jù)病人的當下體征寒熱調(diào)平就可以了。如果病人的嘔吐和腹痛背后的主要矛盾是中焦脾胃虛寒的話,桂枝干姜的量可以加大,甚至可以易桂枝代以吳茱萸。所以這個方子可以引申出兩個后世的時方來,一個是左金丸:吳茱萸、黃連一比六,反左金丸則變成了六比一。吳茱萸在溫胃藥中它的性質(zhì)是很猛烈的,反佐以大苦大寒的黃連,有附子瀉心湯的神韻,主要治療寒熱錯雜兼有肝火犯胃之證。還有一個交泰丸:肉桂、黃連也是六比一,治療心火偏亢,心腎不交導致的諸多異常疾病,肉桂用以溫腎陽,黃連用以清瀉心火,當然還可以有一個反交泰丸。這些都是可以通過黃連湯想到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