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諸葛亮牽腸掛肚的人 這個人物,在后漢三國歷史上并沒有多大的名氣,說起來也不過是一介書生,既沒有著書立說,也留下什么赫赫戰(zhàn)功,反倒是兵敗幾次,還做了別人的俘虜,被敵方關押了幾年。但是這人人卻一直被諸葛亮念念不忘。當諸葛亮同他還是對手的時候,就擔心疆場之上他被自己手下的將軍張飛殺死;他被俘幾年,諸葛亮仍是牽腸掛肚。在派遣鄧芝出使之時,還特別叮囑鄧芝要將其帶回。究竟是什么人會讓諸葛亮如此牽掛呢?他就是后漢三國時的蜀郡成都人------張裔。
張裔,字君嗣,成都人(即今天的四川成都)。早年專心研究《公羊春秋》,同時廣泛閱讀《史記》、《漢書》等古代史書。劉璋統(tǒng)治益州時,張裔被舉為孝廉,擔任過魚復縣令。返回成都后,被劉璋升遷為從事,兼任帳下司馬一職。劉備和劉璋反目以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張裔奉命在德陽陌下(今四川遂寧東南)抵御劉備手下猛將張飛的進攻。很快,張裔便敗下陣來,倉皇逃回成都。這場戰(zhàn)斗估計是呈一邊倒的態(tài)勢。原本這是一場很普通的戰(zhàn)斗。但是諸葛亮卻在為張裔這個敵將擔心。他擔心的并不是張裔會擊敗張飛,而是擔心張裔會在亂軍之中被殺。這一點諸葛亮在后來寫給張裔的信中可看出:“君昔在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見《三國志·張裔傳》)。一個敵將,竟然會被諸葛亮如此器重,還達到“食不知味”的地步,看來這個張裔有些不簡單。
劉備兵圍成都后,劉璋打算和劉備談判投降事宜。派誰去呢?結果劉璋選擇了張裔去做使者。順利完成了劉璋賦予的使命。作為“亡國之君”的使節(jié),本來就不易做,而張裔得到劉備“許以禮其君而安其人”(也就是今天常說的“繳槍不殺,優(yōu)待俘虜”。)的承諾,也總算是不辱使命了。
劉備占領益州后,張裔不但沒有被棄之不用,反倒是步步高升。先是擔任巴郡太守,后來又被任命為司金中郎將。這個職務,原本是武職,秩比二千石,第四品,專門負責開礦制鐵和制作兵器。而張裔的這個司金中郎將,除了以上的職權以外,還有鑄造農(nóng)具的職責。這說明早期的蜀漢政權在控制冶鐵方面是花了很大的氣力和決心的,這個職位的設置,表明蜀漢政權在冶鐵方面采用了由中央統(tǒng)一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限制了豪強地主及私人對冶鐵的冶鑄。張裔能夠擔任司金中郎將這個職務,足以說明劉備和諸葛亮對他是比較重用的。
接下來的事情卻是張裔始料未及的。張裔在擔任益州太守的時候,竟然被反叛的益州郡豪強地主雍闿抓住,并被雍闿作為戰(zhàn)利品送到了邀功請賞。關于這個事情的原由,史料上有著明確的記載。但是在雍闿反叛并送張入?yún)堑臅r間上,后世的一些專家、學者卻犯了一些錯誤,把時間給弄錯了。為了糾正這些錯誤,筆者現(xiàn)將有關的書籍內(nèi)容列明如下:
首先是柳春藩先生在《三國史話》一書。書中中指出:“二二三年六月,益州郡(今云南晉寧)豪強地主雍闿乘劉備死去,劉禪繼位的時機,發(fā)動武裝叛亂,殺死蜀漢太守正昂,并將繼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以換取孫權的支持。孫權遙任雍闿為永昌太守。”
其次是何茲全先生的《三國史》一書。書中也提到:“劉備死后,南中大姓乘機作亂,越巂郡叟帥高定元(依《華陽國志·南中志》。《三國志·蜀志·李恢傳》作高定)殺郡將軍焦璜,帶郡稱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也殺太守正昂。后主更以蜀郡張裔為太守。雍闿又執(zhí)張裔送吳,吳王孫權遙用闿為永昌(郡治不韋縣,今云南保山縣東北)太守。”
后來還有一本專門給學生閱讀的普及性圖書《三國鼎峙》一書。其中也說:“劉備死后,劉禪在成都繼了帝位,改元建興,這一年他才17歲……這時南中諸郡首領,見朝廷舉喪,新主初立,便紛紛叛亂……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晉寧縣東)大姓雍闿殺了太守正昂,又將蜀漢政府新派的太守張裔抓了起來,押送到東吳獻功,雍闿因此受孫權只封,成了東吳的永昌太守。”
為了方便對比,筆者也將有關史料的記載列明如下,以便對照、解惑。
首先是《三國志·張裔傳》的記載:“先是,益州郡殺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遠通孫權。乃以裔為益州太守,徑往至郡。闿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nèi)實粗,不足殺,令縛與吳。”于是遂送裔于權。
會先主薨,諸葛亮遣鄧芝使吳,亮令芝言次可從權請裔。裔自至吳數(shù)年,流徙伏匿,權未之知也,故許芝遣裔。“
然后是《三國志·后主傳》的記載:“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即劉備死、劉禪繼位之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張裔于吳,據(jù)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
再者是《三國志·馬忠傳》:“初,建寧郡殺太守正昂,縛太守張裔于吳,故都督常駐平夷縣。”
最后是《三國志·先主傳》:“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騻髀劃h帝見害,先主乃發(fā)喪制服,追謚曰孝愍皇帝。是后在所并言眾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
再者是《三國志·士燮傳》:“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質,權以為武昌太守,燮、壹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將。燮又誘導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遙東附,權益嘉之,遷衛(wèi)將軍,封龍編侯,弟壹偏將軍,都鄉(xiāng)侯。”
最后看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初,益州郡耆帥雍殺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吳,又執(zhí)太守成都張裔以與吳,吳以為永昌太守。”
通過對以上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張裔擔任益州太守是劉備任命的。而張裔被擄的時間并非是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而是在劉備病死之前?!度龂?#183;張裔傳》中的“(張)裔自至吳數(shù)年)”,就是最少算作一年,也是在公元222年,即是劉備死前。另外,所有的史料中都在記載建興元年(公元223年)雍闿發(fā)動武裝叛亂的時候,在時間的確定上寫入了“先是”或者是“初”,這就意味著雍闿俘虜張裔的時間是在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之前。另外,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分析,劉備稱帝時,張裔還在蜀漢任職,尚未被擄。因此,雍闿俘虜張裔送吳的時間應該在公元220---222年之間。。以上這幾位專家、學者的著作都錯誤的把時間至少提前了一年。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張裔作為東吳的俘虜,被關押了幾年,其中的滋味自然不會好受。原本以為要做一輩子戰(zhàn)俘了。不料,諸葛亮對張裔卻是牽腸掛肚。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東吳。鄧芝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眾所周知的恢復與孫權的聯(lián)盟關系,第二就是把身陷囹圄的張裔要回來。鄧芝最后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不過,關于張裔回蜀還是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度龂尽酚涊d:張裔身陷東吳后,一開始是被關押在士燮的南海郡,后來還換過幾個關押地點。由于這一段時間東吳外戰(zhàn)不斷、事物繁雜,孫權竟然不知道有張裔這么一位蜀漢高官被自己俘獲,因此也就很爽快地答應了鄧芝的請求。張裔臨行之前,孫權特意召見他。一番交談以后,孫權覺得張裔非一般人物,有意留他在東吳效力。不過張裔察覺孫權的用意,迅速登船回蜀。等到孫權派人追趕之時,張裔已經(jīng)安全抵達蜀漢境內(nèi)。
為什么張裔會讓諸葛亮牽腸掛肚、念念不忘,又會讓孫權依依不舍,甚至冒言而無信之責,派人追趕呢?張裔到底有何能耐呢?
歷史上的張裔的確有不少優(yōu)點。《三國志·張裔傳》中說:后漢三國時期的人物品藻專家許靖早年就稱贊張裔做事干練、思維敏捷,其才堪與曹魏重臣鐘繇相比。該傳還夸獎張裔撫養(yǎng)好友的孤兒寡母,非常仁義;《三國志·楊洪傳》中楊洪也說張裔天姿明察,思想敏銳,善于處理繁重而復雜的事務;《三國志·楊戲傳》中,楊戲也贊揚張裔:輔漢將軍張裔,機敏聰慧,依憑人言能深思致遠,相問答對則貼切嚴密,輔贊時勢使之善類。協(xié)助皇朝功不可沒。這一切都是張裔能力的證明。蜀漢的百姓對張裔的評價也是很高的:一次張裔離開成都之時,當?shù)匕傩站尤挥袛?shù)百人為他送行,車輛堵塞了道路。如此有才之士,在當時人才匱乏的蜀漢政權,無疑是非常難得的,難怪諸葛亮會對張裔如此重視。張裔回到蜀漢以后,諸葛亮先后任命他為參軍、益州治中從事、射聲校尉、留府長史、輔漢將軍等職務,充分發(fā)揮張裔的才能。張裔對諸葛亮也是充滿敬佩之情,稱贊諸葛亮:行賞不遺忘疏遠的人,處罰不寬恕親近的人,封爵不允許無功者取得,刑責不因為是權貴而免除。這就是賢能者和一般人都能夠忘身報國的原因。諸葛亮和張裔演出了一幕完美的“將相和”。
不過,張裔也有他的缺陷:氣量狹窄、以私廢公。張裔尚在東吳的時候,其子張郁因故受罰,楊洪并沒有因為張郁是張裔的兒子而給予照顧,張裔便懷恨在心。后來諸葛亮向楊洪咨詢留府長史人選的時候,楊洪公正地評價張裔“性不公平,恐不可專任。”向諸葛亮推薦了向朗為張史,張裔輔助。張裔得知此事后,更是心中不忿,與楊洪交惡,但是事后證明楊洪的回答完全是出于公心,并無任何私意,足見張裔氣量之狹窄;另外,張裔還與司鹽校尉岑述不和,并發(fā)展到積怨成恨的地步,弄的諸葛亮不得不親自出面寫信告誡張裔,才把事件平息。從此,張裔才逐步對自己的缺點進行反思和改正。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算張裔此等諸葛亮器重的人物也不能幸免。不過,張裔的這些缺點都不能掩蓋其卓越的才能。他為諸葛亮時代蜀漢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尤其是他身陷敵國數(shù)年而對故主矢志不渝的品格,是值得后人緬懷和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