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2-192) |
蔡邕(132-192),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字伯喈。開封杞縣人。少時博學(xué),師事太傅胡廣。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喜愛辭章、數(shù)術(shù)、天文,妙操音律。書法精干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jù)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jīng)罕見。 漢靈帝熹平四年(175),以俗儒芽鑿附會,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謬,遂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奏請正定《六經(jīng)》文字,得靈帝允許。蔡邕寫經(jīng)于碑,使工匠鐫刻,立于太學(xué)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jīng)》,世稱“熹平石經(jīng)”。碑始立時,觀瞻者、模寫者每日車乘1000余輛,堵塞街巷。 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墻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fā)而創(chuàng)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后世榜書多效之。 光和元年(178)上書論朝政闕失,遭陷害,流放朔方。初平三年(192),董卓被誅,王允疑蔡邕有“懷卓”之意,將其囚死獄中。明代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傳世。 |
蔡邕《篆勢》 |
字畫之始,因于鳥跡,倉頡循圣,作則制文。體有六篆,要妙入神?;蛳簖斘?,或比龍鱗,紆體效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緼。揚波振激,鷹跱觶鳥震,延頸協(xié)翼,勢似凌云。或輕舉內(nèi)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蚑蚑翾翾。 遠而望之,若鴻鵠群游,絡(luò)繹遷延。迫而視之,湍漈不可得見,指撝不可勝原。研桑不能數(shù)其詰屈,離婁不能睹其隙間。般倕揖讓而辭巧。籀誦拱手而韜翰。處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觀。摛華艷于紈素,為學(xué)藝之范閑。嘉文德之弘蘊,懿作者之莫刊。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
蔡邕《九勢》 |
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jié)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zhuǎn)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jié)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nèi)。 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guī)。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
蔡邕《筆論》 |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
蔡邕《隸勢》 |
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厥用既宏,體象有度。奐若星陳,郁若云布。其大徑尋,細不容發(fā),隨事從宜,靡有常制?;蝰妨掷?,或櫛比針列。或砥平繩直,或蜿蜒膠戾?;蜷L邪角趣,或規(guī)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鐘虡設(shè)張,庭燎飛煙。嶄嵓巀嵯,高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云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誕,不可勝原。研桑所不能計,辛賜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之難睹?將秘奧之不傳?聊俯仰而詳觀,舉大較而論旃。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