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是東胡系民族之一。秦漢之交,匈奴攻破東胡,東胡自此瓦解。東胡的余部東遷,其中東遷到鮮卑山的自號“鮮卑”,東遷烏桓山的自號“烏桓”。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得知,鮮卑山就是現(xiàn)在的大興安嶺,而烏桓山則應該是大興安嶺的南段。烏桓與漢朝接壤,因此和漢朝的關系較為密切。而鮮卑早期和漢朝則沒有什么聯(lián)系。
烏桓退守西遼河之后,雖然勢力不如東胡強盛,但是社會卻得到了進步。首先,西遼河流域古代是水草豐美之地,這里適合游牧民族休養(yǎng)生息。烏桓人的畜牧業(yè)比較發(fā)達,馬牛羊的數(shù)量眾多。其次,烏桓在漢代已經(jīng)進入到了鐵器時代,而之前的東胡尚處于青銅時代。
另外,烏桓人在漢代還學會了農(nóng)耕。1956年,考古學者在遼寧西豐烏桓墓葬出土數(shù)萬件文物,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箭鏃、鐵馬銜(馬勒)等兵器,除此還有一些鐵攖、鐵斧、鐵錛、鐵鋤等農(nóng)具。不過,農(nóng)耕經(jīng)濟在烏桓社會中并不是主導地位,其糧食還主要依賴于中原,史稱“米常仰中國”。
戰(zhàn)國北方民族分布
由于社會得到了發(fā)展,烏桓在漢代的人口得到了增加,部落規(guī)模也迅速擴大了。
烏桓在漢代尚處于部落聯(lián)盟時期,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家庭經(jīng)濟和私有制,但是還未完全進入階級社會。烏桓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為“大人”,是由各部落選舉產(chǎn)生,不能世襲。烏桓分為諸多“部”,每一落管轄幾百個到上千個邑落。部的首領為大人,邑落的首領為小帥。烏桓人沒有姓氏,人們以出色的“大人”之名為姓。
西漢時期,匈奴強盛,烏桓常常遭匈奴奴役,并向匈奴提供兵源、賦稅。史載“烏框自為冒頓所破,眾遂孤弱,常臣服匈奴,歲輸牛馬羊皮,過時不具,輒沒其妻子”。而漢朝為了對付匈奴,也急需要聯(lián)合匈奴的仇敵,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其目的就是聯(lián)合大月氏以段匈奴右臂。與此同時,漢武帝也積極聯(lián)絡烏桓,以斷匈奴左臂。
西漢東北民族分布圖
為了防止烏桓倒向匈奴,漢武帝將大量的烏桓人內(nèi)遷,安置在了東北的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并設置護烏桓校尉來管理、監(jiān)督烏桓。漢武帝的此政策,形成了烏桓的第一次內(nèi)遷高潮。
在昭宣年間,匈奴進一步衰落,烏桓的威脅減輕,于是變得反復無常,甚至侵犯漢邊。前78年,烏桓侵邊,被擊敗。不久,匈奴派遣3000騎兵侵擾五原,烏桓則趁機挖匈奴單于的祖墳,匈奴壺衍提單于大怒,立即調(diào)集2萬騎兵進攻烏桓。接著漢朝將領范明又帶領軍隊北征匈奴,匈奴退去。范明友沒有追上,就帶領軍隊攻入烏桓,烏桓再遭打擊,被斬殺6000多級,損失慘重。
前75年,烏桓再次寇邊,又被范明友擊退。烏桓接連遭到打擊,只能選擇同時臣服于漢朝和匈奴,并向匈奴繳納皮布稅。此后的50年,烏桓和西漢保持了和平狀態(tài),邊界安定。
西漢末年,王莽在民族政策上失誤,導致西域、匈奴、高句麗等民族都反漢。當時王莽要求烏桓停止向匈奴納稅,烏桓以“奉天子詔條,不當予匈奴稅”為借口,拒絕向匈奴交稅。匈奴烏珠留單于于是統(tǒng)兵進攻烏桓,俘虜1000多烏桓人,讓烏桓“持馬畜、皮布來贖”。烏桓只能繳納贖資,然而匈奴收下贖資后又不歸還人口。
烏桓的活動范圍
王莽得知后,要求匈奴歸還人口。而匈奴則調(diào)集軍隊(包括烏桓人)準備進攻內(nèi)陸,王莽也調(diào)兵準備反擊匈奴。為了防止烏桓逃亡,王莽又扣押了烏桓士兵的妻子,烏桓不從,于是大量流亡,而王莽則下令殺烏桓人質(zhì)。經(jīng)過這一番操作,烏桓和王莽就結下了仇恨。隨后烏桓歸順于匈奴,聯(lián)兵匈奴不斷寇邊。不久,鮮卑崛起,烏桓又聯(lián)合鮮卑寇邊,導致“郡縣損壞,百姓流亡,邊睡蕭條,無復人跡”。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了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曾派遣馬援北伐烏桓,但是卻被烏桓擊敗,無功而返。46年,匈奴發(fā)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赤地千里,鮮卑烏桓趁機西征,匈奴不敵,北退數(shù)千里,導致漠南空虛。經(jīng)過這次打擊,匈奴分裂為了南北兩部,南匈奴依附于東漢。
48年,鮮卑侵犯遼東,結果遭遇慘敗。東漢也順勢拉攏鮮卑和烏桓,第二年,鮮卑、烏桓派遣使者訪問東漢,東漢對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冊封和犒賞。其中烏桓有81位首領被封為了王侯。同時,光武帝也大量將烏桓人內(nèi)遷到邊塞諸郡,并重設護烏桓校尉來管控。經(jīng)過光武帝的經(jīng)營,烏桓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終光武之世,烏桓保塞無事。
此后的明帝、章帝、和帝時期,烏桓多次跟隨漢軍北伐,為東漢反擊北匈奴、鮮卑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如73年,漢軍北伐,烏桓騎兵追擊北匈奴深入了漠北;94年,北匈奴十五部反叛,漢軍北伐,護烏桓校尉也帶領烏桓軍參與;105年,貊人反,東漢發(fā)東北四郡烏桓兵征討。當然,烏桓之中也有部分反叛的,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東漢護烏桓校尉墓壁畫
東漢中后期,鮮卑統(tǒng)一漠北,對東漢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烏桓則為東漢防御鮮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一位叫做扶漱官的烏桓人,“勇健,每與鮮單戰(zhàn),輒陷敵”。117年,鮮卑侵犯遼西,烏桓出兵參與反擊戰(zhàn),大破鮮卑兵。122年,度人羌反叛,烏桓參與征討,擊敗了羌人;127年,鮮卑寇邊,烏桓隨從出征,擊敗鮮卑,此后的131年、132年,烏桓又兩次擊敗鮮卑。
東漢還從烏桓之中選出一部分騎兵組成了“突騎”,是東漢騎兵之中的精銳。當時幽州各郡都組建了3000—5000人的突騎兵,其中以漁陽和上谷的突騎最為有名,東漢名將吳漢曾說“漁陽、上谷突騎,天下所聞也”。突騎在東漢初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劉秀說“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zhàn),樂可言耶”。東漢末年的蔡邕對突騎進行考察后,評價道“伏見幽州突騎、冀州強駑,為天下精兵,國家瞻仗,四方有事,軍帥奮攻,未嘗不辨于二州也?!?/span>
東漢后期,國家衰落,而烏桓則變得強盛起來。靈帝時期,烏桓的人口已經(jīng)發(fā)展到歷史頂峰,如上谷烏桓大人難樓之部有9000多邑落,遼西烏祖大人丘力居之部有5000多邑落,遼東烏桓大人蘇仆延有1000多邑落,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有眾800多邑落,他們都自稱王。其中遼西烏桓最強,是幽州烏桓的盟主。
西漢幽州
184年,東漢爆發(fā)了黃巾起義,隨之而來的就是軍閥混戰(zhàn)。割據(jù)東北一帶的軍閥就想征烏桓為兵,如車騎將軍張祖曾征幽州突騎三千以討伐韓遂。烏桓多次被征伐作戰(zhàn),心中早有怨言,所謂“烏桓數(shù)被征發(fā),死亡略盡,今不堪命,皆思作亂。”不久,張純、張舉反漢,他們和遼西烏桓大人結盟,于是幽州遭到了洗劫。
189年,幽州牧劉虞遣使到遼西烏桓,給遼西烏桓講明利害,于是烏桓大人丘力居降附,張舉、張純之亂也很快被平定了。在劉虞的治理下,原本殘破的幽州“民悅年登”,青州和徐州的大量百姓也到此避難。但是公孫瓚和劉虞政見不合,劉虞主張懷柔烏桓,而公孫瓚則認為“胡夷難獬,當因不賓而討之”。
漢末割據(jù)地圖
193年,公孫瓚殺劉虞,他不恤百姓,多害衣冠善士,導致眾叛親離。烏桓人懷念劉虞,于是也聯(lián)合劉虞的殘余勢力、袁紹等進攻公孫瓚。199年,公孫瓚戰(zhàn)敗,被袁紹斬殺。袁紹滅公孫瓚后,對烏桓采取懷柔政策,封諸位烏桓王為單于,并將烏桓軍隊納入到自己的統(tǒng)帥中,烏桓“始有干夫長、百夫長以相統(tǒng)領”。
官渡之戰(zhàn)后,袁紹勢力逐漸被消滅,而烏桓人依然支持袁氏,于是曹操發(fā)動了北伐烏桓的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進行得比較順利,烏桓基本被曹操征服。此后,曹操將烏桓南遷到了中原地區(qū),其從烏桓之中選出了精銳騎兵,從此跟隨曹操東征西討,“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而被曹操內(nèi)遷的這些烏桓人,很快就融入到中原漢族之中了。
當然,曹操內(nèi)遷的烏桓只是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之烏桓,是烏桓最強大的部分。其他郡的烏桓還居住在北方諸郡,后來被稱為“雜胡”,他們時叛時降,成為了東北邊疆的不穩(wěn)定因素。到了西晉時期,這些烏桓在五胡內(nèi)遷的大潮中渾水摸魚,導致北方形勢更加復雜,不過由于他們力量弱小,終究只能依附于新興的鮮卑,并最終消失在歷史上。
烏桓的最終消失是在北魏時期。北魏建立后,要求境內(nèi)的各族拆散部落組織,全部納入到國家的戶籍管理體制之中。在這樣的政策下,烏桓等民族也就失去了獨立性,逐漸成為了普通的戶籍人口了。而北魏又大規(guī)模推行了漢化政策,這使得大量的游牧民族都融入到了漢族之中,其中烏桓也如此。當然,烏桓并非完全融入到了漢族,許多游牧于遼西的烏桓最終在南北朝融入到了契丹族之中。
一部民族史,如同一條長長的河流。河流源頭、有支流、有主干,也有分叉,民族的歷史也同樣如此。我們把漢族比作黃河,那么北方的許多游牧民族就如同黃河的支流,最終匯入了黃河,流向大海。而漳河、淮河、濟水等河流和黃河若即若離,有時候合流,有時候分流,正恰如各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的關系。中華文明就是一條大河,在浩浩蕩蕩中,發(fā)展壯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