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帝范》當中的一句話被后世的書法人奉為學書的圭臬,他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取法乎下,僅得乎次”。
這句話不難理解,意思是學東西就要學最高明的東西,倘若你學的對象不高明,那么你的藝術成就也不會高到哪里去。
學書法同樣是如此,假如你一生臨摹當代某人的書法,那么你一輩子都無法超越當代人的桎梏,倘若你學習的是歷史上最高明的書法,那么你的字必定能夠卓然于眾人知道。
王鐸說“書不宗晉,終入野道”便是這個道理,中國書法最高的成就便是晉人,所以要想在書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晉人書法是值得你畢生學習的對象。
但可惜的是,如今現(xiàn)在魏晉經(jīng)典書法真跡只剩下兩件了,一件是西晉時期的《平復帖》,但此帖過于高古,屬于“草隸”范疇,不適合大多數(shù)人學習,而東晉時期僅存的一件真跡,便彌足珍貴,有人估價這件作品價值15個億。
此作便是著名的《伯遠帖》,作者是王羲之的侄兒王珣。
王珣的《伯遠帖》其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為存世唯一的東晉書法真跡,更在于其實根正苗紅的“二王”筆法嫡傳之人。
我們知道,書法入門的關鍵在于對于筆法的掌握,而歷代書法家成名的過程幾乎都是尋求筆法的過程,筆法就好比武術當中的秘笈,在晉唐時期筆法都是秘傳的,從蔡邕才蔡文姬再到鐘繇衛(wèi)夫人、“二王”羊欣、王僧虔、智永諸人一直傳到了后世。
中國書法家史基本可以說是筆法的傳承史,其實“筆法”并不神秘,但沒有得到傳授,沒有精研晉唐法書,你是很難體會到的。
所以晉唐時期的書法墨跡則成為了探求古人筆法秘訣的絕佳之途。
這件《伯遠帖》乃是原汁原味的墨跡本,通篇氣息自然,有著極為超拔的晉人書法特點,每一個字都因字附形,在筆法上“一搨直下”、“翻折而中側并用”,從而妍美而多姿,同時又不失骨力,此作在“天下十大行書”當中,排名第四。
全篇內(nèi)容乃是一封書信,但其疏密之變、欹側之變、虛實之變等等,構成了一幅變化無雙的狀態(tài)。當然這種寫字變化的方法是晉唐書法的特色,并非是刻意為之,就是當代人書寫的底色乃是美術字一樣。
?此卷不僅卷首有乾隆皇帝的題額,在卷尾之處更有歷代名家的跋文,這些跋文同樣是不俗的字跡,同樣值得作為法帖來臨摹。這件《伯遠帖》現(xiàn)在乃是北京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其價值遠勝過“神龍本”的《蘭亭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