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不僅介紹了國內生產與貿易,也介紹了國際貿易,雖然在細節(jié)上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以分型的角度來看,都存在著某種相似性,國際貿易不過是國內區(qū)域貿易的放大版本而已,在本質上沒有區(qū)別。了解了這些之后對研究宏觀經濟將會大有裨益。在貿易中,貨幣充當著媒介的重要作用,所以媒介本身的變化也必然會對貿易本身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將就貨幣的基本概念進行簡單介紹。
1 貨幣的定義
前段時間有一則美國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傳說在美國的監(jiān)獄中,方便面代替香煙稱為了硬通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方便面稱為了新的貨幣。所以說大家不要簡單的認為貨幣就是一般而言的紙幣,貨幣可以是任何東西,只要它具有相應的屬性,不管是面包還是黃金,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當做貨幣。
一般來說,貨幣具有三種基本功能,首先是支付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其次是保值功能,因為貨幣既可以當下消費,也可以未來消費;最后是價值尺度,它使得不同體積、地域、重量的商品和服務可以相互交換。這三種基本功能促進了人們交易的欲望,因為這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大的收益,所以分工也就自然而然的發(fā)生。
支付功能一般對應著現金和儲備(銀行體系存放在中央銀行的頭寸),也稱為基礎貨幣,通常用M0表示;如果加上活期存款(不需通知就可以直接支付),稱為貨幣總量M1;如果再加上短期存款,就構成了M2;在此基礎上再加上長期存款,就構成了M3。
在這四個指標中,M2的應用最為廣泛,因為M2更能體現實質有效的信息量。短期內所有可以被用來支付或者轉賬的貨幣M2可以通過銀行體系,實現擴大(后面說到貨幣乘數的時候會具體說到)。需要注意的是,當短期利率上升的時候,M2的上升速度將會大于M1。
2 貨幣供給與貨幣乘數
基礎貨幣的供給一般稱為貨幣供給,通常是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的。因為中央銀行發(fā)行的貨幣就是其負債,一部分基礎貨幣由銀行作為存款準備金持有,另外一部分由公眾以現金的形式持有。
上圖顯示的是中央銀行的資產與負債情況,其外匯儲備當然是作為資產擁有,而國內信貸是其借出去的錢,當然也是基礎貨幣的組成部分;負債主要是現金和銀行儲備。
假設 Cu=流通中的現金
BR=商業(yè)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儲備
SD=活期與支票存款
α=現金需求與活期存款的比例
θ=存款準備金率
那么,以下等式成立:
M0=Cu+BR
M1=Cu+SD
Cu= α * SD
BR=θ * SD
所以: M0=Cu+BR=α * SD+θ * SD=(α +θ) * SD
SD=M0 * 1/(α +θ)
同理, M1=M0 * (1+α)/(α +θ)
令 (1+α)/(α +θ)=m
則 M1=M0 * m
其中,m稱為“貨幣乘數”,當人們完全持有現金的時候,m=1,當人們完全不持有現金的時候,α=0,貨幣乘數=1/θ。隨著α的增加,貨幣乘數逐漸減少。一般來說,貨幣乘數相當不穩(wěn)定,因為它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而這兩個因素本身也是相互影響的。
通過上述介紹,大家應該能對基礎貨幣的乘數效應有所了解,因為銀行系統(tǒng)通過信貸的過程創(chuàng)造了貨幣,所以一般來說M1>M0。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銀行系統(tǒng)的貨幣創(chuàng)造過程。
3 銀行體系的貨幣創(chuàng)造
為了更加簡單的敘述這個過程,我們假設參與者有中央銀行,建設銀行,投資者A、B、C、D。具體過程見圖(實際情況可能不像這樣簡單):
上圖描述了以下過程:投資者A到銀行存了100元,建設銀行按照存款準備金率上交20還剩80,把這80塊錢又貸給投資者B,投資者B將70元存入銀行,銀行按例上交14元的準備金,剩下56元,將50元貸給投資者C,投資者C存入40元,銀行上交8元的準備金后,將30元貸給投資者D,投資者D把錢都以現金方式持有。
最后投資者A、B、C、D的可用資金是260,相比較A存入的100元來說,有2.6倍的乘數效應。當然有人會說,如果B把存入的錢取出來用掉了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事實上,當人足夠多的時候,有人取,有人存,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資金池,看似是流動的,其實可以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資金量沒有很大的變化。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余額寶的活期利息竟然可以高于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余額寶的作用不僅是幫你多賺了一點錢,更重要的是告訴你,這些年,銀行坑了你多少錢。
小結
本文主要介紹了貨幣的基本概念,其中特別提到了貨幣乘數的概念,對于理解之后的內容十分必要。下文將介紹政府是如何通過貨幣政策來影響貨幣供給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