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樊遲問仁。子曰:“居1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2狄3,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問關于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問題??鬃诱f:“辨別事物時要處于恭敬,執(zhí)行事情時要敬重,對待別人要盡心盡力;雖然遇到少數(shù)民族的人,也不可放棄對他們的教育。”
【說明】第十六、十八兩節(jié)都是葉公來問孔子,在《述而》第十九節(jié)中,葉公亦來問問題,而子路不理睬他。上節(jié)說過,葉公是楚國人,較之于齊魯國人,可能衣服穿得不如齊魯官員的好,說話也不是很優(yōu)美,因而,大家都瞧不起他。象《述而》中描寫的那樣:子路“不對”。這就是子路不能正己,因而也不能正人的表現(xiàn)。而孔子對待葉公,文質彬彬,恭敬有禮貌,還很敬重葉公。所以樊遲就產(chǎn)生了疑問,又重新提問關于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問題??鬃泳团e葉公之例說明,正己而后才能正人,恭敬地對待葉公,哪怕他是夷狄之人,也是不可放棄教育的機會。這一段話也是表明孔子人人平等的思想,致力于普及全民教育的思想。
——————————————————
【注釋】1.居《易·革·上六》:“征兇。居貞,吉。”《書·多士》:“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詩·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詩·小雅·魚藻》:“王在在鎬,有那其居。”《詩·大雅·生民》:“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論語·公冶長》:“藏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何如其知也?”《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禮記·樂記》:“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俞樾平議:“居,猶辨也。‘樂著太始。禮居成物’。謂樂所以著明太始,禮所以辨別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荀子·不茍》:“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這里用為“辨別”之意。
2.夷:《書·舜典》:“蠻夷率服。”《詩·小雅·出車》:“赫赫南仲,玁狁于夷。”《詩·大雅·緜》:“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詩·魯頌·泮水》:“既作泮宮,淮夷攸服。”《周禮·職方式》:“四夷八蠻。”《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說文》:“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書·費誓序》:“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興。”即我囯古代對對東部各民族的統(tǒng)稱,亦指殷代分布在今山東省,江蘇省一帶,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數(shù)民族之意。
3.狄:《書·仲虺之誥》:“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國語·晉語》:“戎狄懷之。”《孟子·滕文公上》:“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韓非子·十過》:“昔者桀為有戎之會而有緡叛之,紂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史記·貨殖列傳》:“夷狄益甚。”本義是指中國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長狄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稱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國中原人對北方各民族的泛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