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這四個字是孔子講的,見論語.為政。在為政中,孔子這句話講得很突兀,就四個字,既無上文,也無下語,象是在呵斥誰,瞪著大眼喊了句:君子不器!足見孔子對“不器”這事兒看得很重,言外之意,“器”了就是小人,誰“器”誰小人。要想成為君子,就得“不器”。
這問題就嚴(yán)重了。因為中國人對“器”還是很看重的,往往把人能否成才比喻為成器。說此人不能成才,就說“難成大器”;說這人前途可期,就贊曰“大器晚成”。而孔子卻氣呼呼說了句:君子不器,為什么?
實際上,此“器”非彼“器”??鬃又v君子不器,并不是說君子不需要成才,而是不要成為沒有靈魂的工具,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不要被人當(dāng)槍使”。換句話說,是君子,就要有靈魂。什么是有靈魂呢,那就是要“衛(wèi)道”,要“吾道一以貫之”。
什么是道呢?易經(jīng).系辭第12章,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什么意思呢?在孔子看來(相傳系辭乃孔子所作),超越形態(tài)的、看不見、摸不著、卻居于世界支配地位的東西就是道,反映在現(xiàn)實社會就是精神的東西、道理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居于附屬地位的就是器。君子不器,就是不能只追求形而下的東西,也必須追求形而上的東西,而且重在追求形而上的東西。對此,孟子解釋為,生為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則舍生而取義耳。從這個角度看,孔子錯了嗎?沒有??鬃语@然是對的。
由此,不能不想起老子,想起孔子與老子之間的淵源。雖然不能說孔子完全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孔子關(guān)于道和器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卻是確定無疑的。我們先看下《道德經(jīng)》第28章。章中寫道:“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再看下《道德經(jīng)》第32章。章中寫道:“道,常,無名,樸。(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笔裁匆馑寄??大道若樸嘛!敦兮其若樸。樸散則為器。所以,“大制不割”,不能把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割裂開來,即使我們必須做一些分工,把人群分割為不同的專業(yè)職業(yè)群體,也必須用形而上的“道”保持“樸”一般的統(tǒng)一。
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古人講圣人設(shè)教以立道,韓愈講所以授道解惑也,小平同志說“關(guān)鍵在于教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論處于什么狀態(tài),都必須努力保持思想上精神上的高度統(tǒng)一,不然就會呈現(xiàn)“樸散則為器”的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狀態(tài)。為此,必須不斷強化“教育立國”思想,持續(xù)不斷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加強教育,實施靈魂鍛造工程,推動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到上下同欲、萬眾一心,“以道蒞天下”,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君子不器”,也可以實現(xiàn)“無為而治”。所謂: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正是這個意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