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面,我都在研究明清的歷史,特別是明亡于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起初我像很多人一樣,糾結于薩爾滸戰(zhàn)役,萬歷怠政,腐敗,黨爭這些很表面,很膚淺,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認識。當我重新回顧中華5000年歷史的時候,當我重新審視史記的時候,我突然一個問題:我原來所思考的明朝滅亡的原因在很大的程度上歷朝歷代的末期都會出現,重要的并不是明朝為什么會滅亡,一個持續(xù)了幾百年的朝代實際上壽命已經到達了終點,重要的是為什么漢族會失去政權。在過去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為什么在上一千年里,漢族兩次失去政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蒙元和滿清成功了,難道說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如果要涉及到這個根本性的原因那就不會是一個具體的戰(zhàn)役,一個天災人禍,一個政治腐敗可以解釋得清楚了,他一定是一個決定性的,無法動搖的根本性解釋。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終于找到了答案。
在我說明的時候首先必須澄清一個大家普遍極端錯誤的認識:
農耕民族打不贏游牧民族
這個觀點是極其幼稚和膚淺的,贊成這種說法的人一般來講主要是認為農耕民族的生產和軍事相互脫離,而游牧在這方面是合一的。他生產就是在鍛煉自己的軍事技巧,所以在戰(zhàn)爭的時候,農耕民族天然的就處于劣勢狀態(tài)。這是極其幼稚和可笑的一種說法,首先農耕的生產方式上來說就具有極大的優(yōu)勢,他攝取能量的方式是太陽——植物——人,這三個階段。而游牧是太陽——植物——動物——人,他有四個階段。從能量傳遞上來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傳導過程就會損失90%-95%。游牧在這方面多出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意味著在其他幾個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他能養(yǎng)活的人口只有農耕的5%——10%,這還不把土地和自然災害考慮進去。
人口少,社會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分工,產生力也上不去,抗擊打能力也弱,力量也就小。這種攝取能量的優(yōu)勢是游牧再怎么軍事和生產合一都不能比擬的。如果農耕民族在軍事上真正的取得弱勢地位那么就不可能占領中原,把這些人趕到荒蠻之地去。再加上游牧的生產方式是流動的,管理上非常麻煩,很難統(tǒng)一力量。更多的時候,部落與部落之間互不統(tǒng)屬的,戰(zhàn)爭也非常的頻繁。就這些原因,你很難說他有什么優(yōu)勢,相反,他的劣勢是非常明顯的。
在過去4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管中原再怎么戰(zhàn)亂,甚至于五胡亂華這種極端危險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機會。比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戰(zhàn)亂幾百年,周圍的游牧民族有機會入主中原嗎?東漢崩潰以后,中原從5000多萬人口殺到2000多萬,匈奴有機會嗎?唐朝崩潰以后,漢族失去了燕云和塞上江南這兩個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金遼還是沒有機會徹底的占領中國。
那么問題就出來了,蒙元和滿清為什么成功了?
中國經過4000年的發(fā)展,生產力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可為什么在上一個千年里面兩次失去了政權呢?這絕對不能用哪個具體的戰(zhàn)役,哪個貪官或者昏君就能左右的,這里面一定還有絕對性的,不可動搖的原因。
這個說起來也是我翻中國歷代地圖的時候偶然發(fā)現的。
商朝
秦朝
漢朝
唐朝
宋朝
從這些朝代的疆域來看就會發(fā)現,我們華夏民族在唐朝為止,整體上是處于擴張狀態(tài)的。那么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國的藩鎮(zhèn)割據的兵變再兵變到宋朝的建立,實際他處于一個收縮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以當時的條件來說,唐朝的擴張已經達到了極限,這是一個大國所面臨的宿命。之所以說是宿命是因為以當時的通訊條件,帝國的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趨向于飽和狀態(tài)。那么從之后的五代十國的兵災來看,這種控制力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極限,他是一種非常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宋朝為了吸取這個教訓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就是以文制武。
實際上,很多人所不了解的,明朝是一個比宋朝更為嚴重的壓制武將的朝代。實際上宋朝民間武風是非常強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宋朝開國的時候條件不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所以大家為了自保,對于習武是非常積極的。這種行為朝廷是很反對的,特別是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兵災以后,宋太祖對武將的看法就不怎么好。不是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嗎,叫做俠以武犯禁。而明朝就不一樣,明朝時期不但在政治上壓制武將,在民間也同樣如此。當時叫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造成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政治上對當兵的壓制,一方面是這個明朝的周邊環(huán)境比宋朝要好得多。人就是這樣,安居久了,就思不了危了。
從宋明兩代的歷史來看,沒有外戚,沒有權臣,沒有兵災,沒有宦官專權,沒有嫁公主換和平這種現象。唯一的缺點,也是最被人詬病的缺點就是被外族攻陷了。所以不管宋明其他方面怎么怎么好,在這個大節(jié)上面失守了,在整體上都不被怎么看好。
宋明為了國家的穩(wěn)定和控制力,采取了一些很極端的抑武政策,從整個歷史長河上來看,是對前面四千年擴張的一次反彈。這種反彈是由大國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他不這樣做,那么他就不可能長久的存在下去,宋朝也就會成為五代十國后面的第六代。因為當時這個武將造反已經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非急剎車不可。
到了宋明兩朝,文官集團才真正的崛起了。前面的四千年,中國都不是文人治國,也不是儒家治國,而是貴族!這里面有政治的原因,更深層次的是科技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宋以前皇帝不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而是皇帝和貴族共治天下。在宋以前上朝的時候官員不是站著的,而是坐著的。因為他們是貴族嘛,貴族和皇帝的身份差距就沒那么大,宋以后大多都是科舉考試出來的平民當官,那個身份差距就比較懸殊。再加上宋朝注重儒家學說,儒家又是很講究等級的,講究忠義的,對于剛剛經歷了藩鎮(zhèn)之亂朝代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
宋朝以前的貴族他的勢力為什么就那么大,大到可以動搖到王朝的根基?其實主要的還是落后造成的。當時的貴族他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就是土地收入,實際上就是個大地主。而那個時候因為落后又沒有多少奢侈品,你貴族收了那么多糧食是沒多少用的。像小麥還好點,大米這種水分比較高的又不易保存,吃不了那么多爛掉了也就爛掉了。因為當時不像現在,有那么多的奢侈品,你說貴族把糧食收上來換輛寶馬啊,飛機啊,游艇玩玩,他當然是非常樂意的。可是當時并沒有這些東西,工商業(yè)并不發(fā)達,分化不出那么多的東西讓貴族去消費。那貴族把這些多余糧食收上來做什么?他當然就是拿來養(yǎng)食客啊,或者是做善事修橋鋪路,辦義堂,無償的捐獻給給自己種地的傭農這些。這是他做的正確的也是唯一的選擇。那么這樣實際上就造成了一個什么結果呢,就是地方上的很多人的利益就和貴族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了,他的威望和號召力就是這樣提升出來的。
你說他是好人,善人,也沒錯!不過跟你想像中的那種有很大差距就是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過來作用與經濟基礎。這是老馬說的,用這種理論來解釋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為什么還有人窮困潦倒吃不飽飯就很容易了,用這種理論來解釋社會的仇富現象也非常的明了。人家有錢的買跑車,買飛機,買別墅,買鉆石,為什么要無償給你呢?而古代不是這樣,社會分工沒有這么大,沒有這么多的奢侈品,糧食閑得久了就爛了,所以把它捐出去是最好的選擇。而到了宋朝的時候貴族的力量在削弱,工商的力量在壯大,主要的就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導致社會分工的結果。分工細了社會的商品分配多了他就不捐獻了,換換高級馬車,珍玩什么的都比你那個捐獻強吧。但是你不捐獻了就沒人聽你的了啊,誰還把你當棵菜呢?原來的大善人就變成為富不仁,青面獠牙的形象,以至于發(fā)展到新中國的斗地主活動。
這種經濟現象是一種長期的,持續(xù)不斷的一個過程,到了明朝的時候,工商業(y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力不斷的提高,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貴族勢力就越來越不被看好。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天下大亂的時候,農民起義軍大多數是當炮灰的角色,破壞平衡的角色。真正成功坐上皇帝的就只有朱元璋一個,其他統(tǒng)統(tǒng)都是貴族。比如唐朝李氏家族,那原本就是隴西貴族。隋文帝,好像是柱國大將軍。晉國,司馬懿也是大將軍。三國時期,哪個地方勢力不是貴族。那個袁紹,四世三公,超級大貴。春秋戰(zhàn)國哪個國家不是貴族?朱元璋之所以能從一個乞丐變成皇帝主要是元朝把漢族的貴族系統(tǒng)破壞了,這就不是階級戰(zhàn)爭了,貴族戰(zhàn)爭了,而是民族戰(zhàn)爭!
所以說這個成功啊,也是要講淵源的,那種光著屁股打天下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少的。一般這種人成功了就喜歡出書,大家到市面上去看這種書到處都有,給大家造成了一種假象,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實際上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成功是要通過幾代,甚至幾十代的努力才可以完成的。當然我說的是做皇帝,賺點小錢那不算。就算是現在中國上流社會的,你沒點紅軍老革命的背景,想混進去真的是很難,只能算是外圍人士,馬仔般的人物。現在的這個官員富人逃跑現象,實際上就是馬仔在跑。他們知道沒有根基,說不定哪天就被宰了下鍋。
當然,這里就扯得有點遠了。我們又說回來,以上的兩種原因,是造成了我們民族在上一個千年兩次失去政權的根本原因。我記得錢穆在一篇文章中還說起過這個問題,是宋明亡于科舉制度。雖然中國有尊老的傳統(tǒng),但是我不得不說他這個歷史大家確實過于膚淺,也過于愚蠢。他的大意就是科舉制度的完善把地方貴族勢力消滅了,地方貴族力量一沒有,那么外族入侵的時候地方上就不能有效的團結起來。而宋朝中央集權因為控制力的原因為了壓制武將不造反,用兵打仗處處制肘,該發(fā)揮出來的力量發(fā)揮不出來。而南宋時期很多人都已經看到了這個弊端,呼吁重新搞分封制。因為當時中國已經非常危險了,寧愿要軍閥割據,也不能讓外族進來統(tǒng)治。
他愚蠢的地方就在于貴族力量的消失并不是上層建筑決定的,而是經濟基礎。就像現在一樣,并不是共產黨統(tǒng)治中國就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這要看經濟基礎,要看科技實力。
到底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他們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也不能一概而論。在我看來,割據勢力不能有,但也不能完全沒有。這對于我們整個民族的利益都是非常有好處的。特別是在戰(zhàn)亂時期,這一點尤其重要。特別是中國現在的民族政策下,如果沒有我們自己的勢力在自治區(qū),那么這種權力真空將會被其他民族所填補,當百年之后中央勢衰的時候,結果將是毀滅性的,被滅族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
在整個歷史長河當中,中國在上一個千年是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華夏兩次失去政權也是很難避免的。不是蒙元和滿清,那么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就會被別人所代替,這是不可避免的。以現在的通訊條件和軍事條件來講,特別是高鐵的建設和熱兵器時代后勤補給的重要性,中央的控制力又大大加強了,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又再次進入了擴張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