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書城
「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化公號 最具人氣的古典文化社群 」
國學(xué)經(jīng)典 | 古典文學(xué) | 詩詞歌賦 | 歷史趣聞 | 風(fēng)俗禮儀
2017年是酉雞年,而雞與“吉”諧音,在中國傳統(tǒng)中一直是陽性的象征。自古便有許多與雞相關(guān)的傳說、民俗,你們知道哪些?
人們認為太陽的升落與雞有關(guān),雄雞一鳴,太陽便驅(qū)散陰霾。我國古代民俗中,還有專門把發(fā)式做成雞的形象頂在頭上的習(xí)俗。
我們所熟知的神鳥“鳳凰”也是以雞為原型創(chuàng)造出來的,同樣也是生命和陽性的象征。在傳統(tǒng)繪畫、刺繡、剪紙等藝術(shù)中,雞與鳳凰的形象常與牡丹相伴,如“金雞踩牡丹”、“鳳凰戲牡丹”等。
雞生肖的由來
雞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十,與十二地支配屬“酉”,故一天在十三時辰中的“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又稱“雞時”。易卦為“異為雞”。
傳說雞王是一個好強爭勝的家伙,成天惹事生非,打架斗毆。玉帝封生肖的時候,考慮了動物對人類有無功勞,雞王當(dāng)然也排不上了。
有一天,雞王詢問已經(jīng)被封生肖的馬:“馬大哥,你有今天的榮譽,靠的是什么?”馬回答道:“我平時耕田運物,戰(zhàn)時沖鋒陷陣,給人類立下汗馬功勞,當(dāng)然我應(yīng)該受到愛戴。要得到人們的愛戴不難,只要你能發(fā)揮自己長處,給人們實實在在地辦點事就行了?!?/p>
雞王回到家中,終于想到了用自己的金嗓子喚醒沉睡的人們,于是每天拂曉,雞王就早早起床,亮開嗓子歌唱,把人們從睡夢中喚醒,人們對雞王的功勞十分感激,決定請玉帝把雞也做為生肖賜封為神。
可是當(dāng)時玉帝封生肖的標(biāo)準(zhǔn)只要走獸,不要飛禽,這下可急壞了雞王,它急紅了眼,一縷幽魂直飛天宮,來到玉帝殿前,向玉帝哭訴,自己每天司晨,喚起眾生,功勞順大,卻不讓入選屬相,實在想不通。玉帝一想,雞王的功勞實在大,自己規(guī)定的挑生肖標(biāo)準(zhǔn)確實有誤,于是摘下一朵殿前花戴在雞王頭上,以示嘉獎。
雞王醒來后,發(fā)現(xiàn)頭上真有一朵紅花,于是它戴紅花去見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認出這是玉帝的“御爐紅花”,知道玉帝看重雞王,于是破格讓雞王參與生肖競爭。
到了爭排生肖的那天,雞與狗相并而進,快到天宮時,雞怕狗沾了先,就連飛帶撲到前面去了。狗急起直追,一直沒追上,結(jié)果排在雞之后,從此,狗對雞再無好感,見到雞就追,直到今天也余氣未消,“狗攆雞飛”的現(xiàn)象至今可見。而雞呢,至今還是紅臉每天司晨,頭上戴著一朵漂亮的大紅花。
迎春公雞
漢族民間有立春日佩戴“迎春公雞”的習(xí)俗,流行于山西北部以及山東一些地區(qū)。
迎春公雞又稱春雞,是用碎布縫制的佩飾物,掛在孩子身上。春雞用紙底花布裹棉花,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綴花椒仁作雞眼,另一角縫幾根花布條作雞尾,春雞釘在孩子的左衣袖上,有新春吉祥之意。未種牛痘的孩子所佩的雞還要銜一串黃豆,幾歲串幾粒,稱作“雞吃痘”。
踢雞
土家族稱踢毽子為“踢雞”。春節(jié)時男女青年一起踢“雞”,一人將“雞”踢起,眾人都去爭接,接到“雞”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
而青年男女往往用草去追打他們的意中人。這樣,“踢雞”又成了談情說愛的媒介。
雞日
舊稱夏歷正月初一為雞日,流行于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在這一天,人們看天氣陰晴占卜當(dāng)年養(yǎng)雞業(yè)是否興旺,晴主育,陰主災(zāi)。
此日戒殺雞,忌打罵雞,喂雞也較平時精心,以求其繁衍興旺。
雞心袋
漢族民間時興在端午節(jié)佩雞心袋,亦稱“端午袋”,流行于浙江金華地區(qū)。
五月初五,人們用紅布制成小袋子,形似雞心,內(nèi)裝茶葉、米和雄黃粉,掛在小兒胸前,以驅(qū)邪祈福。
“雞心”和“記性”諧音,民間也認為端午節(jié)小孩掛了雞心袋,讀書記性好,將來會有出息。
殺雞
古代漢族有“殺雞”的歲時風(fēng)俗,流行于浙江金華、武義等地。
每年七月初七,當(dāng)?shù)孛耖g必殺雄雞,因為當(dāng)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便能永不分開。
河南一些地區(qū)在夏歷十月一日要“殺雞嚇鬼”。傳說是閻王爺放鬼,至來年清明節(jié)收鬼。民間以為鬼怕雞血,雞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殺雞嚇鬼,以為可使小鬼不敢入陽宅,俗語稱:“十月一日,殺小雞兒。”
布雞
舊時陜西扶風(fēng)一帶流行帶布雞的歲時風(fēng)俗。每年正月二十日以后,民間作母親的常用花布縫制小布雞,給孩子戴在胳膊上,以為如此能使孩子一年不生病。
長命雞
舊時河北、山東等地婚姻習(xí)俗中,以長命雞為象征吉祥如意的聘物。臨近新娶,男方備紅公雞一只,女方備肥母雞一只。
出嫁時,女方所備的雞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著,隨花轎出發(fā),并要在公雞未啼鳴之前趕到男家,俗信公雞還在睡覺,母雞未睡,寓以氣勢壓倒公雞,及今后不受男人欺侮之意。
男家將公雞交給抱雞人,把這兩只雞一起拴在桌腿上,并不時打公雞,直到公雞有氣無力。民間以為這是妻子以后制服丈夫的象征。這兩只雞不得宰殺,故稱長命雞。
公雞拜堂
東南沿海一帶流行“公雞拜”的婚俗,即用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的一種儀式。
在海邊或海島上的漁民,男女兩家擇定婚期后,在成婚當(dāng)天,如新郎出海捕魚遇上風(fēng)暴,不能如期趕上吉日良辰,男家便用公雞行拜堂禮。當(dāng)?shù)孛耖g有“阿姑代拜堂,公雞陪洞房”之諺。
引路雞
臺灣地區(qū)有一種特別的婚俗,叫引路雞。
女家事先選購一只健壯、即將下蛋的母雞和一只剛會啼叫的公雞。到姑娘出嫁這一天,父母要扯兩條九尺長的紅繩,一頭綁住母雞的腳,一頭捆住公雞的腳,由女儐相帶到新郎家。
進門后則改稱“公婆雞”或“夫妻雞”,用意是預(yù)祝新婚夫婦和睦相處,恩愛到老。還有一種寓意是,雞有五德(文、武、勇、仁、信),象征今后為人之婦須效法雞德,而那九尺紅繩則隱喻“長久”之意。
天雞
天雞是雞中的“仙者”,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云:“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p>
《述異記》卷下記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
長鳴雞
有一種會說話的長鳴雞,可與讀書人為伴,破煩解悶,堪稱良友。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記載:晉兗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買一長鳴雞,愛養(yǎng)甚至,恒籠著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wù)?,極有言致,終日不輟。處宗因此言功大進。
這當(dāng)然是幻想,世界上不會有這樣的雞,不過卻也給后世留下“雞窗”的典故,讀書人每喜用來形容書齋。
雞精
中國古代有許多關(guān)于動物修煉成精的傳說,大多是狐貍、蛇等動物,而雞也能成精,且亦有情。
明人陸粲《庚巳編》卷四有《雞精》一則,陳元善奉道,有請仙召將之術(shù)。有一次他到一位姓談的家中作客,談家有一只養(yǎng)了十八年的雞,突然跑到陳的面前死去。
當(dāng)天夜里,就有一女自稱是主人之女,年已十八,生肖屬雞,來書房找陳元善,陳見她姿色妍麗,就留下同宿。
來往一年左右,陳疑其形跡,問談家及左右鄰,皆言無此女,于是同疑為談家之雞所變,百計驅(qū)除不去。此女又來見陳,對陳說,不要逐我,我?guī)滋旌髮⒌侥车赝猩?,請你送我到野外。陳如其言,雞怪從此絕跡。
寶雞
三國魏曹丕《列異傳》有《陳寶祠》一則,寫秦穆公時,陳倉有人挖地得到一頭似羊非羊、似豬非豬的動物,想獻于穆公。
道逢兩個童子,說:“這個動物叫‘媼’,常在地下吃死人腦,想殺它,用柏木擊打其頭?!?/p>
于是“媼”也發(fā)話:“此二童子名‘雞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
陳倉人就舍棄“媼”而追逐二童子,二童子化為野雞飛入平林。秦穆公得知此事,即加獵捕,得其雌,化為石,據(jù)說寶雞的地名即由此而來。雄者飛到南陽一地停下,于是有了雉縣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南召縣南)。
山雞舞鏡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有“山雞舞鏡”的傳說,很有意味:
山雞愛其羽毛,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人有某種優(yōu)勢本是好事,若為所累,反成壞事,雖寫的是山雞,可其實影射的是人心。
呆若木雞
典出《莊子·達生》。說周宣王特別愛看斗雞,他請齊國馴雞高手訓(xùn)練出一只常勝不敗的斗雞。
這只雞站在那里,心神安定,不驕不躁,看上去就像木雞一樣,別的雞見到它這副樣子,全都嚇跑了,不敢與它斗。呆若木雞的意思在今天已演變成了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fā)愣的樣子。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典出《晉書·祖逖傳》。說祖逖和劉琨少年而有壯懷,半夜聽見雞叫,便起身操演武藝,以備報效國家。后世即以此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fā)。
鶴立雞群
又作“獨鶴雞群”。典出晉戴逵《竹林七賢論》。說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家雞野雉
典出晉何法盛《晉中興書》。原意是晉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為家雞,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為野雞,以示賤近與貴遠,亦比喻風(fēng)格迥異的書法繪畫等。
雞骨支床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后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金雞報曉
古代計時器尚未發(fā)明,早晨的雞鳴一聲,向人們報告新一天氣開始,它不僅是莊戶人家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
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函谷關(guān)開關(guān)時間就以雞鳴為準(zhǔn)。落魄而逃的孟嘗君,面對大門緊閉的關(guān)口,擔(dān)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會口技者,學(xué)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guān)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傳為熟典。
重明鳥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
據(jù)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
因重明鳥模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shù)的源頭。
五德之禽
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
《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時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雞作為五禽中唯一入選十二生肖的禽類,排名甚至在豬、狗之前,足可見它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象征著五德、陽性的雞,不僅能為我們提供食物,也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的呢。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留言
責(zé)任編輯| 婁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