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1919年日本海軍制定的“八八艦隊”計劃(建造一支擁有8艘戰(zhàn)列艦、8艘戰(zhàn)列巡洋艦的海軍),赤城于1920年12月6日作為天城型戰(zhàn)列巡洋艦的二號艦在吳海軍工廠動工。作為金剛型戰(zhàn)巡的后繼者,裝備有5座雙聯(lián)裝410mm主炮的天城型擁有遠超前輩的火力。再加上30節(jié)的高航速,一旦建成將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戰(zhàn)列巡洋艦。
遺憾的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后被命令改建為航母。1923年開始改建;1927年3月23日竣工,同年8月1日服役。曾奪得當時“世界上最大航母”的桂冠,盡管只保持了3個月時間,就被列克星敦(CV-2)、薩拉托加超越。
說到改造航母,不得不提到“鬼才”藤本喜久雄。在當時航母并不被看好,僅僅視為與巡洋艦差不多的地位。而藤本的思維很清晰而且超前,借鑒了英國海軍暴怒號的雙層飛行甲板設計后,他讓赤城號變成了三層飛行甲板、三層機庫結(jié)構(gòu)。
三層飛行甲板呈階梯式分布,目的是采用多甲板分散起飛與降落業(yè)務,增加航空管制效率。藤本如此煞費苦心的復雜設計,都是為了能將艦載機起降效率最大化。如此一來不同機種在不同的甲板上起飛,降落和補給不會互相干擾,那么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動最大化的攻擊波。
建成的赤城與加賀正如平賀讓曾譏諷藤本喜久雄那樣,“設計得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軍艦”。因獨特的外形與龐大的艦體,在整個日本海軍里很是顯眼。而她的問題也在一次次的演習中暴露出來。
存放艦載機空間受限,艦橋與重巡級火炮的強行加入,艦橋設計等等問題。1935年至1938年,赤城號進行了近代化改造,首當其沖就是將三層飛行甲板回歸單層。不知是否為巧合,如果讓赤城號保留這三層飛行甲板,在最終時刻是否能化解尷尬境地呢?
1942年中途島戰(zhàn)役,生死攸關的“二次換彈令”下達。赤城號與加賀號上的艦載機立刻停止掛載對陸作戰(zhàn)用炸彈,已經(jīng)掛載的九七式艦攻全部送回機庫換裝魚雷及對艦穿甲炸彈。
命令下達后,各艦甲板上一片忙亂。作業(yè)員將800kg炸彈卸下,卻來不及將其送回彈藥庫,只得胡亂堆放于機庫附近及甲板上。
此時南云艦隊第一攻擊波艦載機回航至艦隊上空,南云忠一面臨了一個進退兩難的難題。是先讓上空飛機降落,還是先讓甲板上的飛機起飛。
要么影響第二次進攻,要么第一波飛機燃料用盡。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上任何決定都可能影響作戰(zhàn)的成敗,這時如果還是三層飛行甲板可能就不會有這種尷尬問題存在。
趁著護航的零式降落加油的時候,美軍企業(yè)號航空母艦VB-6轟炸機分隊的3架SBD俯沖轟炸機的攻擊,其中一枚命中了中部升降機附近,并貫穿飛行甲板于機庫引爆;另一枚則是近矢彈,擦過艦艉后方甲板并破壞了舵機。
當時機庫內(nèi)正在進行艦上攻擊機的加油與將陸用炸彈改換裝攻艦炸彈的掛彈作業(yè),炸彈帶來的連鎖爆炸使得艦上火災一發(fā)不可收拾。最終宣布棄艦,雖然赤城號沒有沉沒,但為了防止成為美軍的戰(zhàn)利品,次日由日軍自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