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超國
自信于人生非常重要,這一點不用絲毫質(zhì)疑。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自信不僅是健全人格的健康心理狀態(tài),還是抵御人生挫折的盾牌,更是生活和事業(yè)順利的不可缺少的支撐,是一個人成功的保證。
人生少了自信,很難獲得成就,生活少了自信,很難活得陽光。但自信卻是一個吊詭的魔鏡,很多時候,你成是因為你的自信,而有些時候,你敗也同樣是因為你的自信。
同樣是自信,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這就要弄清楚,自信源自于哪?若自信來源于博學,源自于清醒的自我認知,那自信會助人成功。若自信來源于無知,源自于糊涂的自我高估,那盲目的自信不僅不會帶來成功,恰恰相反,會帶來更慘的失敗。生活中常有這種情形,很多時候很多人,他們的自信源于他們的無知。所以,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者達爾文說:' 無知比知識更容易產(chǎn)生自信 '。
日常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感受最強烈的是剛剛學會開車的新手?;叵氘敵跷覀冏约旱慕?jīng)歷,看看身邊那些才拿到駕照的新司機,自信滿滿,膽兒特別大,無論什么樣的路況都敢加著油門跑。正如俗語說的,' 初生牛犢不怕虎 '、' 小馬乍行嫌路窄 '。可最后的結果呢?交通部門對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1 年以下駕齡的新司機的事故率是 10 年以上駕齡司機的 4 倍多,3 年以內(nèi)駕齡司機的事故率是 10 年以上駕齡司機的 8.6 倍。特別引人注意的是,1 年以內(nèi)駕齡新司機的事故率是 13.6%,1 至 2 年駕齡司機的事故率明顯下降,下降幅度達 50%,只為 6.5%,但 2 至 3 年又上升為 8.6%。為什么會有一個反復呢?一個人對一件事若完全不會則使不上膽,會一點兒還稍謹慎,最怕的是會但又沒全會,這個時候就人們常說:滿罐子蕩不響,半罐了響叮當。
對這種一知半解的新手最會產(chǎn)生過度自信的狀況,有一個形容這個現(xiàn)象的專有名詞:' 新手泡沫 '。一項關于醫(yī)生診斷失誤率的調(diào)查的結果顯示:在最開始,新手醫(yī)生是謙虛的,對自己的診斷正確率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但行醫(yī)一段時間后,這些有一定診斷經(jīng)驗的新醫(yī)生就會高估自己診斷的準確率,他們自認為自己的診斷準確率與實際正確的診斷率相差 13%。實際正確的診斷率不到 60%,而他們自認為 73%。
除了新手司機和剛行醫(yī)不久的醫(yī)生外,還有普通人日常生活感受深刻的現(xiàn)象,也很能說明問題。如民間就流行 ' 會水的人水中死 ' 的說法。河中淹死人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完全不會游泳的,也不是那些游泳技能特別好的,恰恰是那些半會半不會,掌握了狗刨式,卻以為自己行得不行的半吊子。通常淹死的人中,他們占比最高。還有學戲的也有 '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又學三年,游刃有余' 的說法。這些講的都是同一種現(xiàn)象。
普通人看到的只能是事物的現(xiàn)象,只有睿智的專家學者才會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從理論的高度總結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1997 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大衛(wèi) · 鄧寧在翻閱 1996 年《世界年鑒》的時候,讀到了一個未蒙面歹徒搶劫銀行的荒唐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麥克阿瑟 · 惠勒的年輕人,光天化日之下,大搖大擺地去搶美國賓西法尼州的一家銀行??上攵?,警察趕到現(xiàn)場不費吹灰之力將其抓獲。當警察抓捕到他時,他看著銀行的監(jiān)控錄像難以置信地對警察說:' 我臉上涂抹了檸檬汁,你們怎么能抓到我?' 原來曾有人告訴他,檸檬汁可作為隱形墨水,涂在臉上也能隱身。
這個荒謬的故事引起了大衛(wèi) · 鄧寧教授的注意,后來,他就和他的助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賈斯汀 · 克魯格一起研究這個現(xiàn)象,他們對此做了不少實驗,驚奇的發(fā)現(xiàn):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 12% 時,卻常常認為自己的得分在 60% 以上!
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自己能力認知的評價并不客觀。能力越差的人普遍會高估自己的技能,不能正確認識真正擁有該技能人的水平。而且這些人往往看不到自己不正確的認知,也看不到自己的極端。
這就是后來被人們認識的 ' 達克效應 '。它說明的是一種認知偏差現(xiàn)象,即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能力欠缺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錯誤的結論。行為者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的欠缺者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yōu)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 達克效應 ' 把人的認知情況劃分為愚昧之巔、絕望之谷、開悟之坡和持續(xù)平穩(wěn)高原四個階段。分別對應著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四種狀況。
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往往都處于這一階段。事物開始時,由于他們對事物缺乏了解而帶來的自身認知的缺乏,造成了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的狀況,因而盲目自信。
第二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隨著經(jīng)歷的增多,閱歷的豐富,經(jīng)驗和教訓的積累,在生活的摔打或磨礪下,人逐漸變得謙遜和清醒一些,進入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狀況,自信程度大打折扣,漸入 ' 絕望之谷 '。
第三階段:知道自己知道。由于學習能力的提高,知識水平的增長,認知的擴展,人群中有一部分人進入了這個階段。他們不僅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而且還知道自己知道什么。這樣對自己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既不盲目自大,毫無依據(jù)的自信,也不過分謙懦,顯露無能的自卑,而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沉著應對面前的問題。他們是人中智者,智慧超群。
第四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在智慧的人群中,又有一少部分人繼續(xù)學習,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能想一般人不能想,見一般人未所見,其進步的程度超出了自己認知的程度,達到了 ' 不知道自己知道 ' 的境界。這是一群高精尖的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精英,是我們頂禮膜拜的大師。因為他們的存在,世界就有所創(chuàng)新,人類才有希望。
達克效應告訴我們,人的自信與人的認知成反比,與無知成正比。有限認知的人類面對未知的世界,就像一個蝸旋的喇叭口,當人類的認知越來越向外擴展時,面對的未知是指數(shù)倍的增加。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當我們的知識之圓擴大時,我們面臨的未知圓周也一樣 '。不要說我們對未知領域的認識,即或我們在已知的范圍內(nèi),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只是冰山一角。除了敬畏,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盲目自信,唯我獨尊,更不可夜郎自大,目空四海。我們必須記住哲學家羅素給我們的忠告:' 在現(xiàn)代社會里,愚蠢的人總是自信滿滿,而聰明的人卻總充滿著疑問 '。
為了擺脫愚蠢,盡力讓我們聰明起來,就應該使自己避開 ' 達克效應 ' 所揭示的誤區(qū),跳過那個 ' 坑 ',做一個既能準確的定位自己,又能客觀的評價別人,既不自命不凡,又不妄自菲薄,保持開放心態(tài),而且能對事物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捏拿得當,把握適度的人。
1. 清醒的認識自己,自知之明,知曉自己的能力邊界。
認識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是源自于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否則,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門楣上不會鐫刻下 ' 認識你自己 ' 的神諭。東西方古老的圣賢也不會都用這句話來修性自己、教育弟子、警示世人。蘇格拉底就曾把這一醒世箴言當著自己的座右銘。老子也在《道德經(jīng)》中也告誡人們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認識自己就是要知道自己長處以及自己的短板,明白自己的擅長以及自己弱項,懂得自己的能力邊界。認識自我要客觀,既不能 ' 熱脹 ' 也不可 ' 冷縮 ',應實事求是;認識自我要準確,既不能 ' 注水 ' 也不能 ' 風干 ',要恰如其份。認識自己,需要一分為二,也需要合二為一,自傲時要提醒自己講謙卑,自卑時應鼓勵自己找自信。這樣才能避免因自我認識不足而犯錯。
2. 謙遜的對待世界,知道自己的渺小,心懷敬畏。
人是要有敬畏的,否則其下場就會印證《菜根潭》里所說的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 ' 這一硬道理。朱熹說:' 君子之心,常懷敬畏 '。所謂敬畏,是我們對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和情緒。' 敬 ' 是尊重,是嚴肅認真,' 畏 ' 是害怕,是謹慎不懈怠。心懷敬畏之心,就是要敬畏天地,敬畏天之大,敬畏地之博,敬畏天賜以萬物,敬畏地承載了眾生。敬畏自然,敬畏它的千變?nèi)f化,敬畏它豐富多彩,敬畏它的曠達細膩,更敬畏它的 ' 道法自然 '。敬天畏地,本質(zhì)就是遵從規(guī)律。舉頭三尺有青天,不畏人知畏己知。
心懷敬畏,才能言有所戒,舉有所慮。人有敬畏,才能語有所擇,行有所止。常懷敬畏之心的人,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心中有底線,不驕傲、不輕狂、不暴躁。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謙遜以待,止惡行善。一個人只有時刻保持對未知的敬畏,才既是對自己最好的尊重,也是對世界最大的崇敬。
3. 保持 ' 空懷心態(tài) ',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習慣,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所謂 ' 空杯心態(tài) ' 就是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著的杯子,不被過去我們已有的學識和經(jīng)驗所羈絆,而是懷著否定和放空過去的一種心態(tài),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新環(huán)境,對待新事物??毡膽B(tài)有助于我們突破過去固有的認知的束縛,激發(fā)我們的大腦處于開放發(fā)散性思維狀態(tài)之中,從而對新事物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當把當下當作認知的新起點,我們的好奇心也激活放大。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之一,也是尋求知識的原生動力,會激發(fā)我們對學習的自覺。如果說知識是人生的力量的話,那么,學習就是統(tǒng)領人生的引擎。唯有學習才能擺脫平庸,鑄就不凡;唯有學習才能成就夢想,贏得成功;唯有學習才能改變自己,實現(xiàn)自我;唯有學習,才能知世界博大,明自身渺小。
成年人的學習就是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學而思,看問題要增加跨度,盡國遠一點;第二、讀而學,大量且高質(zhì)量的閱讀;第三、向真正的高手學習。人的生命是一棵需要光合作用才能長成的大樹,而學習就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只有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習慣,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去經(jīng)歷、去見識、去實踐、去創(chuàng)造,才能不斷拓寬生命的維度,靈魂的深度,心靈的寬度。但學習從來沒有捷徑,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綿綿用力,日日為繼,久久為功。
4. 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承認無知,升級自己的認知。
' 人是觀念的囚徒 '。哲學家叔本華說:' 世界上最大的監(jiān)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不是智力,不是技能,也不是人脈,而是人的認知能力的差別。說到底人的一生其實都是在為認知買單。一個人認知的高度,決定著他未來選擇的質(zhì)量,從而最終決定他人生的高度。改變認知能力,其實就是改變?nèi)松?/p>
當一個人有了更高的認知能力的時候,便能夠讓自己的思考、決策、行動都能更加與當前和未來的現(xiàn)實相符。提升認知能力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認知世界,不斷的構建和完善自身的價值體系,從而做出既符合內(nèi)心也能夠適應未來變化的正確選擇。這一切都是在我們保持一種開放心態(tài)的條件下實現(xiàn)的。
開放的心態(tài),要承認自己的無知,要具有蘇格拉底的那種 ' 我除了知道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 ' 謙卑的胸懷??裢源蟮娜藦膩聿粫J為自己還存在著無知。一個人只有真正知道自己無知,他才能看到一個更廣闊的未知世界,才會去對這個未知世界探索了解。探索的過程總是會從經(jīng)歷 ' 無知 ' 的愚昧之巔,到翻過 ' 內(nèi)省 ' 的絕望山谷,再爬上 ' 覺悟 ' 的開悟之坡,最后抵達 ' 智慧 ' 的平穩(wěn)高原。一次次的突破自我,一回回的升級認知,從 ' 舊我 ' 之中走出一個 ' 新我 ',終生成長。
400 年前,著名的世界戲劇泰斗威廉 · 莎士比亞告訴我們:' 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人則認為自己是傻瓜 '。的確,我們有太多的理由相信,能意識到并承認自己的無知是一件崇高的事情,其代表著高手的能力,更體現(xiàn)智者的境界。愿我們遠離傻瓜似的自信,逐漸變得聰明起來,成為一個知自己、懂別人、曉世理的明白人。
2021 年 5 月 2 日
寫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際
左岸記:如果不能打破心的禁錮,即使給你整個天空,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