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xù)聊中國禪宗,這一篇的主角是咱們禪宗的三祖僧璨法師,也就是上一篇介紹的慧可法師的徒弟。
單從知名度上來說,僧璨法師確實不是很響亮,在禪宗六位祖師之中存在感最弱,甚至還比不上后世的許多高僧,但這并非是他的修為不夠,境界不高,具體原因我們下面會仔細談。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信心銘》是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北魏~隋,西元六世紀(jì)初 ~ 606年)的悟道精髓,也是漢傳佛教禪宗修道的重要指引。
拜二祖師,得名僧璨
關(guān)于他的身世,《楞伽師資記》用了八個字來概括--“罔知姓位,不測所生”。當(dāng)時僧璨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并且得了很厲害的風(fēng)疾。
當(dāng)時僧璨拜見慧可的時候,他們的對話成了禪宗一個著名的公案。
公案是禪宗的一大特點,一般就是兩人一問一答,具有開啟智慧的作用,甚至還能讓久久不悟的人頓悟。
這里再來說一下“話頭兒”和“公案”的區(qū)別,其實從形式上來說二者是一樣的,都是對話,只不過師父一個話頭兒丟過來,遇到有緣或者有悟性的弟子接住了,然后得到了指點,這就是公案,而如果徒弟接不住的話那也就只剩個“話頭兒”了。
當(dāng)時僧璨見了慧可禪師就恭敬道:“弟子身有罪過,請和尚為我懺悔?!?/p>
慧可就丟了個話頭兒過來:“將罪來,與汝懺?!币馑季褪钦f,你把你的罪拿過來,我來替你懺悔,這罪要么是心里的妄念,要么就人生路上犯的錯,都只是個抽象的東西,又怎么拿過來呢?
其實這也就是話頭兒好玩的地方,只有在同一個頻道的人才能溝通,慧可禪師估計以前這話頭兒也沒少丟給別人,但是卻沒有人接得住。如果接得住就不會有僧璨禪師了。
僧璨想了一會兒才說道:“覓罪了不可得?!边@意思就是說我要找它就找不到它了,等于是自己就把它消除了,與二祖請達摩祖師幫忙找心那個公案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后三祖又問道:“今日我見到大師,就知道自己就該出家了,但是你是僧,那么佛法在哪里呢?”
慧可就答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無二,僧寶亦然?!?/p>
這又是個話頭兒,但僧璨法師頓時就悟了:“今日始知人之罪不在內(nèi),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
這等于又把話頭兒接住了,而且非常漂亮,所以這次對話就又變成一個著名的公案了。
慧可聞言非常高興,當(dāng)場就收他為徒并替他梯度,說道:“是吾寶也,宜名僧璨。”這樣三祖就得了“僧璨”這個法號,意思是僧中璀璨之寶。
悟道付法
僧璨大師悟道的當(dāng)年三月十八日,即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從此以后,他的風(fēng)疾也漸漸地好了,并侍奉祖師兩年多的時間。
有一天,二祖告訴僧璨大師道:“菩提達磨遠自竺乾(印度的別名),以正法眼藏并信衣(指金襴袈裟,釋迦佛傳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脈之所在的證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當(dāng)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p>
說完把衣缽交給了僧璨禪師,并叮囑:“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當(dāng)有國難。”
僧璨大師道:“師既預(yù)知,愿垂示誨。”。
二祖道:不是我預(yù)知有法難,而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般若多羅尊者所說之懸記--'心中雖吉外頭兇’--中所預(yù)言。我根據(jù)年代推算,當(dāng)發(fā)生在你所處的時代,你要好好思維我前面所講的,不要陷入這場法難。我前世負有宿債,現(xiàn)在是該前往償還的時候了。你要好生保重,以待機緣成熟,好把祖師的禪法和信衣傳下去。
二祖付法完畢,即離開司空山,前往鄴都。僧璨大師于是謹遵師旨,沒有急于出來大肆弘揚祖師禪法,而是韜光養(yǎng)晦,往來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安徽潛縣西部)之間,過著一種隱修的生活,長達十余年。在這期間,僧璨禪師只有道信禪師一個弟子。據(jù)《楞伽師資記》記載,“僧璨大師隱思(司)空山,蕭然凈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僧道信,奉事僧粲十二年。”
周武滅佛
三祖名聲不顯的三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三祖入門太晚,年齡又大,這是客觀存在的原因,就像一個從小就開始學(xué)武的,和另外一個中年才開始的,天然就有很大區(qū)別,哪怕后者天賦再高也受影響。
第二個原因是三祖當(dāng)時所處的大環(huán)境不好,不幸趕上了佛教歷史上第二次滅佛運動——號稱周武滅佛。公元574年周武帝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jīng)象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保簿褪菑娏钌撕偷朗慷急仨氝€俗,佛像和經(jīng)文都摧毀,寺廟和寶塔都賜給王公大臣,所以這等于是對所有出家人的無差別毀滅性打擊,此時能夠自保就不錯了,自然無法傳法。
第三的原因是其他祖師的名聲太過響亮了,畢竟另外幾位也都是天縱英才悟性奇高的超級人物。
然后僧璨大師又在“夾縫中求生存”,到鄉(xiāng)下去傳法,用到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等于在民眾間又進行了推廣佛法和禪宗的行動,也在期間收到了唯一的徒弟也就是四祖道信——而道信大師遇到僧璨法師的時候才十四歲左右,但是道信那時已經(jīng)出家了,師徒兩人的佛緣實在是相差很大。
然后三祖在大約九十五的時候圓寂,他當(dāng)時是保持著站立的姿勢去世的,因為他說“余人皆貴坐終,嘆為奇異,余今立化,生死自由”,所以特意留下這個法相,以表示法無定規(guī),唯心所在。
三祖圓寂的時候已經(jīng)進入隋朝初期了,佛法的盛世也即將到來,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封謚號。下一篇我們來聊聊四祖——道信禪師。最后附上僧璨禪師《信心銘》的完整版。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惟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zhuǎn)不相應(yīng)。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zhuǎn)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轉(zhuǎn)急轉(zhuǎn)遲。
執(zhí)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元,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歸復(fù)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凈盡,正信調(diào)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yīng),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