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一)
 
 
前幾天去首博參觀了“中國記憶”展,推薦大家抽空去看看(10月7日結(jié)束),外地朋友如果沒空來也可看看偶辦的“圖片展”_

    這次展覽聚集了全國55座博物館169組件鎮(zhèn)館之寶,生動地勾勒出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的輪廓。強烈推薦“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的幾大亮點:

  1、太陽神鳥金飾: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鏤空圖案,四只飛翔的神鳥,首尾相連,圍繞著太陽,表達出追求光明、團結(jié)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而這件作品卻產(chǎn)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它被定為中華文化遺產(chǎn)標志,當之無愧。

  2、銅史書:1967年出土于陜西的史墻銅盤,上鑄的18行284字明文,為我們生動闡述了西周文王至穆王的重要政績和徽氏家族的歷史。

  3、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為了奧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特別派出了由一位將軍所帶領(lǐng)的隊伍來為奧運喝彩,這是中國的強大軍團。

  4、T形帛畫:1972年湖南興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fā)掘的這幅T形帛畫不僅展示了一個美好的夢想,它的制作工藝也同樣令人嘆為觀止。

 5、金縷玉衣:出土于徐州獅子山楚王墓,是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金縷玉衣中玉質(zhì)最好、玉片數(shù)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縷1576克,花費10萬人工完成,是漢代規(guī)格最高的葬服。

  6、錯金銀牛形銅燈:在漢代眾多青銅燈具中,這件作品可以說是實用與藝術(shù)的完美之作,即便用現(xiàn)代人挑剔的眼光來看,點燃的燈散出的煙霧也被通過牛身中注入的水所吸引循環(huán)后才釋放,可稱得上環(huán)保,人與自然更和諧,難怪它被南京博物院列為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7、擊鼓說唱俑:已有太多的人為這尊2000多年前的滑稽夸張的樂觀精神所感染,已有太多的人看到他而忘卻了煩惱,手舞足蹈的造型,夸張而不失本色。這一次,他更像是一名中國拉拉隊的隊員,為奧運健兒們在鼓勁。

  8、紙本歐陽詢《夢奠帖》:作為唐初書法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所留下的真跡,目前所知僅存4件,而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夢奠帖》9行78字被元代郭天錫譽為“世之歐行書第一書也”,是不朽的經(jīng)典。

  9、宋·絹本設色《洛神賦圖》: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可推曹植《洛神賦》,《洛神賦》一出,“洛陽紙貴”。但這幅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宋·絹本設色畫同樣是無價之寶。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高古游絲描”這種中國繪畫的絕技。

    好啦,下面就貢獻一下偶拍的饕餮大餐——“中華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圖片展

 

 

笛子的鼻祖——賈湖骨笛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
尺寸:長22.7厘米
1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藏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該骨笛是用鶴類長肢骨管制成。磨制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jīng)測音可以發(fā)兩變音,應為調(diào)整第七孔發(fā)音而鉆的調(diào)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jù)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tǒng)。此笛經(jīng)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后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jié)奏的音符,以此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

 

中國最早的“太陽神”——太陽神紋石刻

新石器時代·城背溪文化(約公元前5800~前4700年)
尺寸:高105、寬20、厚12厘米
1998年秭歸東門頭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太陽神”石雕像。先人用寫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軀修長、兩手下垂、雙足分立的人,頭頂上刻著有23 條光芒的太陽,腰部兩側(cè)的圓點似行星在宇宙中運行。此人代表著中國主管太陽的神。萬物生長依賴太陽,太陽崇拜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其信仰形式。此石雕像就是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地區(qū)的人們對太陽崇拜的產(chǎn)物。

 

雙鳥朝陽紋牙雕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4000年)
尺寸:長16.6、殘寬5.9、厚1.2厘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象牙雕刻的“蝶形器”殘件。正面有陰線雕刻圖案:中間為一組同心圓,象征太陽;外圓刻有光芒,象征太陽的光和熱;兩側(cè)對稱雕刻昂首相望、面向太陽的鳳鳥,表現(xiàn)出雙鳥背負太陽運行的主題。在圖案兩側(cè)對鉆有6個小圓孔,以便于捆綁或懸掛之用。在我國古代關(guān)于太陽的神話中,鳥是太陽飛行的載體,《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記載:“湯谷上有一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鳥。” 

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尺寸:高16.5、口徑39.8厘米
1955年西安半坡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葬具,為兒童甕棺的棺蓋。盆內(nèi)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上涂成黑色,可能是當時的文面習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對的兩條魚,構(gòu)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頭頂?shù)募鉅罱切挝锟赡苁沁M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而人面魚紋則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魚是豐產(chǎn)的象征,表達了原始居民祈求豐產(chǎn)、種族繁衍的愿望。有的學者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巫師珥兩蛇的記載,認為人面魚紋表現(xiàn)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龍的祖型——玉豬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尺寸:長16.8厘米、寬11.5厘米、厚2.8厘米
1974年在巴林右旗羊場鄉(xiāng)額爾根勿蘇村征集
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墨綠色玉琢磨而成。豬首雙耳豎起,兩眼相對圓睜,吻前伸,口微張,鼻間有陰刻皺紋。龍體蜷曲無足,像蛇身,首尾相接處缺而不斷,背部對穿一個供系掛的小孔。此物一般用作祈求吉祥和護身符懸掛在胸前,反映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平安的企盼;也是代表某種等級和權(quán)力的祭祀禮器。在遠古觀念中,豬為“水獸”,是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動中的???。古諺又有“豬乃龍象”的說法,認為中華民族圖騰“龍”起源于豬,由豬向龍的演變過程。在原始人想像中,至高無上的龍也能像豬那樣給他們帶來財富和興旺,把龍頭描繪成豬頭,象征農(nóng)業(yè)豐收,風調(diào)雨順,財富增多和氏族的興旺。

大地為宗——玉琮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50年)
尺寸:高8.8、直徑17.1~17.6厘米,重6.5千克
1986年浙江省余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
浙江博物館藏

    這是迄今出土體積最大、紋飾最繁縟的一件玉琮, 被譽為琮王。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中有對鉆圓孔,內(nèi)圓外方,俯視兩端如玉璧形。轉(zhuǎn)角布列簡化神徽紋,四個柱面上下各有一神徽紋。古代“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是一種祭祀地神的禮器。按天圓地方之說,玉琮內(nèi)圓外方,分別象征天、地,寓意天地貫穿,可能是巫師溝通天地的法器。

 

陶器上的人類童年畫——彩繪鸛魚石斧紋陶缸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尺寸:高47、口徑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陶缸可能是某個部落酋長的甕棺。其上繪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柄石斧的畫面:石斧和魚,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鸛則直接用色彩涂染形體,并以濃重黑線勾勒眼睛以突出神采。這種繪畫技法類似后世的勾勒和沒骨。關(guān)于畫面表現(xiàn)的主題,有學者認為鸛和魚是兩個氏族的圖騰,而石斧是身份和權(quán)威的象征,鸛啄魚表現(xiàn)了兩個氏族之間的故事;也有學者認為“鸛鳥銜魚”形象為古史傳說中的“鸛兜”(顓頊的后裔)。 

神秘的符號——八角星紋彩陶豆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口徑26厘米,足徑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1978年山東泰安縣大汶口出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豆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禮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紅彩繪對頂三角形與若干線條相間組成的圖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上繪有5個方形八角星狀紋飾,紋飾構(gòu)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堪稱我國彩陶藝術(shù)珍品。關(guān)于彩繪八角星紋,在安鄉(xiāng)湯家崗出土白陶盤和凌家灘文化中的玉鷹上也刻有類似的紋飾。有學者認為這類紋飾有表現(xiàn)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射的八角也寓意著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征著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表現(xiàn)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原始集體舞——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050年)
尺寸:高12.5、口徑23.8厘米
1975年在青海同德縣巴溝鄉(xiāng)出土
青海博物館藏

    此盆為細泥,以黑彩在內(nèi)壁繪兩組舞蹈人像,分別為11人和13人,頭飾較寬大,下著裙裝,手拉手,再現(xiàn)出約5000年前舞蹈藝術(shù)的直觀形象,這也是迄今出土舞蹈人物最多的一件彩陶盆。舞者都著統(tǒng)一的服飾,以統(tǒng)一的動作手舞足蹈,連頭上的辮子以及尾飾甩的方向都一致。這說明舞者的動作、節(jié)奏、韻律都是統(tǒng)一的。這種牽手踏舞的形式,可能就是后世盛行、并一直流傳至今的歌舞形式“踏歌”的濫觴。這是對文獻所載原始舞“令鳳鳥天翟舞之”, “以致舞百獸”等資料的形象說明。

 

氏族守護神——陶鷹尊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4300~前3600年)
尺寸:高35.8厘米
1985年陜西華縣太平莊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尊為盛酒器。器物造型與鷹的形狀渾然一體,如一只蓄勢待發(fā)的鷹。鷹的兩腿空心,尾巴下垂落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既加大了容量,又具有穩(wěn)定性。新石器時代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藝的杰作。用鷹作器型可能與人們對鷹的崇拜有關(guān),這種動物矯健、兇猛,使當時的人們對其產(chǎn)生敬畏、崇拜。1993年北京首次申奧時,薩馬蘭奇親自挑選七件能代表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物,送往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示,陶鷹尊便是7位“使者”之一。

 

中國上古陶器的巔峰之作——蛋殼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尺寸:高22.6厘米、口徑9厘米
1975年山東日照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殼陶”。此杯上部為寬口沿的杯身;中部為柄,柄兩端細,中間圓鼓中空,有透雕,好像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其內(nèi)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fā)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wěn)定重心的作用,設計十分巧妙;下部是覆盆狀底座。杯和柄分別輪制后粘接而成。整體形態(tài)纖巧細致,雅致高貴,器身光潔細密,非常規(guī)整,是當時最高級的一種飲酒器。
 

 

銅爵

夏(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尺寸:帶流長14.5、高13.5厘米
1984年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銅爵為酒器,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青銅容器。該器采用復合范鑄造而成。形體輕薄,長流尖尾,三足高尖且外侈。長流和尾的造型,加強了重心,使之平衡,且又對稱美觀。整體造型纖秀簡潔,舒展空靈,如同凌空飛翔的鳥,體現(xiàn)了古代匠師的聰明巧思。此爵以其棱角分明的長流、束腰修長的身姿呈現(xiàn)出金屬器所特有的神態(tài),成為時代最早、器形最美的青銅器典型代表。

 

中國最早的體系完整文字——刻辭甲骨

 
商后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長18.4、寬11.7厘米
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藏

    中國古代占卜時多用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稱為卜甲,多用龜?shù)母辜?;獸骨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卜甲和卜骨,合稱為甲骨。使用甲骨進行占卜,要先取材、鋸削、刮磨,再用金屬工具在甲骨上鉆出圓窩,在圓窩旁鑿出菱形的凹槽。然后用火灼燒甲骨,根據(jù)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紋判斷兇吉。甲骨上一般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這塊甲骨上就有刻辭,記載了癸亥日占卜求雨的事情。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qū)懀┰邶敿缀瞳F骨上的文字,被列為“通向商代文明的五道門徑(分別為甲骨文、傳統(tǒng)歷史文獻、青銅器、考古學、理論模式)”之一。它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禮神酒器——銅豬尊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長72、通高40厘米,重19.75千克
1981年湖南湘潭縣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尊為酒器。此尊以豬的形象為整體造型。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為酒的出入口。蓋上鑄小鳥增加情趣,疏密相間的紋飾更顯高貴,可見當時設計者的觀察寫實能力和制作者技藝的精湛;前后肘部有橫穿的圓孔管,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此器盛滿酒之后,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繩索,供人抬舉。尊盛酒后,難以倒出,應配備有取酒的勺;口兩側(cè)有獠牙,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不屬于家養(yǎng),而是一只孔武有力的野公豬。以野豬作為銅尊形制,在現(xiàn)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商周時期的象生動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藝術(shù)地表現(xiàn)了人們的原始宗教觀念。 

犀角形酒器——龍紋銅兕?。╯ìgōng)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通高19、長43、寬13.4厘米
1959年山西省石樓桃花莊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兕觥為盛酒器?!对娊?jīng)》屢見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初多以犀角制作,此器是作為禮器而以銅仿犀角之形。此件兕觥前端龍首,蓋面飾有逶迤的龍體,與前端的龍頭相銜接,渾然一體??诓績膳配忼X形牙的間隙可注酒。器物的功用與龍嘴巧妙結(jié)合起來,構(gòu)思新穎。器身兩側(cè)飾夔(kuí)龍紋和鼉(tuó)紋,頭部均向后方,與蓋上的龍形方向相反,交錯變化,使紋飾更加生動??谘貎蓚?cè)的貫耳可系繩懸掛。如此造型的酒器迄今僅此一例。

三星堆出土的蜀國始祖神——縱目銅人面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高85.4、寬78厘米
1986年四川廣漢市三星堆2號祭祀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人面中空,大嘴微張,兩只耳朵好像鳥翅膀一樣向外伸展著。額頭上有一個奇特的裝飾,是用補鑄法安裝上去的夔(kuí)龍。整個面具表情威嚴肅穆,表現(xiàn)手法夸張,將人獸自然有機的融合一體,創(chuàng)造出具有通天法力的神靈形像。據(jù)史籍記載,先秦時期第一代蜀王蠶叢,“其目縱,始稱王”。一般認為它是蜀國始祖蠶叢的形象。而其兩頰上下各有一長方形穿孔,推測此像可能是蜀民嵌于宗廟內(nèi)木柱之上供奉。

千年奇“臉”——人面紋銅方鼎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通高38.5、口長29.8、寬23.7厘米
1959年湖南寧鄉(xiāng)黃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鼎為飪食器,也是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該器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作為主體裝飾的方鼎。器腹四面各高浮雕人面,雖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臉部表情如出一范,可見鑄造者擁有十分高明的技巧,也許當時已經(jīng)掌握了放大縮小的技術(shù)。人面寫實逼真,表情肅穆,給人以莊嚴神秘的感覺,這可能是中國南方3000多年前商代人的面貌寫真,而其耳上有云勾角狀物,下有手爪形飾,又有人認為這是古代文獻中的“饕餮”形象。鼎腹內(nèi)壁鑄有“大禾”二字銘文,“禾”字如谷子抽穗時的植株形象,結(jié)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認為是對祭祀、祈禱谷物豐收的一種紀念。

商代宮殿的縮影——銅偶方彝

商代宮殿的縮影——偶方彝
商代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250~前1192年)
尺寸:通高60、口長69.2、口寬17.5厘米,重71千克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彝為容酒器,因形似兩件方彝聯(lián)成一體,故稱偶方彝。通體以云雷紋襯地,以浮雕技法表現(xiàn)了饕餮、鴟鸮(chī xiāo)、夔(kuí)龍、大象等動物形象。在器體的長側(cè)邊緣口沿,各七個缺口,是專為放置酒斗而設計的。四面斜坡狀器蓋,斜脊線及坡面中線上均鑄出扉棱,蓋脊有二鈕,便于啟合彝蓋。器底銘“婦好”二字。整器看去極似商代宮殿的“四阿”式屋頂,是商代宮殿建筑的縮影。

獰厲之美——龍虎紋銅尊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器高50.5厘米,口徑44.9厘米,重約20千克。
1957年安徽阜南縣阜南月兒河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尊為盛酒器。龍虎紋銅尊以圓雕、浮雕與線刻相結(jié)合的裝飾方式,組合成嚴整的畫面。肩部有3條蜿蜒的游龍,龍首突出于器身之外。腹部為一首雙身的虎,口銜一文身、屈四肢的裸體人形,虎首突起成圓雕。器表紋飾凸起,器內(nèi)跟著凹進,這種鑄造工藝在長江中游地區(qū)較為多見。相同的虎噬人形象見于殷墟婦好墓所出的婦好銅鉞和四川省廣漢三星堆遺址1號祭祀坑所出的龍虎紋銅尊。其含意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饕餮食人的形象,或認為虎非食人而是護人。龍虎尊鑄造精良,造型完美,是商代青銅藝術(shù)的杰作。

“亞醜”國的見證物——人面銅鉞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通長32.7、寬34.5厘米,重4.6千克
1965年山東青州蘇埠屯1號墓出土
山東省博物館藏

    鉞是古代的兵器,也用作刑具或儀仗用具。這件鉞厚重精美,鉞面透雕出張口怒目的人面形圖案,顯得猙獰威嚴,令人生畏。在人面兩側(cè),各有銘文二字。有研究認為其為“亞丑”兩字,并推測這里可能是“亞醜”的家族墓地,“亞醜”是今青州市境內(nèi)商代最為強大的方國,是商的重要同盟者。此鉞主人有可能是僅次于方伯之類的人物。

 

中國文化遺產(chǎn)標志——太陽神鳥金飾

商后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外徑12.5、內(nèi)徑5.29、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
成都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整器圖案采用鏤空方式表現(xiàn),分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周圍等距分布12條旋轉(zhuǎn)的齒狀光芒;外層由4只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4只鳥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nèi)層漩渦旋轉(zhuǎn)方向相反。有研究認為其外層4鳥代表四鳥負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內(nèi)層12道芒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這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陽的物證,也許當時古蜀人已經(jīng)掌握了歲、時、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太陽神鳥圖案表達著追求光明、團結(jié)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構(gòu)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jié)合。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標志。

 

磬中之王——虎紋石磬

商后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長84、寬42厘米
1950年河南安陽殷墟武宮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罄為打擊樂器。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形體最大、藝術(shù)精美的商磬。謦分為特磬和編磬兩種:單個為特磬,編磬由若干個磬組成。這枚虎紋石磬是單件,即特磬。用青灰色石料制成,一面以細雙線刻一伏虎圖案,瞪目張牙的虎形與器形渾然融為一體。據(jù)測定,此磬有5個間階,可演奏不同樂曲。發(fā)音渾厚洪亮,音色近似青銅,并有較長的延續(xù)音。古代磬多用于祭祀?!渡袝?#183;益稷(jì)篇》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表現(xiàn)了先民敲擊石磬,舉行大型祭祀舞蹈的場景。 

周武王伐商的見證物——利簋(guǐ)

西周武王時期(公元前1046~前1043 年)
尺寸:高32厘米
1976年陜西臨潼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簋,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飯食,多用作禮器。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西周初年金文中敘述武王伐商的唯一珍貴史料。腹內(nèi)底部鑄銘文4行32字,大意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宜于征伐;戰(zhàn)勝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軍隊駐地賞賜貴重金屬銅給有功之臣——利,利就用銅來鑄造寶器以作紀念。銘文載武王伐商的時間是甲子日;再有是從開戰(zhàn)后第八天,就對有關(guān)人員進行獎勵,說明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不長。這些與文獻《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所載相吻合,都載周武王在甲子日征伐商王。 

蜀國君王的酒器——獸面象首銅罍(léi)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尺寸:通高69.4、口徑21.8厘米
1980年四川省彭縣竹瓦街窖藏出土
四川省博物館藏

    罍是盛酒器,《詩·周南·卷耳》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就是銅罍。彭縣窖藏罍往往成對,大小、形制、紋飾大體相似,可視為列罍。列罍應與中原地區(qū)的列鼎制度相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夠擁有高規(guī)格列罍的人,應是蜀國的君王,據(jù)研究當是杜宇氏蜀王。窖藏的原因當因杜宇氏蜀王被開明氏蜀王取代。罍的雙耳為立雕象首,扉棱四出,華麗優(yōu)美。

以人扛著的調(diào)酒器 ——鳥蓋人足銅盉(hé )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尺寸:高34.6、身徑20.6-21.8厘米
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盉是調(diào)酒器,也是溫酒器。西周時期《季良父盉》的“盉”字像手持麥稈以吸酒。王國維《說盉》:“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節(jié)酒之厚薄者也。”此盉乃扁橢圓體曲流形盉,蓋為圓雕的振翅鳥形,以熊形鏈與器相連。器足塑造得形象生動,兩個裸體的半蹲人形,身前傾,兩人負重時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晉侯墓地31號墓與晉獻侯穌墓(8號墓)屬夫妻合葬,為晉獻侯穌夫人的墓。對墓主人人骨進行測年分析,認定其時代為公元前814年至前797年。此盉體現(xiàn)出晉國精湛的青銅工藝水平。

藩屏周室的力作——虢(guó)季子白盤

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前782年)
尺寸:長137.2、寬86.5、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傳陜西寶雞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虢季子白盤是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重器。盤是盥洗器。內(nèi)底有銘文111字,記載虢季子白征伐北方民族的一次戰(zhàn)爭,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周王為其設宴慶功,虢季子白作盤以為紀念。西周初年分封諸侯,文王之弟虢叔始封寶雞,后東遷三門峽地域,虢季子白就是虢氏家族成員。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三門峽境內(nèi)有交通要塞函谷關(guān)和必經(jīng)要津“茅津渡”,對于周王室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從虢季子白的軍功和虢氏家族所居之地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確實起到“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玉組佩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尺寸:通長2米(共204件),最大璜長15.8厘米
1993年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大型組玉佩為西周首創(chuàng),由多件玉器串連組成懸于身上的佩飾玉。主體多以璜、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據(jù)研,大型組玉佩的使用范圍有可能僅限于公、侯等諸侯國國君及其夫人或有相應封號的貴族。此玉組佩由204件各色玉飾組成,長2米多,可從頭一直覆蓋到腳。組佩中璜的數(shù)量達45件,將多璜組玉佩的形制推向了中國歷史的極致。這件國寶擁有者為2000多年前的晉穆侯次夫人楊姞。

 

龍蟠虎踞壯威嚴——龍虎四環(huán)銅鼓座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尺寸:殘高29、直徑80厘米,重約100千克
1980年安徽省舒城縣孔集出土 
安徽省博物館藏

    承載鼓的座架。鼓是用于戰(zhàn)爭、祭祀樂舞等活動的樂器?!秶Z·吳語》中有:“載常建鼓,挾經(jīng)秉枹,萬人以為方陣。”從水陸攻戰(zhàn)圖像上看,建鼓作為軍樂器,常與丁寧共同使用。 此器造型奇特,口沿作虎和龍盤繞一周,虎張口作吼嘯狀,龍獨角上翹,形象生動。古代文獻記載龍為水族之長,虎是山獸之君,龍虎集于一身,顯示出此鼓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擊鼓發(fā)聲,似乎是龍吟虎嘯。鼓座形體巨大,同類器罕見。器身滿飾蟠虺紋,線條流暢。外壁鑄有銘文兩周,因銹蝕嚴重,難以辨認,從出土地點看應是舒國之器,也應是舒國高級貴族所使用的物品。

 

一器二用的食物箱——曾侯乙銅冰鑒

戰(zhàn)國前期(公元前475~前338年)
尺寸:高63.2、口徑63厘米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銅冰鑒為方鑒內(nèi)套方尊缶,方鑒底部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穩(wěn)住。其中一只栓鉤還裝有倒鉤,栓鉤插入后,倒鉤即自動倒下卡緊,使缶不能搖動。灌酒挹酒不需打開鑒蓋,只用打開缶蓋,設計巧妙。方鑒四面和四角各有一條攀附狀的龍作耳,龍尾部又有小龍纏繞,并附有兩朵小花點綴其上,狀貌十分俏麗,鑄作精細,是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范作品。蓋內(nèi)銘刻“曾侯乙作持用終”。方鑒與方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可置冰塊于其中冰冷食物,又可置木炭以溫燙食物。既是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守護靈魂的神物——木雕雙頭鎮(zhèn)墓獸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尺寸:高170厘米、座長46、寬46厘米
1978年湖北荊州天星觀1號楚墓出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由實心方木底座,獸和頭部插兩對成年鹿角組成。背向的雙頭曲頸相連,兩只獸頭雕成變形龍面,巨眼圓睜,長舌至頸。鹿角向兩翼張開,氣勢雄偉,增加了鎮(zhèn)墓獸的神秘感。鎮(zhèn)墓獸的造型,可能與身披熊皮,頭套面具,執(zhí)戈舉盾,到墓壙內(nèi)以戈擊四角,驅(qū)逐鬼怪的方相氏有關(guān)。鎮(zhèn)墓獸的頭上安裝鹿角或木制鹿角,是鹿角具有某種神異之力,對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保護作用。東周時期的楚墓流行使用鎮(zhèn)墓獸,應與他們對地府的認識有關(guān)。鎮(zhèn)墓獸在楚地出現(xiàn)后,向外流傳,后來各地都出現(xiàn)了鎮(zhèn)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浪漫的人鳥合體雕塑——漆鳳鳥羽人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尺寸:通高65.6、寬34厘米
2000年湖北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出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圓雕羽人、鳳鳥和蟾蜍,羽人的雙臂、鳥尾及鳳鳥的雙翅、后尾為分件雕刻,用插榫與生漆一道粘接。浮雕羽人、鳳鳥和蟾蜍的身體特征和部分紋飾的輪廓,羽人頭頂有孔,說明上面還有已缺失的部件。蟾蜍代表月亮的精神和生命,鳳鳥是飛翔于天地間的神鳥,羽人又是變化莫測的神人,三者結(jié)合,呈現(xiàn)出一幅人們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圖畫,是東周漆器中是最具創(chuàng)意的一件。其羽人又與文獻記載中楚人所在的荊山“其神狀皆鳥首而人面”相吻合,是楚人浪漫思想與探索精神的真實再現(xiàn)。

瑞禽獻食——鳳鳥蓮花漆豆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尺寸:通高25.9、盤徑24.8厘米
2000年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出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盛放腌菜、肉醬或調(diào)味品,與鼎、簋等組合為成套的祭祀禮器。此豆由盤、鳳鳥與蛇身分件制作,再用榫卯連接和生漆粘接而成,如鳳鳥銜著食盤敬食。被鳳兩爪抓的蛇尾細長上翹,頂住鳥尾,起支撐作用,說明楚人已能較好地運用物理學中受力平衡原理。這件豆除造型奇特外,其上的彩繪也是表現(xiàn)出楚文化浪漫詭奇的特點,在鳳鳥背及尾上,以虛幻手法展現(xiàn)龍、鳳、蛇、蟾蜍等物競天擇的動物世界。楚人這種高超的制漆匠心和技藝,預示漆器制作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到來。

調(diào)動軍隊的憑證——陽陵錯金銅虎符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尺寸:高3.14、長8.9厘米
傳山東臨城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陽陵虎符是秦始皇調(diào)動軍隊的憑證?;⒌淖蟆⒂翌i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陽陵為秦郡名,即今陜西高陵縣?;⒎芊殖勺笥覂砂?,要調(diào)動軍隊時,皇帝將右一半交給差遣的將領(lǐng)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完整,驗證可信,方能調(diào)動軍隊?;⒎⑿杏趹?zhàn)國、秦、漢,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一個兵符不可能同時調(diào)動兩個地方的軍隊。直至唐朝,改用魚符或兔符,后來又恢復使用虎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錯金銀龍紋銅樽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shù)特展青銅篇上:九州銅人分享
中國國家博物館 八 河南籍文物
“早期中國-中華文明起源”展(六)
【荊州酒器2】最精美的楚國酒器——嵌錯鳳紋銅酒樽
原來你是這樣的國寶文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