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
《伯遠(yuǎn)帖》是乾隆三希帖里的最后一件。
01
三希里唯一的真跡
??
\只有我是真的/
??
《伯遠(yuǎn)帖》
之前說了,《快雪時晴帖》是摹本,《中秋帖》是臨本,所以三希里只有《伯遠(yuǎn)帖》是真的真跡。
《伯遠(yuǎn)帖》的作者是王珣,他是王羲之的侄子。
和王羲之、王獻(xiàn)之不同,你之前可能并沒聽說過王珣。
這很正常,因為王珣成名比王羲之、王獻(xiàn)之要晚,今天就來掰扯一下王珣/《伯遠(yuǎn)帖》的成名史。
02
默默無聞的王珣
??
\我就是個小透明/
??
右軍書扇圖
王珣有一個親弟弟,叫王珉。
作為王家子弟,兩人都很擅長寫字,但王珣好像不如王珉。
《晉書》里說:
珉字季琰。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時人為之語曰:“法護(hù)(王珣的字)非不佳,僧彌(王珉的字)難為兄。”
也就是說,在當(dāng)時,作為書法家,王珉的名聲比王珣要大,但也有人給王珣找補,說王珣的字也不是不好。
在之后的書法史里,仍是弟弟蓋哥哥一頭。
東晉羊欣撰《采古來能書人名》,王珣的爺爺(王導(dǎo))、爸爸(王洽)、弟弟(王珉)都在其中,只有王珣沒份。
南朝的庾肩吾在《書品》中給各個書法家評級,王珉是“中之上”,王導(dǎo)、王洽是“中之下”,而王珣連“下之下”都沒混上。
當(dāng)然,偶爾也會有人安慰王珣,比如唐代的張懷瓘。
張懷瓘或許是歷史上最牛的書法評論家,他在《書斷》里說王珉的行書是“妙品”;然后在介紹王珉時加了這么幾個字“妻汪氏,善書。兄珣,亦善書”。
這個“善書”,按我的理解,就是說和一般人比字還不錯,但還沒進(jìn)書法家這個圈。
03
董其昌為之打call
???♂?
\好開心吖/
??
到了宋代,人們依然不覺得王珣有什么了不起。
當(dāng)時,皇家收藏了《伯遠(yuǎn)帖》,《宣和書譜》里是這么說的:
珣之所以見知者不在書,蓋其家范世學(xué)乃晉室之所慕者。
也就是說,這件作品更大的價值不是它的書法造詣,而是我們能借此看出王家的書法特點。
一直要到明代,才有人吹《伯遠(yuǎn)帖》,比如董其昌。
董其昌具體怎么吹的,可以在《伯遠(yuǎn)帖》上看到:
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
董其昌在別的地方還說:
此王珣書,瀟灑古淡,東晉風(fēng)流,宛然在目。用卿得此,可遂作寶晉齋矣。
這個“瀟灑古淡”在董其昌的書法美學(xué)里可以說是最高的評價了。
“用卿得此”,“用卿”是吳廷的字,當(dāng)時《伯遠(yuǎn)帖》在他手里。
吳廷自己也非??粗剡@個作品,他的朋友楊明時曾說:
每與用卿論書,必首此帖。
04
宋不如唐,唐不如晉
??
\一代不如一代?。?/span>
???♂?
董其昌仿古山水
為什么這些人會如此推崇王珣的《伯遠(yuǎn)帖》呢?
一個原因是崇古。
在董其昌看來,書法是一代不如一代,宋不如唐,唐不如晉。
一件書法作品只要貼上“晉朝”的標(biāo)簽,董其昌對它的印象就不會太差,尤其這還是一件真跡。
楊明時就說:
若羲、獻(xiàn)雖佳而贗者,什九。譬則有若之似夫子耳,豈賢于子輿哉?
很多王羲之、王獻(xiàn)之的作品看上去很美,但那多是臨本、摹本,這就像有若長得像孔子,你能因此說有若比孟子厲害嗎?
這段話背后的邏輯是,你別看王珣的字沒那么好,但他畢竟是正兒八經(jīng)的王家書法,怎么也比那些臨本、摹本強吧。
05
字須熟后生
??
\就是這么清新自然/
??
董其昌行書《岳陽樓記》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董其昌等人的審美趣味。
董其昌在書法上推崇“淡”,“無門無徑,質(zhì)任自然,是謂之淡”。
要理解“淡”,還可以結(jié)合董其昌的另一句名言“字須熟后生”。
在董其昌看來,寫字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先生,后熟,最后又生。
當(dāng)然,最后的生肯定不是技法上的生疏,而是說寫字比較莊重,像是第一次學(xué)寫字,像是在探索新的寫法。
可是,這種評價體系容易引出另一個問題——你看到一幅作品,你覺得它“生”,你怎么知道它是入門的“生”,還是熟后的“生”?
所以,在前人看來缺乏法度的作品,在董其昌看來有可能是“淡”。
06
乾隆出場
??
\感謝蓋章狂魔/
??
乾隆在《伯遠(yuǎn)帖》上題字
董其昌之后,有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人給《伯遠(yuǎn)帖》站臺,那就是乾隆,正是乾隆搞出了“三?!边@個名堂。
乾隆欣賞《伯遠(yuǎn)帖》,理由有二:
一、這是東晉王家的真跡;
二、王珣這個人不錯。
第一點前面已有介紹,而第二點不妨多說兩句。
乾隆在《三希堂記》里說:
羲之清風(fēng)峻節(jié)、固足尚;即獻(xiàn)之,亦右軍之令子也;而王珣,史稱其整頹振靡、以廉恥自許彼三人者、同族同時,為江左風(fēng)流冠冕 。
也就是說,乾隆在收藏的時候考慮到了作者的為人。
這一收藏原則也能通過乾隆對宋徽宗的態(tài)度看出來,乾隆不怎么喜歡瘦金體。
他吐槽宋徽宗“痩金已費齊家術(shù),守玉可闕治國方”,因為喜歡書法、喜歡玉石結(jié)果把國家搞丟了,這種人的字有什么好收藏的。
有了董其昌和乾隆的推廣,王珣/《伯遠(yuǎn)帖》終于在書法界終于成為大咖。
到了近代,《伯遠(yuǎn)帖》差點流出國外,這段有驚無險的經(jīng)歷更是坐實了它國寶的身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