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奈良的歷史遺跡是指奈良市地區(qū)的古跡,有6座廟宇和原始森林等8處遺跡。奈良是日本歷史名城,位于本州島中西部,與京都和大阪成等腰三角形,距大阪約30公里。作為日本的首都和佛教中心“南都”,已經(jīng)有1280年的歷史。
從公元710--784年的74年間,日本國家政府的結構確定了下來,并且奈良到達了其鼎盛時期,成為日本文化的發(fā)源地,這一地區(qū)曾名“平城京”,是7代天皇的都城。
公元710年,從中國回國的遣唐史仿照唐都長安,按1/4的比例修建了平城京。平城京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4.8公里,都城的東西、南北,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形成整齊的棋盤街。
城北正中的平城宮,是天皇的寢宮,也是議政廳。通向平城宮的朱雀大路將平城京分為左京和右京。794年,遷都到平安京(京都)之后,平城宮曾淪為農地。
奈良是日本的佛教中心和發(fā)祥地,至今保存著許多著名的寺廟、佛閣、佛像等。古都奈良的歷史遺跡包括:東大寺、春日大社、興福寺、藥師寺、唐招提寺、元興寺等6座。
東大寺,是日本佛教華嚴宗總寺院,其建立源于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天平十二年(740年),在光明皇后的力勸下,圣武天皇發(fā)愿“朕亦奉造”。
東大寺大佛殿東西寬57米,南北長50米,高46米,相當于15層建筑物的高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金堂的宇宙佛毗盧遮那鍍金銅佛坐象,高達16.2米,是日本第一大佛,是奈良的象征。
大佛的主體修復過幾次,但蓮花座的花葉部分和雙足的一部分仍保留著當初的原貌。
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由唐代高僧鑒真親自指導興建,于公元770年建成,具有中國盛唐的建筑風格,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見證。寺院大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
寺內,松林蒼翠,庭院幽靜,殿宇重重。寺院的主殿—金堂,內供奉著金色的主佛盧舍那佛像,為奈良時代特有的脫乾漆造,其兩側的千手觀音佛立像和藥師如來佛立像,都是木心乾漆造。
金堂后面,面寬9間、單檐歇山頂的講堂,是當年鑒真師徒講經(jīng)之地,講堂庭院里的藏經(jīng)室,收藏有1200多年前鑒真從中國帶去的經(jīng)卷。建于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內,供奉著鑒真乾漆夾造的坐像,被定為日本國寶。
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早木結構建筑物法隆寺,因日本獨特的神靈信仰和自然觀得以保存并延續(xù)的“春日山原始林”。除此之外,其他寺院都珍藏著很多國寶級文物,如藥師寺的東塔、春日大社的主殿、興福寺的東金堂及五重塔等。
奈良有東方的羅馬之譽,日本人稱奈良為“精神故鄉(xiāng)”和“絲綢之路”的東方終點。古奈良的歷史遺跡,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公元8世紀日本首都的生動畫面,深刻揭示了當時的政治及文化動蕩和變遷。
1998年12月, 古奈良的歷史遺跡,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