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平 湖北省十堰市中醫(yī)醫(yī)院
難治性高血壓是指: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礎上應用了可耐受的足夠劑量且合理的3種降壓藥物(包括一種噻嗪類利尿劑)至少治療4周后,診室和診室外(包括家庭血壓或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血壓值仍在目標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種藥物才能使血壓達標時。
中醫(yī)將其歸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情志、飲食、年齡、內(nèi)傷積損及他病耗傷肝腎有關;并對其病因病機提出了肝腎陰虛陽亢說、痰瘀熱毒互結(jié)說、絡風內(nèi)動說及氣血陰陽失調(diào)說等,不同的學說揭示了其病機的復雜性。治療方面現(xiàn)代中醫(yī)亦積累了不少臨床治驗經(jīng)驗,尤其是名老中醫(yī)專家對難治性高血壓的診療經(jīng)驗,值得推廣與借鑒。
國醫(yī)大師張學文尤其擅長應用中醫(yī)藥治療高血壓病,對難治性高血壓亦有深入研究。筆者師承張學文,曾跟診3年,現(xiàn)將其診療難治性高血壓思路整理如下。
辨證
陽亢證是貫穿難治性高血壓病程始終的基本病機 不同難治性高血壓患者臨床表現(xiàn)各異,或眩暈、或頭痛、或失眠,或表現(xiàn)為心慌、氣短、乏力,或諸癥并見,共性癥狀較少。但“血壓高”這一體征卻為所有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所共有。若把這一體征作為一個共性癥狀,納入中醫(yī)的辨證論治體系進行辨證,則可把握該病的基本病機。
“察舌按脈,首辨陰陽”,中醫(yī)理論把臨床表現(xiàn)中具有溫熱、升高、興奮、躁動、亢進等特性的這一類證候群辨證為陽證,與之相反的則歸屬為陰證。人體內(nèi)有許多類似于陰陽的這類物質(zhì),總是共同存在,相互制約,發(fā)揮著興奮-抑制、促進-對抗、收縮-舒張、升高-降低、損傷-修復等作用,以使機體在受到各種因素作用下依然能夠保持動態(tài)平衡。如交感神經(jīng)-副交感神經(jīng)、促炎細胞因子-抗炎細胞因子、縮血管活性肽-舒血管活性肽等。
血壓的異常升高,代表著心血管系統(tǒng)的自穩(wěn)態(tài)被打破,交感神經(jīng)功能亢進,一些心血管活性物質(zhì)(例如縮血管活性肽-舒血管活性肽等)平衡失調(diào),從中醫(yī)角度看,此即陰陽平衡失調(diào)。陰不制陽,陽升太過,則會引起血壓異常升高,“陽升太過則為亢”,故從陰陽辨證,血壓異常升高這一癥狀歸屬中醫(yī)“陽亢證”。
痰、濕、瘀是貫穿難治性高血壓病程始終的重要兼夾證 長期血壓異常升高導致組織器官血供失衡,或過多或多少,過多則充血,過少則缺血,血供過多壅塞脈道則為血瘀,溢于脈外則成瘀血;血供過少血行艱澀亦為瘀。津血同源,津不行則為濕,“血不利則為水”,水濕積聚,凝而成痰。誠如《諸病源候論》所說:“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水飲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碧禎衽c瘀血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都是致病因素,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痰濕阻滯使機體氣機郁滯,無力推血運行,血行不暢,加重血瘀;瘀血阻滯,津液不行,又生痰濕,從而出現(xiàn)痰濕、瘀膠結(jié)為患狀態(tài),日久深入經(jīng)絡臟腑,終成痼疾,故治療大多頗為棘手。
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認識的難治性高血壓的某些病理現(xiàn)象亦類似于痰、濕、瘀形成過程,如:RAS系統(tǒng)的激活引起的水鈉潴留,類似于濕邪彌漫血脈的狀態(tài),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過程,則類似于中醫(yī)理論中痰瘀互結(jié)的過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載“年四十,陰氣自半”,陰虛不能涵陽,致使陽亢于上;難治性高血壓在中醫(yī)屬疑難病,疑難病的特點是病程多長,久病多虛,或歷經(jīng)治療,藥物雜投,邪未去而正已損,此即因虛致病。某些疾病日久耗氣傷陰,亦可導致陽亢無制,此即因病致虛。因此,本虛是難治性高血壓的基本病性。
論治
由于陽亢為難治性高血壓的基本病機,痰、濕、瘀為其兼證,本虛為其基本病性,故治療該病的總綱是以治陽亢為核心,兼顧痰、濕、瘀,不忘本虛。具體應用時需詳辨當前證,用藥貴在加減。
辨當前證以陽亢為主證時,多以天麻鉤藤飲為基礎方加減,方劑組成為: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杜仲、天冬。張學文認為中醫(yī)理論言陽亢多責之于肝,故陽亢證多從肝論治,用藥以平肝潛陽為主,輔以清肝熱、補肝腎、涵肝陽。該方證涵蓋了引起陽亢的3種類型:熱盛而亢、肝陽上亢、陰虛陽亢。熱盛而亢者,治之以寒;肝陽上亢者,平肝以潛陽;陰虛陽亢者,滋陰以涵陽。方中天麻、鉤藤為君,平肝以潛陽;梔子、黃芩清熱以制陽亢,天冬、石決明滋陰以涵陽,共為臣藥,川牛膝、益母草活血化瘀,桑寄生、杜仲補肝腎為佐,其中強調(diào),鉤藤定要后下、磁石定要先煎方能有效,且劑量宜大,多30g左右。
當前證以濕邪偏重時,常用以天麻鉤藤湯合五苓散加減,藥用豬苓、茯苓、澤瀉、白術、天麻、鉤藤、益母草、白茅根、丹參、山楂、川牛膝、通草、桑寄生。
當前證以血瘀為主證時,常用經(jīng)驗方清肝通絡湯加減,方劑組成:丹參、夏枯草、赤芍、川芎、當歸、郁金、天麻、鉤藤、石決明、菊花、山萸肉、山楂。
若辨當前證以痰濁為主證時,張學文多選用經(jīng)驗方眩暈寧加減,方劑組成為:天麻、鉤藤、磁石、菊花、桑寄生、女貞子、丹參、川牛膝、橘紅、姜半夏、茯苓。
難治性高血壓的基本病機是陰陽失調(diào),陽亢于上,腎之陰陽是一身陰陽之根本,腎陰腎陽充足,陰陽互生互用,制約平衡,腎陰虛不能涵陽,以至于陽亢于上。故張學文選用新加杞菊地黃湯意在補腎養(yǎng)陰以治陽亢,方劑組成為:磁石、決明子、枸杞子、菊花、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川牛膝、川芎、山楂。
典型醫(yī)案
患者某,女,39歲,2014年10月9日初診?;颊哂?013年8月發(fā)現(xiàn)血壓高(205/110mmHg),未予診治,2014年9月4日,因乏力就診于陜西省西安市某綜合三甲醫(yī)院,就診時血壓220/130mmHg,查紅細胞2.39×1012/L、血紅蛋白78g/L、血小板85×10 9 /L、肌酐429.6 μmol/L 、尿素氮16.04mmol/L、尿酸638.1 μmol/L 、尿隱血2﹢、尿蛋白3﹢;腎臟彩超示:雙腎偏小并彌漫性病變、雙腎動脈血流阻力增高。
門診以慢性腎病5期、腎性貧血、惡性高血壓收入腎病內(nèi)科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給予護腎、糾正貧血、降壓等治療,住院治療1個月余,期間血壓最低降到170/110mmHg,并且每至下午血壓復升至190/120,雖經(jīng)高血壓??漆t(yī)生會診,反復調(diào)整降壓藥,仍然未能將血壓降至正常范圍,診斷為腎性難治性高血壓?;颊咭騻€人原因未選擇透析治療,出院后前來尋求中醫(yī)治療。來診時血壓170/ 110mmHg,血紅蛋白:81g/L,血小板:78×10 9 /L,肌酐:396.7 μmol/L ,尿蛋白:3﹢,患者除覺乏力外,訴每日下午時有頭脹感,一過性耳內(nèi)吹風樣轟鳴聲,其他無明顯自覺不適。查體足踝部輕度水腫,面色晦暗,舌瘦小質(zhì)淡白苔薄少,微黃膩,脈弦細數(shù)。
診斷:(陰虛陽亢、氣血兩虛兼水濕內(nèi)停型)風眩;腎水;虛勞(西醫(yī)稱為難治性高血壓病;慢性腎病5期;腎性貧血)。
治則:滋陰潛陽、補氣養(yǎng)血兼利水滲濕。
方藥:天麻鉤藤湯合當歸補血湯加減。藥物有天麻15g,鉤藤(后下)30g,黃芪30g,當歸30g,阿膠(烊化沖服)20g,桑寄生20g,天冬15g,白芍15g,山萸肉15g,山藥30g,澤瀉15g,白茅根30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砂仁(后下)10g。15劑,每日1劑,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
10月25日二診:測血壓140/ 80mmHg,肌酐324 μmol/L 、尿蛋白2﹢、血紅蛋白98g/L、血小板78×109/L。訴服藥后血壓平穩(wěn),未再出現(xiàn)午后忽高現(xiàn)象,足踝腫已消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守前方去白茅根加仙鶴草30g,20劑,煎服法同前。
11月15日三診:訴偶覺腰部涼感,余未訴特殊不適。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右尺部細弦。慮其兼有腎陽虛證,遂加鹿茸5g,15劑,煎服法同前。
12月1日復查B超顯示雙腎形態(tài)及大小恢復正常,血小板恢復正常,血紅蛋白101g/L,尿蛋白2﹢,肌酐315 μmol/L ,血壓140/80mmHg。去鹿茸,守前方治療3個月余,血壓降至110/80mmHg,期間午后偶有波動,但未超過140/ 80mmHg。
按 :該案屬于繼發(fā)性難治性高血壓病,證屬陰虛陽亢、氣血兩虛兼有水濕內(nèi)停證。藥物天麻、鉤藤、天冬、白芍聯(lián)用,具有清肝熱、滋腎陰、平肝陽功效,為治陽亢核心藥組;女貞子、旱蓮草增強養(yǎng)陰功效;桑寄生補腎降壓;黃芪、當歸、阿膠補氣養(yǎng)血;澤瀉、山藥、山萸肉瀉腎火、固腎氣、養(yǎng)腎陰,三藥合用具有固腎祛邪之功效,用于治療蛋白尿;砂仁醒脾調(diào)胃,行氣化濕,意在預防諸補藥滋膩礙胃。腎主水,位于下焦,白茅根涼血止血利尿,配伍澤瀉利水滲濕,有助腎通調(diào)下焦水道之功,配伍旱蓮草涼血止血,用以預防血小板過低引起出血。后待水腫消退去白茅根加仙鶴草補虛止血,仙鶴草配伍鹿茸以治療血小板減少;鹿茸為補腎壯陽血肉有情之品,中醫(yī)理論有“陰消陽張”之說,用鹿茸意在促進腎臟形態(tài)及大小的恢復。但在用鹿茸期間發(fā)現(xiàn)血壓有升高趨勢,故在腎臟大小恢復正常后又去之。
小結(jié)
綜上,陽亢證是貫穿難治性高血壓病程始終的基本病機,痰、濕、瘀是其重要兼證,本虛是其基本病性。在理論闡述時固然可以截然分開,但實際診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同一患者身上,極少會以某一獨立癥候存在,故根據(jù)辨證情況,治陽亢、治瘀、治痰、治虛等治療法則,又可綜合使用,甚至一方多法皆用,重在加減,具體加減何藥,劑量多少,需熟稔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主治功效,結(jié)合當前癥狀與體征,辨證而用,方能切中病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