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同學是一個頗具思想的IT男,也是一個資深的中醫(yī)愛好者,對于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已不在話下,深受身邊親朋好友的信任和喜愛。他很喜歡參閱我的臨床醫(yī)案,每有疑惑或心得,也很樂于跟我交流。
最近他又遇到了一個比較棘手但又很感興趣的問題,大致是:一個朋友的父親最近老犯口渴,夜間口渴的厲害,而且總是吐痰……
帶著這個問題他問我怎么治,我忖度了片刻,沒想出太大的頭緒,畢竟掌握的信息太少,便問他,你是怎么想的?
“我知道怎么用什么方子了,溫膽湯!”他回答。
嚇我一跳,你怎么想到溫膽湯的?
菜同學露出一絲壞笑說:“跟你學的呀!他不是有痰嗎?讀你的醫(yī)案,發(fā)現(xiàn)你就很喜歡用溫膽湯治痰證……”
天吶……
我什么時候說過治痰就用溫膽湯?何況患者表述的所謂的“痰”又是我們臨床意上的“痰”么?他說的吐痰,在我們看來可能是清稀的口水、可能是唾沫,論愛吐痰的原因可能是痰、可能是飲還可能是人體的津液,并非我們說的痰證中的“痰”呀!
我也陷入一種自我反思中,難道我治療痰證都是用溫膽湯么?沒有吧!
什么癥狀或者什么病就套用什么方或者什么藥,這不是一個好現(xiàn)象!用“佛系中醫(yī)”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不否認“佛系中醫(yī)”的確能看好不少病,卻顯露出了幾分油膩和教條。
有人說,有的很厲害的中醫(yī)一輩子就用一個方,效果卻很好!
對!的確可能有這種情況,一個人可能把某個方子用的爐火純青。但我們不能看表面現(xiàn)象,這背后是他對疾病的認識和深入的思考,方子只是一個工具,在用這個方子的背后,針對不同的疾病,他必定會有劑量的變化或用藥的加減,如果別人機械地套用,那可能就不靈了,這種情況近乎一種理想狀態(tài),當然也不在“佛系”之列。
那“方證對應”或者說“方機對應”又怎么說?
方出于法,法源于理,這并不矛盾,方落實到藥,藥的靈活運用又就要根據(jù)法而來了,所有無論“方證對應”還是“方機對應”本沒有錯,但往往被理解壞了。
“佛系中醫(yī)”現(xiàn)象的確是太普遍了,當然包括我自己,一不小心就“佛系”了,病人多或者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或者一段時間沒怎么讀書,都自我感覺有些油膩:沒有深入的思考、沒有精準的辨證便習慣性地以方套病了。
漸步入油膩中年,深切認識到,還是要多讀書、多思考以保持精神上的一點清爽和敏銳,切勿做一個“佛系中醫(yī)”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