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給你講個有點怪的故事。從前有個男子叫小張,收入不高但是上進心很強。他聽說良好的著裝能提升自信,就斥巨資,給自己從頭到腳弄了一套特別高級的正裝。小張的財力實在有限,他擔心總穿這套衣服磨損太快了,就決定以隨機的方式,每次只穿上半身或者只穿下半身,另外半身穿平常的衣服。公司的同事們很快就注意到了小張的穿衣規(guī)律,大家都取笑他,但是小張不以為意。
小張所在的公司有個合作伙伴,不定期地派一位叫小李的女十過來開會,小張對小李好像很有好感。同事們慢慢發(fā)現(xiàn),小張平時穿那套高級正裝全都是只穿半身,但只要小李來公司,小張就總是穿的全套。
據(jù)此有些同事斷足,二人必定已經(jīng)暗通款曲:小李來公司之前肯定通知了小張,不然怎么會那么巧?但也有些同事認為,這兩人的接觸極其有限,好像并不足以產生那么深的關系……也許小張就是有一種能預感到小李的超能力。
于是大家決定做一個實驗。這天早上,同事們通過計算通勤時間,確定小張已經(jīng)離開家,就快要到達公司的那一刻,突然決定邀請小李來公司開會。同事們心想,這個邀請是我們臨時決定的,小張和小李事先絕對想不到。這回就算小李通知小張,小張也來不及回家換衣服。所以理論上來說,小張這次將以半身正裝面對小李,對吧?
小張準時到達公司。他穿的是全套。
難道小張有預知能力嗎?
你猜對了,小張其實是一個光子。正常人辦不出來這樣的事兒。這一講我們要說的實驗叫“延遲選擇”,它似乎說明你現(xiàn)在做出的決定,能改變某些事物的過去——就如同同事們在小張離開家門之后的決定影響了他離家之前的穿衣方式一樣。這可能嗎?咱們先回到上一講說的那個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我們知道,在沒有炸彈阻斷前進路線的情況下,光子應該只會被探測器D2接收到。一個自由的光子絕對不會這么做,所以我們斷定,這個光子必定是“飼時”走過兩條路徑——既走了路徑1也走了路徑2——才能在第二個分束器處自己跟自己干涉,過能做到只去D2而不去D1。
這個“既……又……”的行為,用以前的話來說,叫做表現(xiàn)了光子的“波動性”。用更現(xiàn)代的語言來說,光子處于兩條路徑的“量子疊加態(tài)”。用小張的故事來說,小張穿正裝既穿了上半身又穿了下半身,穿的是全套。
但如果路徑2上有炸彈,光子的行為就徹底改變了。它會以50%的概率切切實實地引爆那顆炸彈,說明它真的走了路徑2;剩下的概率中,它切切實實地走了路徑1,而且有各25%的概率前往D1或者D2。這意味著光子的表現(xiàn)就是一個可以自由做選擇的粒子,它表現(xiàn)的是“粒子性”。它的量子疊加態(tài)從離開第一個分束器那一剎那就已經(jīng)坍縮了。這相當于小張“或者”穿上半身,“或者”穿下半身。
簡單說,光子在剛剛面對兩條路徑的那一刻,必須做一個決定:我跑這一趟是表現(xiàn)“既……又……”呢,還是表現(xiàn)“或者···或者……”?我要做“波”,還是“粒子”?
光子沒有思想,決定必定是它的波函數(shù)告訴它的。波函數(shù)似乎事先就已經(jīng)看明白了兩條路徑的設定。而物理學家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你還記得,楊氏雙縫實驗中哪怕用電子,哪怕每次只走一個電子,最后屏幕上也會呈現(xiàn)干涉條紋:這說明電子過縫的時候是既走了這條縫又走了那條縫,是表現(xiàn)了波動性。后來費曼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我們在兩個縫那里安上探測器——相當于監(jiān)控攝像頭——電子過縫的時候我們能看見它是從哪過的,那會怎樣呢?
答案是電子不再表現(xiàn)波動性了。它的行為模式變成了“或者走這個縫或者走那個縫”,它變成了粒子。屏幕上也不再有干涉條紋,而是形成了就好像用子彈掃射一樣的雙峰統(tǒng)計。
人們對此的本能解釋是對電子的探測干擾了電子的行動:你要探測到電子就得用一個光子打它,可是光子一打在它身上,它的行為就變了唄?但這個解釋是不對的。正如我們講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時候說過的那樣,關鍵不在于打擾,而在于限制。
或者用更現(xiàn)代的說法來說,是在于信息。咱們換個探測方法,這回用光子,而且探測器絕對不打擾光子。
我們在屏幕后方放兩個探測器,D1和D2,分別對應1和2兩個縫。兩個探測器要正好對準兩個縫,把兩個縫之間的距離稍微弄遠一點,以至于兩個探測器只能接收到自己對應的縫傳來的光子,而絕對看不到另一個縫。
在這個設定中,如果沒有屏幕,讓兩個探測器直接監(jiān)控兩個縫,光子就表現(xiàn)粒子性,總是或者被這個探測到或者被那個探測到,沒有干涉。而如果把屏幕放上去,把探測器擋住,光子就變成了波,出現(xiàn)干涉條紋。
這個實驗還可以用馬赫-曾德爾干涉儀做。干涉儀的兩條路徑就相當于兩條縫。干涉儀的第二個分束器,也就是兩條路徑匯聚的地方,就相當于屏幕。有那個分束器,光子就表現(xiàn)為波,就會發(fā)生干涉,就只會被D2探測到;沒有那個分束器,光子就是粒子,就可以被D1或者D2探測到。
你看這兩種設定里沒有東西打擾光子吧?所以這個現(xiàn)象的本質是,光子是表現(xiàn)為波還是表現(xiàn)為粒子,取決于你問它什么問題。你要非得問它是從那條路來的,它就表現(xiàn)為粒子——它的波函數(shù)就坍縮了;你要不問它是怎么來的,它就表現(xiàn)為波——它的波函數(shù)就沒有坍縮。
你要是不逼著波函數(shù)表態(tài)——也就是說你的儀器不能探測路徑信息—波函數(shù)就不會坍縮。
是你的觀測讓波函數(shù)坍縮。這個性質非常重要,請牢記。
惠勒的延遲選擇
費曼的博士導師惠勒,是個經(jīng)常有奇思妙想的人,我們前面講了他曾經(jīng)猜測整個宇宙中只有一個電子。惠勒聽說了光子根據(jù)路上的情況決定做波還是做粒子這件事兒,在1978年提出了一個設想。
惠勒說,咱們設想有一個距離地球十億光年的星系,它的星光被愛因斯坦引力透鏡給分成了兩束,各自到達地球。這就好像是一個楊氏雙縫實驗。如果我們單獨看其中一束星光,那個星光就是作為粒子走過來的;如果我們弄個分束器把兩束星光合成在一起,那些光子就是作為波走過來的,對吧?可是這豈不是說,我們現(xiàn)在要不要上分束器的這個選擇,決定了光子十億年前離開星系時候,要做波還是要做粒子嗎?
這不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的選擇,改變了過去的事件嗎?
這就叫“延遲選擇”。表現(xiàn)在前面那個屏幕后面放探測器的雙縫實驗上,就等于是在光子已經(jīng)走過了雙縫之后,實驗人員再決定突然撤掉屏幕或者突然安上屏幕。表現(xiàn)在干涉儀上,就相當于光子已經(jīng)離開了第一個分束器,走上了兩條路徑之后,實驗人員再決定是否用第二個分束器。
那你說光子會怎么辦呢?它走上兩條道路之前已經(jīng)想好了這回是做波還是做粒子。小張離開家門之前已經(jīng)穿好了衣服。他們馬上都快到了,你在揭盅之前那一刻,臨時決定這回想看波還是想看粒子!那你讓他們怎么辦呢?難道回家重新穿衣服嗎?那也來不及啊!
結果光子仍然按規(guī)矩表現(xiàn)了波和粒子性。小張維護了自己的穿衣規(guī)則。
幾個法國物理學家在2007年用干涉儀做成了延遲選擇實驗。當然物理學家的反應速度沒有那么快,他們不可能真等到光子離開第一個分束器之后再手動安裝第二個分束器。這個要點是發(fā)射很多次光子,然后讓第二個分束器隨機地打開或者關閉。干涉儀的路徑長度是48米,分束器開關只需要幾個納秒,這就保證了總有一些時候,第二個分束器是在光子離開第一個分束器之后才打開或者關閉的。
而實驗結果是只要第二個分束器打開,就一定只有D2能探測到光子,說明干涉一定發(fā)生了,光子一定是表現(xiàn)為波;而只要第二個分束器關閉,D1和D2探測器就各自有一半的可能性探測到光子,光子表現(xiàn)為粒子。
2017年,又有幾個意大利物理學家,通過地面望遠鏡和太空中的衛(wèi)星聯(lián)絡,做成了超遠距離的延遲選擇實驗。
實驗最遠處達到了3500公里,地面開關分束器有10毫秒的反應時間,這就確保了哪怕用光速,也沒有人能把地面分束器的開關情況提前通報給從衛(wèi)星出發(fā)的光子。這就相當于小張回家換衣服是絕對來不及的……然而他就是換成了。
小張出發(fā)之前,預知到了同事們的臨時行動。
觀測讓波函數(shù)坍縮。后來的觀測,可以決定之前的波函數(shù)是否坍縮。
怎么理解這個性質呢?說“預知”可能有點過了,畢竟我們能影響的只是光子當初做波還是做粒子這個我們無法直接體會的決定,嚴格來說這不算穿越到了過去。但是我們大概可以這么說——
量子糾纏實驗證明波函數(shù)有超越空間的感知能力,延遲選擇實驗證明波函數(shù)有超越時間的感知能力。
波函數(shù)似乎不受時空的限制。我還是得說一句,為你只能影響、而不能全面控制波函數(shù)——比如你不能決定它坍縮成這條路還是那條路,那個結果是隨機的——所以你還是得受到時空的限制,你沒有違反相對論。
但是這件事已經(jīng)足夠離奇了。這到底說明什么呢?各派有不一樣的解釋,咱們后面再講。在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能接受現(xiàn)在可以改變波函數(shù)的過去,那么量子糾纏和延遲選擇其實是一回事:我們完全可以說你對左手硬幣的觀測改變了當初兩手分開那一剎那的選擇。
事實上,有些哲學家甚至認為,你認為過去的事兒已經(jīng)都板上釘釘了不可更改,那其實是一個錯覺。也許過去和未來的唯一區(qū)別是因為熵增定律,過去的可選項比未來的可選項少——但是原則上,其實都有的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