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想爾注》名義上是對《老子》的注解,實際上則通過增刪、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統(tǒng)地改造了《老子》,將“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誡”的訓(xùn)示意義,引導(dǎo)人們追求長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過這樣的詮釋,將哲學(xué)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經(jīng)典,為道教的形成及傳播作了理論上的準(zhǔn)備,是道教創(chuàng)立的重要標(biāo)志。
作 者 | 陳霞,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
從哲理到布道
系師得道,化道西蜀。蜀風(fēng)淺末,未曉深言。托遘想爾,以訓(xùn)初回。初回之倫,多同蜀淺。辭說切近,因物賦通。三品要戒,濟眾大航,故次于《河上》?!逗由稀贰断霠枴?,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體,意況亦復(fù)有異,皆緣時所須,轉(zhuǎn)訓(xùn)成義,舛文同歸,隨分所及,值兼則兼通,值偏則偏解。
這段文字清楚地解釋了《想爾注》的初衷,它不是為了解釋《老子》原文而做的學(xué)術(shù)性注解,而是“系師得道,化道西蜀”而依托的對象。這里也解釋了《想爾注》系統(tǒng)改造《老子》的緣由,那就是“托遘想爾,以訓(xùn)初回”,最終實現(xiàn)“濟眾大航”的宗教目標(biāo)。饒宗頤先生評論《想爾注》“辭說切近”“注語淺鄙”。因為此注所要面對的對象是蜀中那些不能理解得道之人深意的教民。要教化這些普通教民,只能用淺顯易懂的注解,幫助他們理解新生的五斗米道,有時甚至直接用神話和傳說來解釋經(jīng)文,如解“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注文就提到“范蠡乘舟去”,解“果而不得已”則說:“風(fēng)后佐黃帝伐蚩尤,呂望佐武王伐紂,皆不得已而為之耳。”《想爾注》注解《老子》的目的主要是依托享有盛名的《老子》來傳播道教的教義,原本就沒有打算對原文忠實的作“注”。所以說,《想爾注》之“注”其實質(zhì)是“訓(xùn)”。
現(xiàn)在清楚了,想爾“注”實則是“訓(xùn)”?!墩f文解字·言部》對“訓(xùn)”的解釋是“說教也”“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xùn)”?!断霠栕ⅰ纷鳛椤耙杂?xùn)初回”和“濟眾大航”的“說教”之訓(xùn),與五斗米道信徒的修行以及眾祭酒不斷宣講的教義關(guān)系緊密,是對信眾具有約束力的戒律。
在《想爾注》里,“道”被神化,具有意志。作為具有意志的神,最重要的體現(xiàn)就是要向世人訓(xùn)話,發(fā)布道德誡命,教化信眾,所以“道誡”在《想爾注》中地位就顯得異常突出?!断霠栕ⅰ纷⒔狻独献印返诙隆笆且允ト吮б粸樘煜率健?,就提出“一,道也。設(shè)誡”。注解《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也提到“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F(xiàn)存的《想爾注》頻繁地提到“誡”“道誡”,如說:“誡為淵,道猶水,人猶魚。魚失淵去水則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薄独献印返谌逭隆耙暡蛔阋姡牪蛔懵?,用不可既”,《想爾注》注解說:“道樂質(zhì)樸,辭無馀,視道言,聽道誡,或不足見聞耳而難行。能行能用,慶福不可既盡也?!薄独献印返诙恼碌摹捌湓诘馈保断霠栕ⅰ肥沁@樣注釋的:“欲求仙壽天福,要在信道,守誡守信,不為貳過。”帝王是求仙最積極的階層,誰都希望像黃帝那樣“且戰(zhàn)且學(xué)仙”。為此,《想爾注》指出帝王即使位高權(quán)重也必須持守“道誡”:“天子王公也,雖有榮觀,為人所尊,務(wù)當(dāng)重清靜,奉行道誡也?!薄巴跽唠m尊,猶常畏道,奉誡行之?!钡弁跻残枋卣]才能使天下歸附、達致太平、長壽成仙。
世間常偽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從求福,非也;去生遂遠矣。
道教人結(jié)精成神,今世間偽伎詐稱道,托黃帝、玄女、龔子、容成之文相教,從女不施,思還精補腦,心神不一,失其所守,為揣悅,不可長寶。
專炁為柔?!峙嗵ゾ毿巍盅缘烙袘綦辉谌松碇校砸畟尾豢捎?,用之者大迷矣。
被篡改的經(jīng)文
饒宗頤先生對《想爾注》有過這樣的評論,他說:
《想爾注》與河上《注》同主煉養(yǎng)之說。然河上仍兼顧老子哲理,及其文義上之融貫?!断霠枴穭t自立道誡,自表道真,于老子哲理幾至放棄不談,即文理訓(xùn)詁,亦多曲解。
確實如饒先生所說,《想爾注》作為對《老子》的“注”,充滿“曲解”“異解”、篡改,“與老子本旨乖違”。所謂“注”,其實是對原作的系統(tǒng)改造,使其為我所用?!断霠栕ⅰ匪褂玫摹独献印吩慕?jīng)過了早期道教人士的刪增改,如“兮”“者”“之”“也”“焉”等助詞全被刪除;如在原文“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的“敢”字后面增加“不”字,而刪去“為無為”三字,而使意思相反;如將《老子》的“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之“私”改成“尸”,等等。
1、生,道之別體——將“生”與“道”等同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坝蛑杏兴拇?,而生處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處一者。生,道之別體也。
為了配合注者所關(guān)注的“生”,《想爾注》在解《老子》第七章中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時,說:“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yǎng)身……不與俗爭,即為后其身也。而自此得仙壽,獲福在俗人先,即為身先?!薄断霠栕ⅰ纷髡邔ⅰ独献印贰鞍炎约悍旁诤竺?,反而能得到大家的愛戴”的“身先”解為“求長生”“得仙壽”,比世俗之人先獲得此福分,所以叫“身先”。這是明顯的刻意曲解?!独献印返谄哒轮v“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想爾注》所注原文為“以其無尸,故能成其尸”,并注解說:“不知長生之道,身皆為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尸行,與俗別異,故能成其尸,令為仙士也?!弊⑽陌选独献印吩呐c“生”強行關(guān)聯(lián)的地方比比皆是,如解《老子》第十五章“夫唯不盈,能蔽復(fù)成”為“尸死為弊,尸生為成”,解《老子》第二十一章中的“其中有信”句為“古仙士寶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
2、“吾,道也。我者,吾同”——將“道”人格化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表述,昭示了“道”的超驗性、本原性和生成性。它創(chuàng)造了萬物,是萬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卻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對于這個一切原因的原因而自己卻沒有原因的“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難以認(rèn)知和把握,但在《想爾注》中,這樣一個高度抽象的哲學(xué)概念卻被擬人化了?!断霠栕ⅰ钒选独献印分谐霈F(xiàn)的所有“吾”都解釋為“道”。如在注解“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時說:“吾,道也。我者,吾同。”注解“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是“吾,道也”,類似提法俯拾即是。如:
吾,道也。帝先者,亦道也。與無名萬物始同一耳。
吾,道也。觀其精復(fù)時,皆歸其根,故令人寶慎根也。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終始共此一道,其事如此也。
吾,道也,同見天下之尊。
人格化的“道”就要與世人交流,并基本上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向人間直接發(fā)話,指導(dǎo)世人的生活。如《老子》第十一章:“卅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薄断霠栕ⅰ氛f:“古未有車時,退然,道遣奚仲作之?!薄拌彂綦灰詾槭?,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薄暗朗裹S帝為之。”
3、“我,仙士也”——將“道”仙化
《想爾注》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世俗生活引領(lǐng)到了仙界,讓人們?nèi)プ非蟆伴L生”“成仙”。《想爾注》中大量提到這種心愿。如:
道人畏辱,故不貪榮,但歸志于道,唯愿長生。
道人同知俗事、高官、重祿、好衣、美食、珍寶之味耳,皆不能致長生。
4、“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將“道”神格化
“一”被創(chuàng)造性地作為哲學(xué)術(shù)語使用始于老子。當(dāng)他用“夷”“?!薄拔ⅰ比邅碚f明“道”不能被感官捕捉時,他就說:“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薄耙弧比绱酥匾瑤缀蹩煽醋鳌暗馈钡膭e名,所以后人在理解“道”與“一”的關(guān)系時,很容易就把“道”與“一”聯(lián)系在一起,如《韓非子·揚權(quán)》提出“道無雙,故曰一”,《呂氏春秋·大樂》也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世間常偽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從求福,非也,去生遂遠矣。
成為宗教經(jīng)典的《老子》
即便如此,在老子那里,由于“道”具有“無”的特點,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個固定的、統(tǒng)一的、外在的他者?!断霠栕ⅰ分械摹暗馈眳s要與我們交流,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具體的道德命令規(guī)范著世俗的生活,這就比老子那形而上的“道”與人更近了?!断霠栕ⅰ芬龑?dǎo)世人對這位人格化的“道”要有信仰,要有感恩,要有敬畏?!熬吹馈薄靶诺馈薄白鸬馈边@些強調(diào)信仰的表達在《想爾注》中俯拾即是。由于“道”不可言說,不可用經(jīng)驗性的方法獲得對“道”的知識,它先于萬物而存在,萬物最后回歸于它,“玄之又玄”,具有相當(dāng)?shù)纳衩匦裕沟脤Α暗馈钡年U釋向神學(xué)方面發(fā)展有一定的基礎(chǔ)。如果原著沒有這個維度,《想爾注》別出心裁的注釋就缺少文本的基礎(chǔ),也難以成為“托遘”的對象,但《想爾注》無疑極大地突破了其文本限定,對引而未發(fā)的思想進行了極大的發(fā)揮和大膽的創(chuàng)造,把哲學(xué)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經(jīng)典。
《想爾注》雖然采取了注解的形式,卻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老子》解經(jīng)?!断霠栕ⅰ穼τ诶献又暗馈边M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神學(xué)闡釋,把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成為早期五斗米道的至上神。這位神直接向人顯圣,授命張道陵為天師。他頒布道德律令,告誡人們持守道誡,達到長生成仙的宗教目標(biāo)?!断霠栕ⅰ芬劳小独献印范聞?chuàng)的“訓(xùn)”和“誡”,為五斗米道提供了所需的教義、教規(guī)、組織和戒律等等,為道教的最終形成及傳播作了理論上的準(zhǔn)備?!断霠栕ⅰ返纳駥W(xué)思想非常豐富,后世道教神學(xué)的諸多內(nèi)容都可在《想爾注》中找到端倪。它系統(tǒng)地改造《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場闡釋《老子》。正因為有了《想爾注》對《老子》的宗教性、神學(xué)化詮釋,五斗米道有了自己的神學(xué),使其與這之前盛行的方仙道、讖緯神學(xué)、黃老道、鬼神信仰拉開了很大的距離,開創(chuàng)了極具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并在短短幾年時間內(nèi)發(fā)展壯大,形成長達30年的地方政教合一體制,成為“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的宗教,并延綿近2000年而至今日不絕。《想爾注》通過對《老子》的宗教性闡釋,極大地提高了信仰的品質(zhì),使中華民族的信仰生活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責(zé)任編輯 / 李 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