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麻醉方式
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可根據(jù)患者情況及導管室條件決定麻醉方式。
四、圍手術期藥物管理
1.溶栓藥物:動脈溶栓可采用rt-PA或尿激酶。rt-PA的最佳劑量尚不確定,一般為靜脈溶栓的1/3,可經(jīng)微導管內(nèi)給藥,注射速度通常為1mg/min。尿激酶總劑董一般不超過60萬U,注射速度為1~2萬U/min。推薦每10分鐘造影觀察血管再通情況,以最小劑量達到血管再通。
2.抗血小板藥物:機械取栓術后應常規(guī)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若是行急診支架置入術,術前應予服用負荷劑量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術后每天聯(lián)合服用阿司匹林100mg及氯吡格雷75mg,至少1個月;之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對于靜脈溶栓后聯(lián)合急診支架治療,術后的抗栓藥物使用尚缺乏循證醫(yī)學數(shù)據(jù),需要開展進一步臨床研究。
3.血壓管理:為防止過度灌注綜合征的發(fā)生,對于血管再通的患者,要求術前血壓控制在180/105mmHg以下;血管開通后對于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低于基礎血壓20~30mmHg水平,但不應低于90/60mmHg。
4.他汀類藥物:圍手術期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原則目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行急診血管介入治療的患者,需盡早服用他汀類藥物。若急性腦梗死患者病前服用他汀類藥物,圍手術期需繼續(xù)服用;若發(fā)生腦梗死之前未服用過他汀類藥物,建議即刻啟動他汀類藥物治療。對于嚴重動脈粥樣硬化或擬行急診支架置入術者,可以給予強化他汀類藥物或聯(lián)合治療。
并發(fā)癥及處理
一、腦血管栓塞
在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中,可發(fā)生責任血管的次級分支和其他部位腦血管栓塞,給患者帶來嚴重并發(fā)癥。具體處理策略為:首選機械取栓,若取栓失敗,可考慮采取包括導絲和球囊輔助的機械碎栓治療;同時可采用溶栓藥物,包括尿激酶、rt-PA及血小板膜糖蛋內(nèi)Ⅱb/Ⅲa受體抑制劑(如替羅非班)。
二、血管再通后閉塞
血管再通后閉塞多因術中血管內(nèi)膜損傷誘發(fā)急性血栓形成,導致血管再閉塞。因此,術前需予充分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急診手術治療的患者可同時服用300mg阿司匹林和300mg氯吡格雷。關于急性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目前仍然缺乏統(tǒng)一的處理標準??蛇x擇下列兩種方法:
(1)動脈或靜脈途徑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抑制劑;
(2)有條件可緊急行支架置入術,亦可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抑制劑聯(lián)合治療。
三、過度灌注腦損傷
血管再通后過度灌注綜合征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可能與血管再通后血流量顯著增加有關,應嚴密監(jiān)測血壓及臨床癥狀和體征。處理方法如下:(1)對術后血壓仍高者將原有血壓下調(diào)20~30mmHg;(2)并發(fā)腦水腫時,給予甘露醇脫水,必要時行去顱骨瓣減壓術。
四、其他并發(fā)癥
與腦血管造影相關的并發(fā)癥處理可參考2011年發(fā)表的《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nèi)介入診療指南》。
療效評估及隨訪
一、影像學評估
1.血管再通分級:血管再通分級標準是衡量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后血流恢復的客觀影像學指標。目前采用的是mTICI(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評分標準,其可以判斷血管的冉通情況及其遠端血管支配腦組織的灌注情況。mTICI評分共5個級別,其中0級代表無灌注,3級代表完全恢復血流灌注,2b級和3級提示再通成功。mTICI分級標準見表2。
2.顱內(nèi)出血轉化:術后24h內(nèi)行影像學檢査以明確有無顱內(nèi)出血。癥狀性顱內(nèi)出血是指顱內(nèi)任何部位出血并且NIHSS評分多4分。
二、臨床隨訪建議
在患者術后24h、l個月、3個月及1年,應使用mRS和NIHSS評分對患者進行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評估,如果mRS評分≤2分,則提示預后良好;同時了解有無腦卒中的復發(fā)。
執(zhí)筆 朱武生、劉文華、劉新峰
撰寫組成員(以姓名拼音順序排列)樊小兵、李寶民、李天曉、林航、劉新峰、劉建林、劉鳴、劉煜敏、劉文華、劉運海、陸正齊、馬敏敏、蒲傳強、石進、孫文、王守春、吳偉、徐格林、楊清武、殷勤、岳炫燁、張仁良、張?zhí)K明、張曉龍、張勇、鄭洪波、周華東、周志明、朱武生
參與討論人員(以姓名拼音順序排列)包雅琳、蔡曉杰、曹文鋒、陳國華、陳康寧、陳生弟、崔麗英、董強、范一木、方玲、高小平、高連波、郭富強、黃家星、黃一寧、賈建平、柯開富、梁慧康、劉新通、劉亞杰、駱翔、繆中榮、牛國忠、秦超、宋永斌、唐北沙、汪謀岳、王偉、王文志、王擁軍、吳江、肖波、謝鵬、徐浩文、曾進勝、張光運、趙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