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投資者的交易策略,可以把他們分成兩類:情緒交易者與邏輯交易者
“趨勢交易者”和“價值投資者”,都屬于標準的“邏輯交易者”。
先來看最典型的“趨勢交易”的老祖宗,《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主人公,杰西·利弗莫爾的經(jīng)典一戰(zhàn)。
利弗莫爾第三次宣布破產(chǎn)后,找到了一家經(jīng)紀行,希望能夠進行買空賣空的信用交易。憑著以前的口碑,經(jīng)紀行借給他500股的信用買入額度,他看中了一支叫伯利恒鋼鐵的股票,因為這支股票是當時上漲的領(lǐng)頭羊,當時的股價是50美元,正在緩緩上升。
因為是信用買入,他不能有太多浮虧,也無法用他慣用的上漲加倉法。也就是說,利弗莫爾只有一次翻本的機會。
一把梭定輸贏,如果是你,你怎么辦?
可能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既然現(xiàn)在是緩緩上漲,那就先買一點,多多少少賺一點,以后再找機會吧——但這恰恰是“情緒交易者”的想法。
利弗莫爾的做法是“等”。
股價從50漲到60,利弗莫爾沒有動手;從60漲到70,沒有動手;從70漲到80,又漲到90,他還是沒有動手。
他到底在等什么呢?
因為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他必須等待“最好的機會”,一個出手后獲利最大的機會。
在他看來,最好的機會是一支股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上漲后,到了100、200、300的整數(shù)關(guān)口,因為關(guān)注者的增加,而出現(xiàn)的“趨勢加速”行情。
這就是趨勢交易的經(jīng)典邏輯之一。
換成情緒交易者,99%的人都會在50到100元之間不停地進進出出,賺一點小錢,甚至虧損,然后眼睜睜地看著股價從100元加速漲到500多元。
一定有人問,為什么利弗莫爾要放棄從50元到100元的利潤空間呢?
因為他在等待“趨勢加速”這個邏輯的成立,而這才是股票上漲過程中“確定性”最強、漲幅最大、最值得重倉的一段,因為絕大部分趨勢不好的股票頂多從50元漲到70元。
趨勢交易者通常是短線交易,但絕非“頻繁交易”,它的邏輯性是非常強的,每次出手都要嚴格符合邊際條件,處處都要“反情緒”。
而情緒交易者自稱“做短線的”、“做趨勢的”、“做技術(shù)分析的”,實際上完全憑感覺,毫無意義地頻繁出手,殺進殺出,剛好成為趨勢投資者的對手盤。
再看“價值投資者”
價值投資者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在反復研究一家公司之后,認為今后幾年,業(yè)績將每年增長25%,而且確定性很高,而現(xiàn)在的估值又處于合理位置,這就意味著,每持有一年,同樣的估值下,股價將會上漲25%。
所以不管市場炒什么題材什么概念,不管市場是成長風格還是價值風格,反正我只要我的25%。
這就是價值投資者的“交易驅(qū)動邏輯”。
所以,雖然價值投資者看中一支股票后,常常越跌越買,而且沒有趨勢交易者那么“擇時”,但因為他們對價值的判斷過于嚴格,對安全邊際的要求非常之高,實際上出手機會更少。
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打孔理論”:假設(shè)你有一張卡片,只能打20個孔,代表著你這一輩子可以做的投資,那么,你必然會認真地考慮你的每一次投資。
利弗莫爾和巴菲特,一個是趨勢交易高手,一個是價值投資大師,方法完全背道而馳,但在“邏輯驅(qū)動,反對情緒交易”上,看法完全一致。
反情緒交易者
真正成功的投資者都是“反情緒”的,甚至是“反人性”的,所以,投資最困難的事,不是尋找好的交易機會,而是保證這些交易都能嚴格地遵守“邏輯驅(qū)動買入,邏輯驅(qū)動賣出”的原則。
投資者的一生,其實都在和自己的情緒作戰(zh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