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世以來,學(xué)界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解讀。本文從孔乙己的姓名、魯迅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及對未來的擔(dān)憂等方面進行了新的闡釋。正所謂經(jīng)典常讀常新?!犊滓壹骸纷园l(fā)表后,文壇就沒有停止過對它的解讀與爭議,我也不揣冒昧說說我的一己之見。
先說孔乙己的名字。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這名字原來并非真名,而是一個綽號。
取綽號者不明,讀者也納悶,這只是描紅本上的一個詞而已,幾乎沒有任何實質(zhì)意義的指涉。作品主要人物的名字成為一個空洞的能指,那么,魯迅借此想要表達什么呢?
有人考證出孔乙己這個人物原型,版本有二:一說這是魯迅早年對紹興東昌坊口住著的一位名叫“孟夫子”的人觀察所得;二說是脫胎于魯迅鄉(xiāng)下的“亦然”先生。亦然先生本也是讀書人,潦倒不識俗務(wù),于家于國無望,被娘子逼得上街賣油條,但亦然先生賣油條有兩大特點,首先是長衫打死也不肯脫下,二是不肯也不敢大聲叫賣,而是跟在小販后頭,人家在前大聲吆喝“賣油條嘍”,他在后面囁嚅一聲“亦然”。
如果“孔乙己”的原型是孟夫子的話,由孟而孔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果是“亦然”先生的話,讀書人身份加上迂酸性格,上推至孔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當(dāng)然,也不排除魯迅是綜合了這兩個原型而創(chuàng)作孔乙己形象的。
在《孔乙己》中,舊制度的犧牲品與擁護者都存在。但不能簡單地把這部小說就劃入前面所說的幾種情況當(dāng)中去,因為它表現(xiàn)得更為深切。
首先,在文本當(dāng)中,確實展現(xiàn)了作為知識分子的孔乙己喪失了立身立言的基礎(chǔ),知識分子空有知識卻連生活都無法維持,也讓人看到了知識分子自身的不足,用店小二與短衣幫的眼光是“好喝懶做”,虛榮,放不下身段。
其次,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隊伍的分化與變異。丁舉人與孔乙己同屬知識分子陣線,只是科舉得勢而已,然而卻對同為知識分子的孔乙己從精神(寫服辯)到肉體(打折了腿)進行凌辱。
讀者不禁要追問:丁舉人難道只代表個體嗎?對于丁舉人,先生所關(guān)心的重點并非全如一些評論家所批評的那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是劊子手。誠然,這些看法都不錯。但是,先生關(guān)心更多的是丁舉人人格的扭曲與裂變。畢竟他與不得志的孔乙己一道是文化的傳承者。有他這樣的傳承者,則我們的國學(xué)、我們的文化將何以堪?
魯迅愛國學(xué),因為他本身就是國學(xué)大師。他從小在三味書屋讀書,通讀“四書”“五經(jīng)”,后來又師從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把文字、音韻、訓(xùn)詁全都學(xué)了,可謂正宗的國學(xué)出身。與人筆戰(zhàn)之余,他還整理過許多古籍,水平也是非常之高。
魯迅先生對丁舉人之流的知識分子的這種劣性心存隱憂,同時也對民眾嘲笑文化表示了極大的擔(dān)憂。短衣幫對知識的嘲諷,孔乙己是領(lǐng)教過的,于是轉(zhuǎn)向店小二,但受風(fēng)氣影響的店小二拒絕了對文化的深入學(xué)習(xí)。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得勢的知識分子人格扭曲、兇猛殘暴,如丁舉人;有志于傳承文化的知識分子死于群眾之手,如孔乙己;而作為極需要文化的民眾卻嘲笑、拒絕文化,如店小二、短衣幫。這樣,小說的指涉無疑超越了對舊制度的批判云云,它上升到對道統(tǒng)不傳、文明滅絕之憂的高度了。
雨果曾說:“誰在說婦女、兒童,誰就在說未來?!痹隰斞傅倪@部小說當(dāng)中,我們能看到未來嗎?遍覽小說,似乎有兒童無婦女。對女性,作品只是做了隱性書寫,用孔乙己的長衫臟而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洗來暗示孔乙己沒有妻室。這透露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沒有得勢的知識分子生活是不可能完整的,而女性的秋波是決計不會送過去的,舉國全是這種勢利眼光的女性,國之未來是不言而喻的。魯迅先生不忍捅破這一層紗窗紙。
《孔乙己》當(dāng)中,處于兒童階段的有做店小二的“我”與分吃孔乙己茴香豆的鄰家孩子們。教育創(chuàng)造未來,兒童的教育又如何呢?“我”是十二歲來咸亨酒店當(dāng)伙計,“我”的人生第一課是森嚴的等級制度,“我”不夠機靈服侍不了長衫主顧,于是做酒保;第二課是弄虛作假,酒里羼水;第三課是人際關(guān)系重要,薦頭面子大,“我”羼水不力卻保全了工作。這是一個十二歲的兒童所接受的教育。
更大的教育還在后面,“我”見到了如何冷漠嘲笑,如何泯滅人的尊嚴,如何侮辱斯文……二十年的時光變遷,“我”淡漠地敘述著孔乙己之死,沒有同情,也沒有因未曾學(xué)會“茴”的四種寫法而遺憾,當(dāng)然,“我”依然是小二,沒有如孔乙己所寄望的那樣成為掌柜。在“我”所處的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一墻之隔的鄰家兒童的教育可想而知。
許廣平曾說,魯迅先生想的是暗的,說的是亮的。魯迅自言,是為了聽將令,給中國增添亮色。但是整個《孔乙己》讀下來,卻是徹骨之寒。料想作為獨醒者的先生,面對四壁黑暗,“荷戟獨彷徨”,心中之悲痛實實是“吟罷低眉無寫處”。孔乙己是寂寞的。先生,您也是寂寞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guān)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