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對象才更豐富,教育的資源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各地將研學旅行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fā)展?!?/span>要讓《意見》落地生根離不開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合作,面對研學旅行,作為學校,身為教師,又將如何把研學旅行做得更好?對此,有些教師提出了以下暢想。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幾年,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教學方式也在不斷變革,一些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在新信息技術背景下被顛覆。但不可否認,受諸多因素制約,追求升學率、高分仍然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研學旅行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但現(xiàn)實中家長關注更多的是孩子在校學習成績,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顧忌的是學生的安全事故,故而研學旅行只能停留在紙面,學生多數(shù)時間還是被“圈養(yǎng)”著。前幾年我在學生中開展調查,農村孩子不知農事,不識農物,誤將小麥當韭菜的并非個別。現(xiàn)在的孩子仍然徘徊在“學?!彝ァ眱牲c一線,高分低能也就不足為怪。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民國初期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我們要重溫我國經典教育學家的游學教育思想,打開學校大門,組織和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融入社會,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開拓視野,增長才干,豐富知識,發(fā)展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意見》中指出:“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tǒng)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庇纱丝梢?,《意見》明確了研學旅行的切入點,即開足、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校應該按照國家新課改精神、課程標準,立足校情,因地制宜制訂課程整合計劃,在研學旅行實踐活中突出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特色,挖掘和整合鄉(xiāng)土資源,發(fā)揮校外教育基地作用。
研學旅行關系著學生生命安全,牽涉交通安全、飲食衛(wèi)生、意外事故等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我們精心制訂周密的活動方案,切不可馬虎了事、草率行事。要確保“三有”,即活動有方案,行動有備案,應急有預案。
研學旅行要實施,需要學校求真務實,強化研學旅行管理。為了避免只學不旅或者只旅不學,在學校層面我們不僅將研學旅行寫進學校工作計劃,落實進課表,安排到人,還要求中高年級教師站在課程的高度設計好每一次研學旅行,把研學旅行融入各門學科教學。每次研學旅行,教師都要做足“功課”,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提出綜合實踐研修課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活動的意義和內涵,進而從內心產生認同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將研學旅行僅僅看作一次參觀游玩,必將失去研學旅行真正的意義。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唯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課程的本質功能。對每個學生個體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識世界是從生活世界提煉出來的,是為生活服務的。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對象才更豐富,教育的資源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游學思想在我國由來已久,游學政策也是一以貫之。研學旅行有風險,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和阻力。對學校來說,研學旅行考量的不僅是校長的膽識、教育理念,更是校長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智慧;對教師來說,不能因為游學旅行手續(xù)煩瑣,工作繁忙而埋怨甚至推卸責任,更不能因為安全因素因噎廢食。學校、教師應該有責任擔當,將研學旅行持之以恒,抓落實、抓到位。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