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談/清·沈野
來源:
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更新時間:2009-9-28 關(guān)鍵字:篆刻,印論
《印談》,一卷,明沈野著。沈野,字從先,吳郡 ( 今江蘇蘇州 ) 人。有印癖,治印謹嚴不茍,自稱:“每作一印,不即動手,以章法、字法往復(fù)至眉睫間隱隱見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興下刀,庶幾少有得意處。”惜所作今不復(fù)見。亦工詩,著有《臥雪集》、《閉門集》、《榕城集》等。沈野論印自有其高人一頭處。是書有意識地強調(diào)文學(xué)修養(yǎng)對篆刻藝術(shù)的“打底”作用。嘗稱:“印雖小技,須是靜坐讀書,凡百技藝,未有不靜坐讀書而能入室者。”這對彼時就印論印,埋頭耕石占主導(dǎo)傾向的印苑,是新鮮而深刻的見解,對開拓篆刻藝術(shù)的文學(xué)屬性,力圖多角度地豐富篆刻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著積極的提示作用。
此編據(jù)西泠印社《印學(xué)叢書》本校勘。
印章興廢,絕類于詩。秦以前無論矣,蓋莫盛于漢、晉。漢、晉之印,古拙飛動,奇正相生。六朝而降,乃始屈曲盤回如繆篆之狀。至宋則古法蕩然矣。我朝至文國博,始取漢、晉古章步趨之。方之于詩,其高太史乎。王厲城不多作,作必有絕古者,其詩之途迪功乎。乃至若獻吉、仲默,未見其人也。
印章文字,非篆非隸,非不篆隸,別為一種,謂之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直,繁則損,少則增,與隸相通,然一筆之增損皆有法度,后世不曉,以許氏《說文》等篆,拘拘膠柱而鼓瑟;至好自用者,則又杜撰成之,去古益遠。故晉、漢以后謂之無印章也可。
印雖小技,須是靜坐讀書,凡百技藝,未有不靜坐讀書而能入室者?;蛟?,古人印章,皆工人為之,焉知其必靜坐讀書者耶?曰:譬之時文,古文雖田叟稚子,隨意道出,亦有奇語,石勒不識字,能作詩歌。印章亦爾。
印章工拙,殊為易辨,試以己作雜之古章,人不能辨,斯真古人矣。至離而合、合而離,則又難為俗人言也。余見古印,雖一字不辨者,必印于簡編,玩其蒼拙,取以為法?;蛞詾樽智也槐?,何法之取,而玩之如是耶?余答曰:譬如郊祀、鐃歌等章,多不易解矣,然自是可玩。余嘗選漢人詩,無一章敢遺者,亦是此意。
徐聲遠不作詩,任其自至。作印當(dāng)具此意。蓋效古章,必在驪黃牝牡之外,如逸少見鵝鳴之狀,而得草書法。下刀必如張顛作書,乘興即作,發(fā)帚俱可。
難莫難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xué)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輪扁斫輪、疴倭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或譏余刻印,徒敝精勞神,無益于世。余曰:吾亦偶寄吾興焉耳。彼嵇生好鍛、阮生好蠟屐,亦何益于世耶?要人當(dāng)解其意表耳。
墻壁破損處,往往有絕類畫、類書者,即良工不易及也。只以其出之天然,不用人力耳。故古人作書,求之鳥跡,然人力不盡,鮮獲天然。王長公謂詩雕琢極處亦自天然,絕有得之語。
文國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陳太學(xué)以石章擲地數(shù)次,待其剝落有古色,然后已。
印最上用玉,其次銅,其次金銀,兼之者石也,最惡者象牙。玉章雖妙,必刀刻乃得。自古言昆吾刀,恐古人玉章甚多,此刀亦不易數(shù)致。余聞用藥引金入鋼中,可以刻玉,至今有此法,可即試者。
今世富貴,但知有象牙而已,間或有用金石玉者,其意亦在適觀耳,初不知印章之妙也。湖州司理謝在杭齋中,置印數(shù)匣,皆燈光、魚凍,近日所僅見者。
石之貴重者曰燈光,其次曰魚凍。燈光之價,直凌玉上,色澤溫潤,真是可愛。燈光之有瑕者即魚凍,魚凍之無瑕者即燈光,最是易辨。
印章不關(guān)篆隸,然篆隸諸書,故當(dāng)潛玩,譬如詩有別裁,非關(guān)學(xué)也。然自古無不讀書之詩人,故不但篆隸,更須讀書。古人云:畫中有詩。今吾觀古人印章,不直有詩而已,抑且有禪理,第心獨知之,口不能言。
不著聲色,寂然淵然,不可涯涘,此印章之有禪理者也;形欲飛動,色若照耀,忽龍忽蛇,望之可掬,即之無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也;嘗之無味,至味出焉,聽之無音,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詩者也。
梅花道人作山水,先以禿筆蘸墨水,淋漓亂灑,然后,隨其粗細濃淡處,用筆皴之,及成,多天然之致,人效之鮮能及者。余刻印章,每得魚凍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為喜,因用刀隨其險易深淺作之,銹澀糜爛,大有古色。
今坊中所賣《印藪》,皆出木板,章法、字法雖在,而刀法則杳然矣。必得真古印玩閱,方知古人刀法之妙。
章法如詩之有律,雖各為一句,而音實相粘;字法如《周書備編》,文雖同義,而各有所宜用。
余小齋中偶積漢印數(shù)鈕,嘗有詩云: “ 清曉空齋坐,庭前修竹清。偶持一片石,閑刻古人名。蓄印僅數(shù)鈕,論文盡兩京。徒然留姓氏,何處問生于。 ” 余之酷好印章有如此者。
詩自晉以降,不能復(fù)漢,自晚唐以降,不能復(fù)開元、天寶。至于我朝,漢、魏盛唐,一時各臻其盛。然往往似優(yōu)孟之學(xué)孫叔敖也,非真叔敖也。哪吒太子剔骨還父,折肉還母,真哪吒太子自在也,又何必用衣冠、言動相類哉。我朝崆峒之古調(diào)歌, 州之古樂府五言古,滄溟之七言近體,乃其真者,余耳目所親接。交游中亦不乏其人焉,然不敢擅論及之,海內(nèi)自有公評。印章自六朝以降,不能復(fù)漢、晉,至《集古印譜》一出,天下爭為漢、晉印,其優(yōu)孟乎 ? 其真孫叔敖、哪吒太子乎 ?
余嘗見人以古銅印磨去其字,易以己名,所謂棄珠玉而得敝屣,深為可痛。有用本姓,古印取名字就之者,此雖穿鑿焉,其好古之意不淺。
昔黃蘗禪師與一僧并行,遇斷岸處,師不能渡,此僧解笠著水登之,遂行,顧謂師曰: “ 師兄不共行耶 ?” 師怒曰: “ 這個鳥漢,早知如此,當(dāng)斷汝頸。 ” 倏不見,是用盡神通,不及自然之妙。印章亦爾。
印章有增法,如“澹如護軍”之章,全用增法,“朱象”,“象”字加“工”,“常山漆園司馬” ,“園”字加“草頭”,“裨將軍張賽”“將”字,“徐吳之印”“吳”字之類是也。有損法,如“部曲督印”“督”字,“晉歸義夷王”“晉”字,“順陽侯家印”、“信陽侯家”之類是也。不特有增損法,又有合法,如“安武君”“武”字,“魏率善氐伯長”“氏”字之類是也。又有離法,如“無當(dāng)司馬”“無”字之類是也。又有衡法,如“公孫弘印”“ 弘 ” 字之類是也。又有反法,如“故成平侯私印”“故成侯”三字, “遂之印”“遂”二字,“羅散印信”“羅散”二字之類是也。又有代法,如“廣武將軍章”,“武”字以“山”代“止”之類是也。又有復(fù)法,如“關(guān)內(nèi)侯印”,“ ”字之類是也。操縱闔辟,縱橫變化,為法甚多,各有妙用?;蛑^反法是誤刻,可發(fā)一笑。至若“馮虎”、“王象”之類,以形作字,惡甚。古人有“山”字、“丁”字之類,多失之丑,不知何故。
演七日為七劫,演七劫為七日,此是增損法;佛手有開合,見性無開合,此是離合法;饑來食飯困來睡,此是衡法;悟得眾生即佛,此是反法;天女變作舍利佛,舍利佛變作天女,此是代法;維摩默然入不二門,此是復(fù)法。人能精于此道,禪理雖微,思過半矣。
或云,子論印章,真可謂開辟以來獨得之矣。但自古云:止戈為武,今漢印“武”字,以“山”作 “止”字,以為得代法,何據(jù)?余曰:此其所以為漢印也。夫“止”之與“山”,草書相類,以草相代,其義復(fù)通。《易》不云乎,艮為山,山即有止意。余故曰,真草隸篆可通用者,其惟印意乎。
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若必欲用意破損其筆畫,殘缺其四角,宛然土中之物,然后謂之漢,不獨鄭人之為 者乎。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 。其妻問曰:今 如何?夫曰:像吾故。妻因毀新,令如故,至今可拊掌。
古人有兄弟合一印者,“劉昌”,“劉日”是也。
陰文似古人易;陽文似古人難。古人亦不多作。六朝以后,陽文不足為陽文矣。印章用刀不啻書家用筆,以王司寇之才,猶曰“腕中有鬼”,可見其難能矣。
或曰,燈光、魚凍固妙矣,而金玉銀銅更自可愛,今足下獨刻石,馀一切罷去,何耶?余曰:金玉之類用力多而難成,石則用力少而易就,則印已成而興無窮,余亦聊寄其興焉耳,豈真作印工耶!昔王子猷雪中訪戴,及門即止;對竹終日嘯詠,無有已時。均一子猷,而其興有難易者,何也?以戴公道路跋涉,而竹則舉目便是故耳。
刻古人未嘗刻之字,全在處置得宜,刻古人未嘗刻之刀法,全在心得之妙,謂之不離不合,又謂之即離即合,彼不能法古者無論矣。即步亦步、趨亦趨,效顰秦、漢者,亦不如無作。
余昔居斜塘一載,此中野橋流水,陰陽寒暑,多有會心處,鉛槧之暇,惟以印章自娛。每作一印,不即動手,以章法、字法往復(fù)躊躇,至眉睫間隱隱見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興下也,庶幾少有得意處。
章法貴相顧;字法貴相別。
有五要:蒼、拙、圓、勁、脫。有四?。耗?、巧、滯、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姿態(tài)飛動。
印有咄嗟可辦者,亦有彌日始成者。遲速不同,貴乎均美。予嘗對幾案默坐三四日得一印,人以為誑,信乎鐘塑不易遇也。
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拙不欲做作。余嘗刻印,逼古如出之土中,幾欲糜散者,乃得之一刀而成,初不做作,稍做作便不復(fù)爾。
印有兩陰兩陽文,有三陰一陽文,有四邊總空文,有中分“十”字文,此非孟浪,各有來歷。
古人以印章殉葬,故一名有數(shù)十面者,至今有之,豈非為不朽計哉。惜乎鐫刻者不知為何人也。
王伯欽為孟肅伯父,其在厲城,政事之外即痛飲。一日,陪官長共飲,嘯詠良久,不覺先自醉,輒喚從者掖之不別而去,屢舞,不覺落帽,因回顧笑曰:醉看風(fēng)落帽。長官怒,輒從臾當(dāng)?shù)累廊ブ5旨?,貧于陶令,常甕中乏酒,悒悒不樂,立于所居門首,見一童子提壺過者,因問之曰,此中何物,可嘗?遂捧之一飲不去口,竟盡醉矣,不知童子為何人也。其風(fēng)度如此,真晉竹林中人也。居恒無事,便索刀作印,印成輒對之狂叫,把酒自醉。至今孟肅匣中有數(shù)印。
一日事柔翰,一遇費力事,輒厭畏成疾,余近來日作一二印,覺腰背間痛,數(shù)日稍緩,一月后,即日作數(shù)印,亦不覺自苦矣。夫子游藝之旨有以哉。內(nèi)養(yǎng)家謂人身如戶樞,不稍勞之輒生蠹,覺此技有益于文人。
大印難于小印,大印之細文者尤難,字多者難,太少者尤難,全在力量。
細文勁易,滿白勁難。滿白之勁,不但剞劂,恐識者亦不易得也,妙在形骸之外。余有《印評》二卷,大都類嚴子羽評詩法,因中多有所譏托,付之丙丁。
漢、晉印章傳至于今,不啻鐘、王法帖,何者?法帖猶借工人臨石,非真手跡。至若印章,悉從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燦然俱在,真足襲藏者也。余每把玩,恍然使人有千載上之意。
“眼前光景口頭語,便是詩人絕妙詞”。此最知詩者。即如“青青河畔草”一句,試問耕夫牧稚,誰不能言。乃自漢、魏以后,文章之士鉤玄致遠,盡生平之力,畢竟無有及之者,信“眼前光景口頭語”之不易及也。后世印章,以奇怪篆、不識字藏拙,去古彌遠矣。
素琴先生精于印章,硯田不登,往往得其助,得錢輒計月日辦薪米外,必多置美釀,闔戶不得通一客,惟讀書飲酒自娛,盡則復(fù)延客也。
印固須佳,恐印色復(fù)不得惡,如虎丘茶、洞口,必須得第一泉烹之,又如精毫菀筆,若墨非多膠紺黝者,亦不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