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學習方法
一、知詩人
學習古詩,首先要了解詩人。如: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孟浩然是田園詩人,而岑參、高適是邊塞詩人,等等。還要了解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如李白寫《贈汪倫》的背景是:當年李白游覽涇陽(今安徽省涇縣)桃花潭,當?shù)厝送魝惓?/span>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深受感動,于是作了這首詩留別。這對于我們了解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有很大幫助。
二、解詩題
古詩的題目有的很難理解,我們只有理解了詩題的意思,才能進一步學好古詩。如:《山行》的意思是山中行走;《早發(fā)白帝城》的意思是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暮江吟》的意思是吟詠暮色降臨的江上景色。對于詩題中比較容易混淆的字眼要搞清楚,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不是指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xiāng)蒲州。
三、明詩意
理解詩意,是學好古詩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抓重要的字眼來理解詩意。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可抓住“登高”和“茱萸”來理解。“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jù)說可以防災避疫。理解了詩中關鍵的詞語,全詩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四、悟詩情
詩歌往往抒發(fā)了作者的某種感情,所謂“詩言志”就是這個道理。如:《暮江吟》描寫了深秋的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山行》通過描繪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gòu)成的壯美秋色圖,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毒旁戮湃諔?/span>山東兄弟》則是抓住重陽節(jié)登高這一習俗,抒發(fā)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感情。所以,我們在學古詩時,一定要對古詩細細咀嚼,從而悟出詩人的情感及詩歌的意境。
一首古詩,寥寥數(shù)十字,詩人就會描繪出一種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支離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辦,讓學生一味地對詩句、詩意死記硬背,恐怕很難體會詩的韻味,領會詩人的寫作意圖。筆者以為提高古詩教學的質(zhì)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張改革的重要官員,由于革新失敗,他被貶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這首詩正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quán)者同流合污的思想?!督愤@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另外,在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紹背景只是古詩教學的前奏,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二、學會想象、體會感情
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xiàn)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fā)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來,這樣,就會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2會得更深入,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空間思維力,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去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span>以讓學生配樂朗讀,可以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古詩去想象、豐富相關情節(jié)等等。如《楓橋夜泊》一詩,詩人張繼描繪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對江邊景物的描寫,表現(xiàn)他孤寂憂愁的情懷。教學這首古詩
時,不僅要讓學生答得出“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想象出來。因此,教學時,首先給學生配上一段蘊含淡淡憂思的輕音樂,讓學生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輪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漸漸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見了,天地間頓時暗了下來,這時候,詩人感覺到天地間布滿了寒霜,到處透著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漁船上的點點燈火,或明或暗,照著江邊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楓樹。通過想象,學生的頭腦中便會展現(xiàn)出一幅清冷凄涼的畫面。接下來,再從“烏啼”“鐘聲”去想象當時的聲響:這清冷凄涼的境地里,只有烏鴉哇哇的叫聲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鐘的聲音。在學生進入意境、意猶未盡的時候,相機讓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進一步感受詩人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想象這幅“月落霜天”“江楓漁火”“烏啼”“鐘聲”的“秋江夜泊圖”,就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就能很容易地體會到詩人那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三、加強誦讀、提高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重要性。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因此,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在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并聯(lián)系上下文查解詞句,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其次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見解,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然后,我再適時就重點、難點問題集中講解或單獨指導、點撥。如在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我在學生通過自學和集體討論基本掌握詩歌的作者、寫作背景和詩中內(nèi)容后,重點講解“彩云間”、“一日還”、“輕舟”等難以理解的詞句,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詩歌所帶來的愉悅。
(二)反復誦讀,讀中悟情。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范讀、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配樂讀、背誦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fā)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意境,我常常讓學生手拿扇子或書本扮演詩人誦讀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感悟詩意。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殷殷離別之意躍然其中。
三、借助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這心理過程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一)古詩詞語凝煉,跳躍度大,寫法夸張。因此,小學教學古詩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并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zhuǎn)換)、優(yōu)化(加工)。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里形成主體畫面。如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詩
句,教者緊扣“掛”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賞龐然的瀑布凌空直瀉而下,領略其雄偉的氣勢。
(二)古詩是詩人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產(chǎn)品。探究古詩創(chuàng)作的本原,小學教學古詩要借助詩人的想象,啟迪學生思維,感悟其詩情畫意。如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詩句,學生經(jīng)過看錄像和反復吟讀詩句,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種幻覺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佳句。教者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lián)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三)古詩構(gòu)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的空白,言雖盡而意無窮。小學生學習古詩,借助想象、聯(lián)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fā)的蘊意和情感。如《詠柳》,詩人采用自問自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者引導學生緊扣這設問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品味這無窮之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