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13閔子侍側(cè)①,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②;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③?!?/span>
【注釋】
① 閔子:即閔子騫。 ② 行行(hàng)如:剛強的樣子。 ③ 不得其死然:只怕不得好死吧。
【語譯】
閔子騫在孔子身旁侍奉,溫和而正直;子路,剛強威猛;冉有、子貢,安詳從容。孔子很高興。(但又嘆道:)“像仲由這樣,只怕不能得善終啊!”
【解讀】
這是一幅師生隨行圖。
閔子騫,德行科高材生。子路冉有,政事科高材生。子貢,言語科高材生。四大高徒伴隨夫子。閔子溫文爾雅,溫和正直;子路威猛剛強,英武瀟灑;冉有、子貢從容安詳,端莊大方。老師見弟子各展風采,各具異姿,才貌雙全,十分高興。美中不足,擔心子路剛勇有余,智謀不足,“不得其死然”,難得善終,果不其然,被孔子料中,子路63歲時在衛(wèi)國一場內(nèi)亂中不幸戰(zhàn)死。
【原文】
11.14魯人為長府①。閔子騫曰:“仍舊貫②,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③?!?/span>
【注釋】
① 魯人:指魯國的執(zhí)政大臣。 長府:魯國儲藏財貨的國庫名。 ② 仍舊貫:沿襲舊規(guī)則。 ③ 言必有中(zhòng):指言不妄發(fā),發(fā)必中肯、合理。
【語譯】
魯國翻修叫長府的金庫。閔子騫說:“依照原樣——怎么樣?何必一定要改造呢?”孔子說:“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一定中肯。”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對閔子騫之行事以及對他的評價。
修建金庫如若改制加大,一是違背禮制,有僭越之嫌。二是加重賦稅,增加百姓負擔。朝廷大臣征求閔子騫的意見,閔子騫雖然不同意,但如何回答卻大有講究。閔子騫是孔門德行科高材生,平素沉靜寡言,溫和善良,卻也擅長言辭,先是一個肯定句“仍舊貫”,意即按照舊制。接著巧妙地緩和一下語氣,改為無疑而問的討論式問句,“如之何?”意即怎么樣,或者說:“你看如何?”對方一定尚未回答,或者說還未來得及回答,他馬上補充一個語氣更堅決的反問句,“何必改作?”先是肯定,緊接著宕開一筆,以示尊敬,給予緩沖。接著一句更強硬的肯定句。語言跌宕多姿,語氣舒緩自如,恰到好處。所以孔子給他極高的肯定:“夫子不言,言必有中。”這“言必有中”,除了符合禮制有利百姓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言論得以順利采納,再高明的建議不被采信,也是白說。
【原文】
11.15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①?”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②?!?/span>
【注釋】
① 瑟,古代樂器,與古琴相似。這里指彈瑟。名詞活用作動詞。奚為:為什么。疑問代詞“奚”作介詞“為”的前置賓語。 ② 堂:是正廳,室:是內(nèi)室。入門后先升堂,最后到內(nèi)室。用此表示做學問的幾個階段。
【語譯】
孔子說:“仲由所談之瑟,為什么要在我的門下呢?”學生們因此而輕慢子路。于是孔子又說:“仲由的學問也已經(jīng)達到了升堂的程度,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span>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對子路的批評以及后來的評價。
子路小孔子9歲,孔門弟子中屬年長者,性格剛強威猛。琴聲中我們猜想,可能透出亢厲殺伐之音,沒有平和中正溫柔之氣,對圣德深奧之門不利,所以孔子批評他。其批評也僅限于鼓瑟之音,并未涉及其他。誰知對子路卻帶來負面效應,同門師弟都不尊敬他??鬃佑谑怯钟枰约m正,其糾正方式也必須恰當,糾正若不到位,則否定了以前的批評;糾正多了,又言過其實,令人不服??鬃拥降资鞘ト?,你看他說:“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意思是仲由已進入“正大高明之域,未深入精微之奧”罷了,肯定了一部分,否定了一部分,肯定“升堂”,否定“入室”。不作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隙ń裉?,不否定昨天,肯定此,不否定彼,這就是語言的藝術,也是分析事物思考問題的方法之一。
【原文】
11.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①?”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②?”子曰:“過猶不及。”
【注釋】
① 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小孔子48歲。 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衛(wèi)國人,小孔子44歲。 ② 愈:勝過,更好。
【語譯】
子貢問:“子張和子夏,哪一個的品性好一些?”孔子說:“子張有些偏激過分,子夏有些消極不足?!弊迂曊f:“那么說子張要好一些了?”孔子說:“辦事情偏激過分和消極不足同樣不好?!?/span>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和子貢討論“過猶不及”。
這一章涉及4個人,子貢、子張、子夏、孔子。子貢言辭犀利,伶牙利齒。有知人之智,也有知人之欲,好琢磨人,對10多位同門兄弟都有評價。子張,才高藝廣,性格偏激,好勝不隨和,“堂堂乎張,難與并為仁也?!弊酉模瑸槿撕竦?,篤信謹重,但過于迂訥,其器局略顯狹隘??鬃右幌蛑鲝堉姓胶?,推行中庸之道。
有一天。子貢又琢磨開了,問孔子:“師與商孰賢”,意思是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明一些。孔子回答:“子張偏頗了一些,子夏顯得不夠”。子貢好問,但他對孔子的話卻未聽明白,總是想在他們二人之間較出勝負,認為子張更強一些,孔子則說:“過猶不及”,意即超過了和達不到差不多,不相上下,無優(yōu)劣可辨,“有時過勝不及,有時不及亦勝過”,當“依時而中”?!斑^猶不及”4個字是對中庸之道極為具體的闡釋。
【原文】
11.17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③,可也?!?/span>
【注釋】
① 周公:泛指在周天子左右任職的周王室同族公侯。 ② 聚:積聚,收集。斂:聚集。特指聚集財物。附:增益。益:本義水漫出來,引申為“增加”。 ③ 小子:老師稱學生為“小子”。鳴鼓:敲鼓。
【語譯】
季孫氏比周公還富有。而作為季孫氏家宰的冉求還要幫助他搜刮,使他的財富更增益??鬃诱f:“冉求這種人已不再是我的門徒了,弟子們,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聲討他。”
【解讀】
本章是孔子對冉求的批評。
孔子一生有許多有趣的言行事跡:表揚最多的是顏回,批評最多的是子路,最氣憤的是八佾舞于庭,最傷心的是顏回死,最快樂的是眾弟子侍坐聽學,最大的磨難是阨陳蔡七日不食,批評最刻薄的是宰我:“朽木不可雕也?!迸u最重的莫過于冉求。冉求是孔門政事科高材生,在季氏任內(nèi)務總管,他幫助季氏:一是擴大領土,謀伐顓臾;二是幫助季氏增加田賦??鬃又鲝垺笆┤∑浜?,事舉其中,斂從其薄”,應該是“損上益下”,“損有余而補不助?!睖p輕民眾負擔。結(jié)果冉求利用在孔門學到的執(zhí)政技巧,進一步幫助富可敵國的季氏搜刮民脂,增加賦稅,聚斂財富,擴大領土。因此孔子十分氣憤,要將他趕出孔門,取消學籍,并號召眾弟子擊鼓討伐??梢娍鬃託鈶嵵畼O,言辭之厲,批評之重。
冉求食季氏的俸祿,應忠于職守,站在冉求角度看,擴大領土,增加田賦,無可厚非,孔子卻指責他,理由何在,以道事君,無道則止,陳力就列,不能則止。
另外,從冉求角度看,他進入一個兩難狀態(tài),面對季氏,應忠于職守,忠于季氏,面對孔子,“斂從其薄”,師命難違,薄賦斂,有利于民,厚賦斂,有利于君(季氏),薄賦則忠道忠義,厚賦則忠君忠事,“忠”乃孔門四教的重要內(nèi)容,同樣一個“忠”在冉求身上卻出現(xiàn)了內(nèi)部矛盾,作何選擇,頗令冉求犯難,這也是讀這一章應該思索的問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