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①,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注釋】
① ?。号?,擔憂。
【語譯】
孔子說:“君子只擔憂自己沒有能力,不應(yīng)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解讀】
本章是孔子對健康心理的要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薄叭瞬恢挥谩保且粋€層次?!叭艘阎挥谩?,又是一個層次。人不知不用而不慍易,人已知不用而不慍難。君子病無能,不病不知,君子憂無德,不憂不用??鬃诱f:“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泵献诱f:“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笔墙鹱勇裨谕晾镆彩墙鹱?,是千里馬同行于眾馬之中也是千里馬??鬃铀f,孟子所說,當是一種健康心理的要求,孔子恐怕也不僅僅是一種健康心理的要求,筆者以為,當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是金子當主動讓他出土而發(fā)光,是千里馬當馳騁于眾馬之前而自顯威力,不能被動等人知,等人用。是千里馬者自當奮蹄奔進,是人才者自當錐芒外露。
【原文】
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①?!?/span>
【注釋】
① 疾:擔心。沒(mò)世:沒同歿,沒世指死亡。
【語譯】
孔子說:“君子最感羞恥的事,就是到死還沒有一個好的名聲被人稱道?!?/span>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憂“老而無聞”、“沒世而名不稱”。
人之一生,好名、好利、好官均無過錯,盡管如司馬遷貶斥名利時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薄盃幟诔瑺幚谑?。”但是,不爭名,天下無正義可言;不爭利,社會不能發(fā)展;不爭官,國家沒有管理人員?!案慌c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本优R財取之有道,臨財無茍得,臨難無茍免。同理,君子臨名無茍取,臨毀無茍免。屈原“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孔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薄袄隙鵁o聞,恥?!苯K其一生而無美名,實在是一件遺憾事。”子張問干祿,子夏說“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笨鬃硬⒉慌懦庾龉?,同臨名臨利一樣,臨官無茍得,臨禍無茍免。君子為官,取之有道,不能如小人一般,不擇手段?!凹鹊弥?,又患失之,無所不用其極。”
【原文】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span>
【語譯】
孔子說:“君子嚴格責求自己學問道德的進步,小人則一味向別人求取功名利祿。”
【解讀】
本章孔子談“君子”和“小人”對人對己要求的區(qū)別。
君子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君子修身以自求,雖然“人不知而不慍”,“不病人之不己知”,但也“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既然疾美名不稱揚,那么必須修身以自求。小人不修身而苛求于人,常患人之不己知,邀功求名而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終其一生則惡名昭彰。前人多將以上三章合而觀之。
【原文】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span>
【語譯】
孔子說:“君子矜持莊重而不與人爭執(zhí),合群共處而不結(jié)黨營私?!?/span>
【解讀】
本章孔子談與人競爭以及與人交往的規(guī)則。
矜,競進,競?cè)?,比賽,而不是莊矜,矜持?!榜娑粻帯保傔M比賽而不爭斗?!岸弧北硎疽环N度,“而不”前后兩項,同類而不同質(zhì),競賽和爭斗,形同實異,故用“而不”表示區(qū)別。如“和而不同”,“親而不昵”。
“君子不爭”,不是說君子沒有進取心,君子有進取心,但不與人斤斤計較,不發(fā)生正面沖突,如射箭,“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人。”如騎馬比賽,騎術(shù)不高,馬匹不健,奔跑而落后,與他人無干。古人體育項目取“射”“御”意在培養(yǎng)君子“競而不爭”的君子品格。在今天看來,當擴大體育項目,以強健國人體魄,參與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但“競而不爭”,強調(diào)自身修煉,自身的功力,爭在內(nèi),而不僅僅爭在外,仍然具有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
“群而不黨”,“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則易結(jié)黨營私?!熬硬稽h”,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包h”“比”均有勾結(jié)之意。
【原文】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①,不以人廢言。”
【注釋】
①以:介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下句的“以”用法相同。
【語譯】
孔子說:“君子(選拔人才,)不因為有些人的話說得好聽而提拔他,也不因為有些人有缺點而不采納他正確的話?!?/span>
【解讀】
本章是孔子的認識論或者說是孔子的識才觀。
人是一個復(fù)雜的高級動物,有的人能說又能做,有的人能說而不能做,有的人能作不能說,有的人所說與所做相反,所以君子“以言舉人”,可能致誤,“以行舉人”,可能致誤。反之,“以言廢人”,可誤,“以行廢人”亦可誤。人們習慣舉偏以概全或舉全以概偏。所以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弊詈玫姆椒ㄊ恰奥犉溲?,觀其行”。
【原文】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①?”子曰:“其‘恕’乎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span>
【注釋】
①一言:這里指一個字。 ②?。簩捤 ?鬃又鲝埖摹八 钡?,就是要求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span>
【語譯】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干的事,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span>
【解讀】
本章是孔子給恕道下的定義。
孔子善教,子貢善學,孔子以“一以貫之”之道語子貢,子貢以“一言行之”問孔子。子貢善問,孔子善答;一言之問,一恕之答;子貢問得新穎怪僻,孔子答得簡潔明了。
恕者“如心”,己心如彼心,彼心如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心不喜歡,切勿施于人,心心相印,心心相通,推己及人。“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鼻晔ビ?xùn),黃金格言,道德底線,不可違戾。恕當是生活之恕,大是大非,綱紀原則皆不在寬恕之列,依法律辦事,依綱紀而行。明代呂坤認為恕人有六,可參考:
恕人有六:或彼識見有不到處,或彼聽聞有未真處,或彼力量有不及處,或彼心事有所苦處,或彼精神有所忽處,或彼微意有所在處,先此六恕而命之不從,教之不改,然后可罪也已,是以君子教人而后責人,體人而后恕人。(《呻吟語》)
亦有以己之心恕人之心,但系恕之賊也,不可不警戒:
恕之一字是個好道理,看那推心者是什么念頭,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貨者恕人之貪,好飲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嘗不以己度人,未嘗不視人猶己,而道之賊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審也(《呻吟語》)。
【原文】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①?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②。斯民也③,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④?!?/span>
【注釋】
① 誰毀誰譽:這是兩個小分句,因是疑問代詞“誰”作賓語,故前置。譽:贊美,頌揚。② 試:試用,考驗。 ③ 斯民也:那些三代的老百姓(都能按“直道而行”)啊。這句語譯時放在了后邊。 ④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直道而行:遵循正道辦事。
【語譯】
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果有所贊美,那也是經(jīng)過實踐考驗的。之所以夏、商、周三代都能按正道行事,是因為三代的人都能這樣做啊?!?/span>
【解讀】
本章孔子談直道事人。
全章貫穿一個“直”字,圣人之心,光明正大,至公無私,稱物平施,直道貶毀,直道贊譽,直道而行。荀子在《不茍篇》中說:“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敝祆湔f:“毀者,稱人之惡而損其真;譽者,揚人之善而過其真?!笨鬃淤潛P虞舜說:圣人“隱惡而揚善”。君子當是揚惡亦揚善,褒貶是非,誰譽誰毀,正義直指,不茍且,不鄉(xiāng)愿,直道而行?!叭缬兴u者,其有所試矣?!币嗍侵倍敚敹牛峭u也,文中當省略?!叭缬兴鶜д?,其有所試矣”一句,譽之需“試”,毀之欲信,自在不言之中?!叭灾钡蓝幸??!卑u貶損是非功過昭彰天下,“足以教民?!彼姑褚玻枚?。
【原文】
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①。有馬者借人乘之②,今亡矣夫③!”
【注釋】
① 闕(què)文:沒有字的空缺之處。這些地方都是存疑之處。闕,通“缺”。 ② 有馬者借人乘之:這句話和前一句有什么關(guān)系很難理解,可能是錯簡所致。 ③ 亡:通“無”。
【語譯】
孔子說:“我還能趕上看到有缺文的原本史冊。至于有馬的人肯借馬給別人騎,今天就沒有這種事了?!?/span>
【解讀】
“史闕文”,“馬借人”兩事不相關(guān)連,異解紛呈,多不可信。楊伯峻《論語譯注》說:
“史之闕文”和“有馬借人乘之”,其間有什么關(guān)連,很難理解。包咸的《論語章句》和皇侃的《義疏》都把它們看成兩件不相關(guān)的事。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卻根據(jù)《漢書?藝文志》的引文無“有馬”等七個字,因疑這七個字是衍文。其他穿鑿的解釋很多,依我看來,還是把它看為兩件事較妥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