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天然禪師(739—824)是唐代著名禪師,法號天然,因曾駐錫南陽(河南省)丹霞山,故稱丹霞天然,或丹霞禪師。籍貫不詳。原習儒業(yè),應科舉途中偶遇禪僧,乃轉(zhuǎn)入佛門。首參馬祖,后禮石頭,隨侍三年,披剃受戒,再往謁馬祖,受“天然”之法號。曾駐錫天臺山華頂峰三年,其后至余杭徑山參禮道欽。唐·元和年間(806~821)至洛陽龍門香山寺,與伏牛自在結(jié)為莫逆之交。師曾有燒木佛取暖之奇行,有譏之者,師應答無滯礙,以此為人所知。丹霞天然禪師有許多富含機鋒的公案故事,本文現(xiàn)就禪師的公案進行解讀,以便更全面理解其禪法思想。
一、選官與選佛
丹霞天然禪師在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途中,一次遇到一位禪客。禪客問他到哪里去,丹霞說: “選官去?!倍U客說: “選官哪里比得上選佛。”丹霞問:
“選佛應當?shù)侥睦锶?”禪客說: “現(xiàn)今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出世,他那里是選佛之場,你可前去向他學習選佛之法?!钡は级U師于是放棄了科考,直接前往江西。
丹霞禪師本來打算走仕途之路,因為被一禪客推薦,讓他參禪學道,所以,就放棄了求官的計劃,轉(zhuǎn)而尋求佛道。在世間,官場紛雜,官位無常,也許你今天位居人臣,也許明天你就會丟官棄爵。在官場上想做一位正直的清官很難,你若是清正廉潔,就會受到貪官污吏的合伙夾擊,讓你無存身之處。所以,歷史上就有了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和高適“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民令人悲”的內(nèi)心獨白。禪客認為,選官之路畢竟是不究竟的,只有走選佛這條路,才是尋求覺悟的根本途徑。
從我們現(xiàn)實生活來說,做官必須是為了治理好國家、為了百姓的安寧幸福、為了國富民強竭盡才智,才算得上是個好官。雖然如此,也不能利益多少人,不能夠給大家?guī)矶啻蟮睦?。這與修道成佛對眾生的利益,是遠不能相比的。一旦修行成佛,就能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并且“皆令人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讓他們都能徹底解脫、永離生死苦海。所以說“選官不如選佛”。
二、鏟佛殿前草
丹霞禪師一次參訪馬祖道一禪師,見到后卻不說話,而是用兩手托著幞頭腳,讓馬祖道一看。馬祖看了很久,對他說:
“南岳的石頭和尚是你的老師。”丹霞禪師于是前往南岳親近石頭和尚,見面后還是以以前見馬祖的動作給石頭看。石頭和尚說:
“你可到槽廠去干活。”丹霞禪師謝過石頭和尚,從此隨大眾過起了農(nóng)禪勞作的生活。他在石頭門下勞作,一住就是三年。有一天, 石頭和尚對大家說:
“來日鏟佛殿前草。”第二天,大眾都找出鍬、鋤等工具,準備鏟草。只有丹霞與眾不同,他端來一盆水,洗凈了頭,來到石頭面前跪下。石頭禪師見他慧根獨具,就笑逐顏開,給他剃發(fā),度他為僧。石頭和尚隨后又為他說戒,丹霞捂著耳朵出門就跑了。
禪師之間的因緣契合往往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丹霞見馬祖道一禪師時,只是用兩手托著幞頭腳,顯示出石頭希遷禪師接引弟子的風格。所以馬祖就建議他去親近石頭和尚。石頭禪師機鋒峻拔,往往使人摸不著邊際,所以丹霞見石頭又重復了見馬祖時的動作。這正適合石頭激烈峻拔的接引手段。石頭認為丹霞是法器,便像五祖弘忍對待六祖一樣讓他到槽房勞動,以便待到因緣成熟時,予以印證。當?shù)は级U師在石頭處住了三年,石頭便以鏟除佛殿前的草為喻,來看丹霞的悟性如何,誰知丹霞早已經(jīng)覺悟,聽到石頭的話后,知道石頭的意思,于是他就端水洗頭,請求石頭為他剃度。石頭見丹霞明了他說話的機鋒,心中十分高興,便欣然為石頭剃度。石頭想進一步驗證一下他的見解,便為其說戒,丹霞便捂著耳朵不聽,表明自己已經(jīng)斷除貪嗔癡的煩惱,戒律對他已經(jīng)沒有什么用處了。石頭一見丹霞的舉動,深知弟子已經(jīng)見自本性,也就欣慰地放他走掉了。這種接引弟子的方法顯示了石頭南宗禪“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特點。
三、丹霞騎圣僧
丹霞禪師在石頭處剃發(fā)之后,就又前往江西參拜馬祖道一禪師。他到馬祖道場后,還沒有禮拜馬祖就直接進入僧堂內(nèi),僧堂供有圣僧之塑像,羅漢僧的塑像,丹霞就騎上圣僧的脖子上坐了下來。眾僧都大吃一驚,認為這個人太狂妄自大,竟敢在圣僧頭上坐。他們就急急忙忙地報告給馬祖。馬祖過來一看,說:
“我子天然?!钡は家姷今R祖后,連忙從圣僧頭上跳下來向馬祖禮拜,說: “謝師賜法號?!贝撕?,他便以“天然”作為自己的法號了。
馬祖所說的“我子天然”,意思就是說丹霞是我的孩子,是禪宗的子孫,他的佛性天然,合于圣道,所以取法名“天然”。為什么一個褻瀆圣僧的丹霞沒有被馬祖怪罪,反而馬祖還夸贊他為“我子天然”呢?原來馬祖道一教化弟子注重內(nèi)心的自證,至于外在的形象舉止等外境并不重要了。禪修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破除我、法二執(zhí),當你內(nèi)不執(zhí)著于我,外不執(zhí)著于物的時候,你的清凈佛性就會自然顯露,你就會過得自然任運,而丹霞騎在圣僧頭上,恰恰表明了他不再執(zhí)著于泥塑木雕的圣像,而只見到內(nèi)在的自性佛。他這種離言語文字之相的舉動,就是為了得到馬祖的印證。馬祖知道丹霞已經(jīng)開悟,便贊嘆說他是一位能夠繼承禪法的弟子,又為他取法名“天然”。
四、石頭路滑
丹霞在南岳石頭那里得到印證后,回到馬祖那里。馬祖見他回來,就問他從什么地方來。丹霞禪師說:
“石頭。”馬祖說:“石頭路滑,你跌倒了嗎?”丹霞禪師說:“若跌倒就不來了?!瘪R祖知道丹霞禪師度化眾生的機緣已經(jīng)成熟,就讓他離開自己弘化一方。此后丹霞禪師就居住在天臺山華頂峰三年,后又往余杭徑山參禮國一禪師。不久又往洛陽龍門香山居住。
丹霞告訴馬祖自己從石頭那里來,馬祖想石頭機鋒峻拔,一般人未必摸得著邊際,說不定會遭受挫折。馬祖的問話中以象征的手法說,石頭教化學人方法獨特,你在那里能得到印證嗎?丹霞已經(jīng)得到石頭的印可,所以,他知道馬祖問他的意思,就說:
“若跌倒就不來了?!币馑际钦f自己已經(jīng)得到石頭的真?zhèn)鳎圆呕氐今R祖這里。
五、丹霞燒佛
丹霞禪師到洛陽后,在慧林寺遇到大寒天。他就取來木佛焚燒取暖,有人就責備他。丹霞說: “我在燒舍利”。人說: “木佛哪有舍利?”丹霞說:
“木佛沒有舍利,不妨多拿一些來燒燒看?!?/span>
丹霞禪師驚世駭俗的特異行徑,往往超出一般的邏輯思維,他之所以如此,實是欲藉此棒喝世俗成見。在一個悟道者心中,佛像只是個象征,是讓蕓蕓懵懂眾生有個具體的認知實物。若只執(zhí)著于象征的事物,卻忽略了其內(nèi)在深意,這就成了一種執(zhí)著,那么你便永遠無法體會到佛法所帶給我們的感悟。歷代禪門公案所最常揭示的道理,也就是要人破除這些迷惑,見到真正的佛性。丹霞禪師燒佛之舉旨在破除常人對佛像等的執(zhí)著。
六、龍生龍兒,鳳生鳳兒
有一天,丹霞禪師拜謁慧中國師龐蘊。丹霞問侍者: “國師在否?”侍者說:“在,但不見客?!钡は颊f: “不是太慢待遠方來參學的人嗎?”侍者說:
“不用說你,就是佛來看望也不見?!钡は急阏f:“龍生龍兒,鳳生鳳兒?!被壑袊鴰熕X起來之后,侍者就把情況告訴了他?;壑芯痛蛄耸陶呷蟀簦阉s了出去。丹霞聽說后說:
“這才不枉稱為南陽國師?!钡诙欤は级U師又前去禮拜,見到國師后就展具禮拜?;壑袊鴰熯B說: “不用!不用!”丹霞就退后站立。慧中國師說:
“應該這樣!應該這樣!”丹霞又前進一步,國師說: “不是!不是!”丹霞禪師就環(huán)繞國師走了一圈就出去了?;壑袊鴰熣f: “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span>
這里龐蘊侍者的話告訴丹霞,若要見道,不必心外求法,若是心外求法,是與道相違背的。所以,侍者說龐居士不會見這樣的人。丹霞見龐蘊弟子竟然機鋒峻烈,悟性超群,就贊嘆說:
“龍生龍兒,風生鳳兒。”他從侍者身上就已經(jīng)知道了龐蘊的根性。于是放棄了拜望龐蘊的念頭。當侍者告訴龐蘊這些情況后,龐蘊認為丹霞從侍者口中已經(jīng)悟出龐蘊禪法的高妙,他不前往拜訪,慧中一定會感知自己的見地。果然不出丹霞所料,因為丹霞早已徹悟,侍者是不能以這種態(tài)度來對待他,因為侍者的錯誤認識,所以禪師就棒打了侍者,并把他趕出門。通過此舉,丹霞知道龐蘊已經(jīng)證道,了知自己非常人。所以,他在第二天拜望龐蘊時,什么沒說,只是以幾個舉動,就得到龐蘊的贊賞。
七、饑不擇食
一次,丹霞禪師拜訪龐蘊居士,見到一個女子在洗菜,就問: “居士在嗎?”女子于是放下菜籃,斂手而立。丹霞又問:
“居士在嗎?”那女子就提著籃子走了。丹霞禪師于是就原路返回了。女子回去后就把剛才洗菜時遇到丹霞的話告訴了龐蘊居士。龐蘊問: “丹霞在嗎?”女子說:
“走了?!饼嬏N說: “我用赤突涂你?!庇忠惶?,丹霞訪龐蘊居士,在龐蘊門口見到龐蘊。丹霞便問:“居士在嗎?”龐蘊說: “饑不擇食。”丹霞又問:
“龐老在嗎?”龐蘊說:“蒼天!蒼天!”說后就回去了。丹霞口里說著“蒼天!蒼天!”然后就返回了。
一次丹霞與龐蘊同行,見一泓水。龐蘊以手指著水說: “便與么也還辨不出?”丹霞說: “灼然是辨不出?!饼嬏N就戽水,潑丹霞二掬。丹霞說:
“莫與么,莫與么。”龐蘊說: “須與么,須與么。”丹霞就戽水潑龐蘊三下。丹霞說: “正與么時,堪作甚么?”龐蘊說: “無外物。”丹霞說:
“得便宜者少?!饼嬏N說: “誰是落便宜者?”
這則公案與上則有相似之處。女子之所以不回答丹霞問話,因為她認為丹霞不懂得修證需要反觀自心,卻只知道到處尋師訪道,心外求法,是一個沒有悟性的人。但她卻沒有看出,丹霞是一位已經(jīng)開悟之人,因此,當她回去向龐蘊說后,龐蘊對他一頓責怪。當?shù)は加忠淮我姷烬嬏N時,龐蘊以答非所問之語告訴丹霞,修道要斬斷自己對言語文字的執(zhí)著,當你內(nèi)心不去思慮之時,你就可能會有觸緣開悟的可能。禪者與禪者之間的相契,是以心印心的方式實現(xiàn)的,龐蘊與丹霞之間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xiàn)的。所以,丹霞在與龐蘊在一起時的言語舉動,都能做到“心有靈犀”,與道契合。
八、善巧文殊,方便普賢
元和十五年春,丹霞對門人說“吾思林泉終老之所?!碑敃r他的門人齊靜,、在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三年間學者至三百眾,建成大院。丹霞在庵中上堂說:
“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說甚薦與不薦?吾往日見石頭,亦祗教切須自保護,此事不是你談話得。阿你渾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甚么?禪可是你解底物?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從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不用經(jīng)求落空去!今時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吾此間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一飲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慮。在在處處有恁么底。若識得釋迦即老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彩若為生?無事珍重!”
一般人信佛的,把泥塑木雕的佛當做崇高無上,絲毫慢待不得,以至于神話佛菩薩。因為執(zhí)著于外在的佛,而忽視了內(nèi)心的修證用功,這是造成多數(shù)信眾只是信仰者,而難以成為開悟者的原因。但是,在禪師的眼里,佛菩薩與凡夫沒什么區(qū)別。能使人巧妙的就是文殊菩薩,能給人方便的就是普賢菩薩。
“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這就是禪者的風格,在已經(jīng)證道的禪者眼里,燒佛像、呵斥佛祖、師徒嬉戲,比比皆是,這才是真正的行者,體現(xiàn)了佛法中的不二法門與平等觀。
丹霞禪師在上堂向弟子說法指出,禪修是要遠離對語言文字的執(zhí)著,真正的禪悟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你的修證,你的悟性都非言語所能表達,關(guān)鍵在明了自性,只有內(nèi)觀自心,除去污染之后,你就不會執(zhí)著于促進證道的憑借物,能得大解脫。
九、一撥便轉(zhuǎn)
有僧人慕名參訪丹霞,在山下見到他,僧問: “丹霞山向甚么處去?”師指山說:“青黯黯處?!鄙f: “莫祗這個便是么?”丹霞說:
“真師子兒,一撥便轉(zhuǎn)。”丹霞又問僧: “甚么處宿?”僧說: “山下宿?!钡は迹?“甚么處吃飯?”僧說: “山下吃飯?!钡は颊f:
“將飯與閣黎吃底人,還具眼也無?”僧無對。
僧問丹霞禪師去丹霞山的方向,丹霞禪師就借機想考驗一下這位僧人的悟性。來僧深知丹霞的意思,回答得恰到好處。為了驗證一下這個僧人的見解究竟有多高,丹霞接著又提出了后面的問題。當問到“將飯與阇黎吃底人,還具眼也無”時,僧人便無言以對。對于丹霞的問話,后來的雪峰義有的弟子長慶和保福在討論時就談到了“丹霞問僧具眼”這則公案。長慶問保福:
“將飯與人吃,報恩有分。為什么不具眼?”教下有言: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四重恩就有一重是“報三寶恩?!比龑氄?,佛、法、僧也。供養(yǎng)僧不就是報恩嗎?將飯與人吃一一供養(yǎng)出家人飲食,不正是報三寶恩嗎?所以說“報恩有分”,那為什么說不具眼呢?長慶并不是不知道為什么不具眼,,才問保福的。丹霞問僧人也和長慶問保福是同樣的道理,都是讓人在禪師問話時,打斷自己的妄想執(zhí)著,端正自己的見地,以當下啟開般若正眼,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
丹霞禪師在求法之時,常常能夠從明眼禪師充滿機鋒的話語中,體悟到其中的佛理禪意,在他得道之后,又秉承這種教化弟子的獨特方法,度化了大批禪門新秀。他的著名公案故事,如“石頭路滑”、“丹霞燒佛”、“選官與選佛”等,成為后世禪子參禪悟道的典范,千百年來一直為禪門津津樂道。丹霞禪師為中國禪宗的弘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光輝業(yè)績將永載中國佛教的史冊,成為激勵后世佛子精進道業(yè)的精神財富。(文/遠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