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廢立太子的問題上,高祖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命運。李建成擔心失去既有的地位,李世民擔心高祖曾經(jīng)許他為太子的諾言成為泡影,所以,他們都想借高祖之手壓倒對方。這樣一來,進攻者和反擊者必然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一、李世民為何著急奪權
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斗爭愈演愈烈。這種斗爭,持續(xù)的時間愈長對李世民愈為不利。武德六年(623),高祖已經(jīng)58歲,一旦高祖去世,李建成自然取得皇帝地位,李世民再去直接奪取皇帝的寶座,那就是大逆不道了。所以,對李世民來說,最理想的辦法莫過于假高祖之手更換太子。李世民多次主動請求出兵打仗,屢立戰(zhàn)功,羅致文官武將做為自己的謀臣,又通過長孫氏爭取高祖妃嬪的支持,都是為了這一目的而采取的步驟。
從總的形勢看來,李世民是進攻的一方,李建成是防御的一方,李世民為了爭取時間,迫不及待地利用一切機會發(fā)動攻勢。但在貞觀年間許敬宗奉命修改過的史籍中,處處都把李世民寫成被動挨打的局面,是背離事實的。史載:魏征“見太宗勛業(yè)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敗。及貶,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早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p>
所謂“見太宗勛業(yè)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就是看到李世民對太子的威脅日益嚴重,所以常勸李建成早日動手,除掉李世民對太子的威脅日益嚴重,所以常勸李建成早日動手,除掉李世民。在遭到太宗的指責以后,魏征直言不諱地說:“皇太子早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睂嶋H上這就是說,魏征認為,若建成早按他的意見辦事(對李世民下手),決不會有失敗被殺的下場。這些情況,正說明李世民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李世民對魏征不加報復,反而重用,正說明他認為魏征所言是正確的。
李建成的不斷反擊,使李世民感到借高祖之手更換太子的希望愈來愈小,秦王集團的成員,為了在李世民取得太子地位以后自己可為功臣,都極力促使李世民進一步發(fā)動攻勢。尉遲敬德在拒絕李建成的收買以后,馬上鼓動李世民早日動手。
李建成組織長林兵“為人所告”的事情,肯定是秦王集團所為,決不是簡單地推理。因為這時雙方矛盾已經(jīng)激化,李世民正要利用一切機會發(fā)動攻勢,這個機會當然不會放過。況且,當時還有這樣的情況,就是李元吉的“典裴宣儼免官,往事秦府,元吉疑事泄,鳩殺之?!?/p>
裴宣儼既然被李元吉免官,投靠秦王集團,當然要泄漏太子集團的機密,當作覲見之禮。再者,裴宣儼為什么被免官了,很有可能是秦王集團使用離間手段的結果,史書沒有這樣記載,是因為奉太宗之命修撰《實錄》者不能暴露李世民陷害人的陰謀。秦王集團抓住裴宣儼泄漏的機密,告發(fā)李建成,是順理成章的,這正是雙方進行激烈斗爭的具體內(nèi)容。
不過,從后果看,李世民的這次進攻沒有成功,高祖只是“召建成責之,流可達志于嵩州”完事。看來,斗爭還必須繼續(xù)下去。欲借高祖之手壓倒對方的計劃不能實現(xiàn)的時候,以刀兵相見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李世民為何敢發(fā)動政變?
玄武門之變,是太子集團和秦王集團經(jīng)過長期明爭暗斗,雙方又都想通過高祖的作用壓倒對方而不能如愿以償?shù)臅r候,必然爆發(fā)的武力沖突。李世民蓄謀已久,在其周圍已經(jīng)聚集了一群運籌帷幄、能征善戰(zhàn)的文臣武將。這些人,無不想通過李世民登上皇帝的寶座而飛黃騰達。所以,在他們的煽動下,李世民正如欲渡河而船來,果斷地發(fā)動了軍事政變,奪得了太子地位,進而又做上皇帝。
一切準備妥當,李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埋伏于玄武門內(nèi),準備乘建成、元吉早朝的機會殺害他們。在這些上陣賣命者臨行之時,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還“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由此可見,李世民動員了所有可以發(fā)揮作用的力量,準備非常充分。
建成與元吉至臨湖殿(玄武門內(nèi)側)時,發(fā)覺可疑情況,立即掉轉馬頭,欲東歸宮府。不料李世民等伏兵四起,李世民射殺建成、尉遲敬德射殺元吉。建成、元吉部下聞訊趕來,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
雙方正進行激戰(zhàn)時,高祖正“泛舟于海池”,李世民命尉遲敬德“侍衛(wèi)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wèi)。*高祖意乃安?!辈浑y看出,這是李世民強硬控制高祖的手段,然后可以借高祖之口發(fā)號施令。事變完全按照李世民的安排發(fā)展,“敬德奏請降手敕,令諸軍兵并受秦王處分,于是內(nèi)外遂定?!?/p>
李世民通過高祖取得了“諸軍并受秦王處分”的權力,標志著他已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全面勝利。
玄武門戰(zhàn)斗結束了,但李建成的余部仍然據(jù)守東宮,打算與秦王集團決戰(zhàn)。秦王派曾為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當時兼檢校侍中的裴矩出面說服他們,李建成余部才最后散去。這一場兄弟之間的廝殺,不僅李建成、李元吉身首異處,他們的后代也慘遭殺戮,除建成長子承宗早死外,次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還有元吉五子:梁郡王承業(yè)、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全部被殺,而且還“詔絕建成元吉屬籍”。
這種根絕建成、元吉后代的殘酷無情手段,肯定違背高祖的心愿。但高祖無力制止這種皇族內(nèi)部的自相殘殺,可見高祖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了。清人趙翼說:
“謀反者族誅,秦、漢、六朝以來,皆用此法。太宗為秦王時,殺建成、元吉,不過兄弟間互相屠害,其時太宗尚未為帝,不可以反論也。乃建成子安陸王承道…元吉子梁郡王承業(yè)……俱坐誅,除其屬籍。是時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視其孫之以反律伏誅,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極矣?!?/p>
建成、元吉被殺后,秦王府諸將還要盡誅建成、元吉左右百余人,而且“籍沒其家”,由于尉遲敬德建議:“罪在二兇,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這樣一來,才停止大肆屠殺。
“是日,下詔赦天下。兇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黨與,一無所問。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舊。國家庶事,皆取秦王處分?!备咦嫦略t“救天下”,是尉遲敬德建議的結果。這說明高祖的言行已經(jīng)不能自作主張了。否則他為什么不下詔制止其孫被殺呢!
四月才下詔“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練行者,遷居大寺觀,給其衣食,毋令闕乏。庸猥粗穢者,悉令罷道,勒還鄉(xiāng)里。京師留寺三所,觀二所,諸州各留一所,余皆罷之”。這時又下詔“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舊。”顯然是針鋒相對,后者否定前者。這決不是高祖自己的主張。至于"國家庶事,皆取秦王處分”,更是迫使高祖交出權力。高祖這樣處于他人擺布的地位,還有什么權威呢!
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同時,高祖下詔日:“自今軍國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奔热皇聼o大小皆由太子處理,高祖自然就是有名無實的皇帝了。
六月十二日,以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衛(wèi)率,程知節(jié)為右衛(wèi)率,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洗馬。這些人,都是秦王集團的成員,現(xiàn)在正式任命他們?yōu)闁|宮的官員,也就是使他們名正言順地成為李世民的幫手。
七月六日,以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仆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七日,又以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右仆射;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為御史大夫,中書舍人顏師古、劉林甫為中書侍郎。左衛(wèi)副率侯君集為左衛(wèi)將軍,左虞侯段志玄為驍衛(wèi)將軍,副護軍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右內(nèi)副率張公謹為右武侯將軍,右監(jiān)門率長孫安業(yè)(長孫無忌兄)為右監(jiān)門將軍,右內(nèi)副率李容師(李靖弟)為領左右軍將軍。
很明顯,這是李世民得寸進尺,進而組成了以秦王集團為核心的新政府。這個政府中,包括秦王集團的主要成員,也有爭取過來的王珪、魏征(均為諫議大夫),薛萬徹等原李建成集團的成員。
李建成集團徹底覆滅了,李世民集團全面掌握了國家權力。
高祖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既然失去了皇帝的實際權力和地位,讓位也就成為別無選擇的唯一途徑了。八月八日,高祖?zhèn)魑挥谔?。九日,李世民即位于顯德殿。
三、李淵到底支持誰?
玄武門之變是李建成、李世民爭奪太子地位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高祖的態(tài)度是值得注意的。從隋朝的太原留守到唐朝的開國皇帝,高祖偏愛李世民。他做了皇帝以后,雖然曾經(jīng)有過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打算,但在立李建成為太子以后,他就不再輕易動搖了。
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李世民屢立戰(zhàn)功,又多方面的羅致人才,極力發(fā)展自己的勢力,企圖通過高祖的作用,對李建成取而代之。當然,李建成也不會坐以待斃,也千方百計地從各方面鞏固自己的地位。由于他們兩方面都要對高祖施加影響,所以,高祖的態(tài)度有所反復,也不奇怪。不過,當他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是“兄弟不睦”時,他就不能不以父子之情希望兄弟和睦。所以,他不是支持一方,打擊一方,而是極力緩和矛盾。
武德七年六月,秦王集團妄告李建成支持楊文干造反,高祖把大事化小,按“兄弟不睦”進行處理。七月,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隨高祖校獵于城南。高祖命三個兒子比賽馳射,建成為了陷害世民,故意將自己喜歡的胡馬給世民騎。世民乘此馬逐鹿,當馬躡時,世民躍立于數(shù)步之外,馬再起時,世民又復乘之。這樣反復三次,遂對宇文士及說:“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
建成把這些話經(jīng)過曲解,通過高祖妃嬪轉告高祖道:“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豈有浪死!”高祖怒不可過,先召建成、元吉,然后召世民,當面責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按語氣,這是指責李世民,但實際上也是大事化小。因為李世民如果真的要為天子,當然也是謀反,罪不容誅,但高祖只是批評了事??梢姡@也是緩和矛盾的措施。
武德九年(626)六月,兩大集團的矛盾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觸即發(fā)之際,但高祖并沒有意識到問題這么嚴重,所以還想通過使世民東居洛陽的辦法緩和二者的沖突。不料,兩大集團都不能接受這種辦法。李世民立即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正說明他擔心離開京師,失去奪取太子地位的機會。同時,也說明高祖緩和矛盾的辦法徹底失敗了。
正當高祖為緩和矛盾而努力的時候,玄武門之變突然爆發(fā),這對高祖來說,當然是突如其來的襲擊,他不能不感到吃驚。所以,當尉遲敬德挾迫他下詔制止玄武門的激戰(zhàn)時,他立即征求身邊的裴寂等人的意見。蕭瑀,陳叔達答曰:“建成,元吉不預義謀,又無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太子),委之國事,無復事矣!”為什么這些李世民的支持者都在高祖身邊呢?值得注意。
李世民認為裴寂有“佐命之功”,視蕭瑀為“真社稷臣也”并賜蕭瑀詩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瓣愂暹_與李世民的關系不一般,“建成、元吉嫉害太宗、陰行譜毀,高祖惑其言,將有貶責,叔達固諫乃止?!币虼耍髞砝钍烂窈芨屑さ卣f:“武德時,危難潛構,知公有說言,今之此拜,有以相答。"
所謂“此拜”,就是拜陳叔達為禮部尚書。這些情況,無不說明在玄武門之變爆發(fā)時,在高祖周圍布滿了秦王集團的成員。如果說這是李世民在事先的有意安排,應是無可非議的。
總之,高祖欲緩和雙方矛盾的時候,李世民已感到借高祖之手更換太子的陰謀已經(jīng)破產(chǎn)。于是,他采取果斷措施,周密部署,安排常何屯守玄武門,繼又埋伏其直接上陣的將士,還在高祖周圍安排了親信,促使高祖在不得已的時候,順水推舟,把既成事實合法化。
這一點,王夫之倒是看得非常清楚,他說:
“太原之起,雖由秦王,而建成分將以響長安,功雖不逮,固協(xié)謀而戮力與偕矣。同事而年抑長,且建成亦錚錚自立,非若隋太子勇之失德章聞也,高祖又惡得而廢之?故高祖之處此難矣,非直難也,誠無以處之,智者不能為之辯,勇者不能為之決也。君子且無以處此,而奚翅高祖?”
他還更明確地說:“建成以長,世民以功,兩俱有可立之道。"
這就是說,在建成、世民矛盾激化的過程中,高祖只能是緩和矛盾,不能更換太子。李世民正是認準了這一點,所以,他放棄了借高祖之手更換太子的途徑,采取了暴力手段,迫使高祖不得不立他為太子。李世民的最后勝利,是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改變斗爭策略的結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大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