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有一組極富藝術價值的唐代陶制伎樂俑,這些形象生動的俑像表現了唐代音樂舞蹈伴奏的場景,透過他們手中的樂器,我們能一睹中國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
伎樂是唐代流行的音樂舞蹈表演,伎樂俑就是為這種表演伴奏的樂手形象。這些俑像或坐或立,神態(tài)各異,極富動感。他們手持不同的樂器,配合敲擊鼓板的節(jié)奏,讓人感受到一派熱烈的音樂舞蹈氣氛。
觀察這些樂器,我們會發(fā)現它們大部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間樂手懷抱的大型曲項琵琶,這種琵琶面板更寬更圓,琴頸更短,需要用琵琶撥來彈奏。
它源自古代伊朗,在唐代廣受歡迎,但到了明清時期就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形狀更加細長、需要手指彈奏的直弦琵琶,一直使用至今。
此外,還有一位樂手演奏的是我國古老的弦樂器豎箜篌。這種樂器由弓形架子和整齊的多根琴弦組成,能發(fā)出清脆動聽的樂音。
但遺憾的是,它在數百年前就在中國失傳了,今天我們只能通過古畫來想象它的樣子,實物也僅存日本的兩件唐代箜篌殘件。
伎樂俑中也有幾位吹奏笙、橫笛、排簫等竹制管樂器的樂手,它們的合奏聲悠揚動聽。
特別是民族特色濃郁的橫笛,作為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經過幾千年傳承其制作方法變化不大,至今仍受到歡迎。
此外還有一位擊鼓板的“指揮”者,他發(fā)出有力的節(jié)奏,以提醒眾人合奏。這種簡單的敲擊樂器在音樂伴奏中擔當重要角色。
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俑像,我們欣賞到古代音樂融匯管弦樂及打擊樂,氣勢恢宏,旋律優(yōu)美。一些樂器歷經歲月沿用至今,一些已隨風云變遷消失,但都展現了中華民族燦爛的音樂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音樂與詩詞歌賦緊密相連。“絲竹”成為音樂的代名詞,頻繁出現在古典詩詞中。
伎樂俑中的笙、簫等,也經常在詩人筆下栩栩如生,如“江女笙簫夜始吹”,賦予樂器生命脈動,傳達意境魅力。
這組栩栩如生的唐代伎樂俑不僅再現了盛唐音樂舞蹈伴奏的場面,也通過展示不同樂器的造型、演奏方法,展現了中國古典音樂的豐富內涵。
這些樂器既是中華音樂文化瑰寶,也成為我們感受古樂精神的窗口。讓我們從這些古老而精美的樂器聲音中,體會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心聲。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