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新解
董岳琳
名 稱:五苓散。
方劑組成:豬苓3一4錢 茯苓3一5錢 白術(shù) 2一3錢 澤瀉3一4錢 桂枝1.5--3錢 水煎服。
源流發(fā)展:本方為漢代張仲景所擬,見于《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公元219年)。原來的治證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太陽病發(fā)汗后微熱、脈浮、渴欲飲水(或飲而吐出)、小便不利,二是痰飲,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按張氏著作又載有澤瀉湯(澤瀉、白術(shù))治心下有支飲,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從藥物組成和用途來著,五苓散可視為上述兩方的合劑。后人在應(yīng)用上擴大了適應(yīng)癥范圍,用于治療瞿亂、泄瀉失水。《醫(yī)方集解》認(rèn)為本方有利水瀉熱作用,可通治諸濕水腫。許多醫(yī)家還以五苓散為基礎(chǔ),隨證加減,制成新方,如四苓散、胃苓湯等,均為有效的衍變方。
性能效用:本方性味甘淡,微溫,功能以滲利水濕為主,屬利水法濕劑范疇。方中化濕、利濕、燥濕的藥物都有,全方具有健脾滲濕、溫化膀胱,通利水道的功能,還可以透解表邪,除煩消渴,故前人亦有認(rèn)為屬表里雙解劑。應(yīng)當(dāng)指出,本方雖有消渴效能,但所消之渴是指那些由于水蓄下焦,既不能上輸津液,又不能從下而排出,飲多而口仍渴,小便不利。這與消渴癥(糖尿病屬消渴癥范疇)的飲多、渴多、小便多的見證不同。
方義分析:前人說。“諸濕脹滿皆屬于脾”、“祛濕必利水”等,本方針對水濕內(nèi)停、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而設(shè),旨在化濕利水,故從脾腎二經(jīng)取藥。以甘淡的茯苓、豬苓淡滲利水,白術(shù)苦溫燥脾濕而和胃,澤瀉甘寒入腎而利尿,桂枝辛溫暖膀胱而通水道(化氣而行水)。從配伍上看,茯苓配豬苓、澤瀉,加強利水作用;茯苓配白術(shù),實脾利水;桂枝配茯苓,溫化水飲、通陽利水。前人有認(rèn)為桂在五苓散中的作用主要是暖腎而通利水道,主張用肉桂。其實桂枝和肉桂的揮發(fā)油都含桂皮醛,具有擴張血管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都有助于利尿,故兩者都可選用,如有表證及嘔吐等癥狀,宜用桂枝;如腹痛,泄瀉明顯者,或體質(zhì)偏于虛寒者,則用肉桂。
藥理作用:實驗證實,五苓散有利尿作用,能使尿量增加112%除茯苓、豬苓為利尿成分外,掛枝、澤瀉、白術(shù)亦為主要利尿成分。
臨床應(yīng)用:本方主要用于濕邪郁結(jié)的病者,臨床應(yīng)用的基本指征為:上吐下瀉、腹脹氣滿,或水腫身重,煩渴,小便黃短,苔白滑或膩,脈滑數(shù)或弦緊?,F(xiàn)多用于有上述見證的腎炎水腫、腸炎泄瀉、泌尿系感染等。
一、治腎炎水腫:對急性腎炎的水腫,五苓散通過利尿有一定消腫作用。對慢性腎炎之水腫,則需加補腎藥,與六味地黃湯等交替使用。如浮腫而有胸翳、氣促或氣短,以桂枝為主,加枳殼、陳皮、葶藶子;如腎氣虛弱、腰酸,面色皖白,以茯苓、澤瀉為主,肉桂小量,加菟絲子、覆盆子、熟附;如有發(fā)熱頭痛,加柴胡、丹皮、條芩(炒),如尿量極少,四肢浮腫嚴(yán)重,頭面亦腫,以豬苓、澤瀉為主,加重桂枝分量,并加當(dāng)歸、木通、黑丑;如病程較氏,腎功能不好,以肉桂、茯苓為主,加淡蓯蓉、阿膠、熟地、大棗等。腹脹及胃納較差者,以茯苓為主,白術(shù)易蒼術(shù),加春砂仁、黨參。
筆者治腎炎水腫病,多以五苓散為基礎(chǔ)方,因腎與膀朧相表里,腎有病常影響膀胱轉(zhuǎn)化不利,若專投峻猛之刊,必致愈下而愈損耗腎陰。
病例介紹:周x x,男,友人子。三天前發(fā)病,全身浮腫,小便短少,診為急性腎炎。友人邀筆者往診,筆者投五苓散加減,但友人認(rèn)為小孩無渴、吐癥狀,且平素強健,無須用肉佳以助陽,于是自擬丑牛、蕪花,甘遂之類峻下藥治之。服藥3劑,病反轉(zhuǎn)重,并覺腰痛.于是再邀筆者往診。筆者仍以五苓加補氣湯(舊名四君湯)、肉蓯蓉治之,服藥3劑,浮腫陸續(xù)消退,十余劑而癥狀全消。友人問及用藥立方的根據(jù)。答:患兒起病雖急,但其證主要為濕邪郁結(jié)、膀胱轉(zhuǎn)化不利,故必溫化而燥濕,使水道通調(diào),才能利尿。用桂枝,是為了溫轉(zhuǎn)膀胱,并無助陽之急。
二、治胃腸炎吐瀉:本病證屬中焦郁結(jié)、下焦?jié)駸岱秶梦遘呱⒓诱{(diào)理胃腸藥治療,療效良好,對急性胃腸炎之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之消除,效果尤為明顯。如病情較急,腹痛腹瀉較重,口渴、全身乏力,以肉桂,澤瀉為主,加煨葛根、煨肉蔻、木通;如屬濕熱腹瀉、小腹悶痛、大便次數(shù)雖多,但瀉而不爽,以桂枝、白術(shù)為主,加木香、火炭母;如屬食滯腹瀉、嘔吐、胸腹脹滿,瀉出水樣物,以桂枝、白術(shù)為主,加生姜、枳殼、山楂;如伴惡寒、發(fā)熱,以桂枝為主,加黃芩、赤芍;如屬感寒腹瀉,腹部冰涼、悶痛,反胃作嘔,可與理中丸同用。
病例介紹:黃xx“,男,24歲。于春夏間患感冒后腹瀉已5天,初每天3一4次,自服保濟丸無效,前醫(yī)曾斷為大腸結(jié)熱,暑濕積滯,以清熱及消導(dǎo)藥治之,但亦無效。腹瀉增至每天6一7次,瀉出水樣物,口渴,但飲水即覺惡心欲吐,頭暈乏力,自覺虛浮恍惚,視物模糊。來診時呈重病容,兩眼睛內(nèi)陷,兩頰干瘦,坐立需人扶持,尿少,口干煩渴,苔膩,脈數(shù)而略滑。辨證:病者泄瀉繼感冒而起,符合前人所說的“春傷于風(fēng),夏生餐泄”。且由于泄瀉較甚,津液損耗。治宜通利水道而去濕,滋養(yǎng)津液并補氣。于是投以五苓散合補氣湯加減。處方:西洋參3錢(另燉)炒白術(shù)4錢,澤瀉3錢,木通3錢,煨葛根4錢,桂枝4錢,花粉3錢,甘草2錢,水煎服。并囑病者用石膏5錢及淮山5錢研碎煮粥熱食服藥二劑,腹瀉即減少,尿量增多,但其色仍黃,脈仍略呈滑數(shù),于是加黃連1.5錢(姜汁炒),再服二劑,胃口較好,大便正常,繼投以補氣湯加減,服三劑而愈。
三、治傳染性肝炎:中藥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一般以健脾滲濕、利尿清熱、疏達(dá)肝氣為原則,對于急性傳染性肝炎濕熱型患者,可用五苓散加減利濕清熱。有黃疸、發(fā)熱者,加茵陳(茵陳五苓散),如熱重則再加三黃湯(黃連、黃芩、黃柏);如疲乏、嗜睡明顯,以茯苓、澤瀉為主、桂枝小量,加五味子、丹參、甘草;如兩脅悶痛、胸部氣脹明顯,以茯苓、白術(shù)為主,肉桂小量,加郁金、鷹不泊、白背葉;如有低熱、煩渴,以桂枝、茯苓為主,加柴胡、丹皮、石斛;如有寒熱往來、抑郁、胃納不住,可與逍遙散合用;如尿少且黃,可加田基黃、白花蛇舌草。
病例介紹:朱xx,女,21歲。低熱一周,疲倦乏力,脅腹脹悶,食欲不振,煩躁,小便黃短,診時見其精神萎靡,面色青白微黃,脈弦滑略數(shù),囑其作肝功能檢查,谷丙轉(zhuǎn)氨酶428單位,診斷為濕熱型傳染性肝炎,投以五苓散加減。處方:茯苓4錢,澤瀉3談,白術(shù)4錢,五味子2錢,木通3錢,條芩3錢,甘草2錢,白花蛇舌草1兩,水煎服。服藥5劑,小便轉(zhuǎn)多,精神好轉(zhuǎn),低熱已退,上方去水通、條芩,加杭菊3錢,大棗8錢,每服藥煎2次,隔天服藥,再服5劑后諸癥明顯減退,轉(zhuǎn)氨酶降至128單位。
四、治泌尿系感染:包括腎孟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主要癥狀為尿頻、尿急、尿痛。五苓散適宜于治療濕熱蘊結(jié)的患者,取其有利尿祛濕作用,但由于清熱力稍弱,故對急性期患者常須加用黃柏、黃芩、銀花等,或與八正散加減合用。如小便刺痛,便后有鮮血滴出,去桂枝,以澤瀉、豬苓為主藥,加珍珠草、生地、金絲草;如小便黃短,鏡檢有紅細(xì)胞,以茯苓、澤瀉為主藥,加滑石、旱蓮草、生甘草;對慢性期患者,因病久體虛,宜以肉桂、茯苓為主,與補益腎陰之劑(如六味地黃丸)或補益脾、腎之劑(如補中益氣湯、牛車腎氣丸等)加減合用。
病例介紹:唐 x x,女,45歲。有腎盂腎炎病史,經(jīng)治療癥狀好轉(zhuǎn),但仍常有尿頻。此次發(fā)作有低熱,小便黃短,尿后有痛感,進水量雖多,但尿量仍較少,并有口渴心煩,小腹脹滿感。尿常規(guī):紅細(xì)胞++,白細(xì)胞++,蛋自++,上皮細(xì)胞+++。經(jīng)用抗菌素治療,效果不顯著,來診時見其步履遲緩、面色?白,氣短促,眼有黑圈,舌質(zhì)紅,苔白,舌面較干,脈數(shù)而略滑,辨證屬濕熱藴結(jié),且脾腎有虛損。先投以淡滲清利濕熱之劑,用五苓散加減。處方:澤瀉3錢,茯苓4錢,肉桂5分(焗服),白術(shù)4錢,豬苓3錢,生地6錢,紫珠草6錢,防己2錢,柴胡3餞。服藥3劑,病情好轉(zhuǎn),尿量增多,尿痛減輕,發(fā)熱已退,但小便次數(shù)仍較少,于是前方去柴胡、紫珠草,加淡竹葉4錢,豬籠草5錢,木通4錢,服藥4劑,癥狀消失,尿常規(guī)大致正常,但考慮到病者脾腎虛弱,乃以六味地黃丸給藥15天,以鞏固療效。
注意事項
一、副作用:本方藥性偏于滲利,故脾氣虧損,腎氣虛弱患者如服食過多,可出現(xiàn)頭暈、目眩、口淡、食欲減退、胃納差等反應(yīng)。本方不宜服用太長時以3一8劑為限,體弱者可與補養(yǎng)脾、腎之劑合用。
二、禁忌癥:腎虧脾損而小便已利者不用,溫病高熱傷津者亦宜慎用。
三、與其他利水劑的區(qū)別
與五皮散之別:五皮散(大腹皮,茯苓皮、陳皮、桑白皮、生姜皮)以理氣行水為主,多選肺、脾二經(jīng)之藥,主要用于因肺氣不宣、水溢皮膚的面目四肢腫滿;五苓散以利尿法濕為主,多選脾、腎二經(jīng)之藥,主要用于膀胱氣化失職、濕邪郁結(jié)而致的諸濕水腫。當(dāng)病者水溢過盛,下注膀胱,或濕邪郁結(jié),影響到肺氣不宣時,可兩方合用。
與豬苓湯之別: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之利水以瀉熱勝(故用滑石),兼顧滋陰(故用阿膠),故宜用于濕郁熱結(jié)、傷及陰液之小便不利、口渴心煩、尿痛尿血,五苓散之利水以瀉濕勝,注重通陽化氣(故用桂、術(shù)),主要用于濕郁氣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濕內(nèi)停。
四、藥物的代用:按五苓散的方義,可用其他中草藥另外組方,例如三草木苓湯:金絲草、豬籠草、旱蓮草、木通、土茯苓(筆者方)。又如五草湯:車前草、粟米須、白花蛇舌草、白茅根、葉下珠(廣東中醫(yī)學(xué)院方),都與五苓散有近似功效。
劑型用法:本方傳統(tǒng)劑型為散劑,吞服散后多飲熱水,至微有汗出為好。現(xiàn)代一般用湯劑,熱服,注意不宜煎得過濃。
加減化裁
一、四苓散(《明醫(yī)指掌》):五苓散去桂一味,除去溫化之藥。治證基本上與五苓散相同,前人以有無口渴、惡寒作為區(qū)別使用的依據(jù),不渴、不寒者用四苓湯,否則用五苓散。
二、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五苓散加減茵陳,加強了祛濕清熱的作用,適用于濕熱黃疸之證,適用于濕熱黃疸之證,現(xiàn)多以加減治療傳染性肝炎。
三、胃苓湯(《丹溪心法》)為五苓散與平胃散(陳皮、厚樸、蒼術(shù)、甘草)的合方,利水祛濕劑與芳香化濕劑合用,除加強祛濕作用外,還著重加強行氣化氣作用,適用于脾濕氣滯、消化不良、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
四、春澤湯(《證治準(zhǔn)繩》):為五苓散加黨參,可視為五苓散與補氣湯(舊名四君子湯)的合劑,加強了補脾益氣的作用,對脾土極弱,中氣不足之水濕阻滯、浮腫、腹瀉者適用。
###
文章來源:《新醫(yī)學(xué)》1975年第11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