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被譽為“陪都的陪都”。嘉陵江小三峽畔鑲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以濃郁的文化氛圍而靡聲海內外。上世紀20年代末,由愛國實業(yè)家盧作孚先生開拓,抗戰(zhàn)時期為陪都重慶遷建區(qū)。
要講北碚這座小城的故事,我們得先從一位歷史人物說起。
提起北碚,不得不說被譽為“北碚之父”的盧作孚。當初盧作孚的身份是“嘉陵江三峽峽防團務局”局長,在北碚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鄉(xiāng)村建設和社會改革的偉大實驗,把北碚的文化、教育、經濟、衛(wèi)生各項事業(yè),建設得應有盡有。
就拿嘉陵江對岸山谷中的北川鐵路來說。1934年建成通車后,孔祥熙、馮玉祥、劉湘等大人物紛至沓來,還有英、美、加、澳等國使團和國內外報社記者。1944年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到北碚,先看了滑翔機表演,接著便去乘坐天府煤礦小火車。
鐵軌由江北地界伸延到合川地界,故名北川鐵路。路小而意義大:
一,它標志著重慶工業(yè)革命的新起點。
二,它是解放前四川唯一的一段鐵路。
三,鐵路的任務是運煤,為中國戰(zhàn)時首都重慶的供煤量達45%。
四,作為旅游,穿行在水田、農舍、松竹遍布的山谷間的袖珍火車,風光令人陶醉!那時的重慶主城區(qū)市民,無不把上北碚坐一趟小火車作為一種向往與誘惑。
鐵路由丹麥人守兒慈設計,不僅如此,連北碚城也是他設計的,這是重慶聘用外籍工程師的第一人。北碚的老城區(qū)是非常小,但五臟六腑俱全,小學,中學,大學,醫(yī)院,體育館,公園,圖書館,科學館,電影院應有盡有,這與盧作孚當時大刀闊斧的鄉(xiāng)村改革實踐密不可分。
在民國時期,北碚區(qū)為北碚市,曾是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和總統(tǒng)府所在地。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北碚成為陪都的遷建區(qū),國民政府各院、部、局多遷至于此。當時,遷至北碚的國民政府中央部級以上單位13個,下屬中央局處級單位30多個,一大批科學文化教育機構及赫赫有名的文化教育名流巨擘3000余人涌入。為北碚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注入了生機活力。
除了陪都文化,北碚還有很多鮮有人知的歷史地位。
北碚是全國同類城市中(同一級別行政區(qū)域)唯一以省、市命名道路的地方,并且跟抗戰(zhàn)緊緊相關?,F(xiàn)在還保留了諸如遼寧路、吉林巷、黑龍江巷、廣州路、南京路、天津路、上海路、北京路、太原路,盧溝橋等街名。抗戰(zhàn)期間,北碚民眾為不忘國恥,日軍攻占一個地方,北碚人民就將其命名一條道路。
抗戰(zhàn)時期第一版聯(lián)合國出版的中國地圖只標了三個城市:北京,上海和北碚。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是在縉云山寫的。而詩中的巴山就是指的縉云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北宋時期,宰相丁謂、推官彭應求、理學家周敦頤游北溫泉并留下了傳世詩篇。
國寶的名字由來
中國的國寶'熊貓'的名字是在位于北碚的西部博物館命名的。
中國首次裝架研究并展示的恐龍骨架是在北碚展出的。
北碚的法國梧桐
作孚先生于上世紀30年代從上海引進了法桐在北碚老城栽植,一直留存至今。這些樹種都是盧作孚在職時請國內一流的專家挑選的,如今已是枝繁葉茂,連寬闊的大馬路也遮蓋得差不多了。北碚的法國梧桐每一棵的歷史都在70年以上,主要集中栽植在勝利路、人民路、中山路、碚峽路等幾條主要干道。法國梧桐不只是大城市才有,上海有,在重慶的這個北碚小城也有。
抗戰(zhàn)期間著名文化四壩
歷史上沙坪壩與江津白沙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齊名合稱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壩;也是中國大后方四大文化區(qū)之一。
遷駐北碚的教育院校有復旦大學、江蘇醫(yī)學院、國立歌劇學校、國立戲劇??茖W校、社會教育學校、國術體育師范??茖W校、中國鄉(xiāng)村建設學院、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勉仁書院、育才學校、國立二中、國立重慶師范學校等20余所大中專院校。
遷駐北碚的文化新聞機構有: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北碚辦公處、中山文化教育館、中國辭典館、國立編譯館、國立禮樂館、正中書局、中蘇文化雜志社、教育部民眾讀物編審委員會,新華日報北碚發(fā)行站、復旦新聞館、文摘出版社等30余家單位。
最著名的則以落戶在這里的復旦大學和中國西部科學院為代表。
最大的科學中心叫作北碚
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李約瑟于1943年4月訪問北碚后,在《戰(zhàn)時中國之科學》中曾有如下文字:“最大的科學中心是在一個小市鎮(zhèn)上,叫作北碚,位于嘉陵江西岸。此鎮(zhèn)所有科學團體與教育機關,不下十八所,其中大多數(shù)都很重要的?!保ǖ聡烁档吕膊贿h萬里而來,擔任西部科學院的昆蟲研究所主任。)
我國最早的滑翔機場
1944年6月20日,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飛抵重慶,進行訪問。華萊士決定來我國訪問時,就提出要訪問北碚。在嘉陵江畔有一塊光禿的河埧,曾是我國最早的滑翔機場,當年擁有十幾架滑翔機,國民黨空軍曾在這里訓練初級飛行員。華萊士到了北碚后,先看了滑翔機表演,接著便去乘坐天府煤礦小火車。
北碚“第二故鄉(xiāng)的夢”
當代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在緬懷北碚《第二故鄉(xiāng)的夢》中寫到:“那時的北碚是個小城。城中心靠著嘉陵江,其規(guī)模也就是三五條小街吧。它的精彩之處,并不在城中心,而是周邊。周邊散布著無數(shù)文化教育機構,都是由北平,由上海、由華東,由華南搬來的,里面住著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化人,說他們是全國的思想精英一點也不為過?!薄叭珖木⒁幌伦蛹墼谧鎳髂系囊粋€小鎮(zhèn),在歷史上很罕見,這就是抗戰(zhàn)!”
當年大量的文化名人匯集北碚。據(jù)北碚文史資料記載,當時來碚工作和生活的在全國享有聲譽的、文化科技教育的人士的名單可列千人以上,堪稱大師及一流的作家、詩人、藝術家近百人。
抗戰(zhàn)時在北碚創(chuàng)作、出版、展演的作品不計其數(shù)。其中:編輯出版刊物51種,報紙4種,各種書籍、讀物近500種。創(chuàng)作發(fā)表多幕劇和獨幕劇43個。電影10部,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集53部。文化專著23部。長篇小說6部,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第一、二部,路翎的長篇小說《財主的兒女們》寫于北碚。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最初創(chuàng)作于北碚。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剪伯贊的《中國史綱》寫于北碚。
北碚電影院是北碚歷史上的第一家電影院,設計者是與梁思成齊名的著名建筑設計師楊廷寶。1947年,在修建中國西部科學院、北碚圖書館后,實業(yè)家盧作孚為北碚留了最后一個標志性建筑———民眾會堂。北碚民教電影院就設在會堂之內。
為了觀眾看到最好的電影,盧作孚特意從美國購買了一套摩托格勒佛放映機,當時,全國僅有兩套,另一套則在南京。先進的設備、新鮮的電影,民教電影院一時成為北碚的文化中心,梅蘭芳、張瑞芳等名人都曾來此作客。“那時,電影票價格低得很,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兩角錢,所以,電影院里常常能看到從沙坪壩、合川等地趕來的社會名流以及本地的老百姓。
而今的北碚區(qū)仍是重慶抗戰(zhàn)文化的載體。被譽為'嘉陵江畔的明珠'、'重慶后花園',同時又被譽作'重慶的書香門第'。人文薈萃,在巴渝文化長廊獨樹一幟。
建設書香重慶,共享書香生活
重慶市全民閱讀公益平臺
書香重慶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