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景天科植物,四季常青,因枝葉下垂而得名,多見花卉,常被人誤稱吊蘭。 其實垂盆草,不僅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它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垂盆草最早記錄在清乾隆年間的《本草綱目拾遺》中,當(dāng)時管它叫“半支”,夠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多用于治療肝病。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苗藥“垂盆草”吧!
某年澇災(zāi)過后,眾鄉(xiāng)感染疾病,一時惡骸遍野,墳冢埋滿伊山一嶺,秀美青山竟被喚作“棺材山”。
一日,伊尹偶聞伊山一嶺生有巨蟾,遂登臨此嶺,隨蹤尋訪。登上山嶺,竟見一片凄慘之況,向鄉(xiāng)民打聽過后,便鋪攤把診,斷為肝病,繼以湯藥調(diào)治,但不見起色。不幾日自己亦被傳染,病情日趨嚴(yán)重,眾人無奈散去,丟下伊尹一人于棺材山坡巖洞。
次日凌晨,曉日東升,巖洞外數(shù)只巨蟾,蹬臥于山巖,守護(hù)周圍綠色葉草,肥碩翠嫩,秀色可餐。此時伊尹雖腹中飽漲,但忍不住驅(qū)走巨蟾,拽幾株葉草放入口中咀嚼,頓時精神大振,遂配以茵陳等制成湯液,服下觀效。半晌下來,竟毒解熱清、腫消尿暢。不幾日脹腹?jié)u消,病體竟然康復(fù)。遂制成湯劑施于患民,皆見成效。因其葉草與半枝蓮形似,為便區(qū)分,伊尹依此草形垂,命其“垂盆草”。
1、治肝癌:垂盆草、半枝蓮、生瓦楞子、石燕各30克,漏蘆、薏苡仁各15克,當(dāng)歸、丹參、紅花各9克,八月札、白芍、陳皮各6克。水煎3次,分服,每日1劑,能夠緩解病情。
2、治毒蛇咬傷:鮮草半斤,用冷開水洗凈,搗爛絞汁內(nèi)服,每日1~2次;也可以配合半枝蓮、野菊花、鬼針草、車前草、生大黃等藥煎湯內(nèi)服,并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1、外敷:治燙火傷、癰腫惡瘡、乳腺炎、腮腺炎、丹毒、疤癤
鮮垂盆草適量。將垂盆草搗爛,敷于患處,數(shù)日即可痊愈。
2、制軟膏:消炎退腫
垂盆草30克。將垂盆草研成細(xì)末,用凡士林調(diào)成50%軟膏,局部外敷。
3、代茶飲:治食欲不振、脾胃虛弱
取50克去核紅棗、500克新鮮垂盆草,分別清洗干凈后添加1000毫升水,當(dāng)煎至剩下一半水的時候取出垂盆草,放入適量白糖,攪拌均勻。每日可服用多次,紅棗可食用,湯汁可代茶飲。
◆ ◆ ◆
-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