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投機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偉大的金融思想家們,包括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本·格雷厄姆,還有沃倫·巴菲特,都對投資與投機的區(qū)別進行過解釋。
按照凱恩斯的觀點:“投資是對資產在其整個生命期內的收益進行預測的一項活動;而投機是預測市場心理的一項活動。”
對格雷厄姆來說:“投資活動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保證本金的安全又能產生令人滿意的收益。而不能滿足上述條件的活動是投機活動。”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投資家,你會考慮你的資產—即你的企業(yè)將會怎樣。如果你是一個投機家,你主要預測價格會怎樣而不關心企業(yè)。”
總體來說,他們都同意投機家是全身心地猜測未來股價,而投資家則集中精力關心潛在資產。他們知道未來的股價與資產的業(yè)績密切相關。如果他們是對的,那么似乎當今金融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活動就是投機而不是投資。
關于投機還是投資,這是一個古老而又頑固的辯題,雙方擁護者都熱情而執(zhí)著。在本·格雷厄姆去世前,他單獨接受了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 Ellis)的長時間采訪。艾利斯是格林威治合伙公司(Greenwich Partners) 的合伙人之一,也是《在輸家游戲中獲勝》 (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一書的作者。艾利斯在1976年是為《金融分析家雜志》做的專訪。在那次采訪中,艾利斯憶及他與格雷厄姆就投資與投機辯題進行的討論。
根據艾利斯的說法,投機觀念本身并不使格雷厄姆感到困惑。格雷厄姆解釋說在股市上投機者總是占一部分。令格雷厄姆感到極度不安的是,他認為投資者已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投機的習慣。
或許我們看待問題的方法不對,讓我們不要就投資與投機的概念問題大叫大嚷,爭吵不休了,或許我們可以更多地關心一下知識因素。
我認為你應該更深刻地了解企業(yè)的運作方式以及股價的表現方式;你應該開始了解集中投資戰(zhàn)略與廣泛多元化戰(zhàn)略完全不同,它能夠給你最高的戰(zhàn)勝指數基金的機會;
你應該明白高換手率的證券投資會增加你的投資成本而低換手率的投資會增加你潛在的收益;你要知道對股價的追隨是傻瓜的游戲。隨著你對上述這些知識的了解,你將開始砌起知識的磚墻,它們會推動你遠離投機的方向而朝著投資的方向邁進。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知識起到增加投資收益的作用,還起到減小總體風險的作用。我們還可以通過用知識來為投資和投機的差異進行界定以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最終,你的知識水平越高,你將越不容易被純投機心理所控制。
才華橫溢的金融作家朗·切諾(Ron Chernow) 聲稱:“金融系統(tǒng)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我們似乎經常在社會準則上出現失誤從而使我們的市場屈從于投機勢力。不久我們會更正我們自己的行為,繼續(xù)我們的金融步伐,但會再次跌倒并重新回到具有毀滅性的習慣上。停止這種邪惡怪圈的方法之一是教育自己,使自己懂得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
向最棒的人學習
在不久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一次會議上,巴菲特和蒙格被問及他們兩位偉人造就一代新投資家的可能性問題。而這恰恰是在過去20年里,倆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伯克希爾·海舍威的年度報告以其清晰、不含任何繁文縟節(jié)和極具教育價值而聞名。任何有幸參加伯克希爾·哈撒韋年會的人都非常受啟發(fā)。[那些不能親臨參會的人可以從巴菲特以及蒙格的講話中受益。其他關于他們的演講,訪談內容可以從亨利·艾默森(Henry Emerson) 在《杰出投資家文摘》上的生動報道中讀到。
通過他們的身體力行以及公開言論沃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已幫助了成千上萬的投資者,讓他們學會如何思考投資的過程,就像當年他們從他們的老師那里學習一樣。我們了解查理的一點是,他“相信一定要掌握別人悟出的道理中最精采的部分。 我不相信僅靠自己坐下來,就夢想出一切觀點。沒有人是那么聰明的。”
巴菲特表示贊同。他說:“我學習是靠自己讀書,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有什么獨特的觀點。當然我談到閱讀格雷厄姆書籍的體會。我也讀菲爾·費舍爾的文章。所以,從閱讀中我得出了許多自己的看法。”
據巴菲特說,“你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許多東西。事實上,如果你基本上從別人那里學知識,你無需有太多自己的新觀點,你只需應用你學到的最好的知識。”
獲取知識是人生的旅途。沃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從他們的先行者身上獲取了大量的智慧,然后按他們的理解將它鑲嵌成形,并慷慨地將此成形之物贈予他人—贈予那些愿意學習,愿意敞開心扉以鮮活的思想和沖勁全身心學習的人。
查理曾經說過:“有些人頑固地拒絕學習,這真是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巴菲特補充道:“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當學習對他們自身大有好處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拒絕學習。”
巴菲特然后用若有所思地語氣說:“對思考或改變總是存在著巨大的抵抗力。我曾引用過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一句話,即‘多數人寧愿死也不愿動腦子,許多人后來就真的死了。'從金融學的角度看,這句話真是千真萬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