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治早期青花瓷
明代晚期天啟和祟禎二朝,由于戰(zhàn)爭連年,經濟衰退,使制瓷業(yè)也停頓倒退到了極點。這種情況也影響到清初的瓷業(yè)生產。特別是清初,全國尚在統(tǒng)一鞏固政權的時期,宮廷對御窯燒造尚無暇顧及。因此,順治時期(公元1644~1661)署有官窯款識的傳世瓷器甚為罕見。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宮廷指派景德鎮(zhèn)窯燒造“龍缸”,但均未“燒成”。傳世的有一些題“大清順治年制”和“順治年制”款的瓷器,據(jù)認為這些都是用明官窯留下的原料燒造的。所以,其特征基本屬于明代遺風,只能算特例。
順治青花瓷與祟禎青花瓷風格相近,是明代向清代的過渡,承上啟下。器物既有胎體厚重粗糙的,亦有胎體較輕較細的。粗者胎色灰白或灰黃,細者胎色較白。從青花裝飾看,粗者色調灰黑,畫法不精;細的色調略為明朗,但不及康熙以后的色調明快。釉色以灰白色為主。器物以小件日用器皿為主,至于擺設性的器類(如香爐、凈水碗、瓶、觚、壺等祭器、供器等)也有,但不太多??钭R方面,年號款少,僅見“大清順治年制”、“順治年制”兩種,紀年款更少,已發(fā)現(xiàn)“戊子春月百花齋制”。齋名、堂名款則較多,有“百花齋”、“雨香齋”、“博古齋”、“白玉齋”等等。
二、康熙青花瓷
1.康熙早期青花瓷
康熙早期青花瓷是指從康熙元年至十九年,景德鎮(zhèn)窯的產品。這是因為康熙十年景德鎮(zhèn)奉旨燒造祭器,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九月才燒成功。故康熙十九年九月以前的產品,基本上屬于民窯產品。
胎釉與造型——康熙早期胎釉具有明代晚期的遺風。一般胎體厚重,釉色泛青,釉面有棕眼,大部分器物帶醬口,厚胎器物的口部為醬白胎。造型粗重,底足毛糙并粘有窯砂,底部或有放射狀跳刀痕,露胎處呈火紅色窯紅。
造型除了香爐等祭器外,還有碗、盤、杯及筆筒等。
康熙早期的青花紋飾因畫法不同而呈現(xiàn)兩種風格,一為單線平涂,一為披麻效法。前者簡單明了,幾筆就繪成山水、人物、花草、蟲魚,很有韻味。后者則畫法細膩,線條細而有力,也很獨特。
紋飾內容多種多樣,其中山水人物花草帶題辭的很具詩情畫意,如秋葉圖,傍題“梧洞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作“梧桐葉落,天下皆秋”,這類圖見于碗、盤內心。筆筒周圍一般繪山水人物。
當時禁寫本朝年號,所以民窯器上一般不見“康熙”年號。如“大清丁未年制”、“大清乙巳年制”即是如此。按丁未是康熙六年,乙巳為康熙四年。堂名、齋名與花押款較常見。
2.康熙中期青花瓷
康熙中期的上、下限,一般定在康熙十九年(這一年御窯廠恢復)到四十四年之間。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胎體趨于輕薄,胎質沽凈堅硬,與此前的器物相比,已細致了許多,但還不及康熙后期的燒造水平,器外底多帶有順時針方向的細密旋紋。底足露胎處光滑細致,多呈泥鰍背狀,潔白,無火石紅色。
釉面潔白,呈粉白或漿白兩種情況。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有疏松感。由于釉面潔凈,襯托出青花的明朗。當時的青花料系國產浙料,提煉極純。加之根據(jù)料色深淺不同,將它們放在不同的料缸中,使用時可按畫面需要有選擇地用深淺不同色調的料,使青花能呈現(xiàn)濃淡不等的許多層次,豐富了青花色調種類。其顏色鮮艷,有藍寶石的純凈透亮感,俗稱“佛頭藍”。而且,青花并非浮在釉層表面,而是緊貼胎體,增加了青花的渾厚感。
在紋飾的畫法上,已基本擺脫了“人大于山”的不講透視規(guī)則的繪畫傳統(tǒng),吸取了西洋油畫畫法,給青花裝飾帶來了新的氣息。紋飾內容較有特色的是:在筆筒上書寫全篇《滕王閣序》、《赤壁賦》等,這是以前所不多見的。其他如《三國演義》、《水滸》、《西廂記》等故事圖畫,也是常見題材。
康熙中期青花瓷胎與青料:這一時期青花瓷的胎土加工嚴格,胎質潔凈堅硬,胎體變薄但仍有沉重感。絕大多數(shù)器物底面有順時針方向的細旋紋,呈淤渦形。底足處理工細,為圓泥鰍背狀。露胎處潔白細潤,不見火石紅色。有的口部有漿白釉,醬口的器物不再出現(xiàn)。
釉料中含鐵、錳等雜質減少,使釉面白度增加。釉色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松。
3.康熙晚期青花瓷
康熙晚期的青花紋飾與康熙早期有所不同,而與明永樂、宣德的風格有相通之處,其布局比較疏朗,層次少,紋飾在器身整體所占的面積的比例也大為縮小,并且這種特征直延續(xù)到乾隆早期青花。試舉較具這一時期特征的器物為例:康熙乙未(康熙五十四年)山水風尾花觸,其青花紋飾在器身上下各三分之一之間,色調淺淡,遠景暈散,又繪耕織圖的瓶、雄等器物,分耕、織兩部分,一般可視為康熙晚期之物,因為這類圖是康熙三十五年山東濟寧人焦秉貞受命創(chuàng)作的,康熙五十年后,才從宮廷傳人民間。
4.康熙青花款識的特征
康熙早期由于禁止寫本朝年號,所以一般器物上很少見有本朝年號款識,較多見到的是堂名、齋名和花押。爐等祭品上則多見紀年款。如康熙元年青花龍紋三獸足爐,腹部畫二龍,兩龍尾之間有長方形開光款識,開光上為一荷葉,下為一蓮花,款識為“介休縣大奇村信弟子喇貴義敬貢朝天護瓶一付,供子史村寨上供,康熙元年四月初八日?!笨滴跏拍暌院髸鴮懗畛蔀槎ㄖ啤?br> 康熙十九年御器廠正式恢復并實行“官搭民燒”制度,不僅促使民窯器物質量提高,而且瓷器上的款識銘文無論從品種和數(shù)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六類:
其一為年號款和紀年款。年號款如“大清康熙年制”,楷書,豎寫兩行或豎寫三行,三行多為民窯產品;“康熙年制”,兩行豎寫,楷書??钭R外有青花單圈、雙圈、方欄、長方欄不一,也有不畫圈線邊欄的。紀年款如帶康熙乙未紀年款的花觚。
其二為寄托年號款,一般以偽托宣德、成化款較多,往往帶雙圈。
其三為吉祥語。
其四為題寫的詩句文辭。
其五為堂名齋名,如“敬畏堂”、“恒豐堂博古制”、“片石”、“奇玉堂制”、“穎川堂制”、“同順堂制”、“蓋友堂”等等。
其六為圖記款,這是民窯青花瓷中極常見的款識,為不同窯戶的商標。種類繁多,有方框中橫豎數(shù)道線,構成外人難以認識的圖記。還有秋葉、玉兔、團龍、團鶴、團花等等。
各別器物甚至在底面繪出完整的圖畫,如康熙青花瓷五寸盤,盤底繪有淡描荷花鷺鷥圖。
聯(lián)系客服